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学校教育原理
学校教育原理

学校教育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桂生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5530648
  • 页数:432 页
图书介绍:
《学校教育原理》目录

Ⅰ 教育的形式结构 1

前言 1

1.教育过程的发生 4

一、“教、道一体”“治、教一体”“教、学一体”之“教” 5

二、作为“直接教育过程”萌芽的“庠” 6

三、“教”“学”同源与“教”“学”分野 9

2.作为“教育实体”的学校 12

一、“学校”的名实问题 12

二、“教育实体”概念 15

三、“教育实体”的发生 17

四、重新审视教育组织的历史与现实 19

3.教育组织形式的演变 24

一、从以个别指导为基础的教育过程到以学生集体为指导对象的教育过程 25

二、从“一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到“多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 29

三、“教”与“学”联结形式的新探索 34

4.教育系统的形成 38

一、学校系统的发生 39

二、学校是何体统? 45

三、关于“学校系统”的新观念 48

四、学校系统对学校的影响 51

5.从“制度化教育”到“终身教育”(上) 53

一、“制度化教育”的特征 55

二、当代国际教育中的大问号 56

三、“制度化教育”怎么啦? 59

6.从“制度化教育”到“终身教育”(下) 65

一、“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 65

二、“终身教育”与“制度化教育”的区别 67

三、“制度化教育”在中国 73

[后记一]“教育的形式结构理论”辩 77

前言 84

Ⅱ “教育”内涵演变的轨迹 84

7.“教育”的概念 87

一、“教育”:近代的概念 87

二、“教育”的本义 94

三、“教育”的转义 97

8.教育影响发生的路线 102

一、“教育影响发生的路线”问题 102

二、古代关于“教育影响发生”的假说 104

三、近代关于“教育影响发生路线”的理论 109

四、教育影响发生理论的今古之别 118

五、教育影响的“内发”视角与“外铄”视角 120

9.教育目的(上) 122

一、“教育目的”问题 122

二、东方与西方教育目的取向的源流比较 125

三、中国教育目的的传统观念 129

四、西方近代以来教育目的观念的演变 132

五、“人本位”教育目的问题 138

10.教育目的(下) 147

一、现代教育目的取向问题 147

二、教育目的结构形式 160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关系 172

四、中国现代教育目的问题 174

11.“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统合(上) 176

一、“教育”内涵的分化 177

二、“人的全面发展”辨 183

12.“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统合(下) 191

一、诸种“教育”的界定 191

二、各育在教育构成中地位的变化 204

三、“教育”内涵的统合 206

13.学校的性质与职能 213

一、中国古代的“养士之学”与“取士之学” 214

二、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 218

三、作为“社会机构”的学校 221

四、“学校即社会说”“社会即学校说”评议 223

五、学校的职能 227

[后记二]“广义教育论”辨 230

Ⅲ 课程 232

前言 232

14.课程演变的线索 234

一、中西课程传统比较 234

二、从“学程”到“教程” 240

三、从“教程化”课程到“学程化”课程 243

15.“课程”概念问题 245

一、关于“课程”的新解 245

二、“课程”概念与“课程”理念 249

三、“课程”与“教学”概念的区分 251

16.课程编制 253

一、课程编制的类型 254

二、几种课程编制的比较 259

三、不同课程编制范围内的“教”与“学” 262

四、“学科课程”的改进 264

17.课程机制 267

一、课程机制的类型 267

二、课程机制的理论问题 272

三、课程机制与课程编制 274

四、中国课程机制问题 276

18.课外活动 280

一、“课外活动”的类型 280

二、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比较 282

三、“课堂中心主义”的阴影 284

19.课程与教师(上) 286

一、“课程”与“教师”:从浑然一体到分化 287

二、“课程”与“教师”分化的实现 296

20.课程与教师(下) 304

一、“课程”与“教师”融合之途:“把课程还给教师” 304

二、对“课程”“教师”与“师范教育”问题的反思 319

[后记三]“课程一教学理论一元化”辨 328

Ⅳ 德育与指导 330

前言 330

21.“德育”诸概念规范化问题 335

一、“大德育”辨 336

二、“大德育”诸范畴 340

三、“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 344

四、“德育”逻辑框架 345

22.作为独立教育职能的“指导” 349

一、传统教育职能构成的缺陷 350

二、作为独立教育职能的“指导”的发生 352

三、“指导”要义 354

[后记四]“指导理论”辨 357

Ⅴ 教育职能专业化 359

前言 359

23.教育职能专业化(上) 360

一、“教育职能专业化”问题的提出 360

二、“教育职能专业化”的标准 364

24.教育职能专业化(下) 376

一、教育:一门形成中的“专业” 376

二、中国“教育职能专业化”问题 389

跋 397

人名索引 405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425

本书作者教育论著目录 4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