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
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

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玉华著
  • 出 版 社:成都:巴蜀书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6590463
  • 页数:422 页
图书介绍:四川大学“211工程”项目:本书包括: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多元文化交汇中“美”的发现、开放兼容与主支分流、理性精神与诗性升华等内容。
《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目录

目录 1

序 曹顺庆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文化转型的概念 1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转型 3

第三节 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 14

一、对累积进化文学史观的反思 15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 22

三、延续、断裂与增生 24

第二章 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31

第一节 汉代文化转型概述 32

一、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32

二、依经立义的学术范式 39

三、子家精神的断裂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影响 45

第二节 政教伦理型文化中的文论 52

一、政教伦理的文论——《毛诗序》 53

二、依经立义的文论——汉代的屈原与司马迁评论 59

三、保守复古的文论 67

四、迷信与歌功颂德的文论 74

五、发现美的“眼睛”被蒙蔽 79

六、专制夹缝中审美文论的发展 86

第三章 多元文化交汇中“美”的发现 91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转型概述 93

一、偶像的坍塌与思想的多元 93

二、爱美求美的普遍社会风气 110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中的文论走向 121

一、儒家复古文论的微弱声音 122

二、审美本位文论的强大声势 127

三、折中调和的整合努力 146

第四章 开放兼容与主支分流 161

第一节 隋唐五代文化转型概述 162

一、重振儒学与文化整合 162

二、开放兼容与盛唐气象 172

第二节 复古的文学思潮与文论 178

一、极端的复古论 179

二、折中的复古论 184

第三节 审美支流文论的发展 198

一、概述 198

二、从《玉台新咏序》到《花间集序》——略论佛教对中国艳情文学及其理论的影响 202

第四节 文化转型与《文心雕龙》的“空前绝后” 218

一、《文心雕龙》的“空前绝后” 218

二、隋唐文化在三个主要方面“断裂”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精神 220

三、刘勰与唐代文论家所受佛学影响之不同 230

四、“《文心雕龙》模式”与“《诗品》模式” 237

第五章 理性精神与诗性升华 239

第一节 宋型文化概述 239

第二节 理性精神与诗学自觉 249

一、以欧阳修为例看文学家文论的理论特色 256

二、以邵雍为例看理学家文论的内在思理 257

三、以《白石道人诗说》为例看宋诗话的理论意识 265

第三节 诗性的升华:内敛自省的心态与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 275

一、“惟造平淡难”与“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275

二、“以意为主”与“以韵为主” 282

第四节 “宋型文化”与中国古代白话学术 290

一、引言 290

二、中国古代白话学术的发展概况 292

三、语录体与宋代白话学术 299

四、馀论 313

第六章 “心”的解放、“情”的自由与俗文化的兴盛 316

第一节 “心”的解放与“情”的自由 317

一、“心”的解放——从王阳明到李贽 317

二、“情”的自由 329

第二节 市民阶层的壮大、俗文学的兴盛及俗文学理论的繁荣 342

一、市民阶层的壮大 342

二、俗文学的兴盛 343

三、俗文学理论的繁荣——金圣叹、李渔小说戏曲理论的特色 352

一、儒家诗学的更新 372

第三节 儒家诗学的更新与翁方纲的“肌理说” 372

二、翁方纲的“肌理说” 378

第七章 馀论——文化转型与重建中国文论 389

第一节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389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态度 389

二、略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391

第二节 文化转型——危机与转机 397

第三节 文化转型对重建中国文论的启示 402

主要引用书目和参考书目 412

后记 4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