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思想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家龙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5541690
- 页数:658 页
第一编 中国名辩学 1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中国名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
一、名实悖谬和百家争鸣 2
二、必要的理论准备 3
第二节 中国名辩学发展简史 4
一、先秦时期 4
二、秦汉魏晋时期 5
三、隋唐至明清时期 7
四、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9
五、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 11
第二章 名 14
第一节 名、指、称 15
一、“实立而名从” 15
二、“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 16
三、“名必有所分” 16
四、名与指 17
第二节 “所为有名” 18
五、名与称 18
第三节 “审分” 21
一、“偏有偏无有” 21
二、达、类、私 22
三、共名与别名 23
四、形貌之名与非形貌之名 23
五、兼名与单名 24
第四节 “名”与“号” 27
一、“白马非马” 28
三、“推而共之”与“推而别之” 29
二、“号凡而略,名详而目” 29
第五节 正名 30
一、“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 31
二、“制名枢要” 32
三、“名逐物而迁” 34
第六节 “名实相悖” 35
一、重名、过名、非名 35
二、“三惑”说 37
三、“离谓”说 40
第三章 辞 42
第一节 辞、言、意 43
一、“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 43
二、“所谓”与“所以谓” 44
三、辞与言 45
四、辞与意 46
第二节 辞的种类 47
一、尽与或 47
二、小故与大故 49
三、必与不必 50
四、且与已 51
五、“兼爱相若” 52
第三节 “彼”、“此”与“牛”、“马” 53
一、“彼”与“此” 53
二、“牛”与“马” 54
第四节 辞当 56
一、辞意相合 56
二、辞实相符 56
第五节 悖辞 57
三、“言者以谕意” 57
一、“以言为尽悖,悖” 58
二、“非诽者,悖” 59
三、“学无益,悖” 59
四、“知知之否之足用也,悖” 60
第六节 若干辩题 61
一、惠施的“历物之意” 61
二、辩者的若干辩题 62
第四章 说 64
第一节 “方不彰,说也” 65
第二节 “圣人何以不可欺” 67
第三节 推类 69
一、明类 69
二、同类相推,“异类不比” 70
三、“类可推而不可必推” 71
第四节 辟 72
一、“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 72
二、“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 74
三、“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 75
四、“不知譬喻,则无以推明事” 76
五、“比不应事,未可谓喻” 77
六、“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 77
七、“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78
八、小结 80
第五节 效与侔 82
一、效 82
二、侔 83
一、援 88
第六节 援与推 88
二、推 90
第七节 “以类度类” 91
第八节 “一节见而百节知” 93
一、止 93
二、“得事之所由” 95
第九节 连珠 97
一、连珠创始于韩非 97
二、陆机、葛洪演连珠 98
第十节 朱熹的推理思想 100
一、“自下面做上去” 101
二、“自上面做下来” 102
第十一节 说之谬误 103
一、“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 103
二、“有所至而正” 105
三、“多方、殊类、异故” 108
四、对“类不可必推”的探索 110
第五章 辩 113
第一节 辩、论、说 114
一、“辩,争攸也” 114
三、“论说辩然否” 116
二、“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 116
四、“分别事类而明处” 117
五、“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 117
六、“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 118
第二节 理辩与辞辩 119
一、圣人之辩、君子之辩和小人之辩 119
二、心辩与口辩 120
三、君子之辩与俗士之辩 120
第三节 “正是”与“疾妄” 121
四、理辩与辞辩 121
二、“正真是”、“疾虚妄” 122
一、“以类取”、“以类予” 122
第四节 “八材” 123
第五节 “五诺” 124
第六节 “三物” 125
一、“辞以故生” 126
二、“辞以理长” 127
三、“辞以类行” 127
一、“矛盾之说” 128
第七节 论“矛盾” 128
二、“类不可两” 131
三、“相违”与“相伐” 131
四、“矛盾无俱立之势” 132
第八节 辩的具体要求 133
一、“说而不难,莫知其由” 133
二、“通意后对” 134
三、“贵有效验” 135
四、“当先求自然之理” 137
五、“秦赵相让”的启示 138
六、“偏是之议”,不难为是 139
七、忌“气构”、“妄构” 140
八、“辩言必约”,“理足而止” 140
九、“疾徐应节,不犯礼教” 141
第六章 名辩与因明、逻辑 143
第一节 因明、逻辑学的传入和发展 143
一、因明的传入和发展 143
二、逻辑学的传入和发展 146
第二节 名辩与因明、逻辑的比较研究 148
一、孙诒让发比较研究之端 148
二、梁启超、章太炎的比较研究 149
三、谭戒甫、虞愚、章士钊的比较研究 151
四、沈有鼎、张盛彬的比较研究 154
第二编 印度正理—因明 159
第一章 概述 159
第一节 印度正理—因明产生的历史背景 159
一、宗教哲学背景 159
二、社会伦理背景 162
三、论辩术背景 164
第二节 印度正理—因明的发展时期 166
一、古代时期 167
二、中世纪时期 171
三、近代时期 184
第二章 论证式 191
第一节 陈那以前的古典论证式 192
一、耆那教的十支论式 192
二、《正理经》的五支作法 194
三、古因明的论证式 200
第二节 陈那的三支作法 210
一、陈那三支作法的固定格式 210
二、新因明之利与古因明之弊 216
第三节 法称的三支作法 220
一、法称三支作法的逻辑形式 220
二、法称对三支作法的理论贡献 223
第三章 因三相规则 225
一、因三相的由来 226
第一节 陈那以前的因三相 226
二、陈那以前的因三相说 228
第二节 陈那的因三相 231
一、讨论立破之则限于共比量 231
二、同品和异品、九句因和因三相 236
三、因的第二、第三相与同、异喻体 243
四、因三相与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质 245
第三节 法称的因三相 246
一、改造陈那的因三相 247
二、三种正因 248
三、不可得比量因种种 251
第四章 过失论 254
第一节 《方便心论》的过失论 255
一、《方便心论》简介 255
二、《方便心论》论五种过失 256
第二节 《正理经》的过失论 260
一、论诤 261
二、似因 261
四、误难 262
三、曲解 262
五、负处 263
第三节 《如实论》的过失论 264
一、四种相违宗过 265
二、误难论 266
三、堕负论 268
第四节 陈那的过失论 269
一、似能立 270
二、似能破 280
第五节 法称的过失论 293
一、宗过 294
二、因过 294
三、喻过 296
第三编 西方逻辑 297
第一章 概述 297
第一节 西方逻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97
一、论辩术的产生 298
二、数学的发展 303
三、逻辑思想的萌芽 306
第二节 西方逻辑发展简史 312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312
二、中世纪时期 313
三、近代时期 314
四、数理逻辑的基础——逻辑演算建立时期 315
第二章 直言三段论学说 317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学说 317
一、直言命题之间的关系 318
二、直言命题的换位 320
三、直言三段论的定义 322
四、直言三段论的格和式 323
五、直言三段论的化归 326
六、关于直言三段论第四格的问题 331
七、直言三段论的规则 337
第二节 中世纪的直言三段论学说 340
一、三段论记忆歌诀 340
二、带单独词项的三段论 343
第三节 近代的直言三段论学说 345
一、《波尔—罗亚尔逻辑》 345
二、莱布尼茨的直言三段论学说 347
三、沃尔夫和康德的直言三段论学说 351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直言三段论学说的现代研究 353
一、希尔伯特和阿克曼对三段论式的系统地推演 353
二、卢卡西维茨的蕴涵式公理系统 357
三、直言三段论的自然演绎系统 362
第三章 词项理论 376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词项理论 377
一、四谓词理论 377
二、十范畴理论 389
一、五谓词理论 391
第二节 波菲利的词项理论 391
二、五谓词理论与四谓词理论的同异 400
第三节 中世纪的词项理论 402
一、范畴词和助范畴词 402
二、指代理论 405
第四节 近代的词项理论 413
第四章 命题逻辑 418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命题逻辑 418
一、命题 421
第二节 麦加拉—斯多阿逻辑 421
二、论证 426
三、悖论 432
第三节 中世纪的命题逻辑 434
一、波爱修的命题逻辑思想 434
二、推论学说 437
三、悖论 444
第四节 近代的命题逻辑思想 450
一、模态命题之间的关系 453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 453
第五章 模态逻辑 453
二、必然模态三段论 455
三、偶然模态三段论 469
四、亚里士多德模态三段论的现代研究 491
第二节 麦加拉—斯多阿学派的模态理论 502
第三节 中世纪的模态命题逻辑系统 506
第四节 近代的模态理论 522
一、莱布尼茨论可能世界和必然真理 522
二、康德论模态判断 523
第六章 逻辑基本规律 525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论矛盾律和排中律 525
一、本体论方面 525
二、逻辑方面 526
三、心理和认识方面 527
四、语义方面 527
第二节 近代的逻辑规律理论 531
一、莱布尼茨推理的两大原则 531
二、沃尔夫论逻辑基本规律 533
三、康德论逻辑基本规律与模态的关系 534
第七章 归纳法和古典归纳逻辑 537
第一节 古代和中世纪的归纳法 538
一、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 538
二、伊壁鸠鲁及其学派的归纳法 546
三、罗吉尔·培根的归纳法 550
第二节 古典归纳逻辑的建立 553
一、古典归纳逻辑建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553
二、弗兰西斯·培根的排除归纳法 556
三、密尔的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565
四、密尔归纳法的现代研究 570
第八章 数理逻辑的基础——逻辑演算 592
第一节 数理逻辑产生的历史背景 592
第二节 莱布尼茨创建数理逻辑的指导思想 595
一、思维演算 595
二、普遍语言 596
第三节 逻辑演算建立前逻辑学和数学的成果 597
一、逻辑代数 598
二、关系逻辑 603
三、分析的算术化 607
第四节 逻辑演算的建立 609
一、弗雷格的逻辑演算 609
二、罗素的逻辑演算 617
第五节 逻辑演算的发展 628
一、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的不同系统 628
二、逻辑演算的元理论 634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645
参考书目 653
后记 657
- 《程序逻辑及C语言编程》卢卫中,杨丽芳主编 2019
-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 2019
- 《《鬼谷子》思想新解 上》林仁政著 2015
- 《刘泽华全集 先秦政治思想史 下》刘泽华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 2019
- 《龙影 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 增补版》何辉著 2019
- 《名家解读经典系列 王季思推荐古代戏曲》王季思 2017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2卷》李曙新 2014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7卷》张静如总主编 2014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 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熊捷责编;包存宽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