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研究
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研究

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童士清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4954916
  • 页数:1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探寻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变化的内在逻辑及其宏观相应,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贷制度的变迁、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和信贷机构等的变化情况,提出并分析了中国的信贷供求函数及影响信贷总量的主要因素。
《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研究》目录

1 引言 1

1.1 选题背景 1

1.2 概念、基本假设和方法 3

1.2.1 有关概念 3

1.2.2 基本假设:关于规模导向与利润导向 4

1.2.3 关于方法论与数据来源 6

1.3 文献综述 7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3

2 信贷制度变迁及其逻辑 18

2.1 信贷:财政的附庸 19

2.1.1 计划信贷配置制度的确立 19

2.1.2 信贷与财政:货币资源配置的两种途径 21

2.2 信贷:财政的替代 25

2.2.1 放权让利式改革与国家财力的下降 25

2.2.2 财政融资功能的下降与信贷重要性的上升 27

2.3 信贷:融资功能的回归 31

2.4 小结:关于行政性信贷配给与市场性信贷配给 34

3 信贷总量增长:轨迹描述与实证分析 37

3.1 信贷增长轨迹: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情形 37

3.2 贷款供求与贷款供求函数 40

3.2.1 完美竞争性信贷市场贷款供求:贷款利率是决定性因素 40

3.2.2 S—W模型:非单调的贷款供给曲线 41

3.2.3 S—W模型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44

3.2.4 中国的贷款供求函数:一个综合 49

3.3 信贷增长的实证分析 54

3.4 小结 62

4 信贷投向结构:关于信贷配给与信贷拥挤 64

4.1 信贷投向结构与信贷配给 64

4.2 市场性信贷配给与信贷拥挤 68

4.3 信贷配给与信贷拥挤并存的原因 72

4.3.1 银行风险观、利率管制与超额信贷供给 74

4.3.2 预算软约束、银企关系与企业过度借贷 78

4.3.3 银行市场定位雷同与信贷集中 81

4.4 信贷配给、信贷拥挤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84

5 信贷期限结构:信贷长期化的原因与结果 88

5.1 信贷长期化的事实 88

5.2 信贷期限结构的决定:理论分析 91

5.2.1 信贷期限的决定 92

5.2.2 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期限结构的主要因素 94

5.3 信贷长期化的原因:实证分析 96

5.3.1 变量选取 96

5.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相关性检验 97

5.4 信贷长期化的微观与宏观影响 101

6 贷款/GDP:变化态势与影响因素 105

6.1 贷款效率:含义与变化态势 105

6.1.1 贷款效率:含义及衡量指标 105

6.1.2 贷款/GDP:能否衡量贷款的配置效率 107

6.1.3 贷款/GDP:变化态势 108

6.2 影响贷款/GDP的主要因素:理论模型 110

6.2.1 文献简述 110

6.2.2 影响中国贷款/GDP的主要因素与变量 111

6.3 影响贷款/GDP的主要因素:实证检验 113

6.4 小结 116

7 金融机构信贷运行与宏观经济 119

7.1 信贷总量增长与经济增长 119

7.1.1 文献简述 119

7.1.2 实证检验 120

7.2 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 124

7.2.1 信贷波动及其原因 124

7.2.2 信贷波动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128

7.3 信贷增长与物价上涨 130

7.4 信贷总量与货币供应量 132

7.5 小结:贷款能否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34

8 总结与政策建议 139

8.1 值得强调的几点结论 139

8.2 政策建议 141

8.2.1 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141

8.2.2 发挥政策性信贷在矫正信贷市场失灵中的作用 143

8.2.3 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 145

8.2.4 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相结合,保持信贷的适度平稳增长 146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7

8.3.1 贷款的微观效益与配置效率相背离的问题 148

8.3.2 信贷拥挤是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常见的信贷现象 148

附录1 2009年中国信贷井喷的解读——兼谈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49

附录2 中国金融机构贷款的区域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162

参考文献 177

后记 188

图1.1 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函数的偏离与回归 5

图1.2 本书的框架结构 14

图2.1 1953—1978年财政收入与城乡储蓄存款余额 24

图2.2 1978—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与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对比情况 28

图2.3 1978—2004年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 32

图3.1 1952—1977年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及增长率 38

图3.2 1978—2007年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及增长率 39

图3.3 1978—2003年中国人民币贷款增加额及财政经济建设费支出 40

图3.4 完全信息下的竞争性信贷市场的均衡 41

图3.5 银行的期望收益与利率的关系曲线 43

图3.6 S—W贷款供求模型及信贷配给均衡 43

图3.7 基于主观概率决策的信贷供求曲线 48

图4.1 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区域分布 67

图4.2 高风险信贷市场与低风险信贷市场的均衡差异 76

图5.1 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及占比情况 90

图5.2 企业资金需求量的波动与不同期限的贷款需求(模拟图) 94

图6.1 中国1977—2006年人民币贷款/GDP的变化情况 109

图6.2 1981年以来中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外部融资存量的比重 117

图7.1 模拟的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的周期性变化曲线 127

图7.2 1953—2007年人民币贷款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 129

图7.3 M2与人民币贷款余额之比的变化 133

表1.1 中国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结构的变化 2

表2.1 1950—1978年中国财政收支结构 22

表2.2 1978—1995年国民收入最终分配格局 26

表3.1 贷款增长回归结果(样本期:1980—2006年) 57

表3.2 贷款增长回归结果(样本期:1994—2006年) 58

表4.1 改革开放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行业分布结构 65

表4.2 改革开放后金融机构短期贷款的分布结构 66

表4.3 中国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 69

表4.4 2001—2007年中国非金融性上市公司的借款与货币资金情况 71

表4.5 上海市金融机构2005—2006年各季度票据贴现利率与贷款最低利率的差异 77

表4.6 中国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 82

表5.1 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的构成及其占比情况 91

表5.2 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与相关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相关性检验 97

表5.3 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04

表6.1 贷款/GDP水平的国际比较 110

表6.2 解释贷款/GDP决定因素的主要模型 111

表7.1 对名义GDP的回归结果 121

表7.2 全国人民币贷款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23

表7.3 东部地区贷款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24

表7.4 人民币信贷增长的波动相对于实际经济增长率波动的时差相关分析 129

表7.5 人民币贷款增长率(LG)与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31

表7.6 1998—2006年中国新增贷款与M2增长率调控目标数与实际数比较 1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