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对话与反思 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 contemporary Brithish and American philosophy, cultures and others
对话与反思 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 contemporary Brithish and American philosophy, cultures and others

对话与反思 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 contemporary Brithish and American philosophy, cultures and others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欧阳康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10050023
  • 页数:3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当代英美哲学与哲学家丛书”之一种。全书分为三编、二十五章。第一编“交流与对话”,汇载了作者与当代英美哲学家的一些学术访谈与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英美等国的哲学发展状况;第二编“体验与感悟”,汇载了作者对于英美等国哲学文化的学术考察与感悟、体验,以及他对当代世界哲学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展望;第三编“探索与反思”,汇载了作者对于英美哲学文化的探索、反思,以及他对英美新出版的几部重要哲学辞书所作的评价。本书内容新颖,资料翔实,文笔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特别是其中的学术访谈对话,对于广大读者了解英美等国哲学的最新进展很有裨益。
《对话与反思 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 contemporary Brithish and American philosophy, cultures and others》目录

目录 1

《当代英美哲学与哲学家研究丛书》总序 欧阳康 1

一、架构世纪之交的中西学术之桥 1

导论 以开放心态参与当代世界哲学的平等对话 1

一、哲学对话在什么意义上是必要的? 2

二、领略英美一流哲学家的大师风范 3

二、哲学对话在什么程度上是可能的? 3

三、哲学对话在什么层面上是有效的? 4

三、透析当代英美哲学的多元视角 8

第一编 交流与对话 9

第一章 当代美国哲学走向——访美国著名哲学家彼得·赫尔教授 9

一、20世纪美国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主要贡献 10

二、当代美国哲学的主要特点 12

三、美国哲学与世界各国哲学的关系及未来走向 14

四、本丛书的结构和特点 15

四、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期盼 17

一、英美哲学与欧陆哲学在解释问题的分殊与融通 19

第二章 文本性、解释和解释学哲学——访美国解释学哲学家乔治·格雷西亚教授 19

二、作者、文本与读者 21

三、解释及其结构和类型 25

四、文本和文本性 27

五、文本性理论和哲学未来 31

第三章 社会认识论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访英国著名哲学家斯蒂夫·富勒教授 34

一、社会认识论的概念界说和研究思路 35

二、社会认识论的学术基础与学科背景 38

三、社会认识论的主要成果与未来走向 40

第四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访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大卫·斯克威卡特教授 46

一、透析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批评 47

二、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变化和特点 50

三、简介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重要学者和成就 53

四、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独特批判 54

五、对于当代中国问题的特别关注 58

第五章 当代古巴的哲学与社会主义——访古巴科学院院士、著名哲学家龚萨里兹教授 61

一、当前古巴的哲学研究与教育 61

二、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和古巴哲学 63

三、社会主义和古巴的未来 65

四、中国和古巴相互学习、友谊长存 66

第六章 欧洲一体化运动与当代英国——访英国科学院院士、威尔士大学副校长凯斯·罗宾斯教授 68

一、欧洲一体化运动的演进逻辑 69

二、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多种因素 70

三、英国与欧洲一体化运动 72

第七章 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探索与思考——访“俄罗斯学”学会会长楚柏斯教授等 76

一、当前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与精神困惑 78

二、解决俄罗斯当前危机的四种设想 79

三、研究民族精神的方法论问题 80

四、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历史资源 81

五、如何看待苏联的经验和问题 83

六、如何看待“千年俄罗斯”运动 85

七、如何看待1991年以来的俄罗斯 87

八、马克思主义与俄罗斯精神 88

九、俄罗斯精神与西方精神的比较 88

十、增进中俄的友谊与合作 90

第八章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访美国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科布 92

一、现代、前现代与后现代 93

二、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96

三、从分化到综合的思维方式 99

四、克莱蒙特过程思想研究中心 102

五、生态经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103

第二编 体验与感悟 109

第九章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英国哲学与文化探微 109

一、心灵哲学研修 110

二、社会科学哲学探讨 111

三、学术交流与碰撞 112

四、运作当代英美哲学和哲学家项目 114

五、几点主要体会和建议 115

第十章 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美国哲学与文化感悟 118

一、世界“统一科学”的探讨 118

二、“亚洲价值观”的探索与反思 121

三、在美国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讲学和交流 122

第十一章 在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研究 129

一、穿行在北美大地 129

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与现实 130

三、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与理想 135

四、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与实践 138

五、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评价与态度 140

第十二章 在一体化与多极化之间——全球视野中的欧洲一体化运动 143

一、内在驱动——西欧国家共同利益的增强与趋同 143

二、内容概略——西欧诸国的全方位协调与整合 146

三、内在矛盾——欧洲一体化与民族化的对峙与冲突 148

四、外在冲突——欧洲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的互动关系 151

五、世界意义——欧洲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 153

六、发展合作——关于中国—欧盟关系的几点思考 154

一、德国哲学与文化探访 156

第十三章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德国统一的观察与思考 156

二、“柏林墙”今昔 160

三、统一以后看统一 162

四、新纳粹主义的警示 168

第十四章 在北美与南美之间——古巴哲学与社会主义一瞥 174

一、北美与古巴哲学社会科学家的友情盛会 175

二、古巴的社会文化寻访 178

三、全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181

四、马克思主义与古巴民族思想精华的内在结合 185

五、探索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89

第十五章 在东方与西方之间——俄罗斯哲学与文化感悟 195

一、国际学术会与俄罗斯的基础理论研究 195

二、关于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系列访谈 198

三、对于俄罗斯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206

第十六章 在世界与中国之间——英国著名哲学家柏林爵士的中国情怀 211

一、故去后的追思 211

二、关注与中国的哲学交流 212

三、柏林爵士的学术思想 213

四、向柏林爵士致敬 215

第十七章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等一览 217

一、三大国际学术会概览 217

二、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广阔视野 221

三、当代世界哲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 222

四、当代世界哲学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223

第三编 探索与反思 229

第十八章 以真正哲学的方式开展哲学对话——哲学对话的前提性反思 229

一、背景:超越哲学研究的学科隔离和思想樊篱 229

二、目标:促进我国哲学研究的内部整合和当代形态建构 232

三、基础:强化哲学的“爱智”本性和“致极性”特点 236

四、焦点:以时代性问题为纽带开展哲学对话 239

第十九章 世纪之交英美哲学的自我理解与建构——英美新出版的几部重要哲学辞书评介 241

一、当前西方哲学界的辞书热透视 242

二、哲学的理解与建构 244

三、“附录”中的哲学意识 246

第二十章 异化理论、社会主义与人类未来——当前西方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瞥 248

一、异化劳动理论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249

二、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 25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未来 257

四、几点评论与启示 260

第二十一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探略 263

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 263

二、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275

第二十二章 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 297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297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态度 299

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所提出的挑战 301

四、关于后现代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的简略评价 306

第二十三章 中、西、马的整合与建构——中西哲学比较与当前我国的人学研究 309

一、正确认识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特点 309

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势及其局限 311

三、立足马克思主义人学整合中西方人学思想精粹 312

四、立足当代人的现代化建设来建构当代人学体系 313

第二十四章 民族精神的比较与融通——兼论中华民族的精神走向 314

一、开展民族精神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314

二、超越民族精神比较研究中的误区 316

三、反思民族精神比较研究中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317

四、试比较若干民族的民族精神 321

五、加强民族精神的融通 327

第二十五章 现代化的“围城”及其超越——兼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 329

一、与后现代主义的相遇 329

二、“围城”与现代化的“围城” 330

三、现代化的价值二重性 331

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质疑 334

五、当代中华民族的反思与超越 3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