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
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

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鑫义主编;卞利,张金铣,李修松,张崇旺,周怀宇,周崇云撰稿人
  • 出 版 社:合肥:黄山书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6306366
  • 页数:750 页
图书介绍:
《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淮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淮河水系 1

一、淮河流域的范围和地形 1

目录 1

二、《水经注》记载的淮河水系 3

三、历史时期淮河水系的变迁 17

第二节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行政区划 22

一、秦汉时期郡、县二级制形势下的建置 23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形势下的建置 27

三、唐宋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形势下的建置 36

四、元明清行省制发育和形成时期的建置 43

第三节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经济轨迹概述 48

一、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活动 57

第二章 原始人类在淮河流域的活动 57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遗迹 57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60

第二节 淮河流域的原始经济 69

一、原始农业和原始聚落 69

二、采集、渔猎经济和家畜饲养业 76

三、原始手工业 79

第三章 夏、商、两周时期淮河流域的初步开发 84

第一节 夏代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 85

一、夏代淮河流域的国族 85

二、夏代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 88

一、商代淮河流域的国族 92

第二节 商代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 92

二、商代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 105

第三节 西周、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 113

一、西周、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的国族 113

二、从《夏小正》看夏、商、周时期的淮河流域经济 129

三、西周时期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 133

四、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加速 143

第四节 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59

一、农业的发展 159

二、手工业的发展 164

三、商业交通的发展 170

四、建筑业和城市的发展 175

第四章 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进一步开发 177

第一节 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78

一、铁器的进一步普及 178

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180

三、农田水利的建设高潮 185

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稻、麦种植的普及 193

五、多种经营的发展 198

第二节 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201

一、冶铁业的突出成就 201

二、漆器制作业的发达 205

三、原始青瓷制作技术的成熟 208

四、铜器冶铸业的发展 209

五、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 213

六、其他手工业的发展 216

第三节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 219

一、商业交通的发展 219

二、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发展 222

第四节 地主庄园的繁荣 22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的消长 229

第一节 曹魏西晋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29

一、轰轰烈烈的屯田 230

二、郡县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41

第二节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 249

一、十六国和东晋对峙形势下的淮北坞堡经济 250

二、东晋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 256

三、北朝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65

第三节 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275

一、手工业 276

二、商业 288

三、城市 298

第四节 漕路的开发、修治与利用 301

一、涡水漕路 301

二、蒗荡渠——颍水漕路 302

三、中渎水——泗水漕路 306

四、汴水漕路 311

五、彭城——四渎口间的泗黄漕路 314

六、淮河干流漕路 316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的繁荣 319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320

一、均田制的推行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20

二、隋代淮河流域的农田水利与粮食贮藏 323

三、唐代的农田水利与农业的发展 326

四、五代后周的农田水利 333

五、茶叶经济的开发 334

第二节 自然灾害及其抵御灾害的措施 336

一、自然灾害调查 337

二、自然灾害特点分析 350

三、抵御自然灾害的措施 354

第三节 手工业的发展 362

一、造船业的进步与发展 362

二、纺织业的兴盛与发展 367

三、陶瓷业的普遍发展 368

四、淮盐的开发 369

五、采矿与冶铸业的发展 371

六、编织与车辆制造业的发展 371

七、雕版印刷业的兴起 372

第四节 交通运输的开发与发展 372

一、隋唐开发淮河流域交通的国策 372

二、大运河的开凿与疏治 374

三、沿淮通航南北的水道进一步增修 381

四、陆路交通与驿道的开发 389

五、淮河流域交通新格局及其历史地位 391

六、地理学对淮河交通开发的促进 393

第五节 漕运的开发 398

一、隋代和唐前期两淮漕运的初兴 399

二、裴耀卿的江淮漕运改革 402

三、刘晏再兴两淮漕运 405

四、唐后期争夺两淮漕运的斗争 409

五、唐末五代官漕腐败和“和雇”私船的出现 412

第六节 商业贸易的发展 414

一、隋唐商业政策的调整与两淮商业的关系 414

二、淮河流域商业交易的新局面 419

三、唐代淮河流域的官营商业 421

四、商业贸易中雇工与柜坊的出现 423

五、盐、酒、茶贸易和榷政 426

六、对外贸易的兴起 434

一、隋唐五代的东方明珠——扬州 436

第七节 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436

二、汴水捧出的明珠——开封 443

三、新老城市竞相生辉 445

四、新兴于运河的城市——宿州 449

五、州、县治所城市的发展 451

六、淮河流域夜市的形成和发展 451

七、淮河流域的“草市” 453

第七章 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的繁荣和宋金对峙时期流域经济的衰落 455

第一节 农业经济的发展 460

一、北宋淮河流域的土地制度 460

二、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468

三、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480

四、粮食产量普遍提高 481

五、农作物品种在淮河南北的交流 483

六、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485

七、畜牧业、渔业经济的发展 489

第二节 手工业的发展 491

一、矿山开采与冶铸业 491

二、陶瓷制造业 495

三、印染、纺织、刺绣业 499

四、造船业 502

五、印刷业与文具制造业 503

六、制盐、酿酒等食品业 507

第三节 交通和漕运的发达 511

一、以汴京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陆路与水路交通 511

二、北宋政府对运河的治理 512

三、漕运经济的发达 523

第四节 人口、商业和城市的繁盛 527

一、人口的增加 527

二、商业的繁荣 528

三、城市的勃兴 532

第五节 宋金对峙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的衰落 548

一、宋金战争对流域经济的摧残 548

二、黄河夺淮与自然灾害的加剧 552

三、农业经济的恢复和缓慢发展 559

四、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564

五、商业和城市的恢复和发展 568

一、金元之际的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575

第八章 元代淮河流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575

第一节 金元之际两淮经济的破坏与元初恢复经济的措施 575

二、元初恢复经济的措施 579

第二节 水利和交通形势的演变 583

一、金元之际淮北地区的水陆交通 583

二、济州河的开凿与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587

三、元代河患与贾鲁治河 591

第三节 屯田的开展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596

一、两淮地区的屯田 596

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600

第四节 工商业的发展与元末经济的衰落 605

一、手工业的发展 605

二、商业和城市 608

三、元末经济的衰敝 612

第九章 明代淮河流域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615

第一节 农副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615

一、明代前期农副业经济的迅速恢复与繁荣发展 616

二、明代中期农业经济的衰退和地区经济不平衡格局的形成 629

三、明代后期农业经济的全面衰退 639

第二节 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657

一、棉、麻、丝纺织业起步晚、发展快 657

二、矿业开采领域广、规模大 658

三、制盐、制茶和酿酒等食品业的发展 660

第三节 城乡商业贸易的繁荣 663

一、沿运、沿淮和水陆交通枢纽城市及其商业的繁荣发展 663

二、农村集市贸易的繁荣 671

第十章 清代(1840年以前)淮河流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77

第一节 淮河流域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678

一、清初农业经济的萧条 678

二、清初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举措 681

三、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691

四、清代中叶农业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698

第二节 淮河流域手工业生产的全面展开 711

一、清代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政策和措施 711

二、棉纺织业生产关系的恢复和发展 714

三、煤矿开采业再现辉煌 715

四、造船业和制盐业的发达 717

五、酿酒、榨油等食品工业的发展 718

六、农具制造、编织业和民间工艺品制作业的发达 721

第三节 城市的繁荣和城乡贸易的活跃 722

一、城市及其商业的次第恢复与繁荣发展 723

二、城乡集市贸易的空前活跃 726

第四节 清中叶后期淮河流域经济的衰落 731

一、自然灾害与土地兼并的激烈,淮河流域农业经济走向衰落 731

二、封建赋役及各种苛捐杂税剥削加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日趋萧条 733

三、奢侈之风大炽,经济发展衰退 735

四、黄河决口北徙对淮河流域经济的影响 737

附录 739

关于治淮问题的思考 739

后记 7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