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宋代蜀学研究
宋代蜀学研究

宋代蜀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昭曦等著
  • 出 版 社:成都:巴蜀书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5237964
  • 页数:396 页
图书介绍:
《宋代蜀学研究》目录
标签:研究

绪论 1

一 释“蜀学” 1

二 蜀学发展概略 6

第一章 宋代蜀学的萌芽与草创(宋初至仁宗嘉祐元年,公元960—1056年) 11

一 陈抟及其图南学派 14

1、阆中陈氏之传 15

2、张咏之传 16

3、周敦颐之传 17

4、邵雍之传 18

二 乐安学派 19

三 龙昌期的“异端”思想 21

1、龙昌期生平事略 21

2、龙昌期的学术思想 23

第二章 宋代蜀学的形成与初盛(仁宗嘉祐二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057—1101年) 26

一 苏氏蜀学的崛起 29

1、苏氏蜀学的形成 30

2、苏氏蜀学的传播 39

二 苏氏蜀学和洛学的异同 43

1、二学的主体及对佛老的态度 43

2、二学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结构 47

3、二学的学风及道统 54

三 范氏蜀学 56

1、范氏蜀学的演进 56

2、范祖禹学术与洛学、苏学的异同 60

四 吕陶、鲜于侁的学术思想 65

1、吕陶的学术思想 65

2、鲜于侁的学术思想 68

五 濂洛理学入蜀 70

1、石介之学入蜀 71

2、周敦颐濂学入蜀 72

3、二程洛学入蜀 73

第三章 宋代蜀学的低谷与转型(徽宗崇宁元年至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02—1155年) 75

一 谯定及其涪陵学派 78

二 李石的学术思想 86

三 员兴宗、李焘的学术思想 94

1、员兴宗的学术思想 94

2、李焘的学术思想 97

第四章 宋代蜀学的定型与鼎盛(高宗绍兴二十六年至理宗绍定六年,公元1156—1233年)(上) 101

一 论“洛蜀会同” 104

1、洛蜀党争与学术之争 105

2、洛学与苏学的逐渐融合 111

二 张栻的学术思想 116

1、张栻的生平与师承 116

2、张栻的著作与思想 120

三 张栻与朱熹的学术联系 125

四 张栻学说返传回蜀 134

一 魏了翁的学术思想及其两次转变 143

第五章 宋代蜀学的定型与鼎盛(下) 143

二 魏了翁倡崇与传播理学 151

三 井研“四李”的学术贡献 163

四 刘光祖、度正等人在四川传播理学 173

1、朱熹“同调”刘光祖 173

2、朱熹门人度正、?渊、宋之源 177

第六章 宋代蜀学的转移与衰落(理宗端平元年至宋亡,公元1234—1279年) 182

一 阳枋的学术思想 185

1、阳枋生平事略 186

2、阳枋学术思想的形成 187

3、阳枋学术思想的特色 189

二 宋代蜀学的转移与衰落 192

1、闻名东南的牟氏祖孙 194

2、学承于蜀的赵景纬和史蒙卿 196

3、流寓东南的张?、王申子、黄泽和虞集 198

第七章 宋代蜀学与易学 211

一 “易学在蜀”的提出及其含义 214

二 宋代四川地区易学研究的成就 217

三 邵雍、朱熹易学在四川的传播 235

1、邵雍易学的传播 236

2、朱熹易学的传播 242

第八章 宋代蜀学与史学 247

一 “西蜀史学” 248

二 苏洵对经史关系的认识 252

三 苏辙、范祖禹、张栻的以理入史 256

1、苏辙《古史》 256

2、范祖禹《唐鉴》 258

3、张栻的以理入史 263

四 “以史为鉴”,经世致用 267

第九章 宋代蜀学与家族 271

1、眉州地区 272

一 主要家族的学术概况 272

2、成都府地区 283

3、隆州地区 290

4、汉州地区 293

5、邛州地区 295

6、普州地区 299

7、合州地区 300

二 家族来源与地域分布 300

1、学术家族的两个主要来源 301

2、分布集中与家族间的学术联系 304

第十章 宋代蜀学兴衰的原因 308

一 政治的长期稳定和蒙古破蜀 309

二 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晚宋经济衰败 314

三 外来移民的涌入和蜀士东移 317

四 教育事业的发达和教育条件的丧失 324

结语 宋代蜀学的特色、地位和影响 330

宋代四川科学技术的发展 336

〔附论〕宋代四川的科学技术 336

一 天文学和地学、数学 337

1、天文学 337

2、地学 339

3、数学 341

二 医学 342

三 工程技术 344

1、建筑技术 345

2、水利建设 346

3、市政建设 349

四 工业技术 350

1、井盐开采技术 350

2、造纸与印刷术 352

3、纺织业 354

4、陶瓷业 355

5、其他 356

五 农林业技术 357

峨眉山宋代普贤铜像 361

一 峨眉山铜佛的建造 361

1、关于铸造地点 362

2、关于铸像时间 363

3、关于铸造方式 366

4、“大阁”等附属建筑 367

二 峨眉山铜佛在冶金史上的地位 369

集本草学大成之作——唐慎微的《证类本草》 371

一 唐慎微《证类本草》的药学知识渊源 371

二 《证类本草》的撰写、内容与流传 374

三 《证类本草》的杰出贡献 379

秦九韶及其数学成就 382

一 秦九韶其人 382

二 秦九韶数学渊源、《数书九章》的写作及流传 385

三 《数书九章》的内容及其贡献 389

后记 3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