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山东大学百年史  1901-2001
山东大学百年史  1901-2001

山东大学百年史 1901-2001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山东大学百年史》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60723438
  • 页数:8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山东大学史、山东医科大学史、山东工业大学史、新山东大学史4部分内容。
《山东大学百年史 1901-2001》目录

目录 1

序言 朱正昌 展涛 1

第一章 从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山东大学应运而诞生(1901~1928) 3

第一节 京师大学堂以外最早的官办大学——官立山东大学堂的创办 3

第二编 山东医科大学史(1903~2000. 7

第三编 山东工业大学史(1949~2000. 7

第一编 山东大学史(1901~2000. 7

附一:周学熙校长传略 9

附二: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 10

第二节 山东省立六个专门学校概况 28

第三节 私立青岛大学 36

第四节 省立山东大学的建立 41

附一:王寿彭校长传略 46

附二:山东大学大纲 47

第一节 筹建国立青岛大学,易名国立山东大学 50

第二章 国立山大建在海滨青岛,专家名士荟萃蜚声海内(1928~1938) 50

第二节 选贤任能,教授治校 56

第三节 院系设置,独具特色 59

第四节 联系实际教学,大兴研究之风 79

第五节 严格的学则,优秀的质量 86

第六节 撙节开支,勤俭办学 94

第七节 内忧外患,学运迭起 99

第八节 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内迁停办 108

附一:杨振声校长传略 110

附二:国立山东大学学则 111

第三章 抗战胜利得复校,学潮风起反内战(1938~1949) 117

第一节 筹备复校,艰苦创业 117

第二节 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 124

第三节 重视科学研究,活跃学术气氛 128

第四节 进步社团林立,革命活动高涨 130

第五节 学潮风起,反对内战 133

附:赵太侔校长传略 141

第四章 解放区建立新型大学,应急需培育革命干部(1945~1951) 144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解放区创办山东大学 144

附:李澄之校长传略 155

第二节 创建华中建大,培养革命干部 157

第三节 创建华东大学,支援革命战争 163

附一:韦悫校长传略 176

附二:彭康校长传略 177

第五章 青岛解放,军管学校,山大新生,蒸蒸日上(1949~1958) 180

第一节 青岛解放,山大实行军管整顿 180

第二节 山大华大合校成功,师生员工皆大欢喜 184

第三节 院系调整,创建综合性大学 191

第四节 解放思想,华岗校长亲自上政治大课 195

第五节 强大的师资阵容,成功的学术讨论 197

第六节 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 206

第七节 创办《文史哲》,出版《山东大学学报》 212

第八节 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大 215

第九节 贯彻“八大”精神,学校稳步前进 224

附一:华岗校长传略 229

附二:晁哲甫校长传略 231

第六章 由青岛迁校济南,遇困难曲折前进(1958~1966) 233

第一节 高校体制下放,山大迁至济南 234

第二节 权衡利弊确定校址,艰难安排校舍建设 237

第三节 健全党政组织机构,加强学校行政管理 240

附:1965年山东大学党政机构及其负责人 243

第四节 稳定教学秩序,改进教学方法 245

第五节 科学研究成绩显著,学术空气更加浓厚 250

第六节 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256

第七节 扬长避短,形成新的办学特色 262

附一:成仿吾校长传略 264

附二:山东大学校歌 267

第七章 “文革”十年大动乱,遭受破坏史空前(1966~1976) 268

第一节 “文革”兴起,学校一片混乱 269

第二节 群众组织夺权,“清队”制造冤案 272

第三节 学校一分为三,济南·曲阜·泰安 276

第四节 恢复山东大学,结束十年动乱 279

第八章 拨乱反正上正轨,改革开放换新颜(1977~1986) 285

第一节 重新确立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学校党政群领导机构 285

第二节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288

第三节 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290

第四节 推倒“两个估计”,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292

第五节 针对拨乱反正中的思想状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295

第六节 贯彻中央决定,开展整党工作 299

第七节 整顿教学秩序,恢复和加强教学工作 303

第八节 迎来科学研究的春天 310

第九节 开创高校国际交流的新局面 318

附一:吴富恒校长传略 323

附二:邓从豪校长传略 325

第九章 发展驶入快车道,山大进入“211”(1987~2000.7) 328

第一节 加大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力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28

第二节 承前启后加快发展,理科科研再创辉煌 344

第三节 文科科研,成绩显著 355

第四节 从严治校,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360

第五节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决定性的进展 365

第六节 进一步精简机关机构,推进干部调整交流 368

第七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 372

第八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再上新台阶 380

第九节 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84

第十节 深化后勤改革,推动学校建设 388

第十一节 山东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 398

附:潘承洞校长传略 403

第十章 异地办学,探索新路,校地联合,共建分校(1984~2001) 407

第一节 高校与地方共建的第一所大学 409

第二节 沼泽地上矗立起来的大学城 415

第三节 强化教学科研,注重服务地方 418

第四节 开展“十个一”工程活动,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427

附:山东大学沿革图 433

第一章 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1903~1952) 437

第一节 齐鲁大学医学院 438

第二节 山东省立医学院 446

第三节 华东白求恩医学院 449

附一:聂会东校长传略 459

附二:宫乃泉校长传略 460

附三:张汇泉院长传略 461

附四:尹莘农校长传略 463

第二章 院系调整,学校向正规化发展(1952~1956) 466

第一节 两校合并,奠定规模 466

第二节 学校发展的起步 469

第三节 系科调整,完善组织,初见成就 473

附:白备伍院长传略 480

第三章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走上初步繁荣道路(1957~1966) 481

第一节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481

第二节 贯彻“八字方针”,学校调整整顿 485

第三节 贯彻《高校六十条》,建立正常教学秩序 489

附:王哲院长传略 493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十年风雨(1966~1976) 495

第一节 派别林立,群众组织掌权 495

第二节 进行“教育革命”,学校两次搬迁农村办学 497

第三节 “斗、批、改”全盘否定十七年 501

第五章 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正常办学秩序(1976~1982) 505

第一节 拨乱反正,推翻“两个估计” 505

第二节 整顿党的组织,充实调整领导班子 506

第三节 整顿恢复正常的办学秩序 508

附:方春望校长传略 514

第六章 在改革开放中全面发展(1983~1991) 517

第一节 健全党政机构职能,推进医学教育事业 517

第二节 教学走上正常轨道,提高质量发展规模 525

第三节 加强科研管理,深入开展科研工作 543

第四节 凭借对外开放机遇,扩展国际交流空间 550

第五节 后勤、基建强化管理,科技开发初显效益 555

第六节 坚定改革发展方向,思想教育锐意创新 559

第七章 深化改革,开创医学教育新局面(1992~2000.7) 567

第一节 强化机构职能,加强机构改革 567

第二节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573

第三节 以重点建设为龙头,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585

第四节 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593

第五节 后勤、基建、设备、图书馆等服务工作 598

第六节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做好新时期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602

第一节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610

第八章 附属单位 610

第二节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641

第三节 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650

第四节 山东医科大学卫生学校 656

附:山东医科大学沿革图 660

第一章 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49~1951) 663

第一节 山东工专溯源(六校概况) 664

第二节 山东工专的成立 671

第三节 学校机构与系科设置 673

第四节 艰难创业 674

第五节 办学方针的确立与良好校风学风的养成 677

第六节 服从国家需要,参加治淮和抗美援朝 680

第二章 山东工学院前期发展(1951~1966) 683

第一节 山东工专改名为山东工学院 683

第二节 工学院初期的机构、系科设置与基本工作 684

第三节 “三反”和思想改造运动 688

第四节 两次院系调整 689

第五节 第一次教学改革 693

第六节 政治思想和学生工作 696

第七节 两次党代会 697

第八节 肃反、整风反右与教育大革命 699

第九节 专业增设和科研工作的兴起 702

第十节 贯彻“八字方针”和《高校六十条》 704

第十一节 “文化大革命”前的教学改革 71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学校局面 713

第三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713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学校工作 718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研工作 720

附一:丁履德院长传略 723

附二:张国中书记传略 724

第四章 恢复、整顿时期(1976~1983) 726

第一节 深入揭批“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 726

第二节 学校工作重心的转移 728

第三节 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731

第四节 科研工作的振兴 733

第五章 改革发展中的山东工业大学(1983~1991) 737

第一节 山东工学院改名为山东工业大学 737

第二节 领导班子调整与学校改革 739

第三节 教学改革与专业调整 742

第四节 规模空前的基本建设 745

第五节 实验室建设 747

第六节 学校中心工作的确立 748

第七节 科研工作的转轨 749

第八节 党的组织整顿与建设 751

第九节 思想政治工作 756

第十节 四十周年校庆 759

附:刘先志副院长传略 761

第六章 步入辉煌的山东工业大学(1992~2000.7) 764

第一节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764

第二节 调整专业布局,突出办学特色 768

第三节 教学与招生制度改革 770

第四节 师资队伍建设 775

第五节 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提出 778

第六节 重点学科与学位点建设 782

第七节 蓬勃发展的校办产业 785

第八节 成效显著的后勤改革 788

第九节 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 789

第十节 校园文明建设 792

第十一节 新校区选定与规划 794

第十二节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796

第十三节 “211工程”建设 801

第十四节 五十周年校庆 807

第十五节 校际合作与国际学术交流 810

附:山东工业大学沿革图 813

第一章 顺应时代潮流,三校合并谱写新篇章 817

第一节 三校合并,强强联合,百年老校蓄势待发 817

第四编 新山东大学史(2000.7~ ) 817

第二节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实质性融合 825

第二章 部省共建,突出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 837

第一节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迈向新世纪 837

第二节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 845

第三章 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学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853

第一节 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854

第二节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 857

第三节 学科建设获得突破性进展 861

第四节 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867

第五节 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 870

第六节 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 871

第七节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开拓新境界 876

后记 88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