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
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

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仲令,李少谦,唐友喜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30172604
  • 页数:5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原理和技术的书籍。除包括移动通信的一般原理和无线传输技术外,着重介绍了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技术,3G和B3G中的多用户检测,智能无线以及正交频分复用等最新技术发展。
《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2

1.3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

1.4 移动无线系统的发展 9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 16

2.1 引言 16

2.2 移动环境中的电波传播 18

2.3 自由空间传播 20

2.4 电波的反射、绕射和散射 22

2.4.1 反射 22

2.4.2 绕射 24

2.4.3 散射 27

2.5 多径传播 27

2.6 多径信道的冲击响应 36

2.7 移动信道的特性参数 39

2.8 衰落信道分类 46

2.9 阴影效应 49

2.10 路径损耗预测模型 50

2.11 移动信道的仿真 57

2.12 改善衰落信道传输性能的方法 60

参考文献 64

3.1.2 调制信号的数学表示 66

3.1.1 数字调制的特点 66

3.1 数字调制概述 66

第3章 数字调制和解调技术 66

3.1.3 数字调制的基本形式 68

3.1.4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69

3.1.5 非相干接收 72

3.2 线性调制 75

3.2.1 线性调制的特点 75

3.2.2 二相相移键控(BPSK) 76

3.2.3 差分相移键控 79

3.2.4 QPSK和OQPSK 82

3.2.5 ?QPSK 89

3.3.1 二元频移键控 95

3.3 恒包络调制 95

3.3.2 最小频移键控 100

3.3.3 GMSK 106

3.3.4 其他恒包络调制 114

3.4 正交调幅(QAM) 120

3.5 可变速率调制 127

3.5.1 可变速率调制原理 127

3.5.2 VR-QAM性能分析 130

3.6 多载波调制 130

3.6.1 多载波调制原理 130

3.6.2 多载波系统的FFT实现 132

3.6.3 OFDM 134

3.7 移动信道对数字调制性能的影响 144

参考文献 150

第4章 扩频技术 152

4.1 概述 152

4.2 伪随机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154

4.2.1 m序列 159

4.2.2 Gold序列 164

4.2.3 M序列 167

4.3 直接序列扩频 169

4.4 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 176

4.5 多载波DS-CDMA 179

4.6 跳频 194

4.7.1 跳时多址方案 202

4.7 跳时 202

4.7.2 TH-PPM超宽带码分多址通信 204

4.8 扩频通信系统的同步和跟踪 213

4.8.1 初始同步 214

4.8.2 跟踪 221

参考文献 226

第5章 抗衰落技术 228

5.1 均衡技术 228

5.1.1 均衡原理 228

5.1.2 线性均衡器 236

5.1.3 非线性均衡 247

5.1.4 小数间隔均衡器 256

5.1.5 自适应均衡算法 260

5.1.6 格型滤波器 271

5.1.7 盲均衡 274

5.2 分集技术 290

5.2.1 获得分集信号的方法 291

5.2.2 分集合并技术 293

5.2.3 使用分集的数字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 301

5.2.4 频率选择性慢衰落信道上的数字传输 304

参考文献 311

第6章 差错控制编码 312

6.1 最大似然译码 313

6.2 分组码 315

6.3 分组码举例 320

6.4 循环码 322

6.4.1 循环码的特性 322

6.4.2 循环码的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 323

6.4.3 循环码的编码和译码 324

6.5 BCH码 327

6.6 RS码 332

6.7 卷积码 333

6.7.1 卷积码的基本概念与数学描述 333

6.7.2 卷积码的状态图和构造特性 338

6.7.3 维特比译码算法 343

6.8 交织编码 348

6.9 级联码和乘积码 350

6.10 调制和编码的结合(TCM) 354

6.11 Turbo码 361

6.12 低密度校验码 364

参考文献 369

第7章 信源编码 370

7.1 信源及其特性 370

7.2 语音编码的基本概念 377

7.2.1 率失真函数 377

7.2.2 语音编码分类 378

7.2.3 语音质量评价 379

7.3 波形编码 380

7.3.1 时间量化和抽样定理 381

7.3.2 幅度量化 382

7.3.3 PCM编码 387

7.3.4 差分编码调制(DPCM) 388

7.3.5 增量调制 392

7.4 语音信号的频域编码 394

7.4.1 子带编码 394

7.4.2 自适应变换编码(ATC) 397

7.5 参数编码 398

7.5.1 声码器 398

7.5.2 线性预测声码器 400

7.5.3 混合编码 403

7.6 低速率语音编码 419

参考文献 421

8.1 OFDM的发展史 423

第8章 OFDM原理 423

8.2.1 基于连续时间方式的OFDM 425

8.2 OFDM的引入 425

8.2.2 基于离散时间方式的OFDM 431

8.2.3 调制与OFDM 434

8.2.4 离散傅里叶变换与OFDM 435

8.3 快速傅里叶变换 437

8.3.1 DFT运算的特征 437

8.3.2 时域抽取法基2 FFT 438

8.3.3 频域抽取法基2 FFT 442

8.3.4 IDFT的高效算法 444

8.3.5 基本FFT与直接计算DFT的运算复杂度对比 445

8.5 OFDM的传输时延 446

8.4 FFT与OFDM 446

8.6 OFDM的频谱使用效率 447

8.7 小结 448

参考文献 449

第9章 多用户检测 450

9.1 CDMA系统模型与多用户检测信号模型 450

9.1.1 同步CDMA通信系统的模型 451

9.1.2 传统接收机模型 452

9.2 最优接收机理论与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454

9.2.1 两用户同步CDMA情形 454

9.2.2 K用户同步CDMA情形(K>2) 455

9.3 线性多用户检测 457

9.2.3 异步CDMA系统的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457

9.3.1 解相关多用户检测器 458

9.3.2 MMSE多用户检测器 459

9.3.3 多项式展开检测器 460

9.4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461

9.4.1 串联干扰对消器 462

9.4.2 并联干扰对消器 463

9.4.3 判决反馈解相关检测器 464

9.4.4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466

9.4.5 各种多用户检测方法的实现复杂度比较 466

9.5 多速率CDMA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 467

9.6 多径衰落条件下的多用户检测 469

9.7.1 最优空时多用户检测的信号模型 472

9.7 空时多用户检测 472

9.7.2 空时多用户检测技术的进展 474

参考文献 476

第10章 多天线传输技术:智能天线与MIMO 479

10.1 概述 479

10.1.1 智能天线的发展历史 479

10.1.2 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 480

10.1.3 波束形成示例:阵元空间和波束空间 484

10.2 信号模型、波束形成准则和多天线信道模型 488

10.2.1 阵列天线接收信号模型 488

10.2.2 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基带信号模型和适用准则 491

10.2.3 多天线衰落信道模型 495

10.3 自适应阵列处理的算法 498

10.3.1 常规自适应空时算法 499

10.3.2 盲目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502

10.3.3 TD-SCDMA系统中的智能天线 506

10.4 多天线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509

参考文献 509

第11章 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 512

11.1 引言 512

11.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15

11.2.1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15

11.2.2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17

11.2.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25

11.2.4 第三代系统增强技术 531

11.3 宽带无线接入 533

11.3.1 无线局域网 534

11.3.2 无线城域网 536

11.3.3 无线个域网 538

11.3.4 无线广域网 542

11.3.5 无线区域网 542

11.3.6 宽带无线接入与宽带移动通信的比较 543

11.4 走向未来的移动通信 545

11.4.1 3G的长期演进 545

11.4.2 4G的发展 547

参考文献 55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