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葛京凤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2090946
  • 页数:2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现代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介绍,汇集了近年来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
《综合自然地理学》目录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第二节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7 1

目录 1

绪论 1

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2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3

第一节 古代地理学时期——综合知识的积累 4

第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4

一、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综合思想 5

二、地理大发现时期的资料积累 6

第二节 近代地理学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形成 7

一、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诞生 7

第五节 区域开发研究 21 8

四、加强了基本理论研究 1 8

二、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萌芽 9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1

一、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是一种总的发展趋势 14

第三节 现代地理学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新趋向 14

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15

三、注重应用研究 16

第四节 新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16

一、大规模开展了综合考察 17

二、广泛开展了综合自然区划 17

五、增加了实验研究的比重 18

三、开展了土地资源研究 18

六、深入开展实际应用研究 19

第二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 20

第一节 系统概述 20

一、系统概念与分类 20

二、系统的主要特征 21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 23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概念 23

二、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范围 23

三、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特征 25

第三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8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 28

二、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29

一、物质组成 32

第一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结构 32

第三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 32

二、物质循环结构 34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结构 39

一、气候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39

二、地貌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40

三、水文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43

四、生物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44

五、土壤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47

第三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结构 48

一、自然地理系统能量结构的特点 48

二、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来源 49

三、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转化 50

四、自然地理系统能量转化的功能 52

第四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 54

第一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演化 54

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 54

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 56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演化规律 59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节律性 59

二、地理随机现象模拟 65

三、地理突变现象 67

第一节 地域分异概述 69

一、基本概念 69

第五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69

二、地域分异的规模 70

一、热力分带性 71

二、海陆分异 72

三、地表起伏分异 74

第三节 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75

一、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75

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79

第四节 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80

一、大地构造—地貌单元引起的景观分异 80

二、省性分异 80

三、带段性分异 81

第五节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81

一、中地貌引起的区域分异 81

二、地方气候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 82

三、垂直带性 84

第六节 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 86

一、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86

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88

三、岩性、土质(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所引起的分异 88

第七节 地域分异规律的综合分析 89

一、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 89

二、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的关系 90

三、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 91

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92

一、区划的概念 94

第六章 综合自然区划 94

第一节 综合自然区划概述 94

二、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95

一、区划的理论依据 96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96

二、区划的原则 96

三、区划方法 98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 103

一、双列等级系统 103

二、单列等级系统 111

三、区划单位的命名 114

第四节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评述 114

一、六个方案的介绍 114

二、主要方案评述 117

第一节 土地概念与特征 122

一、土地概念与含义 122

第七章 土地分级与分类 122

二、土地系统的特征 124

第二节 土地分级 124

一、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125

二、土地分级单位的特征与相互关系 128

第三节 土地分类 128

一、多系列的土地分类系统 129

二、单系列土地分类系统 132

二、我国土地评价的进展 135

第一节 土地评价概述 135

第八章 土地评价 135

一、土地评价的概念 135

三、土地评价的类型 136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137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 137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137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140

第三节 土地潜力评价 145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 146

二、我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148

第四节 土地经济评价 150

一、农用地的等级评定 151

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160

第九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170

第一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概述 170

一、概念 170

二、主要研究内容 171

三、研究进展 173

第二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176

一、驱动力影响因素 176

二、驱动力研究的方法 178

三、驱动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78

第三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179

一、对区域气候及大气质量的影响 180

二、对土壤的影响 181

三、对水文的影响 183

四、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85

第十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关系 186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过程 186

二、农业社会阶段 187

三、工业化阶段 187

一、采集渔猎阶段 187

四、人地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 188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89

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用 190

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制作用 192

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193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194

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194

二、人类对水平衡及水资源的影响 196

三、人类对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影响 198

四、人类对热平衡和气候的影响 199

第四节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协调——持续发展 200

一、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 200

五、人类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影响 200

二、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协调发展 202

三、实现人地协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4

第十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 211

第一节 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211

一、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区划 212

二、为农业服务的土地类型研究 212

三、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 213

一、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应用研究 214

二、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应用研究 214

第二节 为工程建设和城市建设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214

第三节 为旅游事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215

第四节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216

一、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18

二、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218

主要参考文献 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