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更新能力研究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更新能力研究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更新能力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学钰等著
  • 出 版 社: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6219781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探索黄河基流与地下水可再生能力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黄河流域在天然人为和变异条件下的地下水演化的仿真模式,进行地下水资源的可再生性维持变化和恢复的调蓄控制。本书读者为从事地下水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更新能力研究》目录

第一章 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1

第一节 流域地理位置及地貌 1

第二节 气候与水文 4

第三节 流域地质概况 5

一、华北地台 5

二、秦岭祁连昆仑地槽 6

三、滇藏地槽 7

第四节 流域地质条件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7

第五节 黄河河谷发育的地质历史及其河谷的地质结构类型 8

一、黄河发育史 8

二、黄河水系形成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9

三、黄河河谷地貌特征 10

第二章 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 13

第一节 地下水系统划分 13

一、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 13

二、黄河流域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16

第二节 地下水系统分论 17

一、祁连山—青藏高原地下水系统(Ⅰ) 17

二、陇中黄土高原—银川平原地下水系统(Ⅱ) 18

三、鄂尔多斯高原北区地下水系统(Ⅲ) 20

四、大青山—河套平原地下水系统(Ⅳ) 21

五、吕梁山西麓地下水系统(Ⅴ) 22

六、汾河流域—运城盆地地下水系统(Ⅵ) 24

七、沁河—伊洛盆地地下水系统(Ⅶ) 24

八、渭河流域地下水系统(Ⅷ) 25

九、黄河下游地区地下水系统(Ⅸ) 26

本章小结 27

第三章 黄河流域河川基流分析 29

第一节 概述 29

第二节 河川基流 29

第三节 基流切割方法 29

一、方法简述 29

二、黄河流域基流计算方法选择 30

三、BFI基流切割方法介绍 32

第四节 黄河上游基流计算与变化分析 33

一、黄河上游概况 33

二、水文地质条件 34

三、基流计算 35

第五节 黄河中游基流计算与变化分析 43

一、河口镇至龙门区间 43

二、龙门至三门峡区间 49

三、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55

第六节 基流变化对黄河水资源影响分析 59

本章小结 60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与供需平衡分析 62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分区 62

一、地下水资源计算分区方案 62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基本原则 62

第二节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 63

一、地下水资源量的概念 63

二、评价与计算方法 63

三、计算参数的确定 64

四、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与地下水可采资源量 65

第三节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对比分析 87

一、不同部门对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结果 87

二、对不同部门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88

第四节 地下水开采量的统计与剩余资源量的计算 91

第五节 需水量预报及供需分析 94

一、需水量预测原则 94

二、需水量预测方法 94

三、需水量预报中主要指标的确定 94

四、需水量预测 95

五、供需平衡分析 95

第六节 总水资源统计与评价 133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环境问题 137

第一节 区域地下水化学特征 137

一、潜水水化学特征 137

二、承压水水化学特征简述 138

三、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总体分布规律 139

四、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142

第二节 地下水环境问题 145

一、与地下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 145

二、苦咸地下水分布 146

三、地下水开发导致的环境负效应 147

四、地下水污染 150

五、地下水生态环境问题 154

本章小结 155

第六章 同位素技术研究黄河流域地下水可再生能力变化规律 157

第一节 黄河主要河段的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158

一、黄河水的δ18O、δD和3H的沿程变化特征 158

二、影响黄河水同位素的主要因素 160

三、大气降水、黄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 164

第二节 黄河典型河段地下水的水循环模式 164

一、银川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 164

二、包头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 169

三、晋陕峡谷地区地下水循环模式 174

四、关中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 177

五、黄河下游河南段地下水循环模式 180

第三节 地下水循环速度的估算 186

一、浅层地下水的年龄与循环速度 186

二、深层地下水的14C年龄 189

第四节 黄河干流河水与地下水交换强度及其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195

一、黄河干流河水与地下水交换强度 195

二、流域内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197

本章小结 198

第七章 变异条件对黄河流域地下水的影响及地下水可再生维持途径 200

第一节 变异条件界定与变异因子分析 200

第二节 黄河上中游基流量变化 200

一、基流量变化规律 200

二、基流量对黄河径流量的贡献 208

三、基流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209

四、基流量变异的生态环境效应 218

第三节 变异条件对黄河流域大型灌区地下水影响 219

一、银川平原 220

二、呼包平原 224

三、关中盆地 227

第四节 傍河开采地下水对水循环的影响 240

一、黄河上游青海段傍河开采地下水对水循环的影响 240

二、黄河上游兰州“三滩”水源地地下水开采对水循环与水环境的影响 245

三、黄河中游渭河流域傍河水源地开采地下水对水循环的影响 249

四、黄河下游傍河水源地开采地下水对水循环的影响 257

第五节 万家寨引黄供水工程对太原市地下水的影响 282

第六节 黄河断流对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的影响 282

一、黄河断流特点 282

二、黄河断流对地下水的影响 283

第七节 气候干旱对黄河流域地下水的影响 284

第八节 黄河流域地下水可再生性维持途径与措施 285

一、保护黄河上游河川基流量,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286

二、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与地下调蓄,增加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286

三、兴建傍河地下水源地,实施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 288

四、实施井渠结合灌溉模式,兴利除害,节约水资源 288

五、加强地下水水质保护,建立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网 290

本章小结 290

结语 2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