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21世纪教师健康手册
21世纪教师健康手册

21世纪教师健康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海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2829490
  • 页数:5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针对教师这一职业,汇集了有关教师的保健知识。
上一篇:身体下一篇:实用循环系统药物手册
《21世纪教师健康手册》目录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与表现 3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3

教师心理调适指导 3

第一章 教师职业与心理健康 3

第一节 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3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4

(三)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相关调查 6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7

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7

(三)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8

(二)马斯洛与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8

(四)马绍斌提出的理想心理健康状态 10

(五)俞国良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13

(一)教育行政部门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保障 15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保障 15

(三)教师个体自我心理调节是心理健康的关键 16

(二)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人文化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根本 16

(一)根据心理活动内容和特征进行诊断 17

四、教师心理健康自我检测 17

(二)运用心理健康状况简便自查量表进行诊断 19

(一)内部的影响因素 21

五、社会环境对教师心理的影响 21

(二)外部的影响因素 22

(三)教师心理枯竭 23

(四)教师面临的压力 24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25

第二节 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 25

二、教师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 26

三、防范心理枯竭 27

第一节 教师职业倦怠 29

第二章 教师心理问题分类与表现形式 29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30

一、职业倦怠概述 30

(二)职业倦怠的理论 31

(三)职业倦怠的症状与表现 34

(四)职业倦怠的过程 36

(五)职业倦怠的原因 37

(一)职业因素 39

二、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39

(三)个人因素 41

(二)工作环境 41

(四)社会因素 42

(二)辨别教师应激的来源与倦怠的症状 43

(一)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43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 43

(四)从对工作目标的不断追求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 44

(三)建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 44

(七)改善学校的组织环境 45

(六)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45

(五)恰当地运用应付方式 45

(九)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46

(八)积极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46

一、挫折概述 47

第二节 教师挫折心理 47

(二)挫折适应方式 48

(一)挫折适应概述 48

二、挫折的适应与防卫 48

(一)挫折产生的原因 51

三、挫折的产生与容忍 51

四、挫折调节 53

(二)挫折的容忍力 53

(一)影响挫折反应程度的因素 54

(二)教师心理挫折 56

(三)加强自我控制,以积极的态度消除挫折 58

(四)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 59

(二)正确对待受挫折的人 60

(一)及时了解并排除造成挫折的根源 60

五、挫折管理 60

第三节 教师嫉妒心理 61

(一) “卢刚事件”的启示 62

一、嫉妒:心灵的肿瘤 62

(二)嫉妒的成因 63

二、革“嫉”祛“妒”:走出过分自恋的樊篱 64

一、焦虑的含义 66

第四节 教师焦虑心理 66

二、焦虑的形成原因与症状 67

(二)社会畏惧症 68

(一)恐慌症 68

三、焦虑的分类及临床诊断 68

(四)强迫症(强迫性神经症) 69

(三)单纯畏惧症 69

(六)一般性焦虑症 70

(五)创伤后压力症 70

(二)生活形态的改变 71

(一)专业智能不足 71

四、教师的焦虑反应 71

(六)生理疾病或伤害 72

(五)个人性格的影响 72

(三)工作情境的挑战 72

(四)家庭与婚姻问题 72

(一)焦虑的预防 73

五、焦虑的预防与治疗 73

(七)经济压力 73

(二)焦虑的治疗 74

(三)协助人员与机构 76

(二)自我认知及其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77

(一)认知的含义 77

第三章 教师的情绪调适与心理健康 77

第一节 教师的情绪调适 77

一、教师认知心理调适 77

(三)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识 80

(四)教师认知心理的调适 81

(一)情绪、情感 85

二、教师情绪调适 85

(二)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 87

(三)情感、情绪的两极性 89

(四)不良情绪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90

(一)人格与角色的概念 98

三、教师多种角色的调适 98

(二)人格、角色与社会化 99

(三)人格与角色的关系 100

(四)现代社会中教师人格的变化 103

(五)教师的角色 104

五、情绪调适与身心健康 106

四、情绪调适的个体差异 106

一、防卫机制 107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防卫 107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 108

二、防卫机制的类型 108

(三)攻击性防卫机制 110

(二)自骗性防卫机制 110

(四)代替性防卫机制 111

三、心理防卫的运用 112

(五)建设性防卫机制 112

(二)消极适应作用 113

(一)积极适应作用 113

(一)散步 115

一、适合教师的休闲活动 115

第三节 教师的健康休闲与心理保健 115

(二)健身跑 117

(三)跳绳 120

(四)太极拳 121

二、教师心理保健和调适 125

(三)合理安排生活,发展健康的生活情趣与态度 126

(二)正确对待别人,积极对待工作 126

(一)正确地认识自己,愉悦地接纳自己 126

(一)性格内外倾向性测验 128

一、教师性格与气质测试 128

第四章 教师心理健康测试与评估 128

第一节 教师心理测试 128

(二)气质类型心理测验卷 129

(三)气质调查表 133

(一)情绪稳定性自我测试验量表 140

二、教师情绪测试 140

(二)情绪特性测验 143

(三)自尊量表 144

(一)适应能力测验 145

三、教师社会适应能力测试 145

(二)心理适应能力测试 149

(一)心理平衡的自我判断 152

四、教师心理障碍测试量表 152

(二)心理疲劳测试 157

(三)孤独感测试 158

(四)抑郁自评量表 159

一、教师心理健康评估概述 161

第二节 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161

二、心理健康评估方法 164

三、教师心理健康评估的具体内容 169

(二)对照心理健康指标,提供几种调适方法供参考 183

(一)什么是教师心理健康指标 183

第五章 教师心理健康问答 183

(三)为什么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185

(四)什么是心理治疗 187

(五)教师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88

(六)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191

(七)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192

第一节 现代生活与保健 197

第一章 教师的生活与保健 197

教师保健指导 197

一、护肤5大秘诀 198

第二节 33个生活秘诀 198

三、化妆秘诀 199

二、细节呵护秘诀 199

五、年轻秘诀 200

四、精神年轻秘诀 200

六、抗老的好习惯 201

(一)四季的营养保健 202

一、营养全面保健康 202

第二章 教师的饮食与保健 202

第一节 饮食保健 202

(二)教师职业营养保健 204

(一)春季的饮食保健 205

二、有益教师健康的四季饮食保健 205

(二)夏季的饮食保健 208

(三)秋季的饮食保健 211

(四)冬季的饮食保健 213

(一)春天饮食应注意哪些问题 216

三、教师四季饮食保健注意事项 216

(二)夏天饮食应注意哪些问题 217

(四)冬天饮食应注意哪些问题 219

(三)秋天饮食应注意哪些问题 219

第二节 预防病从口入 221

(一)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卫生 223

二、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及设备卫生 223

第三节 烹调及营养卫生小知识 223

一、食品贮藏卫生要求 223

三、饮水卫生 224

(三)餐具的洗涤和消毒 224

(二)设备卫生 224

一、运动的保健作用 226

第一节 教师的运动保健 226

第三章 教师的运动与保健 226

三、走跑运动中的伤病预防与处理 227

二、运动保健的基本原则 227

一、按摩的作用及特点 229

第二节 教师的按摩保健 229

二、按摩保健常识 231

(一)保健按摩29法 236

三、常用的按摩手法 236

(二)夫妻“性”福房事按摩 239

(四)脚心按摩能够美容 241

(三)天热按揉两穴消除头昏 241

(五)牙痛的足部按摩法 242

(六)慢性腰肌劳损 243

第三节 纠正运动误区 244

三、体育不都是运动竞赛 245

二、劳动不能代替运动 245

一、运动不当反伤身 245

四、避免走进健身运动5大误区 246

一、健身时需注意的十种危险信号 248

第四节 运动的注意事项 248

二、酷暑下运动的注意事项 250

第一节 药物治病亦致病 252

第四章 教师的用药保健 252

一、不应片面强调“药补不如食补” 254

第二节 药补的学问 254

二、春季宜药补 255

第三节 教师用药须知 256

一、教师的性与生殖保健 258

第一节 教师的性保健概述 258

第五章 教师的性保健 258

(一)房事的生理作用 271

二、教师的房事保健 271

(二)节制房事的意义 273

(三)房事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275

一、体型与性保健 278

第二节 女教师的性保健 278

三、乳房与性保健 279

二、体重与性保健 279

四、饮食与性保健 280

一、微量元素与男子生殖功能 282

第三节 男教师的性保健 282

三、阳痿的饮食治疗 283

二、早泄的饮食治疗 283

四、适当补充营养素 284

五、最适宜的食疗汤 285

邓小平养生长寿20字诀 289

齐白石先生的养生七戒 289

第六章 名人养生谈 289

毛泽东的养生之道 292

作家王蒙的养生经 293

金庸的养生之道 294

叶利钦每天练气功 294

古代名人养生经九法 295

(三)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养生歌诀》 296

(二)《不老歌》 296

名人养生歌诀 296

(一)《不气歌》 296

(五)张学良将军的长寿秘诀 297

(四)《健康歌》 297

一、健康 301

第一节 健康的含义 301

教师职业病防治指导 301

第一章 教师的健康与亚健康 301

二、心理健康 302

(一)适当放松,防止腰背受伤 303

一、教师中多半有亚健康 303

第二节 亚健康 303

(四)男教师亚健康趋低龄化 304

(三)女教师要重视更年期健康 304

(二)保护声带需劳逸互补 304

二、亚健康的原因 305

三、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因素 306

(二)癌症先兆识别法 308

(一)肿瘤性质判别法 308

第三节 教师健康自我测试 308

一、疾病先兆 308

(四)动脉硬化自测法 309

(三)艾滋病辨识法 309

(七)冠心病易发者识别法 310

(六)关节肿痛辨肺癌法 310

(五)肝硬化辨病法 310

(十)色素痣癌变识别法 311

(九)脑血管发病先兆识别法 311

(八)咳声辨病法 311

(十二)胃肠病先兆识别法 312

(十一)危重病人呼吸异常识别法 312

(十五)慢性疲劳自查法 313

(十四)心脏病自测法 313

(十三)心绞痛发作部位识别法 313

(二)舌苔菱形剥落辨病法 314

(一)黑苔病情辨别法 314

二、舌苔辨病 314

(二)汗液辨病法 315

(一)鼻涕辨病法 315

(三)草莓舌辨病法 315

(四)舌底静脉辨病法 315

三、体液辨病 315

(四)痰液辨病法 316

(三)尿液颜色辨病 316

(五)杵状指甲辨病法 317

(四)指甲横纹辨病法 317

四、指甲辨病 317

(一)指甲纵线辨病法 317

(二)指甲床白斑辨病法 317

(三)指甲横沟辨病法 317

(二)白带异常辨病法 318

(一)月经异常识别法 318

五、妇科疾病自测 318

(四)妇女乳房肿块自测法 319

(三)妇女疾病先兆识别法 319

(六)心脏病孕妇危险信号识别法 320

(五)乳房癌变辨别法 320

(三)肚脐辨病法 321

(二)步态辨病法 321

六、其他辨病方法 321

(一)眼周扁平黄色小粒辨病法 321

(六)粪便辨病法 322

(五)耳垂纹与耳道毛辨病法 322

(四)恶梦测病法 322

(八)面容辨病法 323

(七)口味异常辨病法 323

(十二)味觉障碍辨病法 324

(十一)四红现象辨病法 324

(九)尿气泡过多辨病法 324

(十)皮肤色素变黑辨病法 324

一、为什么要进行健康体检 325

第四节 教师健康体检 325

(十三)眼睑辨病法 325

三、健康体检中应注意的问题 326

二、参加体检要注意什么 326

第一节 教师的疾病特点 331

第二章 教师职业病的主要病征 331

一、讲——慢性咽炎声音沙哑 332

第二节 威胁教师的六大职业病 332

二、写——长期伏案肩颈疼痛 333

四、吸——慢性咳嗽支气管炎 334

三、站——静脉曲张腿脚肿胀 334

五、吃——胃肠道功能紊乱 335

六、堵——心理障碍悄然降临 336

(一)病因症状 338

一、感冒 338

第三章 教师职业病与常见病的自我诊治 338

第一节 教师常见内科疾病自我诊治 338

(三)自治疗法 339

(二)自疗注意事项 339

(一)病因症状 344

二、头痛 344

(四)避免误诊误治 344

(三)自治疗法 345

(二)自疗注意事项 345

(四)避免误诊误治 346

(二)自疗注意事项 347

(一)病因症状 347

三、哮喘 347

(三)自治疗法 348

(四)避免误诊误治 350

(二)自疗注意事项 351

(一)病因症状 351

四、慢性支气管炎 351

(三)自治疗法 352

(一)病因症状 355

五、流行性腮腺炎 355

(四)避免误诊误治 355

(三)自治疗法 356

(二)自疗注意事项 356

(四)避免误诊误治 357

(二)自治疗法 358

(一)病因症状 358

六、胃、十二指肠溃疡 358

(一)病因症状 361

七、上消化道出血 361

(三)注意事项 361

(三)自治疗法 362

(二)自疗注意事项 362

(一)病因症状 363

八、胃下垂 363

(四)避免误诊误治 363

(三)自治疗法 364

(二)自疗注意事项 364

(一)病因症状 365

九、慢性胃炎 365

(四)避免误诊误治 365

(二)自疗注意事项 366

(三)自治疗法 367

(二)自疗注意事项 369

(一)病因症状 369

(四)避免误诊误治 369

十、糖尿病 369

(三)自治疗法 371

(一)病因症状 372

十一、痔疮 372

(四)避免误诊误治 372

(三)自治疗法 373

(二)自疗注意事项 373

(二)自疗注意事项 375

(一)病因症状 375

十二、便秘 375

(三)自治疗法 376

(四)避免误诊误治 378

(二)自疗注意事项 379

(一)病因症状 379

十三、心绞痛 379

(三)自治疗法 380

(一)病因症状 382

十四、自汗、盗汗 382

(四)避免误诊误治 382

(三)自治疗法 383

(二)自疗注意事项 383

(二)自疗注意事项 385

(一)病因症状 385

(四)避免误诊误治 385

十五、坐骨神经痛 385

(三)自治疗法 386

(一)病因症状 387

十六、失眠 387

(四)避免误诊误治 387

(三)自治疗法 388

(二)自疗注意事项 388

(二)自疗注意事项 391

(一)病因症状 391

(四)避免误诊误治 391

十七、眩晕 391

(三)自治疗法 392

(四)避免误诊误治 393

(三)自治疗法 394

(二)自疗注意事项 394

十八、高脂血症 394

(一)病因症状 394

(四)避免误诊误治 395

(三)自治疗法 396

(二)自疗注意事项 396

十九、血尿 396

(一)病因症状 396

(四)避免误诊误治 397

(二)自疗注意事项 398

(一)病因症状 398

二十、慢性腹泻(功能性腹泻) 398

(三)自治疗法 399

(一)病因症状 400

二十一、疟疾 400

(四)避免误诊误治 400

(二)自疗注意事项 401

(三)自治疗法 402

(一)病因症状 404

一、烧伤 404

(四)避免误诊误治 404

第二节 教师常见外科疾病自我诊治 404

(三)自治疗法 405

(二)自疗注意事项 405

(四)避免误诊误治 406

(二)自疗注意事项 407

(一)病因症状 407

二、急性乳腺炎 407

(三)自治疗法 408

(二)自疗注意事项 411

(一)病因症状 411

(四)避免误诊误治 411

三、疖 411

(三)自治疗法 412

(一)病因症状 414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14

(四)避免误诊误治 414

(二)自疗注意事项 415

(三)自治疗法 416

(二)自疗注意事项 417

(一)病因症状 417

五、附睾炎 417

(三)自治疗法 418

(二)自疗注意事项 419

(一)病因症状 419

六、前列腺炎 419

(三)自治疗法 420

(一)病因症状 421

七、急性腰扭伤 421

(三)自治疗法 422

(二)自疗注意事项 422

(一)病因症状 423

八、雷诺氏症 423

(四)避免误诊误治 423

(三)自治疗法 424

(二)自疗注意事项 424

(一)病因症状 425

九、尿道结石 425

(三)自治疗法 426

(二)自疗注意事项 426

(三)自治疗法 428

(二)自疗注意事项 428

(四)避免误诊误治 428

十、丹毒 428

(一)病因症状 428

(一)病因症状 430

一、缠腰龙 430

(四)避免误诊误治 430

第三节 教师常见皮肤疾病自我诊治 430

(三)自治疗法 431

(二)自疗注意事项 431

(二)自疗注意事项 433

(一)病因症状 433

(四)避免误诊误治 433

二、皲裂 433

(三)自治疗法 434

(三)自治疗法 435

(二)自疗注意事项 435

(四)避免误诊误治 435

三、脚臭 435

(一)病因症状 435

(一)病因症状 436

四、湿疹 436

(四)避免误诊误治 436

(三)自治疗法 437

(二)自疗注意事项 437

(四)避免误诊误治 438

(二)自疗注意事项 439

(一)病因症状 439

五、冻疮 439

(三)自治疗法 440

(一)病因症状 441

六、疣 441

(四)避免误诊误治 441

(三)自治疗法 442

(二)自疗注意事项 442

(一)病因症状 443

七、狐臭 443

(四)避免误诊误治 443

(三)自治疗法 444

(二)自疗注意事项 444

(三)自治疗法 445

(二)自疗注意事项 445

八、脚癣 445

(一)病因症状 445

(一)病因症状 447

一、麦粒肿 447

(四)避免误诊误治 447

第四节 教师常见五官疾病自我诊治 447

(三)自治疗法 448

(二)自疗注意事项 448

(二)自疗注意事项 449

(一)病因症状 449

(四)避免误诊误治 449

二、异物入耳 449

(三)自治疗法 450

(二)自疗注意事项 451

(一)病因症状 451

(四)避免误诊误治 451

三、口臭 451

(三)自治疗法 452

(二)自疗注意事项 453

(一)病因症状 453

四、急性结膜炎 453

(三)自治疗法 454

(一)病因症状 455

五、咽喉炎 455

(四)避免误诊误治 455

(三)自治疗法 456

(二)自疗注意事项 456

(四)避免误诊误治 457

(一)病因症状 458

六、牙痛 458

(三)自治疗法 459

(二)自疗注意事项 459

(四)避免误诊误治 461

(一)病因症状 462

七、中耳炎 462

(三)自治疗法 463

(二)自疗注意事项 463

(四)避免误诊误治 464

(二)自疗注意事项 465

(一)病因症状 465

八、口疮 465

(三)自治疗法 466

(四)避免误诊误治 467

(一)病因症状 468

一、痛经 468

第五节 教师常见妇科疾病自我诊治 468

(三)自治疗法 469

(二)自疗注意事项 469

(四)避免误诊误治 472

(二)自疗注意事项 473

(一)病因症状 473

二、闭经 473

(三)自治疗法 474

(一)病因症状 476

三、崩漏 476

(四)避免误诊误治 476

(三)血崩虚脱急救法 477

(二)自疗注意事项 477

(四)崩漏一般自疗法 478

(一)病因症状 479

四、带下病 479

(五)避免误诊误治 479

(三)自治疗法 480

(二)自疗注意事项 480

(四)避免误诊误治 481

(三)自治疗法 482

(二)自疗注意事项 482

五、经前乳胀(小叶增生、纤维瘤) 482

(一)病因症状 482

(四)避免误诊误治 483

(二)自疗注意事项 484

(一)病因症状 484

六、月经推后 484

(三)自治疗法 485

(二)自疗注意事项 486

(一)病因症状 486

(四)避免误诊误治 486

七、月经提前 486

(三)自治疗法 487

(一)病因症状 488

八、月经不定期 488

(四)避免误诊误治 488

(三)自治疗法 489

(二)自疗注意事项 489

(一)病因症状 490

九、先兆子痫 490

(四)避免误诊误治 490

(三)自治疗法 491

(二)自疗注意事项 491

(一)病因症状 492

十、子宫脱垂 492

(四)避免误诊误治 492

(五)急救法 492

(三)自治疗法 493

(二)自疗注意事项 493

(一)病因症状 495

十一、更年期综合征 495

(四)避免误诊误治 495

(三)自治疗法 496

(二)自疗注意事项 496

(一)病因症状 498

十二、妊娠呕吐 498

(四)避免误诊误治 498

(三)自治疗法 499

(二)自疗注意事项 499

(二)自疗注意事项 501

(一)病因症状 501

(四)避免误诊误治 501

十三、妊娠水肿 501

(三)自治疗法 502

(四)避免误诊误治 503

(二)自疗注意事项 504

(一)病因症状 504

十四、产后腰痛、肢体关节痛 504

(三)自治疗法 505

(二)自疗注意事项 506

(一)病因症状 506

(四)避免误诊误治 506

十五、产后乳头破裂 506

(四)避免误诊误治 507

(三)自治疗法 507

(二)自疗注意事项 508

(一)病因症状 508

十六、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508

(三)自治疗法 509

(四)避免误诊误治 510

第四章 教师职业病问答 51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