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研究生系列教材  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研究生系列教材  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研究生系列教材 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桂荣,王永标,龚淑云,袁伟编著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62519919
  • 页数:29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研究生系列教材 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目录

1.几种类似的观点 1

2.什么是协同进化? 1

第一章 什么是协同进化 1

一、我们主张的协同进化 1

3.“协同”的含义 2

2.生物进化是多过程的发展 2

二、什么是“进化”?什么是“协同”? 2

1.对进化的理解 2

3.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创新 3

2.生物结构上的创新 3

三、什么是“协同适应进化”? 3

四、什么是“协同创新进化”? 3

1.生物进化中的创新 3

2.生物创新进化的规律 4

1.关于“创新”一词的含义 4

4.生物界是一个整体 4

五、创新进化是自然规律 4

3.协同创新事件 5

2.基因突变 5

六、生物进化的几种模式 5

1.性状变异和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 5

七、小结 6

二、达尔文进化论的事实根据 7

一、进化论在抗争中产生 7

第二章 达尔文理论三七开 7

四、“生存斗争”是次要的 8

三、对达尔文学说的一些批评 8

五、“自然选择”的中心问题是环境变化 9

六、每个物种在“协同进化”中都有自身的地位 10

九、小结 11

八、防止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思想 11

七、进化服从自然法则 11

(1)马进化的化石证据 13

1.马的协同适应进化 13

第三章 协同适应进化 13

一、达尔文的有关论述 13

二、协同适应进化的实例 13

(2)现代驯马和野马 14

3.骆驼的进化 15

2.适应快速奔跑的动物的四肢 15

(3)环境变化促使马进化 15

4.象的进化 16

三、适应进化中的协同 17

1.灵活矫健和坚齿(或喙)利爪 19

四、进攻的“策略” 19

5.触手、吸盘或刺丝 20

4.水中霸王 20

2.组织围捕 20

3.爬行动物中隐蔽出击和威吓毒杀 20

7.昆虫中快速追捕或迷彩隐蔽等待 21

6.蜘蛛织网捕食或偷食 21

10.电击、射水和毒液 22

9.舌头作为武器 22

8.蜜腺诱惑 22

2.躲藏或穴居 23

1.群集和奔跑 23

五、防御的手段 23

5.集体攻防 24

4.披甲覆壳长针剌 24

3.体大皮厚 24

7.利他行为的讨论 25

6.集体中警戒和示警 25

8.巧妙的保护色 26

六、小结 27

9.快速繁殖和保护幼体 27

2.适当的温度 28

1.液态水 28

第四章 生命的多空间起源 28

一、生命是物质运动形式 28

二、生命形成的条件 28

(1)“原汤”说 29

1.地球起源的各种假说 29

3.一定的压力范围 29

4.基本的无机和有机物质 29

三、生命地球起源说 29

(5)生命形成的“推理” 30

(4)地球初期热液的重要作用 30

(2)最早诞生的自我复制分子 30

(3)淡水起源说 30

(6)宝贵的液态水 31

(5)有较大的固体卫星 31

2.为什么地球上可以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 31

(1)优益的位置 31

(2)恰当的质量 31

(3)迅速的自转 31

(4)小的公转偏心率 31

1.宇宙年龄 32

四、生命地外起源说 32

(7)神奇的大气圈 32

(8)比较其他类地和类木行星 32

(1)太空中的有机物 33

3.太空中与生命有关的物质 33

2.地球年龄 33

(2)太空中的微生物 34

(3)太空中的水 35

六、关于“生命多空间起源”的反对意见 36

2.“多空间起源”的可能性 36

五、生命多空间起源 36

1.生命空间起源的若干假设 36

七、小结 37

二、生命的多地方起源 38

一、地球上生命的产生 38

第五章 地球上生命和生物大类的多地方起源 38

(2)太古宙地层中的石油残余 39

(1)细胞前的生命痕迹 39

1.多空间起源的推理 39

2.化石记录的启示 39

(3)有形态的细胞化石 40

(1)“食氢”的细菌 41

3.极端困难环境中不同类型的生物 41

(4)陆壳和海洋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生物 42

(3)冰层深处的细菌和低温下的蠕虫 42

(2)地壳深处和盐结晶中的细菌 42

(1)动物群特征 43

1.埃迪卡拉动物群 43

三、生物大爆发与多地方起源 43

2.小壳动物群 44

(2)动物群的分布 44

3.年代测定 45

4.澄江动物群 47

(2)最早的痕迹化石 48

(1)祖先在哪里? 48

5.起源问题 48

(4)三叶虫的祖先来自何方 49

(3)几种推测 49

四、关于多地方起源的讨论 50

1.人类起源的各种争论 51

五、关于人类的多地区起源 51

(1)人科和人属的起源 52

(2)智人起源 53

(1)关于智人起源的“夏娃假说” 55

2.人类多地区起源的学说 55

(3)“夏娃假说”与石器记录相矛盾 56

(2)中国的古人类学证据支持多地区进化说 56

(5)分子遗传学的证据有待证实 57

(4)古生物学的证据不支持“夏娃假说” 57

七、“夏娃假设”很时髦,多地区起源被冷落 58

2.百色盆地的旧石器推翻了“莫维士线” 58

六、各地方人类的进化水平基本一致 58

1.所谓“莫维士线” 58

2.克隆技术 59

1.转基因技术 59

八、基因的多地方起源 59

3.多地方起源说的一个重要根据 60

十、小结 61

九、多地方起源说与演化系谱不矛盾 61

2.碳元素极为丰富 63

1.构成许多有机分子的主要骨架 63

第六章 生物创新进化的基础 63

一、灵活的碳元素 63

三、有极大变化空间的核苷酸 64

二、多姿多态的蛋白质 64

1.RNA和DNA 65

四、基因 65

4.基因库和基因交流 66

3.突变 66

2.三种基因类型 66

8.基因是“程序设计者”吗? 67

7.等位基因和性状的显性和隐性 67

5.同源框基因 67

6.基因型和表现型 67

2.后生生物的统一模式 68

1.达尔文关于“模式统一”的论述 68

五、生物体制的“模式统一”和生物多样性 68

3.“模式统一”的基础 69

(3)全球物种数量的估算方法 70

(2)为什么要研究生物多样性 70

4.生物的多样性 70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70

(5)地球上曾经生活过多少物种? 71

(4)现代全球物种数 71

(6)各种环境中生物多样性 72

七、非适应进化 73

六、基因间的协同 73

5.模式统一与多样性的和谐 73

八、小结 74

3.分子的创新进化 74

1.基因漂移说 74

2.中性基因说 74

2.熵增加原理 76

1.热力学第二定律 76

第七章 生物的抗熵机制 76

一、生命与熵 76

4.耗散结构 77

3.三种不同状态下的热力学 77

3.地质作用中的各种抗熵增机制 78

2.抗熵增机制的成因 78

二、抗熵增机制 78

1.什么是抗熵增机制? 78

(3)生物节制进食和运动中的抗熵增机制 79

(2)食物网的抗熵增机制 79

4.生物的抗熵增机制 79

(1)生物分子水平的抗熵增机制 79

(4)动物睡眠和冬眠及植物落叶以节省能量 80

5.抗熵增机制的控制条件和在生物创新进化等方面的意义 81

三、小结 82

(3)食腐肉的肉食者 83

(2)捕食小型动物的肉食者 83

第八章 协作取得食物——动物的食性和食物网 83

一、复杂的食性 83

1.肉食者 83

(1)捕食大型动物的肉食者 83

(7)食螺、蚌等介壳生物的肉食者 84

(6)食鱼虾的肉食者 84

(4)食残渣的肉食者 84

(5)食昆虫的肉食者 84

2.杂食者 85

(14)共生者和共栖者 85

(8)食蚯蚓等蠕虫的肉食者 85

(9)食浮游生物的肉食者 85

(10)食寄生虫的肉食者 85

(11)吸血的肉食者 85

(12)食细菌者 85

(13)寄生摄食者 85

(5)寄生植物(或称附生植物) 86

(4)食腐殖质的素食者 86

(1)肉食为主的杂食者 86

(2)素食为主的杂食者 86

(3)食粪者 86

3.素食者 86

(1)食树者 86

(2)食草者 86

(3)食藻者 86

2.一些特殊的食物网 87

1.食物网的复杂性 87

4.分解者 87

二、精巧交织的食物网 87

2.两侧对称的捕食者与被食者出现 88

1.地质历史早期的生物食性 88

三、食物网的进化历程 88

3.脊椎动物出现后的食物网 89

1.食物网的动态平衡 90

四、食物网揭示的生物协同关系 90

3.群落食物网的脆弱性 91

2.食物网中的节约原则 91

五、小结 92

2.高能电子转移中生产生物能 93

1.光水解作用 93

第九章 有机能量转移 93

一、光合作用 93

(2)环行的电子转移 94

(1)非环行的电子转移 94

4.光合作用的最后产物 95

3.固定CO2的循环 95

2.“燃料”的分解 97

1.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97

二、代谢作用 97

3.能量转移到ATP 98

4.生物活力的启动和发挥 99

2.消费者帮助完成物质循环 100

1.生产者需要帮助 100

三、消费者的贡献 100

五、小结 101

四、生物进化中能量消耗不断增加 101

(2)初期大气缺氧的假设 102

(1)次生的初期大气组成 102

第十章 协作创造生存条件——生物与大气圈的形成和发展 102

一、地质时期的大气和氧的循环 102

1.地球初期的大气 102

(2)生物的贡献 103

(1)“光致离解”的作用 103

(3)自由氧不断产生 103

2.自由氧累积的原因 103

4.氧的循环 104

3.现代大气的组成 104

(2)生物的作用使大气二氧化碳减少 105

(1)地质初期的二氧化碳 105

5.地质时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105

(2)碳的中循环——生产-腐烂循环 106

(1)碳的大循环——风化-沉积循环 106

二、重要元素循环中生物的主导作用 106

1.碳循环 106

(2)植物利用氮的循环 107

(1)地球初期大气中的氮气 107

(3)碳的小循环——呼吸循环 107

(4)温室气体 107

2.氮循环 107

四、生物对气候的影响 108

三、生物风化作用 108

(3)去硝化作用 108

3.生物对气候的调节 109

2.生物与水土保持 109

1.生物与水循环 109

(1)新生代 110

2.各时代古温度资料 110

4.生物对气候的灵敏反应 110

五、地质历史上的古温度 110

1.有关地表温度的基本事实 110

(2)中生代 111

六、地质历史上太阳辐射的变化 112

(4)前寒武纪 112

(3)古生代 112

3.人类社会必须与生物圈协调发展 113

2.生物圈的强大调节作用 113

七、生物圈对自然环境的调节作用 113

1.什么是生物圈? 113

八、小结 114

3.有机分子的创新进化 116

2.有机分子进化的几种理论 116

第十一章 生物进化中的协同创新事件(一) 116

一、地球早期生命形成 116

1.早期复杂有机物 116

1.先原核细胞 117

二、复杂有机物到细胞形成 117

2.原核细胞 118

(2)真核和细胞膜 119

(1)最早的真核细胞 119

3.真核细胞 119

(1)细胞膜形成的途径 120

4.细胞形成问题的讨论 120

(3)真核细胞的细胞器 120

(4)生命在地球上出现是偶然的和突然的吗? 121

(3)为什么形成细胞核? 121

(2)细胞膜的形成是创新过程 121

三、叶绿素的形成 122

(2)元古宙微化石及真核生物 122

5.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的化石证据 122

(1)太古宙的原核化石 122

2.无脊椎动物的眼睛 124

1.从眼点到感光细胞 124

四、眼睛的协同创新进化 124

3.各种各类眼睛的协同创新 125

4.人眼结构 126

5.所谓“愚蠢”的“设计”和章鱼为什么没有眼睑 127

1.从细胞集合体到细胞分工 128

五、“后生生物”的出现 128

(1)元古宙晚期的痕迹化石 129

4.后生动物的起源 129

2.细胞的协同创新和后生生物的多源说 129

3.后生植物的起源 129

(4)有了细胞间的协同作用才有后生动物起源 130

(3)为什么早期动物的体形大都是平面辐射对称结构? 130

(2)埃迪卡拉动物群 130

1.元古宙晚期小壳动物群和早期具壳生物 131

六、形成介壳和骨骼 131

1.附肢的创新进化和基因控制 132

七、节肢动物附肢的协同进化 132

2.骨骼的协同创新进化 132

(1)硬体出现的原因 132

(2)克服重力是根本原因 132

1.性别的出现和发展 133

八、有性生殖 133

2.节肢动物翅膀的起源 133

(1)有关的假设 134

2.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134

(1)一些事实 135

3.性选择 135

(2)基因交流提高种群稳定性 135

4.基因交流的五个发展阶段 136

(3)“雌雄平等”说 136

(2)传统的理论 136

(5)被改造阶段 137

(4)基因同型框组合阶段 137

(1)自由交流不稳定阶段 137

(2)保守阶段 137

(3)稳定发展阶段 137

(1)植物中的活化石 138

6.保守类型和活化石 138

5.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138

(4)鱼类中的活化石 139

(3)爬行动物中的活化石 139

(2)哺乳动物中的活化石 139

7.有性进化中的协同创新 140

(6)解释 140

(5)无脊椎动物中的活化石 140

九、小结 141

(1)几种理论 143

2.关于生物大爆发的解释 143

第十二章 生物进化中的协同创新事件(二) 143

一、生物躯体对称面的进化 143

二、寒武纪初期生物辐射大爆发 143

1.寒武纪初期的生物完全不同于埃迪卡拉动物群 143

(3)寒武纪前的先驱者及各门类的分化时间 144

(2)其他的不同意见 144

1.最早的脊索动物化石和原脊椎 145

三、脊椎骨出现和进化 145

(4)生物阶段进化的必然结果 145

3.寒武纪以后为什么很少有新的门出现? 145

1.无颌类 146

四、脊椎动物的早期进化 146

2.脊椎骨的起源 146

五、生物登陆 148

4.古老的硬骨鱼类 148

2.颌的出现 148

3.软骨鱼类 148

(1)早期陆生植物化石 149

1.植物登陆 149

(2)原始陆生植物的分异 150

(1)维管束的创新 151

2.植物登陆中结构的创新 151

(3)植物演化的多祖和多地方起源 151

(2)植物叶子的简协化 152

(1)四足类起源和最早的化石 153

3.脊椎动物登陆 153

(3)内外结合律在植物创新进化中的体现 153

(4)适合陆地的繁殖方式 153

(2)四肢起源和进化 154

(3)指(趾)的起源 156

(5)脊椎动物为什么上陆? 157

(4)肺的起源 157

(7)听觉进化中的协同创新 158

(6)羊膜卵的意义 158

(2)骨骼 159

(1)一般特征 159

六、鸟的起源 159

1.鸟类特征简述 159

(3)皮肤和羽毛 160

(1)鸟类起源于恐龙 161

3.鸟类起源众说纷纭 161

2.始祖鸟化石的发现 161

(1)化石埋藏的古环境 161

(2)骨骼结构和羽毛 161

(2)鸟类化石的分类 162

(1)新发现的不断报道 162

(2)鸟类起源于其他爬行动物 162

4.中国科学家的重大发现 162

(1)“带毛恐龙” 163

5.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与争论 163

(2)羽毛演化的过程 165

(1)不同的皮肤衍生物 165

(2)鸟类起源于初龙的假设 165

6.羽毛的演化 165

7.西班牙等国家发现的重要鸟类化石 166

(3)羽毛与鸟类起源 166

(1)鸟类是如何获得飞行能力的? 167

8.飞上蓝天的协同创新进化事件 167

(2)羽毛的创新 168

(3)鸟类起源中的几个主要进化阶段 169

2.哺乳动物中的水生类型 170

1.爬行动物中的水生类型 170

七、某些四足动物回到水中 170

4.回到水中发生肢体的协同适应变化 171

3.某些陆生动物为什么要回到水中? 171

3.手成为劳动的工具 172

2.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172

八、人脑的创新进化 172

1.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172

4.森林火灾迫使古猿下地 173

(3)熟食的诱惑和刺激 174

(2)熟食肉类提高了营养水平 174

5.熟食的刺激和诱导使人脑迅速进化 174

(1)开始熟食 174

6.学会人工生火标志着人脑的飞跃 175

(4)熟食的诱导作用 175

8.关于熟食的化石证据 176

7.抽象思维的发展 176

9.人脑进化符合自然规律 177

10.人脑思维的特征和飞跃 178

(1)文化的遗传 179

11.文化与基因的“协同进化” 179

九、竞争在协同创新进化中的作用 180

(2)动物中的“文化” 180

十、小结 181

一、适应辐射和协同适应辐射 183

第十三章 协同适应辐射 183

2.昆虫起源和辐射 184

1.陆生维管束植物的辐射 184

二、早期陆生生物的协同适应辐射 184

(1)无孔亚纲 185

2.爬行动物的早期辐射 185

3.食物关系是协同适应辐射的主要原因 185

三、爬行类动物的协同适应辐射 185

1.最早的爬行动物 185

(1)蜥臀目 186

3.恐龙的进化 186

(2)下孔亚纲 186

(3)双孔亚纲 186

(4)上孔亚纲 186

(3)恐龙的食性与肢体的关系 188

(2)鸟臀目 188

(1)爬行动物的一般特征 189

4.现代爬行动物 189

(4)恐龙与大陆漂移 189

5.爬行动物的协同进化 190

(2)一般分类 190

3.被子植物的出现 191

2.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区别 191

四、被子植物及其有关的协同适应辐射 191

1.被子植物特征 191

(1)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192

1.哺乳动物特征 193

五、哺乳动物的起源和协同适应辐射 193

(2)草本植物的兴起 193

4.被子植物出现后的协同和串接辐射 193

4.哺乳动物的协同适应辐射 194

3.早期有胎盘类哺乳动物 194

2.哺乳动物的祖先 194

六、小结 195

2.现代类人猿 196

(5)狭鼻猴亚目 196

第十四章 人类协同进化的历程 196

一、灵长类的进化 196

1.灵长类的化石和现代代表 196

(1)近猴亚目 196

(2)狐猴亚目 196

(3)阔鼻猴亚目 196

(4)眼镜猴亚目 196

(5)灵长类与人的差别 197

(4)大猩猩 197

(1)长臂猿 197

(2)猩猩 197

(3)黑猩猩 197

4.世界各地的灵长类状况堪忧 198

3.中国的灵长类动物 198

(1)南猿属化石 199

2.非洲发现的人科化石 199

5.灵长类的起源 199

二、人科和人属化石记录和进化历史 199

1.人科和人属 199

(3)地猿属化石 200

(2)傍人属化石 200

(6)最近发现的可能归入人科的最早化石 201

(5)人属化石 201

(4)前人属化石 201

(2)中国早期直立人 202

(1)非洲和中国以外的早期直立人 202

3.非洲以外的早期直立人化石 202

4.晚期直立人化石 203

5.早期智人化石 204

7.关于人属(Homo)定义和成员 205

6.现代智人化石 205

1.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 206

三、人类的协同进化 206

8.人类进化阶段 206

2.人类身体结构的特点和协同适应进化 207

3.关于人种的讨论 208

2.人脑结构和语言表达 209

1.脑的进化使人脱离“动物” 209

四、人脑的协同创新进化 209

(3)中石器时代文化 210

(2)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 210

3.中国人类史前文化的发展 210

(1)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210

五、中国古人类化石和有关古文化年表 211

(4)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 211

六、人类进化中的协作创新 212

七、正确认识人类在协同进化中的地位 213

八、小结 214

2.近代关于物种的概念 215

1.先驱学者对物种的认识 215

第十五章 生态系与基因协同进化 215

一、什么是生态? 215

二、物种的概念 215

3.物种的存在形式是种群 216

(1)双形现象或形态不连续 217

5.古生物学的物种概念 217

4.种群动态 217

(2)形态种 218

(1)多型种 219

7.亚种 219

6.年代种 219

(1)化石种的性质 219

(2)确定年代种依据 219

1.群落的定义 220

四、生态系 220

(2)年代亚种 220

三、物种生态学 220

1.物种是生态单位 220

2.隔离成种的理论与多地区成种 220

4.生态系与群落的区别 221

3.什么是生态系? 221

2.群落生态演替 221

(1)陆地生态系 222

5.生态系基本类型 222

(1)环境因素 223

7.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 223

(2)生态系与生物地理区 223

6.生态系平衡 223

(1)生产者和生物量 224

8.生态系的结构 224

(2)生物因素 224

(3)人为因素 224

(2)消费者金字塔 225

9.生态系中的物质循环 226

(3)生态系结构的稳定和波动 226

(2)硫循环 227

(1)水循环 227

(2)生物的繁殖 228

(1)生物杂交 228

(3)磷循环 228

五、生态系与基因的协同作用 228

1.生态系的变动影响基因 228

2.生物的相互作用影响基因 228

(4)生态系与生物习性 229

(3)自然对繁殖力的控制 229

六、生物圈 230

(5)互惠互助 230

(1)建成“第二生物圈”实验工程 231

3.“第二生物圈”试验为什么会失败? 231

1.生物圈与其他各圈层的密切关系 231

2.生物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31

(4)第二次同样失败 232

(3)第一批居民失败的原因 232

(2)“第二生物圈”居民的生活 232

七、小结 233

3.达尔文的渐变论 234

2.变异通过自然选择形成新种 234

第十六章 物种形成方式与协同进化 234

一、达尔文关于物种形成的理论 234

1.性状变异的规律性 234

1.近代物种形成的速度 235

三、成种的频率 235

二、新达尔文主义 235

2.介绍有关的术语概念 236

1.什么是间断平衡论? 236

2.物种的寿命有多长? 236

四、各种成种理论 236

(3)同区成种 237

(2)不完全隔离成种 237

3.成种的不同模式 237

(1)异地成种 237

(2)间断平衡论的实例 238

(1)支持者平分秋色 238

4.化石资料支持什么成种理论? 238

5.网式成种 239

(4)渐变的例子 239

(3)有渐变但间断式成种 239

1.对变异的不同见解 240

五、从协同进化观讨论物种形成的有关问题 240

2.自然选择的单位 241

4.物种的渐变与突变及有关进化问题 242

3.物种的稳定性 242

六、小结 243

5.协同进化论对成种事件的解释 243

二、地质历史上的大绝灭事件 244

2.什么是大绝灭? 244

第十七章 大绝灭与生物进化 244

一、背景绝灭率和异常绝灭率 244

1.背景绝灭率 244

2.奥陶纪末的绝灭事件 245

1.元古宙末的绝灭事件 245

4.二叠纪末的大绝灭事件 246

3.晚泥盆世弗拉斯—法门期的绝灭事件 246

(1)始新世末的绝灭 247

7.新生代发生的大绝灭 247

5.晚三叠世的绝灭事件 247

6.白垩纪末的大绝灭事件 247

1.什么是灾变论? 248

三、新灾变论思潮 248

(2)晚更新世的大绝灭 248

(1)通古斯陨击,使当地草木不生 249

3.近代灾变的典型事例 249

2.什么是新灾变论? 249

(3)广岛和长崎原子弹惨剧,几十万百姓遭殃 250

(2)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喷发,遮蔽阳光两年多 250

(1)古比奥地区发现了什么? 251

4.新灾变论的有力支柱——行星撞击 251

(3)小天体撞击效应的设想 252

(2)白垩纪末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假设 252

(6)投票的趣闻 253

(5)更多的证据 253

(4)对行星撞击假设的反应 253

(7)寻找撞击坑 254

(2)恐龙是不是热血动物 255

(1)生存竞争的后果 255

5.关于灾变原因的其他假设 255

(3)恐龙不能抵抗寒冷 256

(4)衰亡论 256

(5)食物中毒说 256

四、大绝灭和协同进化 256

1.大绝灭对进化的影响 256

2.现代许多种群快速消失 257

3.绝灭后的复苏 257

五、现代有多少物种正在绝灭? 258

1.现代引起生物绝灭的原因 258

2.现代发生的惊人的绝灭率 258

3.必须迅速采取对策 259

六、小结 259

第十八章 为了地球和人类自身树立协同观 261

一、近代环境恶化的方方面面 261

1.空气污染 261

2.淡水污染 262

(1)淡水污染的严重性 262

3.海洋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263

(3)淡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263

(1)海洋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263

(2)淡水资源危机 263

(3)赤潮是污染严重的标志 264

(4)海洋生物遭受严重威胁 264

(2)海洋污染 264

4.土壤污染 265

(1)土壤是第一资源 265

(5)沿海生态系的破坏 265

5.各种生态系的破坏 266

(3)杀虫剂污染 266

(1)森林大面积减少 266

(2)土壤流失和变质 266

(2)濒危物种 267

(3)物种绝灭的代价 267

(4)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268

(5)荒漠化 268

(1)什么是生物入侵? 269

(2)生物入侵的危害 269

6.生物入侵 269

(3)生物入侵在中国的教训 270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271

2.抑制人类的贪欲和扶助贫困 271

二、可持续发展观 271

3.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观 272

4.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 272

5.和平共处协同发展 273

三、全球对策和生态道德观 273

四、人类未来 274

1.“预言家”猜测“世界末日” 274

2.人类可能遭遇的灾难 275

3.“天灾”不可怕“人祸”最危险 275

4.人类的生存期——人类应该与生物圈同寿 276

五、小结 277

后记 278

参考文献 27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