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文化史 中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作璋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32834514
- 页数:1407 页
目录第一编 早期运河与运河文化第一章 早期运河的开凿 2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运河的开凿 4
一、先秦时期的水上交通与运河 4
二、邗沟与菏水的开凿 10
三、鸿沟的开凿与中原水运网的形成 17
四、淄济之间和成都的运河 25
第二节 秦汉时期运河的开凿与治理 27
一、秦开灵渠 27
二、西汉时期的运河 31
三、东汉时期的运河 38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运河的开凿 44
一、曹魏的运河 44
二、孙吴的运河 54
三、两晋南北朝的运河 57
第二章 运河对政治局势的影响 63
第一节 运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 64
一、舟师的兴起与吴、楚战争 64
二、吴、越争霸 68
三、魏惠王的霸业 72
第二节 运河与秦汉的统一 78
一、运河的开凿与秦的统一 78
二、运河与两汉的盛衰 86
第三节 运河对魏晋南北朝政局的影响 92
一、运河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92
二、运河与南北政权的对峙 97
第四节 运河区域的少数民族与民族关系 100
一、东周到汉代运河区域的民族流动与融合 100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运河区域的民族融合 103
第三章 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115
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 116
一、运河农业区的形成与发展 116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127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136
一、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 136
二、冶铁业 139
三、纺织业 143
四、造纸业 146
五、造船业 148
第三节 商业的发展 152
一、春秋战国时期运河区域的商业 152
二、秦汉时期运河区域商业的发展 157
三、魏晋时期运河区域商业的萎缩与复苏 161
第四节 运河区域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168
一、秦都咸阳 169
二、西汉都城长安 173
三、东汉及魏晋都城洛阳 178
四、其他城市 184
第四章 运河区域文化的繁荣 194
第一节 哲学 195
第二节 经学 211
第三节 史学 222
第四节 文学艺术 233
第五节 科学技术 244
第六节 学校教育 252
第七节 宗教 262
第八节 民俗 270
第二编 隋唐时期的运河与运河文化第一章 隋唐时期的运河 282
第一节 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开通 282
一、隋代运河开凿的历史背景 283
二、隋文帝时运河的开凿 287
三、隋炀帝时南北大运河的开通 290
第二节 唐代运河的开凿与治理 299
一、重开关中漕渠 300
二、汴河的治理 302
三、开凿三门水道 304
四、整修山阳渎 307
五、永济渠的治理 309
六、江南河的治理 311
第三节 隋代仓储和唐代漕运 313
一、隋代仓储 313
二、唐代漕运 317
三、唐前期河汴转运线上的漕运管理及改革 322
四、刘晏对漕运的改革 323
五、漕运衰落和唐皇朝的覆灭 329
第一节 运河与隋朝的历史命运 331
一、平陈的统一事业与运河的开凿 331
第二章 运河与隋唐皇朝的统治 331
二、永济渠的开凿与对辽东的用兵 335
三、炀帝的江都之行和隋朝的灭亡 336
第二节 运河与唐朝的兴衰 341
一、武则天临朝听政与扬州起兵 342
二、唐玄宗时期的广运潭 346
三、安史之乱中雍丘、睢阳、南阳保卫战 349
四、唐朝廷与藩镇对汴河沿线的争夺 356
五、农民起义在浙东与徐泗地区的斗争及其失败 360
第三章 隋唐时期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 364
第一节 运河区域的农业经济区 364
一、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经济区 365
二、江淮农业经济区 378
第二节 运河区域的手工业 385
一、丝织业 386
二、制瓷业 390
三、造船业 393
四、制盐业 395
五、矿冶业 396
六、造纸业 397
七、制茶业 398
第四章 隋唐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 400
第一节 繁盛的京城长安 401
一、隋都大兴城 401
二、唐都长安城——盛唐气象的缩影 404
第二节 东都洛阳 410
一、隋代东京 410
二、唐代前期东都洛阳的繁荣 413
三、唐代后期洛阳的衰落 416
第三节 江南运河沿岸迅速崛起的城市 417
一、杭州、苏州、湖州与越州 417
二、常州与润州 426
第四节 邗沟哺育的名城 429
一、“天下第一”的扬州 429
二、淮河畔的楚州 437
第五节 汴水古城与新城 438
一、开封与宋州 438
二、泗州与宿州 443
第六节 永济渠畔的魏州与幽州 446
第五章 隋唐时期运河区域的学术和教育 449
第一节 哲学 449
一、王通、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 450
二、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463
第二节 经学 476
一、经学统一之先驱陆德明与《经典释文》 476
二、颜师古考订《五经》 478
三、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 478
四、唐代的“九经”与“十三经” 480
五、啖助、赵匡与陆质的《春秋》学派 481
第三节 史学 483
一、隋唐时期的官修正史 483
二、史书体裁的创新 485
三、其他史学著作 493
第四节 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 496
一、学校教育 496
二、科举制度 500
第一节 隋唐运河文学 509
一、隋唐诗歌 509
第六章 隋唐时期运河区域的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509
二、古文运动 527
三、传奇小说 533
第二节 运河畔的艺术世界 535
一、绘画艺术 535
二、雕塑艺术 538
三、书法艺术 541
四、音乐与舞蹈 544
第三节 科技成就 556
一、天文历法 556
二、医学 559
三、大运河沿线的建筑 562
第七章 隋唐时期运河区域的宗教与民俗 566
第一节 宗教 566
一、佛教 566
二、道教 587
第二节 民间风俗 596
一、婚礼风俗 596
二、丧礼风俗 601
三、节日风俗 603
四、服饰风俗 610
五、饮食风俗 614
六、居住风俗 617
七、交通行旅风俗 620
第一节 运河区域南北文化的交相辉映 621
一、南北文化的交流 621
第八章 隋唐时期运河区域的南北与中外文化大交流 621
二、长安的文化中心地位 626
三、南方文化的勃兴 634
第二节 运河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648
第三节 隋唐时期运河文化发展的特征 653
第三编 宋元时期的运河与运河文化第一章 宋元时期运河的扩展与南北大贯通 658
第一节两宋时期南北运河的开凿与治理 659
一、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等环京畿地区诸运河的治理 659
二、河北运河的治理 667
三、江淮运河的治理 670
四、江南运河的治理 674
五、两浙运河的治理 676
六、金代北方运河的治理 678
第二节 元代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680
一、重开金口河及坝河 681
二、开凿通惠河 682
三、北运河的治理 683
四、南运河的治理 685
五、开凿济州河 686
六、开凿会通河 687
七、胶莱运河的开凿 689
八、江淮运河的治理 690
第三节 宋元时期运河的管理与治运成就 692
一、宋代运河的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 692
二、元代运河的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 695
三、宋元时期治理运河的主要技术成就 697
四、宋元时期的运河水利专家及其贡献 701
第二章 宋元皇朝的统治与运河 715
第一节 宋元鼎革与运河 716
一、倚恃运河,定都开封 716
二、宋金在运河线上的对峙 721
三、宋元决战于运河之畔 728
第二节 宋元皇朝统治的重心区域与农民起义 735
一、统治重心与政治措置 736
二、运河地区的驻军与防务 744
三、运河地区的农民起义 749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运河漕运 760
一、宋代的漕运 761
二、金代的漕运 770
三、元代的漕运 773
四、宋元时期的漕运管理机构 776
第三章 宋元时期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781
第一节 运河区域社会生产环境的改善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782
一、运河的开拓与生产环境的改善 782
二、运河的畅通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792
三、农副业生产的发展 798
第二节 运河区域工商业的兴盛 806
一、手工业在运河地区的分布与生产状况 806
二、运河商业经济的繁荣 823
第三节 运河城市经济的繁荣 832
一、运河中心城市东京开封府 832
二、世界上最大的工商城市杭州临安府 842
三、外国人盛赞的大都“汉八里” 850
四、运河贯串的明珠城市 854
第四章 宋元时期运河区域的学术文化 860
第一节 运河区域的诸学派和理学的创立与传播 861
一、反思儒学,力倡道统的“泰山三先生” 861
二、揭开理学序幕的“百源学派” 866
三、高举“天理”旗帜的“程门学派” 870
四、钦定为官学的“大都理学” 873
第二节 运河区域的文学艺术 876
一、提倡载道言志的诗文改革派作家 876
二、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 882
三、运河城市中的说话人与话本文学 890
四、以“东平杂剧”和“大都杂剧”为代表的运河戏曲艺术 893
五、运河的书画艺术 897
第三节 运河区域的历史学 901
一、完备的修史机构与官修史书 902
二、人才辈出的运河籍史家及其史作 905
三、全面反映运河区域文化的方志学 907
第五章 宋元时期运河区域的科学技术 915
第一节 天文历算学 916
一、天文观测 916
二、天文仪器的创制 918
三、历法的修订 921
四、数学的进步 925
第二节 医药学 929
一、宋代运河区域的医学 929
二、金元四大家 933
三、本草学 937
第三节 农业科学技术 942
一、陈旉及其《农书》 942
二、王祯及其《农书》 946
三、《农桑辑要》与《农桑衣食撮要》 950
第四节 建筑园林艺术 954
一、运河城市建筑 954
二、运河园林艺术 958
三、喻皓、李诫等人的建筑理论 960
第六章 宋元时期运河区域的学校教育、民俗与宗教 965
第一节 学校教育 966
一、开封、杭州、大都的官学 966
二、沿运河州县的地方官学 971
三、运河区域的书院第二节 民情风俗 977
一、宋代运河区域的风情民俗 977
二、元代呈现多民族色彩的运河风情 980
第三节 宗教 984
一、佛教在运河区域的传播 984
二、道教在运河区域的发展 989
三、其他宗教在运河区域的传播 993
第七章 宋元时期运河区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997
第一节 内迁运河区域的少数民族 998
一、回回人的内迁与回族的形成 998
二、犹太人的内迁及其汉化 1003
第二节对外贸易的前沿地区 1005
一、宋代运河区域的对外贸易 1005
二、元代运河区域的对外贸易 1011
第三节 中外文化交流 1015
一、留学生的往来 1016
二、求法僧的往来 1018
三、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1022
第四节 国外商人、旅行者与传教士在运河区域的游历 1027
一、马可·波罗及其游记 1027
二、鄂多利克漫游运河 1033
三、欧洲传教士的东来及其在运河区域的活动 1037
第四编 明代运河与运河文化第一章 明代的运河 1044
第一节 京杭运河的治理、改造与人文 1044
一、明代前期对京杭运河的治理 1045
二、明代后期对京杭运河的改造及治理 1051
三、治运人物与运河文献 1056
第二节 京杭运河的管理制度 1063
一、京杭运河的机构管理 1063
二、京杭运河的工程管理 1065
第三节 京杭运河的漕运 1071
一、漕运管理体系与漕运规模 1072
二、漕粮的征收、兑运及耗费 1074
三、漕粮运输管理法规 1078
四、漕运的作用与影响 1083
第一节 明初的政治斗争与迁都北京 1088
一、争夺皇权的“靖难之役” 1088
第二章 明代运河区域的社会与政局 1088
二、永乐迁都与北京重建 1093
第二节 矿监税使与市民运动 1100
一、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 1100
二、风起云涌的市民运动 1103
第三节 明末运河区域的党社运动 1106
一、东林党人的政治斗争 1106
二、江南复社的政治活动 1113
第四节 运河区域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农民起义 1116
一、疯狂的土地兼并与残酷的赋役剥削 1116
二、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 1122
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与提高 1133
一、农田水利的治理 1133
第三章 明代运河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提高 1133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1142
三、商业性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1156
第二节 手工业的发展与扩大 1164
一、棉纺织业的普及发展 1164
二、丝织业的发展提高 1168
三、其他手工行业 1174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179
一、南北经济的沟通与市场规模的扩大 1179
二、沿运城镇商贸的繁荣与农村集镇贸易的兴旺 1185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202
第一节 心学的兴衰 1209
一、程朱理学的衰微与陆王心学的兴起 1209
第四章 明代运河区域的哲学与史学 1209
二、心学在运河沿岸的传播 1213
三、阳明心学的衰落与经学的复苏 1219
第二节 史学的繁荣 1224
一、私人修史的发达 1224
二、方志学的发展与浙东派史学的萌生 1232
第五章 明代运河区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1240
第一节 文学艺术 1240
一、诗歌散文 1241
二、戏曲 1250
三、小说 1259
四、民歌 1269
五、书画 1273
第二节 科学技术 1284
一、农学 1284
二、医学 1287
三、建筑学 1293
四、天文历法 1298
五、数学 1300
六、音律学 1301
七、地理学 1302
八、印刷技术 1305
第六章 明代运河区域的教育和科举 1307
第一节 官学与乡村社学 1307
一、国子监 1307
二、府州县学 1310
三、乡村社学 1313
第二节 书院 1315
一、明代书院的发展 1316
二、四次禁毁书院事件 1319
三、书院的类型及管理 1322
第三节 科举 1323
一、科举制度 1323
二、状元分布 1326
第七章 明代运河与中外文化交流 1333
第一节 运河与朝贡诸国 1333
一、运河与海外诸国的朝贡贸易 1334
二、浡泥王“体魄托葬中华” 1338
三、长眠于运河岸边的苏禄王 1341
四、运河与中日文化交流 1348
五、运河续写中朝友谊新篇章 1353
第二节 运河与中西文化交流 1358
一、传教士来华与利玛窦进京 1358
二、天主教在华传播 1362
三、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 1364
四、中国文化的西传 1372
第一节 主要宗教 1376
一、佛教及主要高僧 1376
第八章 明代运河区域的宗教与民风变迁 1376
二、道教的世俗化及其影响 1381
三、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 1384
四、各具特色的民间宗教 1386
第二节 民风变迁 1389
一、逐末经商之风 1390
二、侈靡享乐之风 1392
三、伦常失序之风 1396
四、民间娱乐之风 1398
第一节 清代运河河道的变迁 1410
一、清初的河道 1410
第五编 清代运河与运河文化第一章 清代运河的治理与漕运 1410
二、康熙至咸丰年间的河道 1413
三、咸丰至光绪年间的河道 1419
第二节 清朝对运河的治理 1420
一、清初河患 1420
二、靳辅、张鹏翮、齐苏勒等人的治河 1424
三、清初对运河河道及水源的管理 1436
第三节 清代的漕运 1442
一、清代漕运发展状况 1442
二、漕运体制及管理制度 1452
三、漕运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1466
第二章 清代运河区域的政治形势 1476
第一节 清初运河区域人民的抗清斗争 1479
一、满家洞军和曹州榆园军的抗清斗争 1479
二、史可法保卫扬州 1481
三、江阴、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 1482
四、太湖地区农、渔民的反清斗争 1485
五、清朝在运河区域统治的巩固 1485
第二节 运河与康熙、乾隆的南巡 1490
一、康熙沿运河南巡及其影响 1490
二、乾隆沿运河南巡及其影响 1494
第三节 王伦起义及其影响 1501
一、清中叶运河区域社会矛盾的尖锐 1501
二、王伦起义及其影响 1505
第四节 太平军、捻军在运河区域的活动 1508
一、太平军攻占镇江和三进扬州 1508
二、北伐军在运河两岸的反清斗争 1511
三、太平军在苏杭一带的反清活动 1518
四、捻军在山东运河区域的活动 1523
第五节 洋务运动的兴起 1525
一、洋务运动在运河城镇的兴起 1526
二、洋务运动对运河区域的影响 1531
第六节 运河区域的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1534
一、维新派在运河区域的活动 1534
二、义和团在运河北部的兴起及其影响 1537
三、八国联军入侵运河区域及其破坏活动 1542
第七节 辛亥革命时期运河区域人民的反清斗争 1547
一、景廷宾领导的“扫清灭洋”的武装起义 1548
二、江浙地区人民的抢米抗捐风潮 1548
三、立宪派的请愿活动 1549
四、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运河区域的活动 1550
第三章 清代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1553
第一节 运河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 1554
一、浙江运河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1554
二、江苏运河区域的旱作农业与江南农村经济的优势 1558
三、山东运河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 1568
四、直隶运河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差异 1576
一、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 1582
第二节 运河区域城镇经济的发展 1582
二、运河区域小市镇经济的发展 1602
第三节 运河区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1614
一、丝织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变化 1614
二、棉布加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1618
三、采煤、制烟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1621
四、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625
第四章 清代运河区域的学术成就 1632
第一节 清代运河区域的哲学思想及成就 1633
一、黄宗羲与唯物主义思想 1634
二、唐甄与唯心主义思想 1637
三、洪亮吉与无神论思想 1639
四、焦循与“调和”哲学 1642
五、龚自珍、章太炎与近代哲学 1645
第二节 清代运河区域经学的兴衰 1650
一、汉学的兴衰 1651
二、今文经学的复兴 1664
第三节 清代运河区域的史学成就 1670
一、万斯同与《明史稿》 1671
二、浦起龙、王鸣盛、赵翼与历史考证学 1672
三、谷应泰与《明史纪事本末》 1676
四、邵晋涵、章学诚与史学理论 1677
五、徐松、洪钧、屠寄与边疆史地学、蒙古史学 1679
六、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与专门史研究 1684
第五章 清代运河区域的文学艺术 1688
第一节 小说 1688
一、文言小说 1689
二、通俗小说 1694
三、翻译小说 1700
第二节 诗、词、散文与戏剧 1701
一、诗歌 1702
二、词 1710
三、散文 1716
四、戏剧 1719
第三节 绘画、书法、篆刻、雕塑、工艺美术与建筑 1726
一、绘画 1726
二、书法 1736
三、篆刻 1737
四、雕塑 1739
五、工艺美术 1742
六、建筑 1744
第四节 音乐、舞蹈、杂技与曲艺 1747
一、音乐 1747
二、舞蹈 1753
三、杂技 1754
四、曲艺 1757
第六章 清代运河区域的科学技术 1761
第一节 清代前期运河区域的科技状况 1761
一、天文历法 1763
二、数学 1768
三、地理学 1772
四、物理学 1775
五、医药学 1777
六、农业科技 1781
七、手工业与建筑技术 1784
第二节 清代后期运河区域的科技状况 1788
一、天文学 1789
二、数学 1790
三、地理学 1792
四、物理学与化学 1793
五、医学和生物学 1796
六、工农业技术 1798
七、建筑技术 1803
第七章 清代运河区域的科举与教育 1807
第一节 科举制度 1808
一、清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1808
二、四级考试与八股文 1812
三、科场舞弊案 1816
第二节 学校教育 1819
一、京师国子监 1819
二、府州县学 1823
三、书院 1825
四、学塾 1831
第三节 近代新式教育 1834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835
二、太平天国的教育 1839
三、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 1843
四、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846
第一节 宗教 1850
一、道教 1850
第八章 清代运河区域的宗教与民间秘密会社 1850
二、佛教 1856
三、伊斯兰教 1868
四、天主教 1878
五、基督教(新教) 1906
六、东正教 1931
第二节 秘密会社 1934
一、八卦教 1934
二、天理教 1943
三、清水教 1950
四、离卦教 1955
五、圆顿教(白阳教) 1962
六、在理教 1963
七、末后一著教(一贯道) 1964
第九章 清代运河区域的民俗变化 1968
第一节 生活习俗 1969
一、服饰 1969
二、饮食 1973
三、居住 1981
四、旅行 1983
第二节 商贸民俗 1986
一、庙会 1986
二、集市 1988
第三节 社交礼俗 1989
一、生育礼俗 1990
二、婚嫁礼俗 1994
三、寿诞礼俗 1998
四、丧葬礼俗 1999
第六编 民国时期的运河与运河文化第一章 民国时期运河的变迁 2009
第一节 运河的残破 2009
第二节 运河的整治 2018
第一节 民国前期运河区域的政治运动和战事 2029
一、辛亥革命 2029
第二章 民国时期运河区域的政治局势 2029
二、五四运动 2031
三、五卅运动 2032
四、北伐战争 2033
第二节 运河与抗日战争 2036
第三节 运河与人民解放战争 2048
第三章 民国时期运河区域的城乡经济 2056
第一节 京杭运河区域的城乡经济 2056
一、南运河与冀鲁豫边经济 2056
二、鲁运河与鲁南鲁西经济 2065
三、中运河、里运河与苏北经济 2071
四、江南运河与苏南浙北经济 2077
第二节 浙东运河区域的城乡经济 2082
第四章 民国时期运河区域的文学创作 2086
第一节 运河区域出生的作家 2086
一、小说家 2086
二、诗人 2089
三、散文家 2091
四、剧作家 2093
第二节 运河区域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流派和群体 2095
第三节 反映运河区域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2101
一、小说 2101
二、诗歌 2106
三、散文 2116
四、剧本 2119
第一节 戏剧 2121
一、京剧 2121
第五章 民国时期运河区域的表演艺术 2121
二、昆剧 2125
三、话剧 2127
四、地方戏 2130
第二节 曲艺 2133
第三节 音乐 舞蹈 杂技 2138
一、音乐 2138
二、舞蹈 杂技 2147
第一节 绘画 2151
一、运河区域出生的画家 2151
第六章 民国时期运河区域的美术 2151
二、绘画艺术团体 2157
三、其他地区画家在运河区域的绘画艺术活动 2160
第二节 书法 篆刻 雕塑 摄影 2162
一、书法 篆刻 2162
二、雕塑 2169
三、摄影 2171
第三节 工艺美术 2173
一、丝绣 丝织 2174
二、泥塑 面塑 2174
三、雕刻 2176
四、木版年画 2178
五、风筝 剪纸 绒花 2179
六、梳篦 折扇 家具 2180
七、漆器 陶器 锡箔 2181
第一节 国学 2183
一、运河区域出生的国学大师 2183
第七章 民国时期运河区域的社会科学 2183
二、国学教育和研究机构 2188
第二节 史学 2193
一、运河区域出生的史学家 2193
二、传统史学的延续 2201
三、运河史的研究 2203
第三节 社会学 2221
一、社会学团体和系科 2221
二、运河区域出生的社会学家 2223
第四节 文艺理论和教育理论 2227
一、鲁迅的文艺理论 2227
二、蔡元培等的教育理论 2230
第一节 运河区域出生的科技专家 2236
一、地学家 2236
第八章 民国时期运河区域的自然科学 2236
二、物理学家、化学家 2238
三、数学家 2242
四、生物学家、农学家 2244
五、医学家、药学家、人类学家 2245
第二节 运河区域的科技机构和团体 2247
一、北京的科技机构和团体 2248
二、天津等城市的科技机构和团体 2258
第三节 近代科技在运河工程中的运用 2261
一、运用近代科技探讨治运方略 2262
二、新技术新材料在治运工程中的使用 2267
第九章 民国时期运河区域的教育 2270
第一节 学校教育 2270
一、初等教育 2271
二、中等教育 2274
三、高等教育 2283
第二节 幼儿教育和社会教育 2291
一、幼儿教育 2291
二、社会教育 2292
第三节 运河工程技术教育 2295
第一节 出版事业 2298
一、出版事业的发展 2298
第十章 民国时期运河区域的出版和新闻事业 2298
二、运河区域出生的出版家 2307
三、雕版印刷业状况 2310
第二节 新闻事业 2313
一、报纸新闻 2313
二、广播新闻和电影新闻 2320
三、新闻教育和研究 2323
四、关于运河的新闻报道 2325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运河区域的宗教 2332
第一节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2332
一、佛教 2332
二、道教 2337
三、伊斯兰教 2340
第二节 天主教 基督教(新教) 2343
一、天主教 2343
二、基督教 2348
第一节 帮会 2354
一、青帮 2354
第十二章 民国时期运河区域的帮会和风俗 2354
二、洪门 2361
三、理教 2362
四、一贯道 2363
第二节 风俗 2366
一、社会风气 2366
二、民间习俗 2372
第一节 运河水利和交通古迹 2376
一、浙东运河水利交通古迹 2376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运河沿线的古迹 2376
二、京杭运河水利交通古迹 2377
三、灵渠水利交通古迹 2382
四、洛水水利交通古迹 2383
第二节 历史文化古迹 2384
一、会通河沿线的古迹 2384
二、南运河沿线的古迹 2390
三、鲁运河沿线的古迹 2393
四、中运河、里运河沿线的古迹 2395
五、江南运河沿线的古迹 2398
六、浙东运河沿线的古迹 2404
七、灵渠沿线的古迹 2406
八、洛水、汴河沿线的古迹 2407
结束语——运河与运河文化的复兴 2410
后记 2415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苏玉主编 2017
- 《白纻舞及其歌辞的文化解读》王俊,曹化根著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 学术卷 2》龚海燕译 2019
- 《新世纪的文化思考》方克立著 2019
-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研究》张文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