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苏皖凹凸棒石黏土纳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
苏皖凹凸棒石黏土纳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

苏皖凹凸棒石黏土纳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天虎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30144058
  • 页数:191 页
图书介绍:苏皖凹凸棒石黏土矿床是我国特色非金属矿产资源。资源价值仅次于美国佛罗里达和西班牙。凹凸棒石作为天然纳米材料,正在引起关注。本书从纳米尺度揭示凹凸棒石黏土中矿物以及加工处理凹凸棒石形貌、晶体结构、化学成分特征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凹凸棒石矿物学、凹凸棒石黏土成因矿物学和凹凸棒石应用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苏皖凹凸棒石黏土纳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目录

序一 1

序二 1

前言 1

第一章 凹凸棒石黏土概述 1

一、凹凸棒石黏土的特性和用途 1

目录 1

二、凹凸棒石黏土的世界分布 3

三、凹凸棒石黏土在中国的分布 5

四、凹凸棒石(黏土)的研究现状 6

五、凹凸棒石黏土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一、凹凸棒石黏土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 13

第二章 苏皖凹凸棒石黏土矿床地质特征 13

(一)地层 14

(二)火山岩 18

二、凹凸棒石黏土矿层的空间分布 21

三、凹凸棒石黏土矿床的矿石特征和矿石类型 26

(一)矿石特征、矿石结构和构造 26

(二)矿石矿物组成和矿石类型 33

(三)矿石化学组成 34

第三章 苏皖凹凸棒石黏土矿床地球化学 37

一、凹凸棒石黏土的形成年龄 37

(一)玄武岩风化过程中的矿物演化 38

二、玄武岩的化学风化作用 38

(二)玄武岩风化过程中的化学成分演化 42

(三)凹凸棒石黏土与玄武岩的化学组成对比 47

三、凹凸棒石黏土矿床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0

四、凹凸棒石黏土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3

五、凹凸棒石黏土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 57

(一)氢、氧同位素 57

(二)碳、氧同位素 60

(三)钕、锶同位素 61

六、结论 63

(一)凹凸棒石晶体结构模型和孔道分布 65

一、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 65

第四章 苏皖凹凸棒石矿物学研究 65

(二)X射线衍射特征 68

(三)红外光谱特征 70

二、凹凸棒石的成分特征 70

三、凹凸棒石的形态特征 77

四、凹凸棒石的物理化学性质 80

(一)凹凸棒石晶体纳米尺度的力学性质 81

(二)凹凸棒石的带电性 82

(三)凹凸棒石的离子交换能力 83

(四)凹凸棒石的比表面积 85

(五)凹凸棒石的吸附性质和吸附机理 89

五、结论 97

第五章 苏皖凹凸棒石黏土成因矿物学 98

一、苏皖凹凸棒石黏土中的蒙脱石 98

(一)蒙脱石成因矿物学特征 98

(二)蒙脱石向凹凸棒石转化的直接证据 100

(三)蒙脱石向凹凸棒石转化的机制 105

(四)蒙脱石向凹凸棒石转化的材料科学意义 108

(五)蒙脱石向凹凸棒石转化对黏土X射线衍射分析的影响 108

二、苏皖凹凸棒石黏土中的蛋白石 109

(一)蛋白石矿物学和成因矿物学研究现状 109

(二)苏皖凹凸棒石黏土中蛋白石的矿物学特征 110

(三)苏皖凹凸棒石黏土中蛋白石的成因机制 114

三、苏皖凹凸棒石黏土中的白云石 117

(一)白云石的研究现状和矿物学特征 117

(二)苏皖凹凸棒石黏土中白云石的分布和矿物组合 120

(三)苏皖凹凸棒石黏土中白云石的矿物学特征和成因 121

四、苏皖凹凸棒石黏土的成因 135

(一)国内外关于凹凸棒石形成机制的认识 135

(二)苏皖凹凸棒石黏土的形成机制 136

(三)苏皖凹凸棒石黏土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137

(四)苏皖凹凸棒石黏土的形成过程 138

五、结论 139

一、水悬浮体系中蒙脱石和凹凸棒石的互相作用 141

第六章 凹凸棒石黏土应用矿物学 141

(一)实验方法 142

(二)结果讨论 142

(三)结论 145

二、凹凸棒石的酸处理 145

(一)国内外凹凸棒石酸处理研究现状 145

(二)实验程序和方法 147

(三)结果讨论 147

(四)结论 159

三、凹凸棒石的热处理 160

(一)热处理凹凸棒石的结构变化 160

(三)热处理凹凸棒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 162

(二)热处理凹凸棒石的形貌变化 162

四、凹凸棒石制备纳米棒状活性氧化硅 164

五、凹凸棒石-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制备 167

(一)凹凸棒石纳米金催化剂制备和表征 167

(二)凹凸棒石载银抗菌剂的制备和表征 169

(三)凹凸棒石载钛纳米光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172

六、凹凸棒石酸活化废液制备LDH 174

(一)实验方法 175

(二)结果讨论 175

(三)结论 181

参考文献 182

英文摘要 1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