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区域经济学导论
区域经济学导论

区域经济学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武友德,潘玉君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0448562
  • 页数:352 页
图书介绍:云南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分别就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运行要素、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上一篇:张卓元文集下一篇:企业战略管理
《区域经济学导论》目录

目录 1

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1

一 区域经济问题 1

前言 3

二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20

一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0

二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2

第三节 区域经济研究方法 25

一 区域经济研究的一般过程 25

二 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 26

一 区域与经济区域 28

第四节 有关区域经济的几个基本范畴 28

二 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结构 30

三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 30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33

第一节 区位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33

一 区位条件的含义 33

二 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33

第二节 自然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36

一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基本内涵 36

二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6

第三节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 38

一 人口的含义和“两种生产”的基本原理 39

二 人口数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9

三 人口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

四 人口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4

五 人口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5

六 人口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6

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 46

一 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内涵 46

二 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47

三 知识经济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48

第五节 经济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49

一 区域历史基础 49

二 经济发展水平 50

三 经济增长活力与竞争力 51

四 区域基础设施 51

五 区域市场条件 52

第六节 社会政治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53

一 社会发育程度 53

二 区域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 54

三 制度性条件 56

四 民族团结与政局稳定 59

五 国际环境 59

第三章 区域经济运行要素分析 60

第一节 要素地域运动规律 60

一 要素优区位集聚律 60

二 能量释放的链式规律 61

三 要素地域优化组合规律 61

四 要素地域供求相关律 62

第二节 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62

一 物流 63

二 人力资源流动 63

三 资金流动 65

四 技术创新与扩散 66

五 信息流动 68

六 时间要素 70

一 要素组合优化模型 71

第三节 要素组合与区域经济发展 71

二 要素组合形态与经济发展 72

第四节 要素转换与区域经济发展 76

一 要素转换及其类型 76

二 我国不发达地域资源转换的深层思考 77

第五节 要素传递与区域经济发展 84

一 域际传递概念及其类型 84

二 域际传递机制分析 86

三 我国东西部域际传递考察 87

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92

第一节 概述 92

一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 92

二 区域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类型 95

一 三次产业间结构的演化规律 98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98

二 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 99

三 资源要素密集型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100

四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 103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107

一 主导产业选择 108

二 关联产业配套 113

三 基础产业配套 114

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115

一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115

二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模式 119

三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法 121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124

一 产业结构政策的内涵 124

二 产业结构政策的内容 125

三 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129

四 中外产业政策的实践 130

第六节 区域产业结构成长模式 134

一 结构梯度转换模式与结构跨梯度转换模式 135

二 纯粹市场机制模式、政府强干预的市场型模式与中央计划型模式 136

第五章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138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及其物质内容 138

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138

二 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142

三 区域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144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145

一 区域经济的空间集聚 145

二 区域经济的空间扩散 147

三 区域经济集聚与扩散的时空特征 150

第三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成长与区域空间结构的阶段性特征 151

一 农业经济占优势的低水平均衡阶段 152

二 集聚、核心—外围形成阶段 152

三 扩散—多核阶段 153

四 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化阶段 154

第四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154

一 增长极理论 156

二 点轴理论 157

三 核心—边缘理论 159

四 梯度推移理论 160

第五节 区域开发模式选择 161

一 增长极开发模式 162

二 点轴开发模式 165

三 网络开发模式 167

四 梯度开发模式 167

五 地域综合体开发模式 169

六 优区位开发模式 171

七 大推动开发模式 172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175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 175

一 城市化水平 175

二 产业结构高度 177

三 空间结构状况 178

四 环境化优化程度 179

五 创新能力 180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81

一 西方主要阶段理论 181

二 中国学者的有关理论 185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191

一 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意义 191

二 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定性方法 192

三 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定量方法 194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2

第一节 概述 202

一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202

二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 203

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 204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205

一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205

二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206

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 206

四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方法与工作步骤 207

第三节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8

一 20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 208

二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14

一 区域经济政策的界定 222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问题 222

第八章 区域经济政策 222

二 区域经济政策的特点 223

三 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224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226

一 区域产业政策 226

二 区域财政政策 227

三 区域投资政策 228

四 区域对外开放政策 230

五 区域扶贫开发政策 231

第三节 区域经济政策目标 232

一 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的界定 232

二 区域经济政策目标选择 234

第四节 区域经济政策手段 237

一 区域经济政策手段的类型 238

二 区域经济政策手段的具体内容 239

第五节 区域经济政策效应评价 242

一 区域经济政策评价的一般问题 242

二 区域经济政策效应评价原则 242

三 区域经济政策效应评价的程序 244

四 区域经济政策效应的评价方法 247

第九章 区域经济管理 252

第一节 区域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 252

一 区域经济管理的概念 252

二 区域经济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253

三 区域经济管理的特点 254

四 区域经济管理的作用 255

五 区域经济管理的调控手段 256

第二节 区域经济管理的内容 257

一 区域自然资源管理 258

二 区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259

三 区域金融管理 261

四 区域财政管理 263

五 区域投资管理 265

六 区域城市管理 267

第三节 区域经济管理的运行与保障 270

一 区域经济管理运行机制 270

二 区域经济管理主体的机制创新 273

三 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276

第十章 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 280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的理论基础 280

一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80

二 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理论 281

三 交易成本理论 281

第二节 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282

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283

二 当代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和最新发展 284

三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286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 287

一 地缘利益 287

二 大国的主导作用 288

三 共同的经济利益 288

四 多边贸易谈判进展 289

第四节 当代主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289

一 欧洲联盟 290

二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92

三 北美自由贸易区 295

四 东南亚国家联盟 296

第五节 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 298

二 APEC和亚欧会议 299

一 曼谷协定 299

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00

四 “10+3”东亚经济合作 302

五 上海合作组织和中亚地区经济合作 303

六 图们江次区域合作 304

七 中日长江中下游—阪神神户地区国际区域合作 305

八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306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0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理性基础 309

一 对“人地关系”史的理性认识 309

二 对“发展”含义的理性认识 311

三 对“人类的位置”的理性认识 313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314

一 互补的两个根据 315

二 基本的研究内容 316

三 基本的理论构建 317

第三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19

一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 320

二 “发展”的含义 321

三 “可持续性”的含义 324

四 “区域”的含义 325

五 “区域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 326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327

一 概述 327

二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 333

三 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336

第五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42

一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42

二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43

三 科学发展观支配下的“和平崛起” 343

主要参考文献 3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