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技术实用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范寿嗣,朱延年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434298X
- 页数:624 页
1.1 有关有线广播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1
1.1.1 有关有线广播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的国家标准 1
目录 1
第1章 有线电视相关标准及度量单位和常用计算表格 1
1.1.2 有关广播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广电行业标准 4
1.1.3 有关有线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的原电子工业部行业及四川省地方企业的标准 6
1.2.2 功率电平与电压的关系 7
1.2.1 分贝的定义 7
1.2 分贝制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7
1.2.5 dBmV制(分贝毫伏制) 8
1.2.4 dBW制(分贝瓦制) 8
1.2.3 dBm制(分贝毫瓦制) 8
1.3 常用换算及计算表格 9
1.2.9 奈培-分贝的换算 9
1.2.6 dBμV制(分贝微伏制) 9
1.2.7 dBW/m2制 9
1.2.8 dBμV/m制 9
2.1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的主要专业术语 24
第2章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计规范要求 24
2.2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的图形符号 30
2.4.1 有线广播电视频段的划分 33
2.4 有线广播电视模拟传输系统的频率配置 33
2.3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工程设计阶段、内容、目的要求 33
2.4.2 下行传输电视频道配置 34
2.4.4 导频(GY/T106-92) 36
2.4.3 调频及数字广播的频率配置 36
2.5.1 下行模拟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37
2.5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技术参数要求 37
2.5.2 下行模拟、数据信号传输的要求(按照GB/T6510标准第50条执行) 38
2.5.3 上行传输系统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39
2.6 有线广播电视建网的基本原则 40
2.5.4 系统输入端口要求 40
2.8.2 网络结构 41
2.8.1 网络层次 41
2.7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的传输方式 41
2.8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层次及结构 41
2.10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管理 42
2.9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功能要求 42
2.12.1 光纤数字传输指标分配 43
2.12 光纤数字传输线路参数 43
2.11 有线广播电视数字信号传输速率和接口 43
2.11.1 数字信号馈送 43
2.11.2 数字信号传输 43
2.12.2 光群路接口参数 44
2.12.3 光中继段距离的确定 ( 45
2.16.2 标准测试点的选取原则及取样数 46
2.16.1 系统类别及验收内容 46
2.13 模拟传输光通路指标 46
2.14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的安全要求 46
2.15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主要技术参数的测量方法 46
2.16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技术性能指标的验收规则 46
2.16.4 系统质量的客观测试 47
2.16.3 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标准及项目 47
2.17.1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前端一般功能范围 48
2.17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 48
2.16.5 系统的验收 48
2.18 视频信号接口电平标准 49
2.17.2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前端机房建设及使用面积 49
3.1 传输线 50
第3章 高频传输基础理论 50
3.4 行波系数K 51
3.3 驻波比 51
3.2 阻抗匹配 51
3.7 四端网络 52
3.6 特性阻抗 52
3.5 反射系数 52
3.9 固有传输常数 53
3.8 四端网络的输入阻抗与特性阻抗 53
3.15 测量电平 54
3.14 相对电平与绝对电平的关系 54
3.10 功率相对电平 54
3.11 相对电压电平 54
3.12 相对电流电平 54
3.13 绝对电平 54
3.19 放大器多级串接系统中的噪声系数 55
3.18 噪声指数及噪声系数 55
3.16 模拟信号电平 55
3.17 数字信号电平 55
3.23 反向通道内总的热噪声功率 ( 56
3.22 上行流热噪声在常温(20°C)下,等效噪声带宽为5.75MHz时,从75Ω电阻进入75Ω负载(本身不产生任何噪声)的噪声功率是2.4dBμV,则每Hz噪声功率 56
3.20 数字系统的噪声电平,使用频谱分析仪测量后的噪声功率电平计算公式 56
3.21 数字系统中假设噪声功率是平坦地分布在感兴趣的频谱内,这可以用在1Hz带宽内噪声功率(No)来描述 56
3.25 反向通道同轴部分,若反向放大器不尽相同,另外,站的有效噪声系数将取决于选择放大器上行流模块还是放大站口作为调整的参考点,所对应的噪声系数计算 57
3.24 反向通道内同轴部分,若反向放大器有相同的噪声系数,如F=10dB,经放大后的热噪声功率计算(若一个光节点带有M=32台放大器,下行5~65MHz带宽) 57
4.2 系统指标分配方法 58
4.1 系统载噪比、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载波组合二次差拍比、载波组合三次差拍比的最小设计值 58
第4章 有线电视系统指标分配方法 58
4.4 两个分系统级联后,系统总的指标计算公式 59
4.3 系统指标分配计算公式 59
4.6 均方根叠加法则 60
4.5 算术叠加法则 60
4.9 各项指标的叠加规律 61
4.8 减算系数值 61
4.7 减算的算术叠加法则 61
4.10.2 CATV的几种基本模式及典型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分配 62
4.10.1 CATV的几种基本模式 62
4.10 CATV的几种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 62
4.1 1 一个具有非线性失真的设备,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它的输出信号和输入信号电压的关系表达式(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特性幂级数描述) 64
4.12 若有三个输入信号A、B、C同时输入具有非线性失真的设备,可能产生的各种非线性失真产物 65
4.13 550MHz系统CSO、CTB产物的分布 66
4.14 二次载波互调比(IM2)的计算 68
4.15 三次载波互调比(IM3)的计算 69
4.16 载波组合二次差拍比(CSO)的计算 70
4.17 载波组合三次差拍比(CTB)的计算 71
4.19 交扰调制比与系统传输的电视频道数和调制同步状态的关系 72
4.18 交扰调制比(CM)的计算 72
4.20 频道内三次互调失真 73
4.21 系统输出口电平设计值 74
5.1.1 广播卫星轨道位置 75
5.1 卫星广播电视制式及广播频段划分 75
第5章 有线广播电视前端系统卫星电视信号接收 75
5.1.3 卫星广播的频段划分 76
5.1.2 卫星广播电视制式 76
5.3 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系统 78
5.2.2 星蚀 78
5.2 日凌和星蚀 78
5.2.1 日凌 78
5.3.1 卫星广播电视接收天线 79
5.3.2 高频头(LNB室外单元) 83
5.3.3 模拟卫星广播电视接收机(室内单元) 85
5.3.4 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主要术语和特性参数 87
5.4.1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至卫星的直视距离的计算 93
5.4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设计 93
5.4.3 卫星地面站天线角坐标图表确定法 94
5.4.2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天线仰角E和方位角A的计算 94
5.4.5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载噪比C/N计算 95
5.4.4 下行卫星信号在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s的计算 95
5.4.6 卫星电视地面站的优质G/T计算 98
5.5.1 QPSK调制解调和实际占用频谱带宽 99
5.5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 99
5.4.7 输出未加权视频信噪比(S/N)的计算 99
5.4.8 输出加权视频信噪比计算 99
5.4.9 图像质量等级的计算 99
5.5.2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的场强和天线 100
5.5.3 数字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配置技术要点 103
5.5.4天馈系统的调试要点 104
5.6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IRD)技术要求 106
5.7 卫星电视接收站性能要求 109
5.8 亚太地区地球通信卫星资源一览表 111
5.9 国内主要卫星电视节目上星的卫星参数表 113
6.3 波长与频率的关系 117
6.2 最大直视距离计算 117
第6章 有线广播电视前端系统有关计算 117
6.1 区域的建筑密度 117
6.8 天线的绝对增益 118
6.7 相对增益 118
6.4 半波折合振子天线实际长度 118
6.5 振子的等效直径 118
6.6 接收天线的输入阻抗 118
6.14 半波偶极子天线的输出电平 119
6.13 偶极子天线的输出电压 119
6.9 天线的方向性 119
6.10 天线的方向性保护 119
6.11 自由空间电场强度值的计算 119
6.12 距发射台较近地区,场强与接收天线高度的关系 119
6.17 八木天线的特性 120
6.16 八木天线的输出电平 120
6.15 半波偶极子天线的增益 120
6.20 天线的有效辐射功率 121
6.19 接收天线输出电平 121
6.18 两副组合天线的间距 121
6.23 郊区电场强度计算 122
6.22 平坦地面上的接收场强 122
6.21 电波传输时的相位差 122
6.25.1 平原地区空间波场强估算 123
6.25 空间波场强自由空间辐射场强的估算及场强预测值 123
6.24 市区的电场强度计算 123
6.25.4 场强的预测值 124
6.25.3 电场强度的分类 124
6.25.2 大中城市及其周围地区自由空间辐射场强估算 124
6.26.1 八木天线主要技术要求 125
6.26 接收天线的有关技术资料 125
6.25.5 接收天线输出电平计算 125
6.26.3 通常的八木引向天线单元数与增益(相对增益) 126
6.26.2 1~12频道基本半波振子及折合振子天线的电气长度 126
6.27.1 天线风负荷的计算 127
6.27 接收天线架设有关技术要求 127
6.26.4 通常的振子数为12单元的VHF全频道对数周期天线 127
6.27.2 接收天线与汽车车道间的干扰保护距离计算 128
置,对准需要接收的信号源,利用以下公式计算两天线间所需距离 129
6.27.4 利用两天线的相位差消除接收空中广播中的干扰信号,两副天线平行设 129
6.27.3 架设接收水平极化波的八木天线与环境的关系应符合的技术要求 129
6.29 图像等级和不加权信噪比的定量关系 130
6.28 我国模拟电视体制(PAL-D)下的信噪比和载噪比的关系 130
6.34 调频通道载噪比计算 131
6.33 天线输出端的载噪比 131
6.30 前端输出电平的计算 131
6.31 前端放大器输出电平计算 131
6.32 热噪波源电压 131
6.38 各频道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的计算 132
6.37 前端输出载噪比 132
6.35 单台放大器(天放)输出端的载噪比 132
6.36 前端的噪声系数 132
6.41 广播电视机房UPS的配置 133
6.40 采用宽带放大器输出型前端输出电平的设计值计算 133
6.39 采用频道放大器输出型前端输出电平的计算 133
7.1.1 光纤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 136
7.1 有线电视光纤干线传输系统构成及特征 136
第7章 有线电视光纤干线传输系统设计 136
7.1.2 光纤传输的优越特征 137
7.2.1 光纤的结构及主要特征 138
7.2 光纤和光缆结构及特性 138
7.1.3 模拟和数字光缆传输系统 138
7.2.2 光缆的分类及其性能 143
7.3.1 AM-VSB光强度调制发射机 150
7.3 有线电视系统用光发射机 150
7.3.2 1.55μm外调制光发射机 152
7.3.3 正向光发射机及反向光发射机 153
7.3.4 典型光发射机产品介绍 154
7.4.1 光接收机与光节点用光工作站 159
7.4 有线电视系统用光接收机 159
7.4.2 光接收机的性能要求 160
7.4.4 典型国产光接收机产品 161
7.4.3 正向光接收机与反向光接收机 161
7.4.5 数字光收发机 162
7.5.1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组成 163
7.5 掺铒光纤放大器 163
7.5.2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165
7.5.3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三种工作模式 167
7.5.4 EDFA在CATV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168
7.5.5 掺铒光纤放大器产品介绍 169
7.6.1 AM光纤传输系统噪声与载噪比 170
7.6 AM光纤传输系统的载噪比和失真 170
7.6.2 AM光纤传输系统的信号失真 176
7.7.1 光纤连接器 180
7.7 光无源器件 180
7.7.2 光分路器 185
7.7.3 光波分复用器 191
7.7.4 光隔离器 197
7.7.5 光衰减器 198
7.8.1 树形拓扑结构 200
7.8 光纤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200
7.8.3 环形拓扑结构 201
7.8.2 星形拓扑结构 201
7.8.5 星树拓扑结构 202
7.8.4 双星拓扑结构 202
7.9.1 光纤超干线(FST) 203
7.9 几种光纤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的网络结构 203
7.8.6 环形星形拓扑结构 203
7.9.6 光纤到最后一个放大器(FTLA) 204
7.9.5 光纤到路边(FTC) 204
7.9.2 光纤主干线(FBB) 204
7.9.3 电缆区域网(CAN) 204
7.9.4 光纤到服务小区(FTS) 204
7.10 光纤传输链路的设计考虑 205
7.9.8 A/B平台广播和交互式业务传输网 205
7.9.7 光纤到家庭(FTTH) 205
7.10.2 光纤传输链路的结构和光节点布局的选择 206
7.10.1 HFC网络频带宽度的确定 206
7.10.6 HFC CATV网络设计的指标分配 207
7.10.5 光纤链路设计功率余量 207
7.10.3 光纤芯线用量的选择 207
7.10.4 光缆路由的选取 207
7.11.1 HFC网络设计基本方法 209
7.11 1310nm光纤传输的设计举例 209
7.10.7 系统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209
7.11.2 光链路设备选型注意事项 211
7.11.3 1310nm系统计算举例 213
7.11.4 1550nm系统计算举例 214
7.12.1 光缆线路的施工 216
7.12 光缆系统的施工和光纤传输系统的测试 216
7.12.2 光发射机的安装 220
7.12.3 光接收机的安装 221
7.13.2 光分路器分光比的计算 222
7.13.1 光发射机输出功率mW光信号dBm的换算 222
7.12.4 光纤传输系统的调试 222
7.13 有线电视系统AM光纤链路设计计算公式汇编 222
7.13.8 一对光发射/接收端机载噪比计算 223
7.13.7 光接收机输入光功率计算 223
7.13.3 光分路器分支损耗计算 223
7.13.4 单模光纤损耗常数及光纤损耗计算 223
7.13.5 光接头插入损耗值及设计余量 223
7.13.6 光纤链路损耗L0的计算 223
7.13.10 两级DFB光纤链路级联载噪比的计算 224
7.13.9 一对光发射/接收端机CTB、CSO的计算 224
7.13.14 外调制光链路与电缆系统和DFB光链路与外调制光链路级联后总的CTB、CSO值的计算 225
7.13.13 DFB光链路和电缆传输系统级联后总的CTB、CSO值的计算 225
7.13.11 DFB光纤传输系统和电缆传输系统级联后总的载噪比计算 225
7.13.12 两级DFD光纤链路级联后的CTB、CSO值的计算 225
7.13.20 在光调制度由光发射机中的AGC电路自动调整的光链路中,当加载频道数和调制度改变时对C/N、CTB、CSO的影响 226
7.13.19 光发射机额定输入电平与实际输入电平之间的关系 226
7.13.15 光传输系统中实际传输的频道数与给定频道时的C/N值之间的关系 226
7.13.16 光传输系统中传输的电视频道带宽与C/N之间的关系 226
7.13.17 光传输系统中实际传输频道数与CTB之间的关系 226
7.13.18 光纤传输系统中实际频道数与CSO之间的关系 226
7.13.24 光链路与射频部分或其它光链路级联后几个主要技术参数的计算方法汇总 227
7.13.23 光传输系统和电缆传输系统总的IM的计算 227
7.13.21 在光调制度由人工调整的光链路中,当光调制度保持不变、加载频道数改变时对C/N、CTB、CSO的影响 227
7.13.22 光传输系统和电缆传输系统总的交扰调制比CM计算 227
7.13.25 CATV光链路快速设计——图表法 228
7.14.1 钟祥市城区广电宽带网络1310nm光功率分配设计 231
7.14 光纤传输技术应用示例 231
7.14.2 钟祥市乡镇网络联网1550nm光功率分配设计 237
8.1 电缆干线的构成 242
第8章 有线电视电缆传输系统有关设计 242
8.1.1 干线电缆 243
8.1.2 干线放大器 . 253
8.1.3 无源器件 264
8.2.1 电缆干线系统的考虑 268
8.2 电缆干线的设计 268
8.2.2 线路结构及长度计算 278
8.2.3 干线系统的供电 283
8.2.4 干线系统的反向通道 284
8.2.5 设计程序与举例 285
8.3.3 几种情况下放大器串接干线系统的载噪比 290
8.3.2 干线系统单台放大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载噪比 290
8.3 电缆传输天线系统有关设计计算公式汇编 . 290
8.3.1 基础热噪声 290
8.3.5 单台放大器的交扰调制比的计算 291
8.3.4 等增益、等间距干线系统最后级放大器输出端载噪比 291
8.3.10 放大器和其工作电平均相同时,系统交扰调制比的计算 292
8.3.9 系统的多台放大器相同(CMo、So相同),而各放大器工作电平不尽相同,交扰调制比的计算 292
8.3.6 由几台相同放大器级联,传输N个频道系统的交扰调制比的计算 292
8.3.7 复合交扰调制比的计算 292
8.3.8 系统交扰调制比的计算 292
8.3.14 单台放大器的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的计算 293
8.3.13 干线传输系统载波组合三次差拍比的计算 293
8.3.11 载波二次互调比的计算 293
8.3.12 载波三次互调比的计算 293
8.3.18 在已知测试时的输出电平和复合交扰调制比的情况下,求干线放大器最大可用输出电平 294
8.3.17 放大器和其工作电平均相同时的系统组合二次失真计算 294
8.3.15 系统载波组合二次失真比的计算 294
8.3.16 多台相同放大器,而各放大器工作电平不相同时CSO指标计算 294
8.3.22 已知分配给干线的复合三次差拍比时,干放实用的最大输出电平计算(一般在传输频道大于25个频道时用) 295
8.3.21 在已知分配给干线的载波三次互调比的情况下,求系统干放可用最大输出电平的计算 295
8.3.19 干线放大器实用最大输出电平计算 295
8.3.20 在已知(IM2)dB的情况下,求干放可用的最大输出电平So 295
8.3.25 干线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电平计算 296
8.3.24 干线放大器的输出电平计算 296
8.3.23 在相同工作电平条件下各放大器实际输出最大工作电平计算 296
8.3.30 电缆损耗随频率增高而增大的特性,即斜度规律 297
8.3.29 电缆干线系统,放大器串接级联数的理论极值 297
8.3.26 已知干线系统分配的载噪比,求常温下干放的最小输入电平 297
8.3.27 对设有ALC功能的干线系统,干放的输入输出电平设计值 297
8.3.28 未设有ALC功能的干线系统干放的输入输出电平设计值 297
8.3.35 为保证传输网络电平波动不大于△T时最大传输距离计算 298
8.3.34 环境温度的变化,电平的波动量计算 298
8.3.31 放大器的静态斜率补偿 298
8.3.32 干线系统输出电平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电平波动计算 298
8.3.33 环境温度的变化,同时引起间隔斜率T的变化 298
8.3.41 CTB在电缆传输系统中的地位 299
8.3.40 馈电供电器可供干线放大器级数计算 299
8.3.36 在电平波动不大于△T条件下放大器最大串接级数 299
8.3.37 最大传输电长度 299
8.3.38 干线系统不平度计算 299
8.3.39 等值信号交流声比的叠加计算 299
8.3.43 上行噪声呈漏斗状叠加至光节点,上行总载噪比其叠加关系的近似值 300
8.3.42 放大模块的电路形式及应用 300
9.1 宽频带放大器应用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301
第9章 电缆分配系统的有关计算及CATV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301
9.2.1 分配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302
9.2 分配放大器 302
9.2.2 双向分配放大器下行传输通道性能技术要求 304
9.2.3 宽频带放大器的输出电平计算 305
9.2.4 双向宽频带放大器的调试 308
9.3.1 电平要求 310
9.3 用户分配 310
9.3.2 无源设备 311
9.4.1 均等均衡的分配原则 318
9.4 用户分配系统设计 318
9.4.2 用户分支器组分配 320
9.5.1 宽频带放大器的输出电平计算 323
9.5 电缆分配系统有关设计计算公式汇编 323
9.4.3 信号分配系统中使用放大器的四项基本原则 323
9.5.6 分配系统的交扰调制比计算 324
9.5.5 分配系统单台放大器的载噪比计算 324
9.5.2 电缆分配系统放大器输出电平计算 324
9.5.3 桥接分支放大器输出电平计算:(桥接分支放大器n=1) 324
9.5.4 延长放大器实际工作时的最大输出电平计算 324
9.6 CATV系统防雷与接地 325
9.5.10 分配电平计算 325
9.5.7 分配损耗计算 325
9.5.8 定向耦合器中B1和B2的变比n和m的关系 325
9.5.9 分支器的分支损耗计算 325
9.6.1 雷电分布的一般规律及落雷点 326
9.6.4 接地 327
9.6.3 天线及竖杆的防雷措施 327
9.6.2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327
9.6.5 接地电阻及装置 328
10.1.1 有线电视PCM数字微波传输技术 334
10.1 有线电视微波传输技术种类及适用范围 334
第10章 有线电视微波传输系统设计 334
10.1.3 有线电视MMDS微波技术 335
10.1.2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技术 335
10.2 有线电视微波传输特性 336
10.1.4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技术 336
10.2.1 微波电波在大气中传输的折射和反射 337
10.2.2 微波在自由空间传播中的损耗(Ld) 338
10.2.3 微波传输的菲涅尔区和第一菲涅尔半径图解法 339
10.2.4 微波传播余隙 340
10.2.5 微波传输视距与发射天线高度 342
10.2.6 微波传输衰落储备 343
10.2.8 微波线路路由选择的一般原则 344
10.2.7 AML、MMDS、FM微波传输系统特性比较 344
10.3.2 有线电视AML微波发射和接收系统组成 346
10.3.1 有线电视AML微波系统传输方式 346
10.3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系统 346
10.3.3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特性 350
10.3.4 有线电视AML微波设备 351
10.4.2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系统的非线性失真 354
10.4.1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系统载噪比 354
10.4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系统的指标分配 354
10.5.4 系统C/N计算 355
10.5.3 接收端输入电平计算 ( 355
10.5 有线电视AML微波链路设计计算 355
10.5.1 天线增益计算 355
10.5.2 自由空间衰减计算 355
10.5.6 有线电视AML链路的可靠性计算 356
10.5.5 有线电视AML系统复合三次差拍CTB失真计算 356
10.6.1 有线电视MMDS微波系统的组成 357
10.6 有线电视MMDS微波传输系统 357
10.6.2 有线电视MMDS微波工作频段与频道配置 365
10.6.4 MMDS微波分配系统设备技术参数要求 367
10.6.3 有线电视MMDS微波传输特性 367
10.6.5 有线电视MMDS微波传输系统质量要求及指标分配 372
10.6.6 有线电视MMDS主发射台链路设计计算 374
10.6.7 有线电视MMDS微波站建设、安装与调试 382
10.6.8 有线电视MMDS传输系统中图像干扰的分析 ( 386
10.7.1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系统组成 387
10.7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系统 387
10.7.2 有线电视FM微波通常应用的几种传输方式 389
10.7.3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系统的工作频道配置 390
10.7.4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设备 392
10.7.5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链路的技术指标要求 396
10.7.6 有线电视FM电视微波传输链路的设计计算 397
11.1.2 目前网络管理中的若干具体问题 400
11.1.1 网络信息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400
第11章 HFC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400
11.1 引言 400
11.1.3 网络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401
11.2.2 网络管理系统的互操作性 402
11.2.1 网络管理系统的可持续建设 402
11.2 建设网络管理系统的原则 402
11.3 有线电视HFC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403
11.2.3 网络管理系统的质量 403
11.3.2 有线电视网络管理分层 404
11.3.1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管理方式与HFC网络管理的内容 404
11.4 HFC网络管理相关产品 405
11.4.4 “牧马人”多功能CATV集线器 406
11.4.3 “牧马人”网络管理代理器 406
11.4.1 “牧马人”有线电视HFC网络综合管理系统 406
11.4.2 网络安全与网络链路状态管理系统 406
12.2.1 广电系统数字化三步走的战略 408
12.2 数字电视和机顶盒 408
第12章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接入网技术 408
12.1 有线电视在现有各种宽带网络中的位置 408
12.2.6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 409
12.2.5 交互式业务是必然趋势 409
12.2.2 有线电视从模拟整体转换为数字的时间表 409
12.2.3 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策略变化 409
12.2.4 卫星、地面、有线数字电视的调制方式 409
12.5 分贝表示法及其计算 410
12.4 设备频率范围(MHz) 410
12.3 频分复用FDM频谱配置 410
12.3.1 频谱配置及调制方式 410
12.3.2 数字信号容量 410
12.5.4 6种分贝计算方法 411
12.5.3 3种绝对电平的相互换算 411
12.5.1 基本公式 411
12.5.2 8种分贝表示法 411
12.6.1 噪声 412
12.6 噪声和失真 412
12.5.5 叠加及分离系数C 412
12.6.2 失真 413
12.6.4 指标分配原则 414
12.6.3 双向HFC光电传输上下行通路的噪声和失真 414
12.8 光纤、光缆、连接器、分路器 415
12.7 前端 415
12.10 下行光发平坦输入电平设置 416
12.9 双向HFC接入网的光电交接 416
12.11 下行1550nm光链路 417
12.13 射频同轴电缆 418
12.12 下行1310nm光链路 418
12.14 双向高频无源设备 419
12.15.3 模/数共传宽放电平 420
12.15.2 电平倾斜改善失真 420
12.15 下行宽带放大器(包括前端和光节点内宽放) 420
12.15.1 两种宽放及其增益 420
12.15.4 全数字信号宽放电平 422
12.15.5 电平自动控制 425
12.15.6 电缆和宽放的不平度校正 427
12.18.1 分类 428
12.18 上行干扰噪声分类及其对策 428
12.16 光电传输供电…………………………………………………………………(427) 428
12.17 双向用户分配系统 428
12.19.2 每Hz、各频道载噪比 429
12.19.1 每Hz功率 429
12.18.2 对策 429
12.19 每Hz功率法 429
12.20 上行光电链路设置调试 430
13.1.2 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的有利条件 431
13.1.1 有线电视网络的现状 431
第13章 “关于广电有线电视城域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专家技术 431
研讨建议书 431
13.1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现状及基本分析 431
13.1.3 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432
13.2.2 “十五”计划期间主要目标 433
13.2.1 网络改造的基本原则 433
13.2 广电城域网络改造的基本原则和“十五”计划期间主要目标 433
13.3.1 广电城域宽带网 434
13.3 广电城域宽带网系统结构 434
13.3.4 城域网两个信道的关系 435
13.3.3 城域网交互信道中的骨干网和接入网概念 435
13.3.2 城域网广播信道基本结构模型……………………………………………(434) 435
13.3.5 城域网交互信道基本结构模型 436
13.4.1 基本业务 437
13.4 积极开展网上业务 437
13.3.6 城域网广播信道交互信道合一基本结构模型 437
13.4.3 增值业务 438
13.4.2 扩展业务 438
13.5.2 HFC的频率配置 439
13.5.1 HFC的主要拓扑结构模式 439
13.5 HFC网络改造指导意见 439
13.5.5 HFC的光节点规模 440
13.5.4 HFC的工作波长 440
13.5.3 HFC用户的共享带宽 440
13.5.7 HFC的指标要求 441
13.5.6 HFC的同轴电缆部分结构 441
13.5.8 双向HFC网的特殊要求 442
13.6.1 城域交互信道骨干网与国家广电干线、省级广电干线网的接口 ( 443
13.6 城域交互信道骨干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443
13.6.2 城域骨干网的选择 444
13.7.1 接入方式 448
13.7 城域交互信道接入网指导意见 448
13.7.3 对接入方式的指导意见 449
13.7.2 Cable Modem接入与以太网接入技术的比较 449
13.8.2 有线电视城域网的网络控制和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五个层次 450
13.8.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的网络管理应具备五大管理功能 450
13.8 有线电视城域网的网控和网管 450
13.8.3 IP网络的管理 451
13.9.1 条件接收(CA)系统 452
13.9 其他技术问题 452
13.8.4 当前网控和网管的主要工作 452
13.9.4 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STB) 453
13.9.3 视频点播(VOD)或准视频点播(NVOD) 453
13.9.2 业务信息(SI)和电子节目指南(EPG) 453
13.10.1 加强调查研究,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明确网络改造后的功能、技术、经济目标及业务定位 455
13.10 广电有线电视城域宽带网络建设相关对策和措施建议 455
13.10.3 加强网络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457
13.10.2 加强广播电视行业纵向管理力度,认真宣传贯彻有线电视技术标准,强调网络改造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457
13.10.5 加强经营理念,提高有线电视网络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458
13.10.4 加强人才规划和培训,建立高素质的技术队伍 458
13.11.1 IP城域网的结构模式 459
13.1 1 有关以太网接入的参考意见 459
13.10.6 加强资金的投入和有效利用,确保网络改造的正常实施 459
13.10.7 加强因特网网站的建设,逐步开展因特网业务 459
13.11.3 采用以太网作接入服务与传统园区以太网的区别 460
13.1 1.2 IP城域网路由规划 460
13.11.5 以太网的业务提供 461
13.11.4 以太网接入的布线考虑 461
14.1.3 “四个并存”的多样性、兼容性特征 462
14.1.2 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的地位 462
第14章 中国有线电视宽带网及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用户终端体制 462
14.1 居世界首位的中国有线电视宽带网 462
14.1.1 全国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的规模 462
14.2.1 有线电视光纤干线网 463
14.2 我国有线电视宽带网的建设 463
14.1.4 我国有线电视宽带网的走向 463
14.1.5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 463
14.2.2 主要网络技术体制 465
14.3.1 业务分类 466
14.3 我国有线电视宽带网的应用 466
14.3.3 中国数据广播平台 467
14.3.2 国家干线网传输容量及可开通的业务 467
14.3.4 数字有线电视试验 468
14.4.4 投诉系统的受理方式 469
14.4.3 投诉系统的工作原则 469
14.4 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 469
14.4.1 监测网的组成 469
14.4.2 投诉系统的任务 469
14.5 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用户终端体制 470
14.4.7 监测系统管理体制 470
14.4.5 监测系统功能 470
14.4.6 监测系统结构及规模 470
14.5.3 设计原则 471
14.5.2 频率范围 471
14.5.1 用户终端遵循和参考的主要标准 471
14.5.4 功能描述 472
14.5.6 结束语 473
14.5.5 主要物理接口 473
15.1.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475
15.1 千兆以太网络技术(GE) 475
第15章 广电城域骨干网络主要技术 475
15.1.2 以太网络 478
15.1.3 千兆以太网络技术特征 483
15.1.4 千兆以太网协议 485
15.1.5 千兆以太网的效率 486
15.1.7 千兆以太网与其他承载IP的城域网技术比较 487
15.1.6 千兆以太网可靠性 487
15.1.8 千兆路由交换机 488
15.1.9 构筑千兆以太网应考虑的问题 491
15.1.10 千兆以太网络设计方法与宽带网络设计指南 492
15.2.1 ATM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征 499
15.2 ATM异步传送网络技术 499
15.2.2 ATM网络协议参考模型 502
15.2.3 ATM交换网络体系结构 507
15.2.4 ATM VP网络交换体系结构 510
15.3 SDH同步数字传输网络技术 512
15.3.1 SDH同步数字网络技术特征 512
15.3.2 SDH同步数字光纤网络的帧结构及其开销 513
15.3.3 SDH同步复用和映射基本结构 519
15.3.4 定位与指针 521
15.3.5 SDH的核心设备 522
15.3.6 SDH传送网 530
15.3.7 SDH自愈网 533
15.3.8 SDH网络管理 538
15.3.9 光接口规范 540
15.4 DWDM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 544
15.4.1 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特征 544
15.4.2 DWDM系统构成 544
15.4.3 影响DWDM系统指标的主要因素 547
15.4.4 DWDM系统技术规范 550
15.5 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 553
15.5.1 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原理及网络结构 553
15.5.2 动态分组传输技术(DPT)的优越特性 554
15.5.3 DPT产品简介 557
15.5.4 DPT技术应用领域 557
15.6 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与MPLS的VPN 559
15.6.1 MPLS技术 559
15.6.2 Riverstone的MPLS 563
15.6.3 基于MPLS的VPN方案 567
15.7 RPR弹性分组数据环城域网络技术 571
15.7.1 RPR的技术特点 571
15.7.2 RPR的带宽利用率分析 572
15.7.3 RPR的实现方案 575
15.7.4 RPR的应用前景 576
16.1 HFC+Cable Modem或机顶盒接入方案 577
16.1.1 Cable Modoem的传输标准和频率配置 577
第16章 有线电视宽带网用户接入技术方案 577
16.1.2 CMTS和Cable Modem在双向传输中的作用 578
16.1.3 CMTS和CM的工作原理 579
16.1.4 Cable Modem终端设备的选择 580
16.1.5 Cable Modem的接入方式 581
16.1.6 HFC反向通道的调整 582
16.1.7 CMTS与Cable Modem之间的电平调整 586
16.1.8 机顶盒接入方案 586
16.2 HFC+计算机网(以太网)构成的接入网方案 587
17.1 DVB标准 589
17.1.1 DVB标准系列 589
第17章 数字视频广播(DVB)技术 589
17.2 DVB技术 590
17.2.1 概述 590
17.1.2 标准颁布 590
17.2.2 系统设计原则 591
17.2.3 MPEG-2声音和图像 591
17.2.4 传输 593
17.2.5 条件接收 595
17.2.6 交互式广播业务 596
17.3 DVB应用 597
17.3.1 多媒体数据广播 597
17.3.2 Internet空中传送 598
17.3.3 交互式——多媒体与超媒体 598
17.4 进入市场、开始播出 599
第18章 钟祥市广电宽带综合信息网网络技术方案设计简介 600
18.1 城域骨干网络 600
18.2 城域公众网络 602
18.3 政府信息中心及IDC 603
18.5 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及VOD 605
18.5.1 视频会议系统 605
18.4 城域专网 605
18.5.2 IP电话 606
18.5.3 VOD系统 607
附录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常用缩略语 608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光明社科文库 社会网络与贫富差距 经验事实与实证分析》何金财 2019
- 《CCNA网络安全运营SECFND 210-250认证考试指南》(美)奥马尔·桑托斯(OmarSantos),约瑟夫·穆尼斯(JosephMuniz),(意) 2019
- 《网络互联技术项目化教程》梁诚主编 2020
- 《网络利他行为研究》蒋怀滨著 2019
- 《网络成瘾心理学》胡耿丹,许全成著 2019
- 《面向工程教育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计算机网络 第3版》胡亮,徐高潮,魏晓辉,车喜龙编 2018
- 《网络工程师考试同步辅导 考点串讲、真题详解与强化训练 第3版》肖文,吴刚山 2018
- 《企业的社会网络战略理论与方法》刘存福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