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日关系史
中日关系史

中日关系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乃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2302110
  • 页数:704 页
图书介绍:要了解今天的中日关系,既要了解它的昨天,还要古今贯通,对它有比较全面的整体了解。1986年,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对本书一位作者关于研究中日关系史的批示中写道:“写历史,当然允许断代。但就政治上考虑,这样的著作,不写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一共四十一年的历史,就是个很大的缺点。特别是这十多年来中日友好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对两国带来了极大利益,不引导研究历史的人们和读者多从这方面看问题,不好”。指出对中日关系既要写古代的历史,也要写近代、当代的历史。本书正是在胡耀邦同志这一批示的激励下完成的。全书凡三卷,从古及今,可谓一部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全面系统论述中日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通史性著作。
《中日关系史》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及其发展 1

第一节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建立的开端 2

一 中国历史文献中所载中日间的古代交往 3

二 汉族劳动者移居日本及其传说 6

第二节 秦始皇时代中日两国间的交通状况 11

一 中国的海上航路 12

二 日本的海上交通 16

三 从航路探讨徐福所得平原广泽的地点 20

第三节 汉帝国和日本群岛上早期倭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24

一 汉代的两条国际通道 24

二 东汉与倭奴国建交 27

三 东汉与伊都国建交 30

第四节 魏与邪马台国建立册封交聘关系 34

一 带方郡与邪马台国 34

二 邪马台国使节赴魏都的时间 37

三 魏和邪马台女王国间册封关系的建立 51

四 《三国志·倭人传》中邪马台国的地理位置 58

第五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日两国间的交聘关系 68

一 西晋内乱与汉族人民迁徙日本群岛 68

二 大和国家统一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的局势 69

三 两晋及南北朝与倭国的册封交聘关系 71

一 进入日本群岛的汉族“归化人”,是中国文化和生产技术的直接传播者 78

第六节 汉族“归化人”对传播中国文化的贡献 78

二 倭王朝廷向中国派出使节请求技术援助 86

三 佛教的传入日本和汉族“归化人”的关系 88

四 汉字传入日本与日本文字的产生 90

五 中国经典传入日本 93

第二章 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 95

第一节 隋倭两国的交聘关系 95

一 建交前两国的基本概况 95

二 隋倭两国的交聘 97

第二节 唐日两国建立册封交聘关系 103

一 唐建国及其对外关系 103

二 日本的大化改革与唐的影响 104

三 日本派出遣唐使与唐建立册封交聘关系 107

第三节 唐日白江口战役 111

一 朝鲜半岛三国间的战争形势与唐军的介入 111

二 鬼室福信乞援与倭军介入 113

三 白江口唐倭军海战 115

四 战后唐倭间的交往关系 117

第四节 唐日册封交聘关系的发展 120

一 日本尊称天皇的时间 120

二 倭国何时更名为日本 125

三 第二期遣唐使的派遣 128

四 唐日两国的人才交流 131

五 遣唐使的停派 140

六 遣唐使的一般概况 144

第五节 唐日贸易 147

一 遣唐使贸易 149

二 新罗商人在唐日贸易中的中介作用 153

三 唐商赴日贸易 155

四 大宰府与唐商贸易 157

第六节 唐日文化交流 160

一 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60

二 唐代入日的汉族归化人在传播唐文化中的作用 163

三 唐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和日本字母的形成 164

四 唐代的建筑、技术、医学、历法、艺术、风俗等传入日本 172

第七节 渤海与日本的交聘 177

一 渤海是唐朝中国靺鞨族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 177

二 渤海与日本交聘的原因 184

三 渤海与日本间的交聘及组织形式、交通路线 187

四 渤海与日本间的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 191

五 日本在渤日关系中制造纠纷 202

六 纠纷的解决 218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中日关系 221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日关系 221

一 吴越国与日本间的友好往来 221

二 梁、吴越国与日本的贸易关系 223

第二节 宋日关系 225

一 北宋时期的宋日关系 225

二 南宋时期的宋日关系 229

第三节 辽、金与日本的交往 231

一 辽与日本的交往 231

二 金与日本的交往 235

第四节 宋日贸易 236

一 宋日贸易的前提 236

二 北宋的对日贸易 241

三 南宋时期的宋日贸易 243

第五节 元日关系 247

一 忽必烈遣使赴日 248

二 元使赵良弼出使日本 252

第六节 元日战争 256

一 第一次元军侵日战争 256

二 第一次元军侵日战争后,元日双方的交涉和备战状况 262

三 第二次元军侵日战争 268

四 元军侵日战争失败后双方的备战 275

第七节 元日贸易 278

一 日商入元贸易的基本原因 279

二 元日贸易的进展 280

三 天龙寺船贸易 282

一 宋、元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284

第八节 宋、元时期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284

二 宋、日两国僧人的往来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86

三 元、日两国僧人的往来 290

四 宋、元时期中日间的技术交流 294

第四章 明代与清代初、中期的中日关系 299

第一节 洪武时期明日交涉及倭寇问题 299

一 朱元璋的对日交涉 299

二 明初的防倭与海禁 304

第二节 明日建立册封贸易关系及其发展 306

一 足利幕府要求与明建立册封关系和发展贸易的国 际国内状况 306

二 足利义满遣使赴明建立册封贸易关系与《永乐贸易条规》 309

三 义持将军中断明日册封贸易关系 314

四 义教将军恢复明日册封贸易关系 318

五 “争贡事件”与明日册封贸易关系的结束 324

第三节 明日勘合贸易的组织结构及其贸易活动 330

一 日本勘合贸易船的组织形式及其经营状况 330

二 明对勘合贸易的各项规定和日贸易使团在明的活动 334

三 日本勘合贸易团在明的贸易活动 337

四 回赐和给价 344

五 明日私商贸易的发展 355

第四节 倭寇 364

一 倭寇的形成及其发展 364

二 嘉靖时期的倭寇 366

三 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基本原因 371

四 嘉靖时期的剿倭战争 377

五 嘉靖中期倭寇的性质 383

第五节 明日战争 395

一 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的原因及其备战 395

二 丰臣秀吉大举侵朝及朝鲜海军和义兵的抗战 399

三 明军为援助朝鲜同日本侵略军作战 408

四 明日第二次议和及其破裂 415

五 明日战争再起 420

六 丰臣秀吉病死及明日战争结束 423

第六节 明日间的文化交流 425

一 明日间僧人的往返 425

二 朱子学在日本的昌盛 428

三 明代移居日本的中国人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429

四 明代的中国人开始研究日本 430

第七节 清代初、中期中日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31

一 清代初、中期中日民间的和平商业贸易 432

二 清初的书籍交易 435

三 清代中期与江户时期的文化思想交流 437

第五章 近代开端后中日关系的演变 445

第一节 鸦片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445

一 鸦片战争对日本统治阶层的冲击 445

二 日本的大盐平八郎暴动和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 455

一 日本大陆政策的酝酿与“征韩论” 462

第二节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侵略中国的道路 462

二 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修好条约》的签订 465

三 日本侵略台湾 468

四 中日关于琉球问题的交涉 476

第三节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外交 482

一 中日关于江华岛事件的交涉 482

二 以壬午兵变为契机,日本针对中国进行备战 484

三 朝鲜甲申政变与中日《天津条约》 486

四 《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两国的军备状况 490

五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间的外交交涉 496

六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日本政府以及列强对战争所采取的对策 512

一 开战前夕中日在朝鲜的军事部署和力量对比 535

第四节 甲午战争经过 535

二 日军不宣而战偷袭清军揭开甲午战争帷幕 536

三 平壤会战与黄海海战 538

四 日军侵入辽东与旅顺口陷落 543

五辽东冬季战役和威海卫失陷 546

六 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和台湾保卫战 553

第五节 中日《马关条约》与三国干涉 558

一 马关议和 558

二 中日交换和约与三国干涉 566

第六节 日本为侵略中国所进行的舆论准备 572

一 “脱亚论”、“兴亚论”及其他“侵略有理论”的宣传 572

二 军国主义思想的流毒 579

一 鸦片战争和明治维新后中日经济关系开始逆转 583

第七节 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演变 583

二 日本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积极侵入中国市场 586

三 日本资产阶级通过战争挤进掠夺、侵略、瓜分中国的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 590

第八节 中国人开始“向日本人学习” 606

一 中国人对明治维新的反应 606

二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向日本学习与戊戌变法 609

三 留学生赴日及其作用 614

第九节 甲午战争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624

一 日本在镇压义和团反帝斗争中的侵略行动 624

二 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对中国所进行的侵略 628

一 日本朝野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态度 633

第十节 辛亥革命与日本的干涉 633

二 中国民主革命者与日本社会主义者的革命友谊 639

三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同日本政府间的勾结和日本政府的对策 641

四 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646

第十一节 日本近代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651

一 日本新书在中国的传播 651

二 日本近代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655

三 日语词汇对近代汉语的影响 662

四 日本近代出版界对中国的影响 666

本卷小结 668

附录 大事记 67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