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志琴,侯立玮,王宗秀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116010793
  • 页数:202 页
图书介绍:英文题名:OrogenicprocessesoftheSongpanGanzeorogenicbeltofChina:本书介绍了被称为“中国地质百慕大”的松潘-甘孜造山复合体的古板块体制、变形构造体制及古特提斯洋闭合以来的造山全过程及其相伴随的岩浆、变质事件。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目录
标签:山带 过程

一、中国“地质百慕大”——一个特殊的松潘—甘孜造山带 1

第一章 概论 1

二、研究思路及主要进展 2

三、分工与鸣谢 6

第二章 松潘—甘孜造山带的板块体制及“双向”变形构造体制 7

一、古板块体制 7

(一)古特提斯洋盆 8

(二)冈瓦纳北界及羌塘—昌都地块的归属 8

(三)几个板块的作用? 9

二、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 12

(一)造山带西部碰撞结合带 15

(二)造山带主体 15

三、“双向”造山极性及“双向”变形构造体制 16

(三)造山带前陆 16

第三章 造山带主体——“滑脱型”山链:高温深层韧性滑脱构造 18

一、基本结构及特征 18

二、滑脱-逆冲构造岩片 19

(一)摩天岭逆冲-滑脱岩片 19

(二)丹巴—汶川弧形滑脱-逆冲叠置岩片 23

(三)木里弧形滑脱-逆冲叠置岩片 25

(四)被动陆缘三叠系复理石楔岩片 28

三、深层高温韧性滑脱构造 30

(一)高温面理及线理 30

(二)高温“A”型流动褶皱 32

(三)剪切应变及运动学判断 35

(四)与高温滑脱有关的动热变质作用 35

(五)滑脱前缘的逆冲作用 41

(六)滑脱后缘(根部)的同构造花岗岩及动态局部熔融 45

(七)高温组构动力学 47

(八)高温滑脱构造的显微变形机制 48

(九)高温滑脱的动热物理化学 52

第四章 西部碰撞结合带——古特提斯俯冲体系 53

一、概述 53

二、古特提斯俯冲杂岩 53

(一)蛇绿混杂岩带——洋壳存在的证据 53

(二)混杂堆积及俯冲作用 58

(三)俯冲带的变质作用 59

三、义敦岛弧带 62

(一)岛弧岩浆建造序列 62

(二)岛弧带的变形构造 63

(三)岛弧的变质作用 64

四、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楔 65

(一)主动大陆边缘三叠纪沉积建造序列 65

(二)增生楔的组成及变形 66

五、中咱推覆体 68

(一)推覆体的组成 68

(二)推覆体的构造变形特征 69

第五章 前陆薄皮逆冲楔及前陆盆地 73

一、概述 73

二、龙门山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及前陆盆地 73

(一)龙门山深部岩石圈断面及前陆逆冲薄皮结构 73

(二)龙门山前陆推覆体的组成 74

(五)龙门山前陆盆地及前陆逆冲事件时限 83

(四)平衡剖面的计算 83

(三)龙门山前陆推覆体的类型及扩展序列 83

(六)龙门山前陆逆冲楔形成的运动学——应力场定量分析 84

三、盐源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及前陆盆地 87

第六章 造山过程的“双向”收缩作用 102

一、造山极性与收缩作用 102

(一)山链造型、造山极性与收缩作用 102

(二)“单向”收缩及“双向”收缩 103

二、松潘—甘孜造山带典型地区的“双向收缩”应变分析 104

(一)造山带西部三江地区收缩应变 104

(二)造山带西部碰撞结合带的收缩应变 106

(三)造山带主体的收缩应变 107

(四)丹巴—汶川弧形构造带的收缩应变 109

四、一种新的造山带褶皱类型——“西康式”褶皱及双向收缩作用 111

三、松潘—甘孜造山带“双向”收缩应变的基本特征 111

(一)“西康式”褶皱特征 112

(二)“西康式”褶皱的变形机制 113

(三)“西康式”褶皱的形成及双向收缩作用 115

第七章 造山后期的伸展作用——热隆伸展及滞后伸展 117

一、热隆伸展构造 117

(一)浅层次热隆构造——“雅江热隆田” 117

(二)深层次热隆构造——“丹巴热隆田” 127

二、滞后伸展构造 131

(一)后龙门山(灌县西)汶川韧性正剪切带 131

(二)后龙门山(宝兴西)雅斯德变质体逆冲后缘的韧性正剪切带 133

(三)康定杂岩逆冲推覆体后缘的滞后伸展 134

二、鲜水河大型韧性平移剪切带 137

一、概述 137

第八章 造山过程的平移构造 137

(一)折多山—贡嘎山的5条横剖面 138

(二)二叠纪—三叠纪地层的剪切应变 141

(三)鲜水河剪切带南段糜棱岩带 142

(四)同构造“平移型”花岗岩 142

(五)鲜水河韧性平移剪切带的组构动力学 145

(六)鲜水河断裂带的脆性应变及应力场分析 147

(七)鲜水河平移剪切带的类型及形成 151

三、大渡河韧性平移剪切带 154

四、岷江平移断层 157

五、金沙江(中段)平移构造 161

六、澜沧江(北段)韧性平移剪切带 164

七、怒江(中段)平移构造 167

八、平移剪切带的基本特征 169

第九章 造山带的形成——“俯冲动力学”及“碰撞-会聚动力学”的讨论 170

一、“俯冲动力学”问题 170

二、韧性剪切带及板块动力学 172

(一)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类型 172

(二)动力学意义 174

三、“滑脱型”山链的特殊类型及“构造-热”模式 175

四、收缩应变与伸展应变 176

五、新特提斯造山事件及高原隆升机制 178

(一)新特提斯阶段的构造事件 178

(二)高原隆升及岩石圈缩短机制 179

结语 183

参考文献 184

图版说明及图版 18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