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山东工人运动史
山东工人运动史

山东工人运动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山东省总工会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209002006
  • 页数:439 页
图书介绍:
《山东工人运动史》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章 山东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山东工人阶级的形成 27

第一节 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和经济渗透 28

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山东 28

二、德帝国主义占据胶澳、开办路矿 31

三、日本取代德国,攫取山东权益 35

四、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渗透 38

第二节 山东近代民族工业的兴办 39

一、洋务运动期间近代企业的创办 39

二、早期商办企业的兴起 43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49

第三节 山东工人阶级以反帝爱国为中心的自发斗争 53

一、山东工人身受三重压迫 53

二、辛亥革命前山东各地工人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63

三、“五四”运动前夕的工人运动 65

第二章 中共山东党组织建立时期的工人运动 68

第一节 “五四”运动中的山东工人阶级 68

一、各地工人群众为收回山东主权进行斗争 68

二、山东工人阶级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7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山东工人运动的结合 76

一、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在工人群众中的宣传教育活动 76

二、山东最早的工会组织——济南津浦大厂工人俱乐部 79

三、山东工人代表参加建党活动 80

四、山东工运统一领导机构的建立 81

第三节 全国工运第一次高潮中的山东工运 83

一、山东各地工会组织的建立 83

二、山东工人阶级对全国各地工运的声援 87

第四节 全国工运进入低潮后山东工运继续发展 91

一、济南工运蓬勃发展 91

二、“异军特起”的青岛工运 94

三、淄博地区工人运动的开展 97

第三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 99

第一节 国共实现合作,推动山东工运 99

一、第一次同盟大罢工 105

第二节 震动中外的青岛纱厂工人三次同盟大罢工 105

二、第二次同盟大罢工及“五二九”惨案 111

三、第三次同盟大罢工再遭镇压 117

第三节 “五卅”运动席卷山东 120

一、山东工人阶级的斗争活动 120

二、军阀张宗昌摧残山东工运 126

第四节 山东工人阶级反对军阀统治,支援北伐 128

一、工人运动的逐步恢复 128

二、淄川炭矿失业团的斗争 131

三、山东工人代表参加第三次全国劳大 133

四、各地工人反抗军阀统治支援北伐 135

第四章 大革命失败后山东工运曲折发展 140

第一节 大革命失败后的山东工运状况 141

一、大革命失败后山东的复杂政局 141

二、中共山东省委从实际出发指导工运 142

第二节 济南“五三”惨案激起工人反日斗争 146

一、济南“五三”惨案的发生 146

二、中共山东省委号召工人阶级及各界民众反对日军侵略 148

三、山东各地工人奋起反日 149

第三节 国民党控制山东,各派争夺工运领导权 152

一、国民党控制山东,猖狂反共 152

二、国民党“改组派”在山东从事工运的兴衰 155

三、各地建立“工会整理委员会” 157

第四节 曲折发展的工人运动 160

一、山东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日趋恶化 160

二、中共“六大”决议在山东的贯彻 163

三、青岛“民国十八年大罢工” 165

四、1930年青岛工潮持续发展 170

五、活跃的淄博工人运动 177

六、其他各地工人的斗争 179

七、“左”倾冒险主义与“赤色工会”运动 181

八、中共山东党组织纠正偏差,使工运出现转机 182

第五章 民族危机加深时期的山东工运 189

一、中国共产党号召工人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190

第一节 抗日运动推动山东工运的发展 190

二、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的反日斗争 191

三、枣庄矿区“七月”大罢工 192

四、铁路工人的反压迫斗争 195

第二节 中共山东党组织与工会遭受摧残 198

一、国民党强化对工人运动的镇压 198

二、王明“左”倾路线对山东工运的严重危害 199

三、中共山东省委迭遭破坏,工运失去统一领导 201

第三节 山东各地共产党组织独立领导工运活动 202

一、中共鲁东工委的建立与工运活动 202

二、坚强的战斗堡垒——中共济南新城兵工厂工人支部 203

三、苏鲁边区特委的工运策略及具体活动 206

四、各地工人自发的反抗斗争 209

第四节 抗日民主运动高潮中山东工运的转机 212

一、中共山东省委的恢复与建立,给工运带来生机 212

二、青岛日本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 213

第六章 山东工人阶级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221

第一节 抗战爆发后的山东政局 221

一、日本侵略者对山东工业的破坏及职工队伍的变动 222

二、日本侵略者对山东人民的野蛮屠杀 224

三、山东职工抗日救亡团体的建立及其活动 226

第二节 风起云涌的职工抗日武装斗争 230

一、起义烽火燃遍山东 230

二、各地职工踊跃参加武装起义 232

三、迅速发展的职工抗日武装 234

四、主要职工抗日武装组织的建立 235

第三节 山东职工抗日武装的战斗业绩 244

一、大搞铁路破袭,破坏敌人交通运输 245

二、四面出击,开展袭扰活动 246

三、破坏敌人生产,夺取战略物资 248

四、踊跃参军,壮大主力部队 249

第七章 抗日根据地的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 251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五战区工会” 252

一、“五战区工会”在徐州成立 253

二、“五战区工会”的沿革 255

三、南迁沂蒙开展全省工运工作 258

第二节 山东首届工代会的召开和各级工会的建立 265

一、山东根据地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的筹备 265

二、山东根据地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 268

三、山东省总工会的组织系统 271

四、遍布山东根据地的地方工会 273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工人运动的新局面 278

一、根据地工人的武装抗日活动 278

二、根据地民用工业的发展 282

三、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 284

四、大生产运动和创模运动 287

五、特殊历史条件下农村工运的开展 290

第八章 山东沦陷区的工人运动 294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工人的法西斯统治 295

一、日军对山东城市的占领和掠夺 295

二、日伪统治机构的设立 299

三、对工人群众的“奴化”教育 301

四、五次“治安强化”和“爱护村”的建立 303

第二节 日本统治下山东工人的悲惨生活 305

一、残酷的经济剥削 305

二、恶劣的劳动条件 307

三、非人的政治待遇 308

四、工人的自发斗争 310

一、中共山东党组织对沦陷区工运领导的恢复 313

第三节 沦陷区工运的恢复与发展 313

二、沦陷区工人运动的发展 315

第四节 沦陷区工人里应外合,迎接抗战胜利 321

一、沦陷区工人积极行动,配合全面反攻 321

二、铁道游击队临枣受降 322

三、淄博工人配合八路军收复矿区 324

四、玲珑金矿和龙口工人收复失地 324

五、收复烟台中的工人武装 325

第九章 抗战胜利后工运任务的转变与工运的新发展 328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山东政局和工运方针的调整 328

第二节 抗战胜利后的工会组织建设 330

一、淄博特区职工联合总会 332

二、枣庄矿区工会 333

三、山东省铁路职工联合总会 334

四、青岛市总工会 335

五、烟台市职工联合总会 336

六、新区的其他地方工会 337

第三节 各地工人恢复发展生产的运动 338

一、淄博工人的生产自救 338

二、枣庄工人的生产救灾 340

三、新汶矿区的复工斗争 341

四、老解放区的工商业建设 342

五、胶东城市工运的曲折发展 344

第四节 山东工人阶级投身解放战争,保卫胜利果实 349

一、各地工人武装的组建 350

二、工人武装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354

三、后方工人生产支前 359

第十章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国统区”的工人运动 366

第一节 山东“国统区”工人的劳动生活状况 366

一、“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366

二、美蒋反动派对济南工人的压迫 370

三、淄博、枣庄、新汶煤矿工人的痛苦生活 373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对工人运动的控制 375

一、国民党“山东省总工会”及其下属系统的建立 375

二、济南黄色工会的活动 377

三、黄色工会在铁路的组织与活动 378

四、青岛黄色工会的组织与活动 380

五、淄博煤矿黄色工会的组织与活动 382

第三节 中共山东党组织对“国统区”工人运动的领导 384

一、“国统区”工人运动的组织发动 384

二、济南地区的工人运动 388

三、青岛地区的工人运动 392

四、山东其他地区工人的斗争 398

第十一章 解放战争决定性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前的山东工人运动 404

第一节 山东“国统区”工人积极配合解放城市 404

一、济南地区 405

二、青岛地区 406

三、烟台地区 412

一、胶东区 413

第二节 山东老区工人加紧生产支援前线 413

二、渤海区 414

三、鲁西区 416

四、鲁中区 417

五、铁路 419

第三节 山东工人阶级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421

一、新解放区工会组织的发展 421

二、职工业余教育等项事业的兴办 424

三、各地工人努力生产,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428

四、入城后工运工作的几点经验教训 435

后记 4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