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接入网技术
接入网技术

接入网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雷维礼,马立香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213555X
  • 页数:2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IP接入网为重点,主要内容包括接入网的背景与体系结构、宽带有线接入技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用户接入管理系统等。
《接入网技术》目录

第1章 网络演进与法规制约 1

1.1 什么是接入网 1

1.2 竞争激烈的接入网 2

1.3 接入网发展简史 3

1.4 迎接接入网的大发展 4

思考题 5

2.2.1 G.902概述 6

2.2 电信接入网总体标准——G.902 6

2.1 引言 6

第2章 接入网体系结构 6

2.2.2 接入网的基本定义 7

2.2.3 接入网的结构与定界 8

2.2.4 接入网的接口 9

2.2.5 管理、控制和操作 10

2.2.6 G.902小结 10

2.3 IP接入网总体标准——Y.1231 10

2.3.1 ITU-Y系列建议与GII 10

2.3.2 IP接入网概述 11

2.3.3 IP接入网定义 12

2.3.4 IP接入网的地位 13

2.3.5 IP接入网参考模型 13

2.3.6 IP接入网的接入类型 14

2.3.7 IP接入网中的典型模型 15

2.3.8 驻地网 16

2.3.9 Y.1231与G.902的比较 17

2.4 接入网的功能模型 17

2.5.1 什么是宽带接入技术 18

2.5 宽带接入技术 18

2.5.2 宽带接入技术概览 19

2.5.3 运营商对宽带技术的偏爱 20

2.6 用户接入管理 20

2.7 小结和参考资料 20

2.7.1 小结 20

2.7.2 推荐资料 21

思考题 21

3.2.2 以太网标准的演变 22

3.2.1 以太网的诞生 22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22

3.1 概述 22

3.2 以太网的技术发展 22

3.2.3 物理层的发展 23

3.2.4 帧结构的改进 24

3.2.5 交换式以太网 24

3.3 以太网的标准 24

3.3.1 已经合并的物理层标准 25

3.3.2 已经合并的其他标准 25

3.4.1 物理层模型 26

3.3.3 现行标准 26

3.4 以太网的物理层 26

3.4.2 铜缆接口 27

3.4.3 以太接入网 27

3.5 以太网的MAC层 32

3.5.1 共享信道上的MAC协议 32

3.5.2 CSMA/CD协议概要 32

3.5.4 以太帧格式 33

3.5.3 全双工以太网与MAC协议 33

3.5.5 应用中的协议栈 34

3.5.6 几点结论 35

3.6 以太网接入的相关技术 35

3.6.1 以太网远端馈电 35

3.6.2 接入控制 35

3.6.3 用户间的隔离 36

3.7 典型应用 36

3.8 小结和推荐资料 37

3.8.1 小结 37

3.8.2 推荐资料 37

思考题 37

第4章 光纤接入技术 38

4.1 引言 38

4.2 光纤在接入网中的延伸——FTTx 38

4.3.2 光接入网的基本结构 40

4.3.1 光纤的传输性能 40

4.3 光接入网基础知识 40

4.3.3 光接入网的分类 42

4.3.4 光接入网的传输技术 42

4.4 无源光网络——PON 44

4.4.1 无源光网络的背景及发展 44

4.4.2 无源光网络的基本概念 45

4.4.3 无源光网络的系统结构 45

4.4.4 无源光网络的拓扑结构 46

4.5 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PON 47

4.5.1 APON简介 47

4.5.2 APON的系统结构 48

4.5.3 APON的协议模型 50

4.5.4 APON的技术要点 51

4.5.5 APON的应用 53

4.5.6 APON的延续——GPON 54

4.6.2 EPON的系统结构 55

4.6.1 EPON的发展背景 55

4.6 基于Ethernet的无源光网络——EPON 55

4.6.3 EPON的协议模型 58

4.6.4 EPON的技术难点 59

4.6.5 EPON的特点 60

4.7 小结和推荐资料 61

4.7.1 小结 61

4.7.2 推荐资料 61

思考题 62

5.2.1 什么是电话铜线 63

5.2.2 用户接入段上技术的演进 63

第5章 电话铜线接入技术 63

5.2 电话铜线的传输性能 63

5.1 引言 63

5.2.3 电话铜线的传输性能 65

5.3 拨号接入技术 67

5.3.1 话带modem拨号接入 67

5.3.2 ISDN拨号接入 69

5.4.1 xDSL的类型 70

5.4 xDSL的体系结构 70

5.4.2 接入结构 71

5.4.3 调制技术 71

5.4.4 转移模式 72

5.5 ADSL 73

5.5.1 ADSL的技术标准与发展 73

5.5.2 ADSL的系统参考模型 74

5.5.3 ADSL的技术要点 74

5.5.4 ADSL.Lite 81

5.5.5 ADSL的应用 82

5.6 新一代的DSL 85

5.6.1 ADSL2和ADSL2+ 86

5.6.2 VDSL 89

5.7 xDSL的转移模式 92

5.7.1 STM模式 92

5.7.2 ATM模式 93

5.7.3 PTM模式 93

思考题 95

5.8.2 推荐资料 95

5.8 小结和推荐资料 95

5.8.1 小结 95

第6章 HFC接入技术 97

6.1 引言 97

6.2 CATV网络 97

6.3 HFC网络 99

6.3.1 HFC网络系统结构 99

6.3.2 HFC频谱划分 100

6.3.3 HFC面临的技术难点和问题 101

6.4 CM系统原理 102

6.4.1 CM系统组成 102

6.4.2 CM操作要点 103

6.4.3 CM协议模型 105

6.5 CM技术要点 107

6.5.1 物理层技术要点 107

6.5.2 MAC层技术要点 109

6.6.1 CM的标准化 111

6.6 CM标准的演进 111

6.6.2 IEEE 802.14标准 112

6.6.3 DOCSIS标准 112

6.7 小结和推荐资料 118

6.7.1 小结 118

6.7.2 推荐资料 118

思考题 119

第7章 宽带无线接入概论 120

7.1 概述 120

7.2 无线数据网络的发展史 121

7.3 WLAN接入技术 122

7.4 WMAN接入技术 123

7.5 WWAN接入技术 123

7.6 卫星接入技术 124

7.7 WPAN接入技术 125

7.8 无线接入技术的竞争与共存 126

思考题 126

8.1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 127

第8章 无线局域接入技术 127

8.2 WLAN概述 129

8.2.1 无线数据传输的环境 129

8.2.2 IEEE 802.11标准概要 131

8.2.3 WLAN组网方式 132

8.2.4 802.11的层次模型 134

8.2.5 MAC层帧格式及类型 138

8.2.6 移动与关联 140

8.3 CSMA/CA协议 141

8.3.1 基本原理 141

8.3.2 冲突避免(CA)——RTS/CTS机制 143

8.3.3 单帧等待应答 144

8.3.4 分段重装与帧猝发 146

8.3.5 信道占用预测 147

8.4 WLAN物理层及扩展协议 149

8.4.1 802.11物理层 149

8.4.3 802.11a 150

8.4.2 802.11b 150

8.4.4 802.11g 151

8.5 WLAN安全技术 151

8.5.1 开放式系统认证 152

8.5.2 共享密钥认证与WEP 152

8.5.3 WPA与TKIP 154

8.5.4 802.11i、WPA2与AES 156

8.5.5 WAPI 157

8.5.6 小结 158

8.6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159

8.6.1 Wi-Fi 802.11产品的兼容性认证 159

8.6.2 典型应用 160

8.6.3 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应用 161

8.7 小结和推荐资料 165

8.7.1 小结 165

8.7.2 推荐资料 165

思考题 165

9.2.1 固定无线接入的概念 166

9.2 固定无线接入网概述 166

第9章 无线城域接入技术 166

9.1 引言 166

9.2.2 固定无线接入的基本结构 167

9.3 早期技术LMDS 168

9.3.1 LMDS的系统结构 168

9.3.2 LMDS技术的特点与业务 169

9.3.3 LMDS的应用 170

9.4 IEEE 802.16标准总体概要 171

9.4.1 标准及其演进 172

9.4.2 系统结构 173

9.4.3 业务及QoS 175

9.4.4 协议模型 175

9.5 IEEE 802.16的MAC层 177

9.5.1 MAC层的主要技术特征 177

9.5.2 CS 178

9.5.3 MAC CPS 182

9.5.4 MAC安全子层 191

9.6 IEEE 802.16的物理层 192

9.6.1 物理层技术要点 193

9.6.2 2GHz~11GHz频段的增强技术 196

9.7 小结和推荐资料 199

9.7.1 小结 199

9.7.2 推荐资料 200

思考题 200

10.2.1 无线广域接入的概念 201

10.2 无线广域接入体系 201

10.1 引言 201

第10章 无线广域接入技术 201

10.2.2 无线广域接入的类型 202

10.2.3 无线广域数据业务 202

10.3 陆地广域无线数据通信系统 203

10.3.1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概况 203

10.3.2 陆地无线广域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204

10.4 陆地无线广域接入技术 206

10.4.1 CDPD技术 206

10.4.2 GPRS技术 208

10.4.3 CDMA2000-1X 217

10.4.4 3G技术 221

10.5 小结和推荐资料 223

10.5.1 小结 223

10.5.2 推荐资料 223

思考题 223

11.1 概述 225

11.2 接入管理功能 225

第11章 用户接入管理体系 225

11.2.1 AAA管理功能 226

11.2.2 QoS管理 226

11.2.3 安全管理 226

11.2.4 AAA功能的发展 226

11.3 接入管理系统的发展 227

11.3.1 电信运营商的接入管理系统 227

11.3.2 宽带运营商的接入管理系统 228

11.4 接入管理系统结构 229

11.6 小结 230

11.5 接入管理基本协议 230

思考题 231

第12章 用户接入管理协议 232

12.1 引言 232

12.2 接入链路协议 232

12.2.1 PPP协议 233

12.2.2 PPPoE协议 238

12.3 接入认证/控制协议 242

12.3.1 PAP协议 242

12.3.2 CHAP协议 242

12.3.3 EAP协议 243

12.3.4 802.1X协议 245

12.4 接入管理协议 251

12.4.1 接入管理协议的发展 251

12.4.2 RADIUS协议模型 252

12.4.3 RADIUS报文格式 253

12.4.4 RADIUS报文类型 255

12.4.5 RADIUS协议操作 256

12.4.6 管理属性 260

12.4.7 Diameter协议概述 261

12.5 小结和推荐资料 266

12.5.1 小结 266

12.5.2 推荐资料 266

思考题 266

第13章 用户接入管理应用 268

13.1 引言 268

13.3 ADSL用户的接入管理 269

13.2 拨号用户的接入管理 269

13.4 以太网用户的接入管理 270

13.5 WLAN用户的接入管理 271

13.6 小结和推荐资料 271

13.6.1 小结 271

13.6.2 推荐资料 272

思考题 272

附录 缩略语 27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