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生产范式区划及建设研究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生产范式区划及建设研究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生产范式区划及建设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海,赵云龙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09098540
  • 页数:2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宏观和中小尺度上,采用GIS与RS技术,分析了该区在生态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区域分异,对其进行了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研究。并以山盆系统(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种典型的生态)生产范式类型为例,探讨了地处冀西北的怀来盆地的生态——生产范式的建设。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生产范式区划及建设研究》目录

上篇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研究 3

第1章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概况 3

1.1 自然概况 5

1.1.1 地形与地貌 5

1.1.2 气候概况 5

1.1.3 植被 6

1.1.4 土壤 6

1.3.2 生态严重恶化 7

1.3.1 自然生态基础脆弱 7

1.3 保护生态和发展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 7

1.2 社会经济概况 7

1.3.3 资源利用过度 8

1.3.4 生态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9

1.3.5 生态治理方针和重点频繁变化 10

1.4 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现状 11

第2章 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13

2.1 生态—生产范式的内涵和特点 13

2.2 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内容 14

2.3.2 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研究的指导理论 16

2.3.1 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的概念和意义 16

2.3 研究区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的概念及其指导理论 16

2.4 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研究的目标和原则 18

2.4.1 区划目标 18

2.4.2 区划原则 18

2.5 生态—生产范式区划等级单位系统与命名 19

2.5.1 区划等级单位系统 19

2.5.2 各等级单位的命名规则 20

2.6 生态—生产范式区划指标体系 21

2.7.1 区划方法 22

2.7 生态—生产范式区划方法和步骤 22

2.7.2 区划步骤 23

第3章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背景分析 24

3.1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貌特征分析 24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25

3.1.2 结果与分析 25

3.1.3 小结 28

3.2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特征分析 29

3.2.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29

3.2.2 结果与分析 30

3.2.3 小结 34

3.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35

3.3.1 计算方法 36

3.3.2 结果与分析 37

3.3.3 小结 40

3.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特征分析 40

3.4.1 土壤类别及其空间分布 40

3.4.2 土壤资源肥力的空间分异 42

3.5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背景区域分异 46

3.5.1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宏观生态背景分异 46

3.5.2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小尺度生态背景分异 47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49

第4章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49

4.1.1 数据来源 50

4.1.2 数据处理方法 50

4.2 CCA分析与结果 52

4.2.1 自变量组与因变量组指标的构成 52

4.2.2 结果分析 52

4.3 聚类分析与结果 56

4.3.1 系统聚类分析与结果 56

4.3.2 模糊聚类分析与结果 61

4.4.1 三种方法划分结果的总体比较 64

4.4 结果对比与分析 64

4.4.2 三种方法划分结果的对比 65

4.5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林业生产结构类型分区 70

4.5.1 研究区农牧林业生产结构状况的整体分析 70

4.5.2 农业生产结构类型区的空间分异 72

4.6 小结 73

第5章 生态—生产范式区划 75

5.1 区划第一级:生态—生产范式区 75

5.1.1 生成步骤(自上而下) 75

5.1.2 各生态—生产范式区的特点 76

5.2 区划第二级:生态—生产范式小区 77

5.3 区划第三级:生态—生产范式单元区 78

5.3.1 生成步骤(自下而上) 78

5.3.2 各单元区的特点 80

5.4 生态—生产范式区划分区系统 81

5.5 生态—生产范式小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判定 83

5.5.1 生态—生产范式单元区的形成及其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确定流程 83

5.5.2 生态—生产范式小区生态与生产特征分析 84

5.5.3 生态—生产范式小区农牧林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确定 90

1.1 研究区位置 103

下篇 典型区域生态—生产范式建设研究 103

第1章 研究区概况 103

1.2 自然概况 104

1.2.1 地质地貌 104

1.2.2 气候 106

1.2.3 水文 106

1.2.4 植被 106

1.2.5 土壤 107

1.3 社会经济概况 107

1.3.1 经济发展水平 107

1.3.2 交通概况 108

第2章 怀来山盆系统现状可持续性分析 109

2.1 引言 109

2.2 生态足迹模型简介 110

2.2.1 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模型 110

2.2.2 生态足迹模型中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类型 111

2.2.3 生态足迹研究概况 112

2.3 怀来山盆系统2001年生态足迹的计算 112

2.3.1 数据来源 112

2.3.2 生态足迹的计算 112

2.4.2 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分析 116

2.4 结果与分析 116

2.4.1 生态足迹的供需平衡状况分析 116

2.4.3 与其他区域的比较分析 118

2.5 本章小结 119

第3章 怀来山盆系统管理的生态经济背景分析 120

3.1 怀来山盆系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120

3.1.1 气候特征分析 120

3.1.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127

3.1.3 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132

3.2.1 数据来源 140

3.2 怀来山盆系统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140

3.1.4 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140

3.2.2 怀来山盆系统社会经济分析 141

3.2.3 农户认知和参与分析 148

3.2.4 人文经济因素空间差异分析 156

3.3 本章小结 160

3.3.1 怀来山盆系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160

3.3.2 怀来山盆系统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160

4.1.2 怀来山盆系统资源优势 162

4.1.1 怀来山盆系统区位特点 162

4.1 怀来山盆生态系统管理的功能定位 162

第4章 怀来山盆系统管理的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调整 162

4.1.3 怀来山盆系统功能定位 163

4.2 怀来山盆系统产业发展方向探讨 163

4.2.1 怀来山盆系统产业结构现状 163

4.2.2 怀来山盆系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166

4.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关系 173

4.4 本章小结 173

第5章 怀来山盆系统管理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175

5.1.1 怀来山盆系统地貌类型 176

5.1 怀来山盆系统地貌类型及潜在土地利用分布 176

5.1.2 怀来山盆系统潜在土地利用分布 177

5.2 怀来山盆系统农业生态经济分区 180

5.2.1 怀来山盆系统农业生态经济分区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180

5.2.2 怀来山盆系统农业生态经济分区 182

5.3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186

5.3.1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优化的原则 187

5.3.2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优化的决策变量 187

5.3.3 各农业生态经济区耕地、果园、林地最大可能分布面积 188

5.3.4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优化的目标函数 189

5.3.5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优化的约束条件 190

5.3.6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与分析 193

5.4 基于优化结构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96

5.5 本章小结 197

第6章 怀来山盆范式说明 199

6.1 怀来山盆范式功能带配置 199

6.1.1 山间盆地高效产业带 201

6.1.2 低山丘陵舍饲养畜和人工林(果)灌草带 203

6.1.3 中山山地林灌草生态保育带 203

6.2.2 怀来山盆系统乡村城镇化建设 204

6.2 怀来山盆范式空间经济结构 204

6.2.1 怀来山盆系统点—轴发展模式 204

6.3 怀来山盆范式相关政策和举措 205

6.3.1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205

6.3.2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06

6.3.3 农业产业化经营 206

6.3.4 生态建设 207

参考文献 209

后记 23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