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最新通信网络技术与规范实务全书  第1册
最新通信网络技术与规范实务全书  第1册

最新通信网络技术与规范实务全书 第1册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清华大学,吴密,陈远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520338X
  • 页数:682 页
图书介绍:
《最新通信网络技术与规范实务全书 第1册》目录

第一篇 通信网络技术综述 3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3

一、通信系统的组成 3

二、通信网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5

三、通信网的分类 6

四、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6

第二节 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9

一、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 9

二、信号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质量的一致性 9

三、网路的可靠性与经济合理性 10

第三节 通信网的发展 10

一、数字化 11

二、综合化 11

四、个人化 12

五、网络发展的趋势——三网合一 12

三、智能化 12

第四节 通信网的组成与功能 16

一、通信网组成和功能 16

二、网与交换 18

三、网的互联 19

第五节 现代通信技术所支撑的电信新业务 20

一、分组交换业务 20

二、数字数据业务 23

三、帧中继业务 25

四、ATM业务 27

五、因特网(Internet)业务 31

一、通信网网络体系结构基本理论 36

第一节 概述 36

二、建立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应完成的工作 36

第二章 通信网的网络体系结构 36

第二节 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37

一、网络体系结构(NA) 37

二、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 39

三、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46

四、Internet TCP/IP协议分层结构 49

五、数字网络体系结构(DNA) 50

六、七号(NO.7)信令电信网络体系结构 50

七、电信管理网(TMN)模型 52

八、传送层功能结构——传送网体系结构 61

第三章 信号与频谱 92

第一节 信号的种类和性质 92

第二节 频率与频谱的概念 93

一、频率的含义 93

二、频谱的含义 94

第三节 傅里叶级数与傅里叶变换 94

二、对称性 98

一、线性 98

三、相似性 98

第四节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98

五、时间位移 99

六、时间微分与时间积分 99

四、频率位移 99

七、卷积性质 100

第二节 频谱与信号处理 101

一、传递函数与脉冲响应 101

二、理想滤波器 102

三、窗函数 103

第一节 通信网路结构优化设计 106

一、图论简介 106

第四章 通信网路的优化设计 106

二、路径选择 116

三、站址选择 124

第二节 通信网路流量优化设计 130

一、排队论的基本概念 130

二、M/M/1排队系统 135

三、M/M/m(n)排队系统 139

四、M/M/m(m)排队系统 140

第三节 通信网路优化设计可靠性理论 142

一、可靠性数学概要 143

二、通信网的可靠性 150

第一节 通信网传输质量指标和传输标准 153

一、质量标准 153

第五章 通信网传输质量指标与规程 153

二、传输标准 155

第二节 传输媒质——信道 156

一、无线信道 156

二、有线信道 158

三、信道复用 159

第三节 信道访问方式 163

第四节 传输方式 164

一、单、双工方式 164

二、传输控制方式 165

第五节 传输规程 166

一、物理层标准接口 166

二、数据链路层协议 179

三、X.25 197

四、分组装拆(PAD) 207

五、X.75 211

六、信令系统 215

第一节 通信网局所规划与设备选择的综述 232

一、通信网规划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232

第六章 通信网局所规划与设备选择 232

二、通信网规划设计的主要步骤 233

第二节 通信网业务量的预测 234

一、通信业务预测的基本概念 234

三、通信网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234

二、用户预测和业务量预测的常用方法 235

三、局间业务流量的预测方法 243

第三节 通信网局所规划与局址确定 246

一、最经济局所容量 247

二、交换区界的划分和交换局址的确定 252

第四节 通信网中继路由的选择与计算 255

一、一般中继路由的选择与计算 255

二、数字中继路由的选择与计算 259

一、程控交换机的选型原则 261

第五节 通信网交换设备的选择 261

第六节 通信网用户线路的规划与设计 262

二、程控交换机话务处理能力的核算 262

一、用户线路网的构成 263

二、配线方式 264

三、用户线路的传输设计 265

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 271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271

第二篇 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集成与应用 271

第一章 概述 271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274

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 276

四、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278

五、计算机网络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281

六、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284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289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289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290

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292

一、点到点通信方式 293

第三节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 293

二、广播式通信方式 294

一、局域网(LAN) 295

第四节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95

三、城域网(MAN) 296

二、广域网(WAN) 296

第一节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98

第二章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 298

一、模拟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300

第二节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达标技术 300

二、数字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301

一、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302

第三节 数据传输方式与技术 302

二、通信线路连接方式 303

三、线路通信方式 304

四、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306

一、概述 307

第四节 数据通信的差错控制与检验技术 307

二、信道编码 311

三、常用的简单检错码 314

四、线性分组码 321

五、卷积码 339

一、终端设备 340

第五节 数据通信设备与传输介质技术应用 340

二、调制解调器 344

三、通信控制器 351

四、多路复用器 357

五、其他设备 362

六、传输介质 364

第六节 数据交换技术 369

一、空分线路交换 370

二、时分线路交换 372

三、报文交换 374

四、分组交换 375

五、帧中继交换(Frame Relay) 376

六、异步传输方式(ATM) 378

一、物理层协议 380

第一节 物理层 380

第三章 网络通信协议 380

二、物理层协议举例 382

一、网络层功能 389

第二节 网络层 389

二、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390

三、路由选择的不同策略 392

四、阻塞控制 394

一、运输层的作用与功能 396

第四节 运输层及高层协议 396

二、会话层的引入与功能 399

三、表示层 403

四、应用层 406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409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409

第四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409

二、分层次的体系结构 410

一、协议和体系结构 411

第二节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 411

二、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 412

一、TCP/IP参考模型 414

第三节 TCP/IP参考模型 414

三、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 414

二、OSI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417

一、局域网的定义和组成 419

第一节 局域网概述 419

第五章 计算机局域网技术、集成与应用 419

第二节 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与应用技术 420

二、局域网的分类 420

一、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法 421

二、令牌访问控制方式 422

三、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 423

一、局域网参考模型 424

第三节 局域网体系结构 424

二、IEEE802标准 426

一、以太网 427

第四节 局域网组网技术 427

二、快速以太网 428

三、千兆位以太网 430

四、令牌环网络 434

五、FDDI光纤环网 435

六、ATM局域网 437

二、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分类 440

一、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440

第五节 局域网操作系统应用技术 440

三、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443

二、3+网 444

一、以太网 444

第五节 几种典型的局域网技术简介 444

四、Novell网 445

三、StarLAN网 445

一、网络互连的概念 446

第一节 网络互连与互连设备 446

第六章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技术集成与应用 446

二、网络互连设备 447

一、Internet的基本概念 450

第二节 Internet的连接技术 450

三、Internet的连接方式 451

二、Internet的组成 451

四、Internet地地址 454

五、Internet网络基本服务 458

六、WWW服务 462

七、Internet其他应用工具 464

一、光纤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67

第一节 光纤局域网 467

第七章 高性能计算机网络技术 467

二、FDDI与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471

三、FDDI-Ⅱ 474

二、宽带ISDN(B-ISDN)基本结构 476

一、窄带ISDN(N-ISDN)基本结构 476

三、ATM工作原理 477

第三节 快速以太网技术 480

四、IEEE802.65与ISDN 480

一、100VG-AnyLAN网络拓扑结构与传输介质 481

第四节 千兆位以太网 482

一、千兆位以太网的特点 483

二、千兆位以太网协议结构和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484

三、千兆位以太网设备与应用 485

第五节 同步光纤网技术 486

第一节 网络安全概述 492

第八章 网络安全技术 492

二、安全问题 493

一、概述 493

第二节 TCP/IP协议安全和安全协议。 493

一、UNIX主机安全 496

第三节 主机安全防范技术 496

二、Windows95/NT安全 498

三、NOVELL安全 499

一、服务安全 500

第四节 服务与应用系统的安全防范技术 500

二、应用系统安全 502

二、防火墙体系结构和理论 504

一、概述 504

第五节 防火墙介绍 504

三、包过滤防火墙 505

四、代理服务器 506

五、防火墙技术发展趋势 507

第三篇 电话系统工程核心技术、集成与应用 513

第一章 电话系统工程相关技术标准 513

一、电话交换机型号命名方法 513

二、电话交换附属设备型号命名方法 515

三、数字程控用户电话交换机质量分等标准 518

四、程控机电制用户线路集中器 528

五、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质量分等标准 536

六、程控用户交换机进网检测方法 545

七、公用电话网局用数字电话交换设备进网检测方法 594

八、公用电话网局用模拟法 723

九、公用电话网数字排队机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775

第二章 电话通信网概述 800

第一节 通信网的基本构成 800

一、电话通信网的一般构成 800

二、我国电话网的分级结构 801

三、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803

第二节 电话通信网的技术与发展 804

一、电话业务及其发展 804

二、交换技术及其发展 810

三、传输技术及其发展 813

四、信令接口及其发展 821

第三节 电话通信网的发展 825

一、通信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 825

二、同步数字系列 829

三、智能网 834

第四节 电话通信网传输质量达标技术 838

一、全程参考当量 838

二、长途网全程参考当量及传输损耗 839

三、本地网全程参考当量及传输损耗 840

第一节 程控交换机的构成与原理 845

一、程控交换机的基本构成 845

第三章 电话系统工程的技术集成与应用 845

二、交换网络的结构与接续原理 850

一、典型配置 855

二、系统功能 855

第二节 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的典型配置及功能 855

第三节 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的入网方式 858

一、中继方式的确定 858

二、中继线数量的确定 859

第四节 电话系统设计要点 861

一、电话用户数量的确定 861

二、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容量的确定 862

三、程控数字用户交换软件功能配置 863

四、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的工程设计要点 866

第四章 网络电话的技术集成与应用 869

第一节 网络电话的发展与前景 869

第二节 网络电话的分类 870

一、电脑到电脑 870

三、电话机到电话机 871

第三节 网络电话的软件和硬件 871

二、电脑到电话机 871

一、网络电话软件 872

二、电脑硬件配置 873

第一章 移动通信工程相关技术标准 877

一、25~1000MHz陆地移动通信网的容量系列及频道配置 877

第四篇 移动通信工程核心技术、集成与应用 877

二、25~1000MHz陆地移动通信网通过用户线接入公用通信网的接口参数 880

三、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体制 883

四、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MAP规范 901

一、目的 990

第一节 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 990

二、原理 990

第二章 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与扩频通信技术 990

三、实现方式 991

四、典型范例 991

第二节 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 993

一、窄带和宽带通信系统 993

二、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994

三、直扩式码分多址DS-CDMA 995

四、跳频 997

五、直扩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997

第三节 扩频通信的主要优缺点 998

一、主要优点 998

第四节 多址码的分类与设计要求 999

一、CDMA中多址码类型 999

二、主要缺点 999

二、CDMA中地址码设计的基本要求 1000

三、多址码的设计与实现 1000

一、Walsh函数的基本性质 1001

二、Walsh-PN复合码特性 1001

第五节 Walsh函数与Walsh正交码 1001

第六节 IS-95中的多址码设计 1002

一、用户地址码 1003

二、信道地址码 1004

三、基站地址码 1004

第七节 可变扩频比正交码(OVSF码) 1005

一、OVSF码基本原理 1005

二、OVSF码的选用 1007

第一节 功率控制准则 1010

一、功率平衡准则 1010

第三章 移动通信的功率控制技术 1010

二、信号干扰比SIR平衡准则 1011

第二节 功率控制方法 1013

一、反向功控与前向功控 1013

三、功率平衡和SIR平衡混合体制及其他 1013

二、集中式功控与分布式功控 1014

三、开环功控与闭环功控 1015

第三节 IS-95中的功率控制 1016

一、IS-95中功控的必要性与功控方案 1016

二、前向(下行)功率控制 1017

三、反向(上行)功率控制 1017

第四节 IMT-2000中的功率控制 1019

一、WCDMA中的上行(反向)功率控制 1021

二、WCDMA中的下行(前向)闭环功率控制 1022

第四章 移动通信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1024

第一节 概述 1024

一、软件无线电产生的背景 1024

二、软件无线电概念的逐步发展与深化 1025

第二节 美国军用软件无线电系统SPEAKeasy技术 1027

一、SPEAKeasy Ⅰ期工程 1027

二、SPEAKeasy Ⅱ期工程 1029

第三节 软件定义的数字无线电SDR系统 1031

一、SDR的主要组成部分 1031

二、实现SDR的关键技术 1033

第四节 虚拟无线电技术 1037

一、虚拟无线电产生背景 1037

二、虚拟无线电的提出 1038

三、基于网络交换平台的虚拟无线电 1039

一、概况 1040

第五节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1040

二、IMT-2000中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1041

一、引入多载波的原因 1042

第一节 多载波技术的基本原理 1042

二、多载波传输系统原理图 1042

第五章 多载波传输技术 1042

三、多载波传输技术的几种等效提法 1043

四、子载波的三种设置方案 1043

五、多载波的主要优点 1044

第二节 多载波码分多址技术 1045

七、多载波系统的实际应用 1045

一、采用正交多载波的扩频系统 1045

六、多载波系统的主要缺点 1045

二、多载波与CDMA的结合方式与分类 1047

第三节 MC-CDMA多址技术 1049

一、OFDM的时域表示 1049

二、OFDM的等效频域表示 1051

三、MC-CDMA的基本方案 1053

四、MC-CDMA与DS-CDMA的关系 1054

第四节 MC-CDMA的主要关键技术 1055

一、MC-CDMA的信号检测技术 1055

五、MC-CDMA与OFDM的异同 1055

二、MC-CDMA中的信道估计 1059

第五篇 卫星通信与卫星电视信号接收系统工程核心技术、集成与应用第一章 卫星通信与卫星电视信号接收系统工程相关技术标准 1065

一、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1065

二、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地面接号要求 1083

三、无线、微波及卫星通信设备型号命名方法 1097

四、国内卫星通信时分多址(60Mhit/s)方式进网技术要求 1103

五、国内卫星通信传输的D2-MAC/Packet制彩电电视信号的技术要求 1114

六、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 1125

七、可搬移式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1152

第一节 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1190

一、卫星通信的概念 1190

第二章 卫星通信信号接收应用技术 1190

二、卫星通信的特点及发展概况 1191

一、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方框图 1193

二、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 1193

第二节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1193

第三节 卫星通信的多址方式及信道分配技术 1194

一、频分多址(FDMA)方式 1195

二、时分多址TDMA方式 1197

三、空分多址(SDMA)方式 1199

四、码分多址(CDMA)方式 1200

五、信道分配技术 1201

第四节 卫星通信用的频段与电波传播特点 1202

一、工作频段的选择 1202

二、电波传播的特点 1204

三、传播方程 1205

四、卫星通信线路的噪声 1206

五、载波噪声功率比与地面站性能指数 1208

一、静止卫星 1209

二、静止卫星的观察参数 1209

第五节 通信卫星与卫星转发器 1209

三、确定静止卫星通信范围的因素 1212

四、通信卫星的组成 1213

五、转发器的分类及组成 1213

第六节 VSAT卫星通信系统 1214

一、VSAT卫星系统的组成 1215

二、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 1217

三、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选型考虑 1219

四、卫星通信地球站站址选择原则 1221

第一节 室外部件的安装 1223

一、抛物面天线的安装 1223

第三章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1223

二、极化的判断 1224

二、室内设备的布置 1226

一、室内部件与室外单元的配置 1226

三、室内设备的连接 1226

第二节 室内部件的安装 1226

第三节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调试 1228

一、接收天线的调试 1228

二、接收机的调试 1229

第一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相关技术标准 1233

一、ISDN的管理原则 1233

第六篇 综合业务数字网核心技术、集成与应用 1233

二、ISDN(2B+D)NT1用户-网络接口设备技术要求 1248

三、N-ISDN第二类网络终端(NT2)设备ISDN用户交换机技术规范 1274

四、ISDN远程信息处理业务终端的特性和协议 1293

第二章 ISDN核心技术与要求 1313

第一节 概述 1313

一、ISDN的概念 1313

二、ISDN的特点 1315

三、ISDN的Ⅰ系列建议 1316

第二节 ISDN的网络功能及ISDN业务 1319

一、ISDN的网络结构 1320

二、ISDN的网络功能体系结构 1320

三、ISDN业务 1322

第三节 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 1324

一、对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要求 1324

二、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 1325

三、信道类型和接口结构 1327

四、数字用户环路 1330

第四节 ISDN交换机及终端 1332

一、ISDN交换机 1332

二、ISDN终端 1335

第一节 ISDN交换机 1340

一、ISDN交换机的主要功能 1340

第三章 ISDN中使用的交换技术 1340

二、ISDN交换机的结构 1341

第二节 ISDN用户交换机 1344

一、ISPBX的接口 1345

二、ISPBX的基本功能 1345

三、ISPBX的应用 1346

第三节 B-ISDN中使用的ATM交换机 1347

一、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和任务 1347

二、ATM交换机的系统结构 1349

第四节 ISDN宽带交换产生的原因 1353

一、电路交换 1353

二、分组交换 1354

三、ISDN交换技术 1356

第四章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1357

第一节 B-ISDN的基本概念 1357

第二节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1358

一、B-ISDN协议模型中的ATM物理层 1361

二、B-ISDN协议模型中的ATM层 1366

三、B-ISDN协议模型中的ATM适配层(AAL) 1368

四、B-ISDN协议模型中的ATM用户层 1379

第三节 B-ISDN中使用的ATM通信技术 1381

一、ATM通信技术定义 1381

二、B-ISDN中ATM交换的基本原理 1382

三、B-ISDN中ATM的典型应用 1393

第一节 ATM在B-ISDN中网络互连的基本特性 1395

一、提供的无连接服务 1395

第五章 ATM在B-ISDN中的网络互连技术 1395

二、永久/交换虚拟连接 1397

三、点对点连接 1399

四、点对多点连接 1400

一、智能大厦中的网络互连结构 1401

二、网络互连的层次结构 1401

第二节 ATM在B-ISDN中的网络互连结构 1401

三、中继互连结构 1402

第三节 ATM在B-ISDN中的局域网互连技术 1404

一、局域网仿真 1405

二、虚拟LAN(VLAN) 1412

第四节 ATM在B-ISDN中的广域网互连技术 1415

一、与帧中继的互连 1415

二、与其他网络的互连 1416

三、ATM集成于园区和WAN干线环境 1418

第六章 ADSL接入网核心技术与发展 1421

第一节 ADSL接入网概述 1421

一、选择ADSL的原因 1423

二、与电缆调制解调器之间的竞争 1424

三、市场概况 1425

四、ADSL的发展 1426

五、ADSL技术简介 1432

第二节 ADSL传输模式 1433

一、ADSL传输模式背景 1433

二、相关概念 1434

三、传输模式 1440

四、ADSL的基本应用 1444

五、用户前端ATM结构 1454

第三节 传输机制与调制技术 1456

一、ADSL的传输机制 1456

二、调制技术 1465

三、ADSL调制解调器的调制流程 1470

四、DMT ADSL技术 1476

第七章 电信支撑网 1495

第一节 概述 1495

第二节 No.7信令网 1496

一、No.7信令系统简介 1496

二、No.7信令网的组成及网路结构 1504

三、我国信令网的网路结构及组网原则 1511

第三节 数字同步网核心技术 1519

一、数字同步网的基本概念及实现网同步方式 1519

二、基准时钟源及受控时钟源 1528

三、我国同步网的网路结构及组网原则 1540

第四节 电信管理网核心技术 1548

一、电信管理网的基本概念 1548

二、电信管理网的体系结构 1555

三、我国电信网路管理实施系统及向TMN演进 1563

第七篇 最新通信网络技术标准 1579

基于包的多媒体通信系统上的呼叫信令协议及媒体流打包技术(YD/T 1131-2001 idt ITU-H.225.0) 1579

电信电源维护规程(报批稿) 1649

NO.7信令与IP互通的技术要求(YD/T1127-2001) 1682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 1716

适用于电信网网络环境的机顶盒(STB)技术要求(YD/T 1129-2001) 1776

国内No.7信令网信令转接点(STP)设备技术规范(YD/T1144-2001) 1799

电信电源维护技术指标 1820

光波分复用系统(WDM)技术要求—16×10Gb/s、32×10Gb/s部分(YD/T 1143—2001) 1835

固定无线链路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YD 1138—2001) 1870

国内NO.7信号方式技术规范——2Mbit/s高速信令链路(YD/T 1125—2001) 1891

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第二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YD 1139—2001) 1906

基于IP网的信息点播业务技术要求(YD/T 1130—2001) 1930

防火墙设备技术要求(YDIT 10132-2001) 1965

帧中继设备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YD/T1137—2001) 1984

号码可携带业务技术要求(YD/T 1124—2001) 2043

综合交换机技术规范YD/T 1123—2001 2077

数字数据网(DDN)节点机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YD/T 1135—2001) 2140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基本速率终端适配器(TA)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YD/T 1136-2001) 2164

IP电话网守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 1142-2001) 2244

数据通信名词术语(YD/T 1133-2001) 2360

电信电源维护技术指标 2473

电信电源维护技术指标测试手册 2488

工程选用主要设备技术要求 2530

接入网电源技术要求 2547

第八篇 最新通信网络常用法律法规 26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26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 2636

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暂行办法 2642

通信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规定 2646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2654

电信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2657

电信用户申诉处理暂行办法 2660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 2664

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 2668

通信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2675

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管理暂行办法 2681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2684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2688

从事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审批管理暂行办法 2690

电信终端设备进网审批管理规定 2693

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市场管理暂行规定 2697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 2702

专用网与公用网联网的暂行规定 2703

电信服务标准(试行) 2707

电信设备进网检测取样管理规定 2719

电信设备进网生产质量保证审核办法 2723

电信设备进网专家评审管理规定 2726

进网电信终端设备改型管理规定 27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