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怎样取得升学考试成功
怎样取得升学考试成功

怎样取得升学考试成功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会昌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110008452
  • 页数:19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老子本原下一篇:中华儿女孝敬歌
《怎样取得升学考试成功》目录

目录 1

写在前面 1

第一章 考试的历史与发展 1

一、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 1

二、西方考试制度的历史 6

三、现代考试的发展趋势 8

(一)美国的考试制度 9

(二)苏联的考试制度 14

四、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展望 16

(一)把高考变成调节人才智能结构的指挥棒 16

(二)实行两次考试制度 17

(三)实行考试与推荐相结合制度 19

(四)实行“认可中学”制度 21

(五)改革录取制度 21

(六)采用标准化试题 23

第二章 考试的类型和功能 24

一、考试的类型 25

(一)以教学阶段为分类标准 25

(二)以考试的作用为分类标准 28

(三)以考试的形式为分类标准 30

二、考试题的类型 33

(一)客观性试题 33

(二)论文式试题 40

(三)实作性试题 49

三、考试的功能 52

(一)考试对学习本身的功能 52

(二)考试的社会功能 54

第三章 正确对待考试 57

一、正确认识考试 57

(一)考试对社会的意义 58

(二)考试对个人的意义 59

(三)考试对周围人们的意义 61

二、提高抱负水平 62

三、遵守考试道德 65

(一)考试作弊的危害性 65

(二)中学生对作弊行为的认识特点 68

(三)怎样预防和纠正作弊行为 73

第四章 考前复习和记忆方法 76

一、考试前的复习 76

(一)学期开始的复习 77

(二)日常复习 77

(三)阶段复习 80

(四)总复习 80

二、复习时的记忆方法 84

(一)有意记忆法 85

(二)有序记忆法 86

(四)精确记忆法 87

(三)大意记忆法 87

(五)兴趣记忆法 88

(六)情绪记忆法 89

(七)理解记忆法 90

(八)抽象材料记忆法 91

(九)整体记忆法 92

(十)“多通道”记忆法 93

(十一)集中记忆法 94

(十二)分散记忆法 95

(十三)尝试回忆法 96

(十四)分块记忆法 97

(十五)联想记忆法 98

(十六)及时复习记忆法 99

(十七)选择性记忆法 99

(十八)意义替代记忆法 100

(十九)口诀韵律记忆法 101

(二十)累进记忆法 102

(二十一)讨论记忆法 102

(二十二)勤翻辞书记忆法 103

(二十三)卡片记忆法 104

(二十四)听录音记忆法 105

(二十五)利用记事本记忆法 107

(二十六)分类记忆法 107

(二十七)连锁记忆法 108

(二十八)推理记忆法 109

(二十九)区别记忆法 110

(三十)简化记忆法 111

第五章 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 113

一、平时基础和考试技巧 113

(一)平时学习基础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113

(二)考试技巧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115

二、身体和心理因素 117

(一)身体状况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117

(二)心理因素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119

三、外部因素的影响 125

(一)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 125

(二)考试时的外部影响 129

第六章 考试前的自我调节 131

一、生活调节 131

(一)考前的生活制度 131

(二)考前的饮食和营养 133

二、体育锻炼 136

(一)迎考阶段仍需锻炼 136

(二)中断锻炼易出现的不良后果 137

(三)考前体育锻炼的安排 139

三、心理自我调节 140

(一)精神紧张的自我鉴别 141

(二)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143

第七章 参加考试的策略 149

一、控制临场紧张情绪 149

(一)临场紧张的表现和原因 149

(二)控制临场紧张情绪的方法 152

二、答卷的策略 154

(一)作好物质准备 154

(二)答题前的策略 155

(三)答题的策略 157

(四)检查的策略 162

第八章 心理特征与考试 166

一、智能的个别差异 166

(一)注意 167

(二)记忆 169

(三)感知 169

(四)思维 170

二、个性的个别差异 172

(一)需要和动机 172

(二)情绪的自我鉴定 174

(三)心理适应性的自我鉴定 175

(四)气质的自我鉴定 178

(五)意志的自我鉴定 184

第九章 怎样选择和填报志愿 188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188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188

(二)社会小环境因素 190

二、教育事业发展因素的影响 193

三、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194

(一)智能因素的影响 194

(二)兴趣和职业理想的影响 195

(三)个性特征因素的影响 19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