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明代文化研究
明代文化研究

明代文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南炳文,何孝荣,陈安丽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1005357X
  • 页数:6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自然科学技术、史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风俗、图书事业、少数民族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明代文化的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并对其时的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作了横向比较,从而可以使读者了解到国家政策对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且能加深对唯物史观关于文化与物质生产相互关系的理解。全书约53万字。
《明代文化研究》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章 科学和技术 11

第一节 天文历法、数学和气象学 11

一、天文历法 11

二、数学 15

三、气象学 18

第二节 农学及有关科技 20

一、以《农政全书》为首的农学著作 21

1.农学著作琳琅满目 21

2.集大成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 24

二、农业技术及有关认识的提高 26

三、养蚕技术的进步 32

四、兽医学术的发展 35

第三节 水利和建筑工程技术 37

一、水利工程技术 37

1.大运河的治理 37

2.治理黄河工程 42

3.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49

二、建筑工程技术 53

1.以宫室为中心的北京城 53

2.庞大、精美的北京宫殿建筑群 55

3.气势宏伟而肃穆的十三陵 56

4.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万里长城 58

5.精美的园林建筑 59

6.《鲁班经》和《园冶》 61

第四节 医药学 63

一、综合性、专科性医疗著作硕果累累 63

二、《瘟疫论》对传染病学的新认识 71

三、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 74

四、方剂学和药物炮制 77

五、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及其他本草著作 79

六、养生和疾病预防 85

第五节 地理学 87

一、边疆和域外地理考察研究的发展 88

二、传统制图学有所进步 92

三、徐弘祖及其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 94

四、王士性在地理学上的贡献 97

五、引人注目的商用路程书 105

第六节 化学及其他科技 112

一、化学 112

1.精美的彩瓷 112

2.造纸技术的提高 114

3.油漆工艺的进步和《髹饰录》 115

4.丰富的煤炭知识和先进的采煤技术 117

5.钢铁冶炼技术的改进 119

6.冶炼纯锌的最早记载和黄铜冶炼新法 121

7.皂角结盐法和进步的深井钻凿技术 123

8.对火药认识的加深和火器制造的进步 124

二、其他科技 128

1.声学 128

2.纺织技术 131

3.造船和航海技术 132

三、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135

第二章 学术研究 142

第一节 不乏成果的史料编纂 142

一、官修史书 142

二、私修史书 146

第二节 语言学的成就 156

一、文字学 156

二、训诂学 159

三、音韵学 161

1.著名的韵书 161

2.古音学成就 162

3.等韵学著作 165

第三节 考据学的兴起 166

一、明代考据学的兴起原因及特点 166

二、主要的考据学者 169

三、考据的丰硕成果 174

1.考订儒家经典 174

2.辨订伪书 174

3.考订史地 175

4.考订民间文学 177

第三章 文学艺术 178

第一节 诗文和小说 178

一、曲折前进的诗歌创作 178

二、词的中衰 182

三、继元而来的散曲 183

四、诸派迭起的散文 185

五、长篇小说的繁荣 189

1.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190

2.农民起义小说《水浒传》 192

3.神魔小说《西游记》 193

4.世情小说《金瓶梅》 195

六、短篇白话小说的兴盛 197

1.冯梦龙的“三言” 197

2.凌濛初的“二拍” 198

3.《今古奇观》等短篇小说集 199

七、承先启后的文言小说 199

第二节 戏剧、音乐和杂技 200

一、戏剧 200

1.渐趋衰落的杂剧 200

2.日见兴盛的传奇 204

3.戏剧的声腔和戏班 211

二、音乐 212

1.清新真挚的民歌小曲 212

2.气势恢宏的宫廷音乐 213

三、有所创新、广泛存在于民间的杂技 216

第三节 绘画、书法和印刻 218

一、绘画 218

1.山水画的派别及其消长 219

2.花鸟画的繁荣 223

3.缓慢发展的人物画 225

二、书法 226

1.明初书法的代表“三宋”和“二沈” 226

2.明中叶书法艺术的新格局 228

3.明后期书法的“百花齐放” 230

三、印刻迈上新台阶 232

第四节 工艺美术 234

一、精美的刺绣 234

二、金属工艺巧夺天工 235

三、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木质家具 237

四、精湛的雕刻工艺 238

第四章 哲学、宗教和社会风俗 240

第一节 哲学思想 240

一、明初程、朱理学的流传 240

二、心学的崛起 247

三、王学的流传 255

四、东林学派和明末两大儒的哲学思想 264

五、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270

第二节 宗教 279

一、佛教 280

1.明代的佛教政策 280

2.明代佛教各宗概况 290

3.晚明四大高僧 296

4.士大夫亲佛与居士佛学 301

5.藏传佛教在北京等地的传播 302

二、道教 305

1.明代对道教的整束 305

2.明代皇帝对道教的崇好 306

3.明代道教状况 308

三、伊斯兰教 312

1.明代对伊斯兰教的优容与约束 312

2.明代伊斯兰教状况 313

四、民间秘密宗教 318

1.白莲教 318

2.罗教 321

3.黄天教 322

4.闻香教 323

5.红阳教 325

第三节 社会风俗 327

一、岁时令节 327

1.春季 328

2.夏季 330

3.秋季 331

4.冬季 333

二、服饰 335

1.服饰礼仪 335

2.服饰习俗 340

三、婚姻 342

1.婚姻礼仪 342

2.婚姻习俗 348

3.妇女贞节观和德才观的变化 350

四、丧葬 352

1.丧葬礼仪 352

2.丧葬习俗 356

3.“夺情”之争 359

五、陋习劣俗 360

1.迷信 360

2.赌博 363

3.嫖娼宿妓 366

第五章 图书事业的兴盛 369

第一节 刻书业的发达和写本书 369

一、刻书业的基本状况 369

二、官、私刻书 372

1.官刻书 372

2.家刻书 375

3.汲古阁刻书 377

4.坊刻书 380

5.佛道藏经的官私刻本 382

三、印刷装帧技术的进步 384

1.多种活字的应用 384

2.绘图书籍和套版、饾版、拱花技术 387

3.版式、字体等刻书风格的演变 390

4.由包背装到线装 391

四、明刻本的评价 392

五、写本书 395

第二节 图书的收藏和流通 398

一、官府藏书 398

1.图书搜求和收藏数量 398

2.掌握图书的机构和职官 402

3.皇史宬 402

4.其他官府藏书 403

二、众多的私人藏书家 404

1.空前兴盛的私人藏书 404

2.嘉靖、隆庆以前最著名的藏书家 405

3.范钦和天一阁 406

4.万历以后最著名的藏书家 409

5.祁承?及《澹生堂藏书约》 410

6.战争对私人藏书的影响 414

三、图书保管技术的新成就 415

1.防蠹技术 415

2.注意灾变防范的藏书楼室设计思想 417

四、国内流通状况 419

1.市场上的图书买卖 419

2.公私藏书的出借 420

五、图书输出 422

第三节 官私目录 425

一、登录国家藏书的《文渊阁书目》及其他官书目录 425

1.《文渊阁书目》 425

2.其他官书目录 427

二、注重分类的焦竑《国史经籍志》 428

三、私家目录 429

1.数量的增多和收录范围的扩大 429

2.几种著名的藏书目录 430

3.专科目录 434

四、胡应麟的目录学成就 435

第四节 类书和丛书的编纂 437

一、卷帙空前浩繁的大类书——《永乐大典》 437

1.编纂 437

2.流传 438

3.体例 439

4.价值 439

二、种类繁多的私修类书 441

三、丛书的编纂 443

第六章 少数民族文化 448

第一节 女真族 448

一、语言学和史学 448

1.著名的文字学家 448

2.史籍的编纂与翻译 450

二、宗教和风俗 452

1.萨满教 452

2.佛教 452

3.衣食住行 453

4.发式及饰物 454

5.民间娱乐 454

6.婚嫁丧葬 455

7.礼仪禁忌 456

三、文学、建筑和雕塑 457

1.神话故事《女丹萨满的故事》 457

2.建筑和雕塑 458

第二节 蒙古族 459

一、语言学和史学 460

1.著名的翻译家 460

2.史籍的校补与编纂 461

二、宗教和风俗 462

1.萨满教 462

2.伊斯兰教 463

3.佛教 463

4.民间宗教 464

5.衣食住行 465

6.发式及饰物 466

7.婚育病丧 466

8.崇尚禁忌 467

三、文学和艺术 468

1.短篇小说《乌巴什·洪台吉》 468

2.英雄史诗《江格尔》 469

3.种类繁多的绘画 471

4.雕塑、刺绣和铸造 473

5.说唱、音乐和舞蹈 473

四、建筑和医药 474

1.建筑技术的传入 474

2.著名的医学家 475

第三节 回回族 476

一、史学 477

二、文学和艺术 477

1.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 477

2.著名的书法家 478

三、宗教和风俗 478

1.伊斯兰教的发展 478

2.风俗 479

四、药物学和天文历法 479

1.《回回药方》的翻译 479

2.天文历法著作的翻译 480

第四节 畏兀儿族 480

一、历史学 481

二、宗教和风俗 482

1.伊斯兰教 482

2.佛教 483

3.风俗 483

三、文学和艺术 485

1.诗歌的创作 485

2.书法的弘扬 485

3.《木卡姆》的定型 486

4.舞蹈的发展 487

四、建筑和医药 487

1.建筑艺术 487

2.医药学 488

五、中外文化交流 488

第五节 藏族 489

一、语言学和史学 490

1.正字和文法著述的写作 490

2.各类史著的撰写 490

二、宗教和风俗 492

1.佛教 492

2.苯教 494

3.衣食住行 494

4.风俗 495

三、文学和艺术 496

1.文学 496

2.绘画、书法、铸造和雕塑 498

3.戏剧 499

四、建筑、医药学和历法 499

1.建筑 499

2.医药学 500

3.历法 500

第六节 壮族 500

一、宗教和风俗 501

1.宗教 501

2.风俗 501

二、文学和艺术 502

1.叙事长歌《嘹歌·唱离乱》 502

2.铜鼓、壮锦等工艺 503

三、医药 504

第七节 其他少数民族 505

一、鄂伦春族 505

二、鄂温克族 505

三、达斡尔族 505

四、赫哲族 506

五、土族 506

六、哈萨克族 506

七、塔吉克族 506

八、彝族 507

九、白族 507

十、傣族 508

十一、纳西族 509

十二、苗族 509

十三、侗族 510

十四、瑶族 510

十五、土家族 511

十六、黎族 511

十七、高山族 512

第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513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流 513

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布 513

二、西方自然科学、语言学、艺术与哲学的传入 517

1.天文历法 517

2.数学 521

3.机械工程和物理学 522

4.火器技术 523

5.地理学 526

6.医药学 528

7.语言学 529

8.绘画、音乐和建筑艺术 531

9.哲学 535

三、中国文化的西传 538

第二节 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543

一、中国各项制度的移植和模仿 543

1.中国政治制度的移植和模仿 543

2.中国经济制度的移植和模仿 545

3.中国教育制度的移植和模仿 546

二、中国音韵学、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547

1.中国音韵学与朝鲜训民正音的创制 547

2.朝鲜的汉文学 548

3.中国艺术对朝鲜的影响 551

三、道教在朝鲜的传播 554

四、中朝自然科学及技术的交流 556

1.中国历法、数学、医药学在朝鲜的传播 556

2.中国农业技术在朝鲜的推广 558

3.中国火药技术对朝鲜的影响 559

4.中朝印刷术的交流 560

第三节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561

一、中日僧人的往来 561

二、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563

1.文学艺术 563

2.佛教和社会生活习俗 567

3.历法、数学和医药学 569

4.手工制造技术 572

三、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574

第四节 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 576

一、中国各项制度的移植和模仿 576

1.中国政治制度的移植和模仿 576

2.中国教育及科举制度的移植和模仿 578

二、理学与佛教的传播 579

1.理学的传播 579

2.佛教的传播 580

三、中国自然科学的影响 581

1.历法 581

2.数学 581

3.医药学 582

四、中越手工及兵器技术的交流 582

1.中国陶瓷技术在越南的传播 582

2.中国印刷术对越南的影响 583

3.阮安与北京的营建 583

4.黎澄和越南火器制造技术传入中国 584

第五节 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 585

一、郑和下西洋和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 586

1.中国历法、冠服及书籍的颁赠 586

2.爪哇、旧港等地伊斯兰教的传播 588

3.绘画、雕刻艺术的汲取 589

4.农业、手工制造技术的交流 590

5.海外动植物的引进 592

二、华侨、华人和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 594

1.语言文字的交流 595

2.中国艺术的传播 595

3.医药学的相互影响 596

4.农业、手工制造技术的交流 597

5.中国生活习俗的影响 600

第六节 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联系 601

一、中国农业、手工业技术对拉丁美洲的影响 602

二、中国丝棉织品和瓷器对拉丁美洲人民生活的影响 603

三、华侨、华人与中国文化在拉丁美洲的传播 6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