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精神文明学论纲
精神文明学论纲

精神文明学论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范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0350336X
  • 页数:786 页
图书介绍:
《精神文明学论纲》目录

第一章 精神文明学的研究对象 1

第一节 精神文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规律的科学 2

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潜在的始点 2

二、精神文明从物质文明中分离出来的现实始点 3

三、精神文明成型的始点 4

四、精神文明达到崭新高度的始点 5

第二节 精神文明学是研究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及其外部联系的科学 8

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 8

二、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和其他文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5

第三节 精神文明学是研究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及精神文明自身建设规律的科学 20

一、关于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 20

二、实践中的一些重大区域、行业及家庭和个人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 26

第二章 精神文明学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35

第一节 精神文明学的研究方法 35

一、坚持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35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0

三、坚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分析 45

第二节 精神文明学的研究意义 49

一、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吸取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49

二、有利于世界各民族的精神交往和精神创造 53

三、有利于人自身精神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富 58

第三章 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65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原始阶段 65

一、人类文明原始阶段的状况 66

二、人类文明原始阶段的特征 68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精神文明 70

一、奴隶社会精神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70

二、奴隶社会精神文明的状况和主要特征 72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 76

一、封建社会精神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76

二、封建社会精神文明的状况 77

三、封建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 79

第四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 81

一、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82

二、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状况 83

三、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 89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 90

一、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 91

二、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状况 98

三、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 102

第六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 104

一、共产主义社会精神文明是人类最高类型的精神文明 105

二、共产主义社会精神文明是人类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完美结合 106

三、共产主义社会精神文明是人类追求向往的未来 108

第四章 精神文明结构中的文化要素 111

第一节 主要的文化要素 111

一、教育 111

二、科学技术 115

三、卫生 119

四、体育 121

第二节 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23

一、教育与科技、卫生、体育的关系 123

二、科技与教育、卫生、体育的关系 126

三、卫生与教育、科技、体育的关系 128

四、体育与教育、科技、卫生的关系 129

第三节 文化要素的社会功能 130

一、在精神文明结构中的功能 131

二、在社会历史结构中的功能 132

三、两种功能的一致性 135

第五章 精神文明结构中的思想要素 138

第一节 主要的思想要素 138

一、理想 138

二、道德 141

三、情操 143

四、纪律 147

第二节 思想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50

一、理想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150

二、道德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152

三、情操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154

四、纪律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155

第三节 思想要素的社会作用 157

一、在精神文明结构中的作用 157

二、在社会历史结构中的作用 159

三、两种作用的统一 162

第六章 精神文明结构中的审美要素 165

第一节 主要的审美要素 165

一、审美对象 165

二、审美意识 170

三、审美欣赏 176

第二节 审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78

一、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关系 178

二、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的关系 181

三、审美意识与审美欣赏的关系 182

第三节 审美要素的社会功能 184

一、在社会历史结构中的功能 184

二、在精神文明结构中的功能 186

三、审美要素两种功能的一致性 189

第七章 精神文明的社会群体与社会个体 191

第一节 精神文明的社会群体与社会个体的变迁 191

一、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 191

二、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 196

三、个体审美与群体审美 200

第二节 精神文明的社会群体与社会个体的一般关系 205

一、社会个体文化、思想、审美的相互关系 206

二、社会群体文化、思想和审美方面的关系 208

三、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与文化、思想及审美方面的关系 210

第三节 社会精神文明整体的历史发展 212

一、社会精神文明内容的继往性 213

二、社会精神文明内容的部分超前性 216

三、社会精神文明内容各部分发展的不同步性 218

第八章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223

第一节 精神文明与精神的联系与区别 223

一、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 223

二、精神文明的观念形态与实体形态 227

三、精神与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 235

第二节 物质文明与物质的联系与区别 238

一、哲学范畴的物质与自然科学范畴的“物质” 238

二、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242

三、物质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 244

第三节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对立统一 246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不能等同于哲学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246

二、“两个文明”同时产生又基本同步发展 247

三、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基础作用,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 251

四、“两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 254

五、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256

第九章 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 261

第一节 政治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保证 261

一、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联系纽带 261

二、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政治的确立 266

三、民主政治确保精神文明的发展 268

第二节 精神文明为政治文明准备条件 270

一、政治文明需要较高的文化条件 270

二、政治文明需要较高的公民政治意识 274

三、政治文明需要切实的政治理论和行动 277

第三节 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一致 282

一、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原则 283

二、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关系 286

第十章 精神文明与法制文明 290

第一节 法制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产物 290

一、法制文明及其特点 290

二、法制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 293

第二节 法制文明的完善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 299

一、“人治”压抑精神文明 299

二、“法治”对精神文明的激发 303

三、从“人治”到“法治”是精神文明的解放 30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制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09

一、社会主义法制文明 309

二、社会主义法制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312

第十一章 精神文明与人种文明 318

第一节 人种文明求助于精神文明的进步 318

一、人种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化身 318

二、人种文明的重要问题是重视人的尊严 323

三、人的尊严需要精神文明的武装 327

第二节 精神文明存在于人种文明之中 330

一、精神文明以人种文明为载体 330

二、精神文明是人种文明的表现 333

三、精神文明是人种文明追求的目的 337

第三节 精神文明与人种文明的生态平衡 339

一、世界人口大爆炸的危机 339

二、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优教的社会责任 343

三、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扶持世界弱小民族 347

第十二章 精神生产方式 352

第一节 精神生产方式的内涵 352

一、精神生产力 352

二、精神生产关系 355

三、精神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57

第二节 精神生产方式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 360

一、精神生产力以物质生产力为基础 360

二、精神生产关系以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 364

第三节 精神生产方式对物质生产方式的促进作用 367

一、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67

二、精神生产关系对物质生产关系的促进作用 370

第十三章 精神生产过程的一般规律 375

第一节 精神生产的过程 375

一、精神生产 375

二、简单的精神生产过程 375

三、复杂的精神生产过程 381

第二节 精神生产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异同 384

一、精神生产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共同点 385

二、精神生产过程区别于物质生产过程的特点 387

第三节 精神再生产的种类 391

一、简单的精神再生产 391

二、扩大的精神再生产 397

三、精神再生产过程的多祥性 403

第十四章 精神生产者的地位和作用 409

第一节 精神生产者产生、发展的过程 409

一、精神生产者 409

二、精神生产者的产生 411

三、精神生产者的发展 413

第二节 精神生产者的劳动特征 418

一、确定精神产品模式的创造性 418

二、选择精神生产资料的科学性 421

三、进行精神生产的艰巨性 423

第三节 精神生产者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426

一、精神生产者在历史上留下了可以继承的精神遗产 427

二、精神生产者创造了具有时代精神的精神产品 428

三、精神生产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超前方案 432

四、精神生产者为物质产品、物质财富设计蓝图 435

第四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社会的崇高责任 436

一、人才是人类的精华 437

二、知识是人类的宝库 438

三、面临21世纪智能时代的挑战 441

第十五章 精神产品 447

第一节 精神产品的类别 447

一、精神产品的内涵 447

二、精神产品的分类 452

三、各类精神产品的作用 457

第二节 精神产品的价值 460

一、精神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460

二、有价精神产品和无价精神产品 464

三、有价精神产品的转让形式 466

第三节 精神产品的特性 471

一、表现在生产方面 471

二、表现在转化方面 473

三、表现在社会性方面 475

第十六章 精神生活与精神享受 478

第一节 精神生活是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478

一、精神生活及其特点 478

二、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480

三、精神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483

第二节 精神享受的权利与义务 486

一、精神享受及其特征 486

二、精神享受的权利 489

三、精神享受的义务 491

第三节 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的发展趋势 494

一、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的进化过程 494

二、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的现状与未来 497

第十七章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503

第一节 城市精神文明的产生和特点 503

一、城市精神文明的产生 503

二、城市精神文明的特点 507

第二节 城市精神文明的作用 513

一、城市精神文明的主导作用 513

二、城市精神文明的推动作用 515

第三节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519

一、优化市民素质,形成良好市风 519

二、发挥城市优势,拓展科技立市 522

三、重视城乡结合,逐步缩小差别 524

第十八章 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 527

第一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历史与现状 527

一、世界经济特区的形成与种类 528

二、世界经济特区的基本特点 530

第二节 中国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条件 532

一、经济特区许多政策的特殊性 532

二、经济特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 534

三、经济特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536

四、经济特区战略任务的特殊性 537

五、经济特区物质文明建设效果的特殊性 539

第三节 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540

一、保证特区的特殊政策能够坚决贯彻 540

二、保证特区的经济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542

三、保证特区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特区的繁荣 543

四、保证特殊的战略任务预期完成和全面实现 545

五、保证物质文明的正确方向和高度发展 546

第四节 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规律性 547

一、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348

二、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特殊规律 549

第十九章 企事业单位精神文明建设 556

第一节 企事业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556

一、激发事业心 557

二、强化集体凝聚力 558

三、建立心情舒畅的小气候 559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 561

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小型多样 561

二、因人置宜,因事置宜,因时置宜 565

三、长期积累,坚持不懈,总结提高 566

第三节 企事业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568

一、重视物质设施的建设 568

二、建设企事业文化、企事业精神 570

三、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 578

第二十章 街道精神文明建设 582

第一节 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地位和作用 582

一、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 582

二、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586

第二节 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与任务 587

一、街道的文化建设 588

二、街道的思想建设 593

三、街道的环境建设 596

四、街道的福利建设 598

第三节 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 600

一、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 600

二、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多样性 601

三、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性 602

四、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放性 603

五、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务实性 604

第四节 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604

一、抓好街道领导班子的建设 605

二、确立为民造福的根本宗旨 605

三、把握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与方法 606

四、完善街道的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 607

第二十一章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611

第一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611

一、农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广阔天地 611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城市的促进作用 613

三、农民的精神解放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 616

第二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619

一、农村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 619

二、农村的文化基础相对落后 621

三、农村的习惯势力相对深厚 624

第三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起点 626

一、广大农民对科技文化的渴求 626

二、广大农民对观念更新的渴求 628

三、广大农民对政治民主的渴求 631

第二十二章 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 635

第一节 少数民族对精神文明的贡献及其进化现状 635

一、少数民族为人类精神文明增添了异彩 636

二、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状况 639

第二节 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642

一、文明与愚昧的关系 642

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与移风易俗的关系 645

三、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648

第三节 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650

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 651

二、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653

三、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 655

第二十三章 宗教与精神文明建设 659

第一节 精神文明与宗教的对立和斗争 659

一、精神文明与宗教的本质对立及其根源 659

二、对立的主要表现 663

第二节 精神文明与宗教的相互渗透 669

一、相互渗透的共同性 669

二、相互渗透的包容性 67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宗教的相互作用 679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宗教的不协调关系 680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宗教的协调关系 684

三、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宗教协调和不协调矛盾关系的主要途径 688

第二十四章 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 693

第一节 古今中外出现的一国两制 693

一、历史上出现过的“一国两制” 693

二、中国现阶段科学意义上的一国两制 695

第二节 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的求同与存异 700

一、一国两制的求同点 700

二、一国两制的存异点 704

三、把握求同与存异是根本原则 707

第三节 一国两制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与方式 708

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709

二、和谐与冲突的关系 713

第二十五章 家庭精神文明建设 720

第一节 家庭精神文明建设受制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720

一、家庭和家庭精神文明 720

二、受制于社会精神文明的一般性质和总的目标 725

三、受制于社会精神文明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条件 728

四、受制于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 730

第二节 家庭精神文明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733

一、巩固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力量 733

二、促进社会奋发向上的重要因素 735

三、联结文明建设的桥梁、促进文明建设的措施 737

四、培养、发展人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 739

第三节 家庭精神文明的现代特征和建设对策 742

一、家庭精神文明的现代一般特征 742

二、中国社会主义家庭精神文明的现状和建设对策 744

第二十六章 个人精神文明建设 753

第一节 个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 753

一、个人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 753

二、个人精神文明对社会的重大作用 756

三、时代呼唤个人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759

第二节 个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 762

一、个人身体的健康长寿 763

二、个人文化的一专多能 766

三、个人思想的成熟科学 768

四、个人品德的朴实崇高 772

第三节 培养一代新人是最根本的目标 774

一、一代新人肩负着社会的未来 775

二、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培养 778

三、在人类文明沃土耕耘的实践中培养 780

后记 78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