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姬尚义,沈宗林主编;盖鲁粤,刘幼文,衣为民,姚滨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17067764
  • 页数:7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介绍了缺血性心脏病的解剖、生理、病理、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易感因素等基础研究,同时介绍了生物化学检查、心电图、X线、冠状动脉造影、电子束CT、磁共振成像、超声心动图和核医学检查。读者对象:心外科临床医师。
《缺血性心脏病》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一、左冠状动脉 3

第一节 心脏动脉系统 3

第一章 冠状循环解剖 3

三、冠状动脉的优势分布 5

二、右冠状动脉 5

四、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 6

五、心肌的其他供血途径 7

二、心脏的浅静脉系统 8

一、心脏的深静脉系统 8

第二节 心脏静脉系统 8

三、冠状静脉间的交通 10

四、静脉瓣 11

一、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 12

第一节 冠脉循环的生理 12

第二章 冠脉循环的生理及病理生理 12

二、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 13

三、冠状循环的调节 14

一、心肌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 18

第二节 冠状循环的病理生理 18

二、冠状动脉痉挛的病理生理 19

三、心肌梗死时的冠状侧支循环 22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基本病变 26

第三章 冠心病病理变化 26

三、心肌梗死 27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分级及分布 27

四、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28

五、冠心病搭桥术后移植血管的病理变化 29

一、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 31

第一节 冠心病发病机制 31

第四章 冠心病发病机制及易患因素 31

二、各型冠心病的病理特点 39

二、高血压 40

一、高脂血症 40

第二节 冠心病易患因素 40

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41

三、吸烟 41

五、遗传因素 42

六、糖尿病 43

七、感染与炎症 44

九、饮食、营养、肥胖及体力活动 45

八、饮酒 45

十一、年龄和性别 46

十、纤维蛋白原 46

十二、行为、心理与应激因素 47

一、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49

第一节 血清心肌酶学检查 49

第五章 生物化学检查 49

一、肌红蛋白(Mb) 50

第二节 血清心肌结构蛋白检查 50

二、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50

三、血清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SGOT) 50

二、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 51

第三节 正在研究中的其他生化标志物 52

第四节 血清生化标志物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53

一、正常心电图 55

第一节 心电图 55

第六章 心电图检查 55

二、缺血性心脏病的心电图表现 58

一、记录系统和分析系统 77

第二节 动态心电图 77

三、动态心电图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78

二、正常动态心电图 78

第三节 心电图运动试验 81

二、运动试验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82

一、运动试验的方法及运动方案 82

三、运动时心电图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83

五、运动试验的步骤 85

四、运动试验的适应证 85

六、运动试验的终止指征 86

七、运动试验的结果判断及评价 88

八、运动试验的安全性和禁忌证 90

九、心电图运动试验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91

一、潘生丁(双嘧哒莫)负荷试验 93

第四节 心电图药物负荷试验 93

二、腺苷负荷试验 94

三、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 95

二、仪器和设备 96

一、机制 96

第五节 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 96

一、过度换气试验 97

第六节 其他心脏负荷试验 97

三、试验方法 97

四、阳性标准 97

五、临床评价 97

二、冷加压试验 98

二、X线胸片及投照体位 100

一、概述 100

第七章 X线平片 100

三、X线透视 101

四、异常X线征象分析 102

一、概述 105

第八章 冠状动脉造影 105

四、冠状动脉(含左室)造影的投照体位 106

三、冠状动脉造影禁忌证 106

二、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 106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造影征象 107

六、左心室造影征象 109

七、冠脉或(和)左室造影的并发症 112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图像特点 114

第一节 CT基础知识 114

第九章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114

二、心脏CT检查技术 117

第二节 正常心脏CT所见 118

一、冠脉钙化检测和计分定量评价 119

第三节 冠心病CT诊断临床应用及评价 119

二、心脏形态和功能改变 120

第四节 CT心肌灌注扫描及应用 121

第五节 CT冠脉造影及其评价 122

一、MR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图像特点 126

第一节 MRI的基础知识 126

第十章 磁共振成像 126

二、心脏MR成像技术 127

二、冠状位和矢状位 128

一、横轴位 128

第二节 正常心脏MRI表现 128

四、心脏短轴位 129

三、心脏长轴位 129

一、MR心脏形态和功能改变 132

第三节 冠心病MRI诊断临床应用及评价 132

二、MR心肌灌注成像及应用 137

三、MR冠脉成像及其评价 140

一、检查条件 146

第一节 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 146

第十一章 超声心动图检查 146

二、超声心动图标准切面 147

三、M型超声心动图 151

四、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152

五、测量方法 155

一、检查方法 156

第二节 冠状动脉的超声心动图检查 156

五、冠状动脉的观测项目 157

四、冠状动脉畸形 157

二、正常冠状动脉的特征 157

三、冠状动脉的测量 157

二、室壁运动的半定量分析 158

一、室壁运动的定性分析(目测定性法) 158

六、临床应用价值 158

第三节 心肌缺血与室壁运动异常 158

三、室壁运动的定量分析 159

四、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 160

二、负荷超声心动图分类 161

一、负荷超声心动图原理 161

第四节 负荷超声心动图 161

四、负荷超声心动图禁忌证 162

三、负荷超声心动图适应证 162

七、负荷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 163

六、负荷超声心动图操作方法 163

五、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终止标准 163

一、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其鉴别 164

第五节 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超声特征 164

二、对心肌梗死并发症的诊断 165

第六节 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心功能评价 166

一、心肌收缩性和局部室壁功能 167

二、心脏泵动能测定 168

一、心肌组织定征 169

第七节 超声新技术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169

三、心室及心肌舒张功能测定 169

三、血管内超声心动图 170

二、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及应用 170

四、多普勒组织成像 171

九、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172

八、心肌声学造影技术 172

五、声学定量(AQ)技术 172

六、彩色室壁运动动态显示(CK)技术 172

七、二次谐波技术 172

第二节 心血管核医学介入性试验 174

第一节 概述 174

第十二章 核素显像 174

一、运动试验 175

二、潘生丁试验 176

一、原理 177

第三节 心肌灌注显像 177

三、腺苷试验 177

四、多巴酚丁胺试验 177

五、结果判断 178

四、显像方法 178

二、冠状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 178

三、心肌灌注显像剂 178

五、心功能参数 179

四、显像方法 179

第四节 核素心室显像与心功能测定 179

一、首次通过法显像原理 179

二、平衡法显像原理 179

三、核素心室显像显像剂 179

第五节 心肌梗死灶显像 180

七、异常显像所见 180

六、正常显像所见 180

一、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筛选冠脉造影 181

第七节 心脏核素显像在冠心病临床应用 181

第六节 正电子心肌代谢显像(PET) 181

二、心肌梗死的诊断 182

四、左室假性室壁瘤的形成与真性室壁瘤的不同 183

三、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的诊断 183

五、核素显像估测存活心肌 184

二、旁路血管的选择 185

一、CABG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的选择 185

第八节 核素显像在血管重建术应用 185

四、估价预后 186

三、CABG术后疗效的评价 186

一、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型标准 188

第一节 冠心病临床分型 188

第十三章 冠心病临床诊断 188

二、冠心病的习用分型 189

四、临床分型的现代认识 190

三、心绞痛的习用分型 190

三、发生机制 192

二、流行病学 192

第二节 无痛性心肌缺血 192

一、定义及分型 192

五、无痛性缺血的检测 193

四、临床特点 193

一、心绞痛的症状学 194

第三节 心绞痛 194

六、预后 194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95

三、稳定型心绞痛 198

四、不稳定型心绞痛 200

五、变异型心绞痛 206

第一节 发病率及临床处理的变化概况 210

第十四章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210

一、斑块急性变化的意义 211

第二节 病理 211

三、好发部位、范围及影响因素 213

二、心肌坏死的类型和形式 213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214

第三节 病理生理 214

四、侧支循环 214

二、电生理改变 215

三、心室重构 216

二、临床症状 217

一、诱发因素 217

第四节 临床表现 217

三、体格检查 218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221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221

二、鉴别诊断 222

二、入院前的处理 223

一、前驱症状的治疗 223

第六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223

四、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224

三、监护和一般治疗 224

五、限制梗死面积及早期再灌注治疗 225

七、并发症及其治疗 228

六、增加侧支循环的治疗 228

八、调节血脂和防治梗死后心肌重构 237

一、右心室梗死 239

第七节 特殊类型的心肌梗死 239

三、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241

二、心房梗死 241

一、硝酸酯类(Nitrate esters) 245

第一节 抗心绞痛药物 245

第十五章 冠心病药物治疗 245

二、钙拮抗剂 252

三、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259

四、其他冠状动脉扩张药 268

一、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269

第二节 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269

五、Na+/H+交换抑制剂 269

六、特异性心率减慢药 269

二、不稳定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271

三、特殊类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276

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治疗 278

第一节 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281

第十六章 冠心病抗血栓治疗 281

一、阿司匹林 282

二、噻氯匹定 284

三、氯吡格雷 285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286

第二节 抗凝血药物 287

一、肝素 288

二、低分子肝素 289

三、水蛭素 291

一、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 292

第三节 溶血栓药物 292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294

第四节 抗血栓治疗在冠心病中应用 294

二、不同溶栓剂的比较 294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抬高心肌梗死的抗血栓治疗 297

三、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在PCI中的应用 298

四、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与抗血栓治疗 300

第一节 概述 302

第十七章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 302

二、中重度症状 303

一、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心绞痛 303

第二节 介入治疗适应证 303

三、心肌梗死 304

四、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 305

一、介入治疗入路 307

第三节 介入治疗基本操作 307

二、指引导管技术 310

三、指引导丝技术 316

四、球囊导管技术 319

五、支架技术 322

六、旋切技术 335

一、介入治疗的机制 341

第一节 急性心肌梗死 341

第十八章 不同冠状动脉病症的介入治疗 341

二、具体操作要点 342

第二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344

二、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技巧 345

一、介入治疗的决策 345

第三节 长病变 345

第四节 小血管病变 346

三、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 347

二、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主要问题 347

一、小血管的定义 347

三、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技巧 349

二、处理原则 349

第五节 成角及扭曲病变 349

一、成角、扭曲病变的定义及评价 349

二、介入治疗指征 351

一、病理基础 351

第六节 慢性完全闭塞 351

三、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 352

一、病理基础 354

第七节 左前降支开口病变 354

四、手术失败原因及并发症 354

一、分叉病变的分型 355

第八节 分叉病变 355

二、治疗策略 355

三、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 356

二、治疗策略 356

二、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360

一、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特点 360

四、结语 360

第九节 左主干病变 360

三、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 361

第十节 多支血管病变 362

二、再狭窄的治疗策略 364

一、再狭窄定义及发生机制 364

第十一节 再狭窄 364

一、CABG后自体动脉和移植血管的命运 366

第十二节 静脉桥病变 366

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缺血的治疗策略 367

一、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369

第二节 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369

第十九章 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和处理 369

第一节 概述 369

二、临床因素 370

二、夹层的分类 371

一、夹层的定义 371

三、手术器械及技术因素 371

第三节 冠状动脉夹层 371

五、夹层的预后 372

四、夹层的防治 372

三、产生夹层的原因 372

二、冠状动脉痉挛的防治 373

一、冠状动脉痉挛的分类 373

第四节 冠状动脉痉挛 373

三、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危险因素 374

二、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原因 374

第五节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374

一、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分型 374

四、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防治 375

一、支架内血栓分类 376

第六节 支架内血栓 376

第七节 冠状动脉栓塞 377

三、支架内血栓的防治 377

二、支架内血栓的高危因素 377

四、无再流/缓慢血流现象的防治 378

三、无再流/缓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 378

第八节 无再流/缓慢血流现象 378

一、定义 378

二、无再流/缓慢血流现象的发生机制 378

一、冠状动脉穿孔的分类 379

第九节 冠状动脉穿孔 379

四、冠状动脉穿孔的防治 380

三、冠状动脉穿孔的原因 380

二、冠状动脉穿孔的诊断 380

第十节 支架脱落 381

一、间接再血运化 383

第二十章 冠心外科发展概况 383

二、直接血运化 384

三、心肌缺血并发症的外科处理 385

一、高血压病 386

第一节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86

第二十一章 冠心病外科的危险因素 386

三、糖尿病 387

二、血清胆固醇与膳食成分 387

五、肥胖 388

四、吸烟 388

十、性别 389

九、遗传因素 389

六、甲状腺功能低下 389

七、缺乏运动 389

八、行为模式 389

第二节 与冠心病外科相关的危险因素 390

十四、危险因素的联合影响 390

十一、年龄 390

十二、气候 390

十三、止血因素 390

三、夹层动脉瘤 391

二、主动脉瘤 391

一、心脏瓣膜病 391

八、慢性阻塞性肺病 392

七、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 392

四、升主动脉严重钙化 392

五、主动脉弓分支阻塞性病变 392

六、肾动脉狭窄 392

九、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 393

一、术前病情估计 394

第一节 麻醉前准备 394

第二十二章 冠心病手术的麻醉 394

三、呼吸道准备 397

二、术前药物治疗 397

一、麻醉监测 398

第二节 麻醉管理 398

四、麻醉前用药 398

二、麻醉原则 399

一、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 400

第三节 麻醉实施 400

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 402

第四节 微创冠脉搭桥术麻醉 405

一、血泵 407

第一节 体外循环设备及用品 407

第二十三章 冠心病手术的体外循环 407

二、氧合器 408

四、血液浓缩器 409

三、滤器 409

六、体外循环管道和插管 410

五、血细胞清洗和重输入装置 410

七、体外循环的变温设备 411

二、体外循环的预充 412

一、体外循环前准备 412

八、体外循环其他辅助装置 412

第二节 体外循环前准备及预充 412

三、体外循环常用药物 413

一、低温体外循环方法 414

第三节 低温体外循环 414

三、器官保护及并发症的防治 417

二、搭桥加瓣膜置换或激光打孔的体外循环 417

一、常温体外循环的理论基础 420

第四节 常温体外循环 420

二、常温体外循环方法 421

三、常温体外循环对重要器官的影响 422

一、狭义的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 423

第五节 微创搭桥手术体外循环 423

二、窗式入路冠状动脉搭桥术 424

一、低温的心脏保护作用 426

第二节 晶体停跳液 426

第二十四章 冠心病外科治疗心肌保护 426

第一节 冠心病心肌保护的特点 426

二、晶体心脏停跳液的种类 427

第三节 血液心脏停跳液 429

一、缺血性损伤 430

第四节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430

二、再灌注损伤 432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433

二、IPC及其心肌保护作用的时间特性 436

一、定义 436

第五节 预先条件性缺血 436

二、逆行灌注心脏停跳液 437

一、顺行灌注 437

第六节 心脏停跳液的使用途径 437

第七节 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的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 438

三、顺灌与逆灌结合使用 438

二、非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 439

一、体外循环下阻断升主动脉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 439

第八节 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 439

第二十五章 搭桥常用的移植物及其获取 442

二、乳内动脉的获取 443

一、乳内动脉的解剖 443

第一节 乳内动脉 443

一、桡动脉的解剖 445

第二节 桡动脉 445

三、乳内动脉的使用 445

四、关胸时对乳内动脉桥的保护 445

二、桡动脉的生理和药理学 446

四、桡动脉获取技术 447

三、侧支循环的评估 447

二、尺动脉的获取 449

一、尺动脉的解剖 449

五、桡动脉的远近端吻合 449

第三节 尺动脉 449

二、胃网膜右动脉的获取 450

一、解剖 450

第四节 胃网膜右动脉 450

第五节 大隐静脉 451

三、胃网膜右动脉的使用 451

二、大隐静脉的获取 452

一、大隐静脉的解剖 452

第六节 其他血管和代用品 454

二、插管 455

一、开胸 455

第二十六章 冠状动脉搭桥的外科技术 455

第一节 外科基本技术 455

一、冠状动脉搭桥位置的确定 457

第二节 搭桥技术 457

三、关胸 457

三、冠状动脉的切开 458

二、冠状动脉的寻找 458

四、冠状动脉端的吻合 459

五、主动脉端的吻合 462

一、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465

第三节 冠状动脉搭桥的特殊技术 465

二、序贯蛇形桥技术 467

三、“Y”形桥 469

一、手术适应证 470

第四节 冠状动脉搭桥适应证与禁忌证 470

二、禁忌证 471

一、病理及分类 472

第一节 左室室壁瘤 472

第二十七章 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外科治疗 472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473

二、病理生理 473

四、治疗 474

六、疗效评价 479

五、围术期处理 479

一、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 480

第二节 心室游离壁破裂 480

三、外科治疗 481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481

四、疗效评价 482

四、诊断 483

三、临床表现和自然预后 483

第三节 梗死后心室间隔破裂 483

一、病因与病理解剖 483

二、病理生理 483

五、治疗 485

七、疗效评价 490

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490

一、病理解剖及发病机制 491

第四节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491

八、特殊情况和争议问题 491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492

三、治疗 493

第五节 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 497

五、特殊情况与争议问题 497

四、疗效评价 497

四、心内膜心肌直视切割术 498

三、电生理检查 498

一、缺血性室速病理解剖和电生理基础 498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498

五、自动心脏除颤起搏器植入术 501

六、疗效评价 502

一、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瓣病变 505

第一节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 505

第二十八章 冠心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 505

二、冠心病与二尖瓣病变 508

第二节 冠心病合并升主动脉病变或钙化 510

三、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联合瓣膜置换术 510

二、减少升主动脉并发症的技术 511

一、防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一般原则 511

一、病理 512

二、临床表现 512

第三节 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 512

三、外科治疗 513

二、主动脉瘤病人的冠状动脉疾病评估 514

一、主动脉瘤的心脏病理 514

第四节 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瘤 514

四、外科技术 515

三、手术适应证 515

一、分类 517

第一节 冠状动脉瘘 517

第二十九章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 517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518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 518

四、手术治疗 519

五、手术效果 520

一、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521

第三节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521

第二节 冠状动脉瘤 521

一、病理和病理生理 521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521

三、手术治疗 521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525

一、病理和病理生理 525

二、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525

第四节 心肌桥 525

一、病理和病理生理 526

第五节 法洛四联症合并冠状动脉畸形 526

三、手术治疗 526

三、手术治疗 527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527

第六节 大动脉转位合并冠状动脉畸形 528

一、适应证 530

第一节 急诊手术适应证 530

第三十章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 530

第三节 麻醉 531

第二节 术前准备 531

二、urgent手术适应证 531

第四节 手术方法 532

一、溶栓或PTCA失败后 533

第五节 常见急诊CABG 533

二、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 534

三、急性Q波心肌梗死 536

四、不稳定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 537

第六节 急诊CABG效果 538

第一节 概述 540

第三十一章 再次冠状动脉手术治疗 540

第三节 病理生理 541

二、风险因素 541

第二节 影响因素及风险因素 541

一、影响因素 541

第四节 术前评估与诊断 542

二、乳内动脉(IMA) 542

一、大隐静脉桥(SVG) 542

第五节 适应证与病例选择 543

一、基本方法 544

第六节 外科技术 544

三、吻合原则及吻合技术 545

二、开胸及游离技术要点 545

一、围手术期有关问题 548

第七节 再次冠状动脉搭桥的疗效 548

二、远期结果 549

一、历史背景 551

第一节 IABP的发展与沿革 551

第三十二章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551

二、IABP治疗发展阶段 552

一、原理 556

第二节 原理和生理学变化 556

二、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557

第三节 适应证 558

五、对代谢作用的影响 558

三、对心肌氧供给的影响 558

四、对心肌氧需求的影响 558

第四节 禁忌证 559

二、反搏时相的控制与调整 560

一、血流动力学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监测 560

第五节 监护 560

三、反搏期间对抗凝的监测 562

六、停止反搏的方法 563

五、停用反搏的指征 563

四、反搏期间对神经系统的监测 563

第六节 导管的放置与拔出 564

七、停止反搏时与其他治疗的协调 564

第七节 合并症 566

一、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567

第八节 临床应用新进展 567

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568

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选择性应用 568

五、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569

四、充血性心力衰竭 569

第一节 辅助循环发展简史 573

第三十三章 辅助循环 573

一、非搏动性辅助装置 574

第三节 心脏辅助装置的种类及其临床应用现状 574

第二节 辅助循环的病人选择 574

二、搏动性辅助装置 576

三、全人造心脏 578

二、感染 579

一、出血 579

第四节 心脏辅助循环方法的选择及患者的管理 579

第五节 心脏辅助循环并发症 579

第七节 展望 580

三、材料问题 580

三、栓塞 580

四、右心衰竭 580

五、肾功能衰竭 580

第六节 辅助循环装置尚存在的问题 580

一、能源问题 580

二、密封问题 580

第一节 心脏移植的适应证 582

第三十四章 心脏移植 582

第二节 手术方法 584

第三节 心脏移植过程的协调情况 591

第四节 心脏的再移植 597

第五节 术后护理 598

第六节 心脏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 599

第七节 排异反应的监测和诊断 602

第八节 抗生素和抗真菌的治疗 612

第九节 心脏移植术后并发症 613

第十节 结果和随诊 619

一、心功能监测 622

第一节 术后监护 622

第三十五章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监护和常见并发症处理 622

二、呼吸功能 624

四、电解质和血糖 628

三、肾功能 628

六、体温 629

五、脑功能 629

一、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 630

第二节 常见并发症 630

三、低心排综合征 631

二、心律失常 631

四、高血压 632

五、心包填塞 633

八、呼吸系统并发症 634

七、高血糖 634

六、术后出血 634

九、肾功能不全 636

十、胃肠道并发症 638

十一、神经系统并发症 639

十二、感染 640

第一节 发展史 643

第三十六章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 643

三、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MIDCABG) 644

二、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 644

第二节 含义 644

一、off-pump CABG 644

一、窗式入路技术 646

第三节 常用的微创搭桥技术 646

四、手术入路 647

三、机器人辅助下的CABG 647

二、胸腔镜辅助下冠状动脉搭桥术(Video-Assited CABG) 647

一、适应证 648

第四节 病人选择 648

一、优点 649

第五节 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649

二、禁忌证 649

三、前景 650

二、存在的问题 650

第三十七章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653

二、禁忌证 654

一、手术适应证 654

第一节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654

二、二级准备 655

一、一级准备 655

第二节 OPCAB时体外循环的准备 655

三、靶血管暴露 656

二、病人体位 656

三、三级准备 656

四、四级准备 656

第三节 OPCAB的麻醉 656

第四节 OPCAB手术技术 656

一、切口和桥血管的准备 656

五、靶血管止血和缺血预防 657

四、靶血管固定 657

第五节 OPCAB手术移植血管通畅率和临床疗效 659

七、关闭切口 659

六、吻合技术 659

第三十八章 激光治疗 663

二、禁忌证 664

一、适应证 664

第一节 发展史 664

第二节 适应证与禁忌证 664

一、TMLR 665

第三节 手术方法 665

三、术前准备 665

五、术后并发症 666

四、CABG合并应用TMLR 666

二、经皮激光打孔心肌血运重建术 666

三、胸腔镜途径的TMLR 666

三、经激光孔道由左心室直接向心肌供血 667

二、去神经作用 667

第四节 作用机制 667

一、血管新生 667

二、慢性缺血 669

一、急性缺血 669

四、安慰剂作用 669

第五节 疗效及评价 669

第六节 激光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671

二、原来血管的重塑及开放 675

一、新血管的生成 675

第三十九章 缺血性心脏病基因治疗 675

第一节 血管新生的机制 675

二、VEGF蛋白对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 678

一、VEGF及其受体在缺血心肌中高表达 678

第二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 678

三、基因治疗心肌缺血可行性的探索 679

一、慢性心肌缺血的基因治疗 680

第三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治疗现况 680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基因治疗 681

五、可用的基因疗法 682

四、用基因预防和治疗PTCA术后再狭窄 682

三、心肌梗死的基因治疗 682

七、基因治疗在心外科的应用 684

六、VEGF基因联合TMLR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684

三、超声-蛋白微球介导 685

二、经血管注射 685

第四节 心脏转导基因的投放方式 685

一、心肌注射 685

四、经心包 686

二、运动康复 687

一、康复概念 687

第四十章 冠心病康复治疗 687

第一节 冠心病康复概述 687

三、危险因素的控制 692

五、工作恢复 701

四、心理康复 701

三、心肌梗死康复治疗的分期及运用 702

二、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度分层 702

第二节 心肌梗死后的康复治疗 702

一、心肌梗死康复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702

四、心肌梗死康复的安全性 705

第三节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康复治疗 706

五、心肌梗死的心理康复 706

一、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707

二、特殊病症的处理 710

三、术后饮食 714

五、性生活 715

四、术后戒烟 715

一、手术早期死亡率 718

第一节 住院结果 718

第四十一章 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718

二、CABG并发症 719

第二节 出院后远期结果 720

第三节 CABG与内科治疗效果的比较 721

二、远期结果 722

一、近期结果 722

第四节 CABG与经皮介入治疗 7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