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岳川夫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2818622
  • 页数:534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部分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政治理论》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3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9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12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法学 21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28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34

第一节 物质的普遍本质和唯一特性 34

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34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6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0

第二节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40

二、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42

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3

四、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44

第三节 社会生活的物质性与人类的实践活动 46

一、实践范畴的科学规范与界定 46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价值与意义 50

一、意识的起源 52

第四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52

二、意识的本质 56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58

四、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1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和环节 66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66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66

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68

三、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72

第二节 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和总趋势 74

一、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74

二、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81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6

一、辩证法的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86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1

第四节 事物发展的基本环节 96

一、原因和结果 9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99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01

四、内容和形式 105

五、本质和现象 107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过程和成果 110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110

一、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0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15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17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17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21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22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124

一、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 124

二、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28

三、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与辩证性 130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33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33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33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137

第二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9

一、劳动是联系社会与自然的纽带 139

二、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 140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142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2

二、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4

决定力量 147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147

四、社会交往及其形式 149

第六章 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54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要素 154

一、生产力系统 154

二、生产关系体系 159

第二节 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 161

一、上层建筑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 161

二、国家的起源、实质和类型 163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166

第三节 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 166

二、社会意识的特点 168

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171

第四节 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 176

一、文明及其结构 176

二、政治文明及三个文明的相互关系 177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79

一、人类社会在生产办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 182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82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8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83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186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88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188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89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92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94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194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6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197

第四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98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 198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200

三、个人的历史作用 201

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03

一、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206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206

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06

二、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08

三、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09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2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210

二、人的价值及其形成的客观基础 215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219

一、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219

二、人的全面发展 222

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践 225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31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3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231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31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33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239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239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240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43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43

二、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245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47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47

一、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47

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250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 252

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52

四、党的历史地位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53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54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54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55

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57

四、“三个代表”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260

五、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62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265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265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开辟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6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269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72

第一节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72

一、毛泽东提出并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272

二、邓小平重新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275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 279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281

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 281

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286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87

第三节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289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89

二、保持与时俱进精神状态的基本要求 290

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9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295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95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95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298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和意义 30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07

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307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0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312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312

第一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 31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316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1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317

二、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320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320

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21

一、基本纲领的内容 324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24

二、基本纲领的意义 326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329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329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329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30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 331

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调整经济结构 333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33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337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40

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342

五、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44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49

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349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5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356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5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56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机制 35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 363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6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37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70

二、公有制经济及其多种实现形式 372

三、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各种表现形态 376

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7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379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制度 379

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原则 381

三、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83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38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387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387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90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91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93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95

一、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395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396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397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400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40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02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403

第四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06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06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408

三、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 409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1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41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414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14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 416

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1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421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421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4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42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42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429

第四节 以德治国,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33

一、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和完善 433

二、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435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439

第一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439

一、祖国统一问题首先是个民族问题 439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441

三、“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443

一、“一国两制”构想第一次成功实践是解决香港问题 446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446

二、澳门的回归 449

第三节 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完全统一 450

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突破 450

二、《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发表 452

三、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455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57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457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两大主题 457

二、维护和平是当代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 461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65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465

二、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主张 467

第三节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72

一、国际旧秩序的内容和实质 472

二、中国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474

一、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479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479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479

二、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 483

三、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484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85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485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488

第三节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90

一、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总目标 490

二、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和具体任务 493

附录一 499

《政治理论》复习考试大纲 499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99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505

附录二 513

一、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全日制法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生综合知识能力考试试卷及答案 513

二、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全日制法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生综合知识能力考试试卷及答案 521

三、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全日制法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生政治考试试卷及答案 5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