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史鉴 理财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邢贲思,戴逸总主编;刘燕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010028885
- 页数:1281 页
卷首语 柯美成 3
第一篇 理财纵览导读 3
目录 3
序 李瑞环 3
前言 邢贲思 戴逸 周溯源 3
○周公诫成王知稼穑之艰难 13
第一节 先秦时期(西周至战国) 13
○虢文公论王事唯农是务 14
○管仲论四民分业定居 15
○单旗论子母相权 19
○晏婴论幅利 19
○孔子论义利 21
○孔子论求富 23
○孔子论分配 24
○老子论无为 25
○范蠡论农业经济循环与商业经营 27
○墨子论交利 28
○李悝论尽地利与善平籴 31
○白圭论农业经济循环与治生之术 32
○商鞅论重农禁末 33
○孟子论义利 38
○孟子论恒产 40
○孟子论分工与交换 43
○荀子论富国与富民 46
○荀子论义利 51
○《周礼》论财政管理 52
○《大学》论理财原则 55
○《礼运》论大同与小康 56
○韩非子论重本抑末 57
○《管子》论治国之道 63
○《管子》轻重论 65
○《管子》论侈靡 71
○陆贾论无为而治 74
第二节 封建前期(秦汉至隋唐) 74
○贾谊论积贮 75
○晁错论贵粟 77
○董仲舒论限田 80
○董仲舒论义利 81
○司马迁论求富与“善因” 83
○桑弘羊论重商 86
○班固论食货 88
○王符论农工商并重 90
○徐干论人口数量 91
○傅玄论分民定业 93
○傅玄论公平赋役 95
○鲁褒戏论货币拜物教 96
○李安世论均田 99
○《新唐书》赞刘晏理财 100
○杨炎议行两税法 102
○白居易论平百货之价 103
○李觏论义利 105
第三节 封建后期(宋至清中叶) 105
○李觏论谷贱伤农贵亦伤农 106
○王安石论理财 108
○叶适论理财之义 112
○马端临论人口质量 114
○许衡论学者治生 114
○邱濬论理财之道 115
○张居正论均粮足民 117
○陆楫论崇奢黜俭 119
○黄宗羲论工商皆本 121
○顾炎武论禁限私租 123
○王夫之论开放贸易 124
○唐甄论富民与治贪 126
○蓝鼎元论海外贸易 129
○洪亮吉论人口 133
导读 137
第二篇 广辟财源 137
○农时不懈 财用不乏 143
第一节 以农为本 五业并举 143
○重农务本 开发地利 144
○各司其职 务尽地利 146
○务在四时 守在仓廪 146
○务农重谷 百姓殷足 147
○务农重本 国之大纲 148
○综合治理 发展生产 149
○除弊兴利 务尽地利 151
○授田植树 导民生财 152
○万机以农事为先 152
○不失农时 是为根本 153
○申明条章 课民种树 154
○不夺农时 公私交泰 154
○民种桑柘 毋得增税 155
○劝民杂种 虽灾无饥 156
○减税授田 扶持农桑 156
○农桑果渔 殖财养民 157
○善谋勤力 其利数倍 158
○广务桑蚕 锦衣天下 159
○因地制宜 多种经营 160
○树艺宜广 女工宜勤 161
○种植之利 莫过棉花 162
○国有六职 不可或缺 164
○人任其力 以时征赋 164
第二节 各任其力 广开利源 164
○善用资源 以开财源 165
○士农工商 国之石民 165
○因地制宜 广兴工商 165
○兴市招商 上无乏用 166
○招徕百工则财用足 166
○教民纺技 民免寒苦 167
○开矿铸钱 富甲天下 167
○事在人为 生财之本 167
○浸铁制铜 其利厚重 168
○内外兼营 殖其财用 168
○传艺闽粤 居功至伟 169
○教民纺织 民享其利 170
○民用百物 待工而成 170
○宜除禁令 开发地利 171
○官营矿产 收取矿利 173
○开发矿产 便民生计 174
○人精一技 可以治生 175
○开发矿产 发展实业 176
第三节 开发引进 大办实业 176
○除弊兴利 富国足民 178
○兴工商 夺外利 179
○引进机具 事半功倍 179
○开工矿 浚财源 180
○兴银行 溶财源 181
○西法炼糖 增加产出 183
○设银行 兴制造 讲外贸 184
○发展“洋铁”减少进口 187
○自立邮政 回收利源 188
○借洋资 兴矿业 189
导读 193
第三篇 地尽其利 193
○观其耕桑 可知贫富 197
第一节 劝农耕桑 务尽地利 197
○教民耕灌 事半功倍 198
○免租除算 刺激生产 198
○劝课有方 地利可尽 199
○诏诫郡国 务尽地利 199
○人尽其力 地尽其利 201
○依时课农 地无遗利 201
○江南圩田 旱涝保收 202
○劝督田作 赈恤边民 203
○勤于农政 治有异效 203
○因时种植 导民致富 204
○大兴圩田 富国富民 204
○不违农时 百谷繁昌 205
○精耕细作 所获丰厚 206
○好知县劝民植桑致富 207
○变荒为丰惟勤之功 208
○治国之方 务在垦荒 210
第二节 徕民垦荒 开发地利 210
○徕三晋之民使之垦荒 211
○田备然后民可足 212
○垦荒务本 衣食丰足 213
○苏湖熟 天下足 214
○移民通财 开发地利 214
○鼓励垦荒 恢复经济 215
○王夫人垦荒富民 215
○招徕流民 复业垦荒 216
○开垦荒地 衣食有赖 217
○勘丈田亩 招民垦种 219
○减免赋税 鼓励垦荒 221
○复勘开垦 务求以实 222
○滥报垦荒 罢设总督 223
○开发南疆 成效显著 224
○守边劝农 兵农两利 225
第三节 屯田积谷 军国两利 225
○募民实塞 寓兵于农 226
○息兵屯田 持重临敌 227
○轮台屯垦 以威西国 227
○魏武帝许昌屯田 229
○邓艾屯田 军民两利 230
○军国之饶 缘于屯田 230
○诸葛亮渭滨屯田 231
○移民垦田 成就良业 232
○沿边军垦 重建府兵 233
○广开屯田 节省国用 234
○潴水为塞 收屯田之利 235
○且耕且战 重建故都 235
○元初屯田 尽收地利 236
○海滨屯田 足食长策 237
○屯田数年 辟田数万 240
○台湾置屯 饷可省半 240
○实行营田 大收其利 241
导读 245
第四篇 兴利去害 245
○治理水土 重整河山 249
第一节 开渠造堰 兴修水利 249
○郑国渠成 关中为沃野 250
○修都江堰 去害兴利 250
○白公开渠 比美郑国 251
○凿坎儿井 成龙首渠 251
○整旧利废 避害趋利 252
○兴陂溉田 益国之举 254
○修渠引水 益国利民 255
○通渠引淡 以溉岗卤 255
○疏通旧迹 溉田百万 257
○修治河堰 救济穷人 257
○开渠屯田 以赈灾民 258
○众志成城 修筑淮堰 258
○修万春圩 屏藩一方 259
○大兴水利 垦造良田 259
○兴修水利 造福一方 261
○扩展海子 人造江南 261
○大兴农利 富国之本 262
○良守兴利 功不可没 264
○贤太守修 建苏公堤 266
○兴利良吏 理当褒奖 267
○修复山河堰以溉田 267
○开余公渠 公私益便 268
○兴修水利 使民致富 268
○修治三江 开发东南 269
○滇督兴利 督率有方 269
○组成专家组会商治河 272
○大禹治水 功垂后世 272
第二节 疏筑结合 治理水害 272
○修治二渠 功业有成 273
○整治漳水 吏民颂德 274
○随机应变 抢险保堤 275
○水工高超巧合龙门 275
○修筑月堤 以避江涛 276
○疏泉浚流 三月功成 277
○抗洪抢险 威断立名 277
○治河审全局 而后可无弊 278
○修复“水柜”接应运河 280
○怡亲王督修京畿水利 281
○涨沙曲处当浚河避险 282
○从实际出发定渠闸启闭 283
○治河当防“串沟”为患 283
○治河之道 以疏为上 284
○借鉴捍海法筑堤以省费 284
○河督渎职 枷示河干 285
○丁宝桢勇于任事治河决 286
○去除五害 以水为始 288
第三节 兴利去害 巧于谋划 288
○治河三策 争上守中 292
○治水当循本 不求一时利 296
○宋神宗颁诏兴水利 296
○治河应致力于农田水利建设 298
○潘季驯纵论治理黄淮河 302
○河工大事 圣主亲授方略 308
○治河之道 先事预防 309
○迁南民开北土兴 利去患 310
○“良总河”治河省费 312
导读 315
第五篇 生财有道 315
○官山海 成王业 319
第一节 盐铁官营 国用余饶 319
○兴盐铁之利 以佐助边费 321
○官煮盐冶铁 佐国家之急 321
○罢盐铁 则私门成党 324
○军国所资 得以周赡 325
○笼盐铁 禁私营 325
○收盐铁伐木之利 济民饶国 326
○制定法律 严惩私盐买卖 327
○置盐铁之官 收利以供国用 327
○改盐法 促销售 增财利 328
○食盐运销 统由官府 328
○行中盐之法 领煮海之利 330
○优化管理 禁绝私贩 331
○纳银买“引”以充国库 333
○就场定税 国民两利 335
○修举盐法 以足兵食 335
○纵园户贸易 官收租钱 338
○唐代酒榷始末 338
第二节 茶酒专卖 利归国家 338
○设茶马司 行茶马法 339
○贩私茶者与私盐同罪 339
○诛驸马 严茶禁 340
○设茶课司 定茶税额 340
○清沿明制 茶法有三 341
○严茶禁 防茶利外流 341
○清代榷茶岁征之课 342
○弛酒禁 利民生 344
○严茶税 充兵饷 345
○以轻重御天下之道 347
第三节 平准均输 裕国便民 347
○控制粮价 不使外流 348
○调控物价 有涨有落 350
○均输平准 利归国家 351
○以均输之藏 强壮国力 352
○以均输之蓄 赈百姓之困 352
○立五均赊贷 平抑物价 353
○年丰籴积于仓 时俭粜之于人 354
○行平籴之法 利国利民 354
○置常平监官 均天下之资 355
○秋粜春籴 利国便民 356
○行平常之法 防谷贱伤农 356
○妥置仓廪 储积有常 357
导读 361
第六篇 聚财有方 361
○纳粟输钱 拜爵除罪 365
○粟爵粟任则国富 365
第一节 捐输资国 拜爵除罪 365
○入粟补官 国用余饶 366
○以铜代绢 纳铜赎罪 367
○仓廪虚罄 班入粟之制 367
○重征税、卖告身 赡军用 368
○以财抵罪 以役折钱 368
○入粟补官 助国赈灾 369
○垦田授爵 仓廪充实 369
○入粟授官 以助军费 369
○纳粟入学 筹集粮米 371
○纳银赎罪 以增边储 371
○绅商捐输 以助兵饷 372
○捐纳授官 表门立坊 372
○商人捐银 充作赏赐 373
○酌情募捐 量补兵饷 374
○增加学额 劝捐筹饷 375
○增广学额 捐集饷银 375
○发展捐输 赈济灾荒 376
○囚徒劳动 利政惠国 378
○罚罪以劳 赎刑以财 378
第二节 罚没罪产 补充国用 378
○以资赎罪 以劳代资 379
○献财抵罪 司法创收 380
○修定刑法 以劳抵罪 380
○家产入官 律有三条 381
○抄没罪官 以充国用 381
○以劳代罪 多方聚财 381
○奸宦赃产 抄没入官 382
○因奸犯赃 没入其赀 382
○籍没罪产 不可不实不尽 383
○籍没财产代民租 383
○籍没逆产 须防诬逆情弊 384
○清私库、增税额 补国用 385
第三节 清产堵漏 提解归公 385
○世次递减庄田 增加国家税田 386
○退庄田 还税田 实边储 386
○清财务、堵漏洞 足国用 388
○提地方积余 汇集于太仓 389
○提解归公 变官私为国币 390
○提解耗羡 禁滥加养廉 391
○取敌之财 补充军需 393
第四节 多方并用 救济艰难 393
○毁寺鬻产 资国利民 394
○禁佛夺产 增加税民 394
○毁铜铸钱 以佐财政 395
○巧聚私财 救济时艰 395
○铸造大钱 救济银荒 396
○私盐纳税 增加官赋 396
○钱钞银票 相辅并行 397
○新政举行 取诸盐利 398
导读 401
第七篇 取财有度 401
○收税适当 国用充足 407
○取民有度 用之有止 407
第一节 取之以度 富民强国 407
○取财权有无 均贫富 408
○过征犹如一国二主 408
○税制适中为度 409
○非义之税 去之从速 409
○减轻赋税 人民归附 410
○轻赋敛 民复赡 411
○省徭轻赋 以宁天下 411
○出税勿轻勿重 411
○刻民奉君则民怨君丧 412
○取财度之以均 412
○治国应依赋役三道 413
○取税宜守中正 413
○取于寡 不若取于众 414
○财入少国家亦可得治 415
○征税应以合理为尺度 415
○大国制用如巨商理财 416
○财聚民散 金亡可鉴 417
○不能无取 亦不能过取 418
○财不可夺于中之缙绅 419
○昭俭尚德 富国之本 419
○防止差吏法外索赋 420
○赋役大政 长官宜躬亲 422
○行仁政在于取财有度 422
○施取其厚 敛从其薄 424
○改订税制 合理负担 424
第二节 因民所宜 制度赋税 424
○定税以亩 取赋良法 425
○因地制宜 适度取赋 425
○等赋是王者之法 425
○适当增税 充实国用 426
○禁止地方非法聚财 426
○取税宜计人不应计资 427
○轻税均赋 民附兵强 427
○取财失当 国乏人困 428
○取消折纳 人用不扰 428
○整理经界 合理定税 431
○钱贵赋重皆因旧法之弊 431
○一时之惩不可为定则 432
○两册配合 合理分配赋役 433
○财计申报 统一收支 434
○一条鞭法行 取赋诸弊除 436
○一条鞭立法 简便易行 436
○一条鞭法宜于南而累于北 437
○取财有度 三害须去 438
○税粮分储 一举三善 438
○火耗为匮财之源 441
○不随时订正 黄册成伪册 441
○土力均 人功称 赋法平 442
○因地制宜 调整赋役 443
○简化赋役征收方式 444
○便宜制赋而民不病 445
○减除田租 劝民务本 446
○整顿地税 发展生产 446
第三节 寓取给于生财足民 446
○查实田亩 防止巧取豪夺 447
○取下有节 自养有度 447
○宽农轻赋 劝民归农 448
○略小利 取大益 449
○除民欠税 勿驱为盗 449
○宜于民 便于公 450
○养其所自来 取其所有余 451
○务散发而收兆庶之心 451
○刻剥取民如日剪羊毛而羊尽 452
○国库如漏 孤注必毙其外 453
○财赋甲天下 厚取亦必溃 453
○制赋必取其地之所有 454
○取财折色五害 本色五善 455
导读 459
第八篇 藏富于民 459
○植桑麻、育六畜 则民富 465
○王者导利而布之上下 465
第一节 善政裕民 人逸而富 465
○使民不尽力 则民亲 467
○府不积货 散财于民 467
○君节于身 民可得富 468
○节欲民富 中听民安 468
○天子藏富于海内 469
○利可均布 民可家足 469
○宁积于人 无藏府库 470
○不夺膏腴之地 上下交足 470
○利散天下 人逸而富 471
○损百姓 犹割股啖腹 471
○天地之利 以养万民 473
○圣王不以利为利 473
○蠲革烦苛 务安元元 474
○薄敛则民足而国安 475
○颁宣宽条 使民安富 475
○民力纾 财用足 476
○处富贵当知民之艰难 476
○民乃国之血气 476
○百姓逸足 国家安富 477
○藏富于民 事无不济 478
○富在编户 不在府库 478
○百姓富 国基固 479
○均地分力 托业于民 480
第二节 恣其耕稼 粟多民富 480
○固本节用 以时生财 481
○府仓实 民众殷 481
○末竭本盈 民富国安 482
○恣其耕稼 民富且贵 483
○良守教耕 民生富裕 483
○民用富 邦财丰 484
○倚本禁末 粟多民富 484
○务农桑 善养民 485
○山泽之饶 与民共之 485
○务农重谷 民无饥困 486
○生财者农 劝之者士 487
○薄赋敛 霸业兴 488
○免债薄敛 民生阜安 488
第三节 薄其税敛 民生阜安 488
○省力役、薄赋敛 则民富 489
○耕者十取一 君之大利 489
○轻敛得财 人乐其生 490
○王者富民 敛者危身 490
○免租税 民绥安 491
○立法裕人 恤悯百姓 492
○禁苛取 减税法 利百姓 493
○恤民情 蠲常赋 493
○民必赋轻而后足 494
○免赋税 优民力 494
○薄税宽役 国祚无穷 495
○取税于民 如取鱼于泽 496
○罔民取利 难以治国 496
○加惠邦本 与民休息 497
○赋有常法 民得其养 497
○蠲积逋 安民生 498
○蠲豁积欠 实惠及民 499
○减免赋税 与民休息 500
○免赋恤民 丰裕可期 500
○减赋宽征 财散于下 501
○普免租赋 藉培民力 501
○藏富于民 宽益商力 502
导读 505
第九篇 用财有节 505
○加费不加民利 圣王不为 509
○节用裕民 足国之道 509
第一节 用财有节 足国裕民 509
○知侈俭 百用节 510
○用物过度妨于财 510
○穷窘在于用财无节 511
○制之以财 用之以礼 511
○惜财惩弊 应自上始 512
○国用不节 虽盈必竭 513
○啬财爱人 虽虚必盈 514
○俭则用足 用足则财生 515
○以罢减资 给要切用 515
○以自然法取 以礼法节 516
○恭俭为利 国之良规 518
○足用在乎用之有节(51?) 518
○用之以节 财无不足 519
○理财之要 莫先于节用 519
○六部财用 各循其制 520
○强本节用 理财之要 521
○节用苏民 力固根本 521
○节用之道在于崇实去华 522
○深察古道 从其俭者 524
第二节 约以制度 均节财用 524
○造船运谷 节约国用 525
○消功费力 害民违制 525
○罢减州郡 节省资费 526
○宫中用度 量数奉入 527
○削减冗官 停省虚俸 528
○省费预算 使人乐输 528
○去冗节费 用度必饶 529
○宫禁省用 上而率下 530
○裁制支费 罢去无名 531
○二府三司宜同制国用 531
○富贫在于用财有节无节 532
○减损浮冗 先由近始 533
○即今比旧 财不轻费 534
○省工役 节财用 培邦本 535
○国用盈虚 在节与不节 536
○内廷不得取用国库银两 537
○铸钱积谷 以节财用 538
○俭财禁侈 为国之急 540
○非不欲也 恐无以为继 540
第三节 俭省盈财 奢费竭财 540
○王者禁溢利 节漏费 541
○从己做起 不为无用之费 541
○纵财无节 乱由此兴 542
○消灾弥害 实在俭节 542
○宜停巡幸 省费建都 543
○去闲省冗 精官简政 544
○去奢省费 可以止盗 544
○清点胡客 节省度支 545
○罢修宫室 情存节用 546
○节用爱人 富庶天下 547
○唐亡缘于用财无节 547
○时不同 俭奢有通变 548
○恭俭有制 财赋自足 549
○绝无益之费 停不急之工 550
○节用自内廷减省始 550
○节余财以足国恤民 551
○京师省一金 田野有百金 551
○即财赋盈富犹当节用 552
导读 557
第十篇 爱惜民力 557
○为减民徭 缓开新渠 561
○省民徭 安社稷 561
第一节 少兴官役 减民负担 561
○据理力争 为民罢役 562
○务省徭役 为民爱日 562
○兴利防弊 慎勿扰民 563
○少建殿堂 使民安生 563
○勿扰天下 与民休息 564
○就地建陵 以省民劳 565
○勿兴兵 务安民 567
○少兴役 慎差民 568
○偃兵休战 养民元气 568
○减劳务征求 令民有余力 569
○善理壮丁 以惜民力 569
○为民请命 减织造之累 570
○为民请命 以苏民困 571
○与民休息 道在不扰 572
○务蓄积 息疲民 573
○省民徭 恤民困 573
第二节 整顿役法 抚恤贫民 573
○役事扰民 举正以闻 574
○改善役法 以恤民困 575
○罢寺庙之工 以安国民 575
○调整役法 适中为宜 576
○裁采办之役 减商民负担 578
○量行二役 遂农夫愿 579
○停采珠之役 除民间险难 579
○公平征役 不伤贫弱 581
○善理粮长 消除积弊 582
○革陋习 以安民息事 583
○革旧弊 省民力 584
○役民应有度 严禁乱派差 584
○为民作主 禁滥役民夫 585
○省差徭 纾民困 586
○整饬差徭 廓清苛政 587
○裁科场供应 优恤民生 589
○用力不可以苦 591
○治天下者 勿耗尽民力 591
第三节 役民有方 省事惜费 591
○不夺民时 五谷兴丰 592
○简化防务 轻徭爱民 593
○省徭役乃驭下之宜 593
○减边军 恤民力 594
○并建制 省差徭 595
○奢贡烦 民造反 596
○施仁政 利民生 596
○省公事 安民众 597
○竭其力 不得不怨 598
○兴义役 从民便 598
○省兴官役 勿夺农时 599
○身任其劳 以令民安 599
○欲资民力 必先为民惜力 600
导读 603
第十一篇 开源节流 603
○强本节用 治财原则 607
第一节 发展生产 务本开源 607
○强本事 去无用 民可使富 608
○民不务本则财用不足 608
○固本富民 财不胜用 608
○本业荒则民不足于食 609
○征流民垦田 以充盈国库 610
○农桑为本 财足用饶 610
○开发人力 解除饥荒 611
○以谷帛为赏罚 辟田自广 611
○检户营田 民附仓实 612
○本色取赋 劝农上策 613
○丰财从裁军始 614
○务本而国用可足 615
○舍开源节流无它法 616
○谋国固本 重视农业 618
○兴农事禁文巧则国富 620
○生财密用之节 620
第二节 去冗省费 节流足用 620
○减损官用以助农事 621
○奉本能节而用必赡 621
○分闲置种牛 化无用之费 622
○减省后宫以充国用 622
○变闲为用 开源节财 623
○和籴充边 粮足省运 624
○分段漕运 费省用赡 624
○储积以均财用之节 625
○节三费 省国用 626
○旧物新用 爱民惜费 626
○用不量赋 积藏空竭 627
○理财务去冗食 628
○“三冗”最为害财 629
○省营缮 慎持财 630
○设法征求不如加意省俭 631
○督逋增赋 不如革冗 632
○官省一分 民受一分之赐 632
○旷官冗食减一分 则有一分之积 633
○节流谋远 渐去宗禄 634
○节财注意更新仓储 635
○节流自省朝廷费用始 635
○开捐不如节用 636
○省边费 少换防 637
○国富五事 开源节流 638
○当位以节 中正以通 638
第三节 开源节流 慎重讲求 638
○执分田术 以开财源 639
○开源勿征非常之物 640
○广开财源 禁断靡费 640
○别铸小钱 以充国用 641
○贮屯并行 公私丰足 642
○开辟牧场 兼济军备 642
○开利取财 青苗法弊大于利 643
○开源节流 茶盐商税不应去 643
○建输籍之法 资储遍天下 643
○税油生事 不可为法 644
○国计五弊 当节则节 645
○生利无方 税及民醋 645
○节用开源至小康三事 646
○盐茶钱山泽之利宜制于国 647
○开源之计不可一概斥言利 648
○凡资生养赡之源皆须开发 648
导读 653
第十二篇 量入为出 653
○量入修赋 各尽其职 657
○冢宰制国用 量入以为出 657
第一节 国家财计 量入为出 657
○量入为出 薄己厚民 658
○约法省禁 量度以赋 658
○量入为出 下无困穷 659
○取之以道 用之有节 659
○量入为出 节用爱人 660
○国家财阜全在量入为出 661
○理财“三量”国用之法 661
○量入为出 宰相之职 662
○以出制入 国计愈失 663
○减所入额 定所出费 663
○量入为出 国用可裕 664
○量入为出 取给则缓 666
○量入为出应做到宽然有余 667
○量入为出 家国一理 669
○量入为出 以备不虞 669
○防穷有道 量入为出 671
○随资产多寡 制用度丰俭 671
○会计岁事 以制国用 673
○治国理财须重统计 673
第二节 计划统筹 平衡收支 673
○量入为出须预谋用度 674
○省游务实 减民劳弊 674
○裁减浮费以量入为出 675
○预造年度计划以制国用 676
○总于户部 格以法度 676
○支出定规 财不妄费 678
○知出纳之计 量入以为出 679
○不难于入 而难于出 681
○核算赋入 计划支出 681
○量力而为 作事谋始 682
○丰俭随财力则不为费 683
○用度当以适中为准 684
○九年之蓄 万世之计 686
○出入相掩 必时藏余 686
第三节 蓄积储备 国久民安 686
○国计无先于贮积 688
○量入为出 过费为戒 688
○量入为出 是谓仁政 689
○天下之大命在蓄积 690
○用常有余则可以防意外 691
○量入为出讲求储备 691
○为防破荡 各宜量节 692
○不量入为出则无恒心 693
导读 697
第十三篇 管制货币 697
○垄断币材 反对私铸 703
第一节 货币铸造 国家垄断 703
○制币由上 天下不疑 705
○民食为本 禁造大钱 708
○集中铸权 国之切务 709
○小钱看好 流通久长 711
○铸币为民 非以供上 716
○钱多招损 停铸宜当 718
○物之贵贱 币数以调 722
第二节 钱利于流行 用讲信 722
○钱利于流 聚一不增 724
○物升币贬 应发兑钞 725
○钱钞相权 可制百货 729
○纸币发行 信誉至要 731
○汉代更币充实财用 734
第三节 因时更币 钞额适中 734
○交易凭钱谷帛不共 737
○三币并行银为价标 739
○控量稳值钞额适中 742
○塞奸诈路 铸钱均货 746
第四节 强化调控 钱货相均 746
○货制得失 关乎兴亡 747
○钱重物轻 救弊有法 751
○令行禁止 理顺钱货 752
○纸币便民 重在控制 755
○纸币勿滥 称提维值 757
○行币之道 立德尚刑 760
导读 763
第十四篇 发展科技 763
○耕地之道 力避三盗 767
○深耕细作 苗壮粮丰 767
第一节 精耕细作 优育善护 767
○耕作旨要 宜禾为度 768
○苟得农时 五谷丰登 768
○适时耕地 一而当五 769
○作区田法 庶尽地力 770
○药物浸种 预防虫害 771
○代田轮作 省工增产 772
○引漳水改良盐碱地 772
○倡导桑蚕 丰衣足用 773
○关中种麦 民生有恃 773
○顺天时 量地利 巧种植 774
○依墒而耕 依时定深 774
○推广占城稻以防天旱 775
○垦山陇为田 惜涓滴之水 775
○种稗斥卤 造作良田 776
○善稼者皆于耕时下粪 776
○革除陋习 广种甘薯 777
○种子的优选与储藏 777
○种薯十三胜 778
○实行秋耕 防治蝗灾 779
○种植豌豆 抗御蝗灾 779
○底肥足 勤耨锄 谷倍增 780
○农事三要素 人和最为贵 780
○明察地情 巧施农肥 781
○浴种选蚕 省料增丝 782
○优选优种 培育良种 782
○养鸭治蝗 生物抗灾 783
○轮作套种 两年十三收 784
○单株穗选 育御稻米 784
○翻车渴乌 洒水郊路 786
○造作水排 便民兴利 786
第二节 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786
○巧制机具 百倍常效 787
○改造水排 效高三倍 787
○教民犁耕 辟垦倍多 787
○双液淬火 刀利无比 788
○教民为碾 其利十倍 788
○最早的自来水系统 789
○江东犁及其构成 789
○婕妤妹巧慧做夹结 790
○翻车提水救高旱 791
○耧车播种速且便 791
○改良杵臼 其利百倍 791
○筒车之功胜人力 792
○桔槔引水省人力 793
○水转高车胜人牛 793
○虫梳的制作与功用 794
○教作水车灌良田 794
○张衡发明地动仪 796
○蔡伦发明造纸术 796
第三节 创造发明 泽被后人 796
○祖冲之更造大明历 798
○华佗首创麻沸散 798
○祖冲之更改圆周率 799
○李春巧建赵州桥 800
○方家发明指南针 801
○毕昇发明活字版 801
○辨证药性 科学处方 802
○药浸杀青 造纸上乘 803
○百炼不耗 真钢乃现 803
○油蜡制模 铸造钟鼎 804
○师古不泥古 巧绘木器谱 805
○结本织花 巧夺天工 805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807
第四节 学习西方 振兴中华 807
○建造工厂 军国交便 808
○廷聘洋师 利我兵甲 808
○技匠同士 自强之道 810
○加强海防 抵御外侮 811
○师夷尚需取真经 811
○广用机器 殖财养民 812
○振兴百工 国家兴盛 814
○格物致知 贵在深究 815
导读 821
第十五篇 商贸通财 821
○文王发令 予商便利 827
○日中为市 各得其所 827
第一节 商贸通财 源远流长 827
○通功易事 以羡补不足 828
○有无互通 四海一家 829
○远贩近售 行商坐贾 830
○商通其便 使民不倦 830
○用贫求富 农不如商 830
○沅南小城 市场繁盛 831
○商旅汇聚 百货齐备 831
○汴梁市场 夜以继日 832
○杭州大街 买卖热闹 833
○厚农抑商 实非正论 834
○杭城行都 诸行百市 834
○农本宜重 商亦勿轻 835
○商足民用 国用有余 835
○学习西方 恃商培农 836
○商握民纲 非为民殿 836
○并争之世 以商立国 838
○市场财具 万人得利 839
○聚者有市 无市民乏 839
第二节 货畅其流 利在其中 839
○与商共利 不劳用足 840
○养生之具 待商而通 840
○不税五谷 农商皆利 842
○货畅其流 民得养生 843
○发展外贸 充实国用 844
○岁课百万 取之于商 845
○开放海禁 富可坐致 846
○商务之兴 其要有三 849
○商兴百物 便利民用 849
○敦厚无诈 货财通畅 852
○计然之策 致富巨万 852
第三节 谋利求富 取之有道 852
○诚信取远 卒以致富 853
○贪商得三 廉商得五 853
○预购赊销 利润倍增 854
○打破垄断 搞活边贸 855
○礼遇外商 听其市易 855
○官商携手 发展外贸 855
○公平估价 买卖两便 856
○商学之要在于通工艺 857
○通货膨胀 百姓受害 857
○通塞损益 可操胜券 858
○设通商院 振兴商业 859
○明颁禁令 加强市管 861
第四节 商人重利 重在管理 861
○设置市官 掌管交易 862
○管理得人 外货日至 862
○抑制欺诈 公平贸易 862
○置市舶司 繁荣外贸 863
○以法治市 发展民贸 863
○设市易司 管理物价 864
○统一衡器 官府监督 865
○海外兴贩 须请公据 865
○把持行市 依律惩治 866
○私造衡器 绳之以法 866
○制定物价 谷米为本 866
○清理盐政 裁革陋规 867
○走私漏税 依法治罪 867
○设立商部 保商权益 868
○违禁物品 严禁出境 869
导读 873
第十六篇 交通兴业 873
○广开运河 民飨其利 877
○战国时长江上游航运 877
第一节 开山凿河 交通兴业 877
○汉武帝时通博南山道 878
○汉修褒斜道以利水陆运输 878
○秦治驰道而天下相通 878
○引渭渠 漕溉两利 879
○汉通西南夷道募民垦田 879
○司马相如通零关道 879
○凿山通道 开发桂阳 880
○张嶷修复越巂旧道 881
○诸葛亮创木牛流马 881
○开发水运 盐米十倍 881
○凿句容中道以利水运 882
○孙权遣卫温开辟台湾 882
○隋凿广通渠转运通利 883
○晋凿巨野以通舟运 883
○开广漕渠 资食有余 883
○唐开广运潭以给京师 884
○隋凿太行以通驰道 884
○隋开二渠以利转输 884
○修建复闸 提高运力 885
○唐数改灵渠以通巨舟 885
○疏浚兴成堰 关中赖其利 885
○开会通河 便公私漕贩 886
○元开济州河以通漕运 886
○开通惠河 公私两便 887
○定岁修法以利漕运 888
○清朝开发川滇陆运 888
○汉兴漕运以省陆运之劳 890
○汉初河渭漕挽之利 890
第二节 发展漕运 安国济民 890
○秦攻匈奴 粮运艰难 890
○漕运京仓 以备水旱 891
○治河通漕 不可盲目上马 891
○分段漕运 安全省费 892
○漕运不力 削职除名 892
○改革漕运 以供京师 893
○陆贽论漕运变通之术 894
○改革漕佣支付 兴利除害 895
○选任能官 主持漕运 896
○海运军需 保障供给 896
○伯颜力倡近海漕运 897
○官民船互检以除侵盗之弊 897
○元设行泉府司专掌海运 898
○海运乃一代之良法 898
○元代近海漕运航线 899
○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 900
○海陆兼运 筑山避险 900
○明代漕运之弊 901
○徐光启论宋明漕运 902
○蓝鼎元论海漕之利 903
○道光帝重兴海运漕粮 905
○魏源论以海代河之利 907
○汉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 908
第三节 交通异域 求利资国 908
○东汉时西域诸国远道纳贡 909
○南朝与林邑国的交通 910
○南朝与师子国的交通 910
○西晋与大宛康居的交通 910
○南朝与海南诸国的交通 911
○北魏与西域的交通 912
○梁朝与百济国的交通 912
○西魏与安息国的交通 913
○西魏与波斯国的交通 913
○北朝时通西域的道路 914
○北朝与粟特国的交通 914
○明与阿丹国的交通 915
○唐朝与宁远国的交通 915
○李鸿章建议设轮船招商局 916
第四节 借鉴西方 交通自强 916
○刘铭传议急造铁路以自强 917
○轮船招商与保险相辅并行 917
○张之洞论修建铁路有七利 918
○修铁路为治内御外之要政 919
○发展小轮船搞活内河航运 920
○力拒外商 保护本国企业 920
导读 925
第十七篇 管理在行 925
○管理宜用内行 929
○布农事者须知农事 929
第一节 依靠内行收管理之功 929
○善牧民者民心可系 930
○从市场看治乱 930
○不急功近利珠返合浦 931
○内行管理 籴粜两利 931
○官得其人则民富 932
○清吏崇本则农兴民淳 934
○清吏简政乃管理要务 934
○治理得人则事半功倍 936
○欲观稼 亲种麦 937
○吏治严明民自安 937
○论大计者不可惜小费 938
○掌财权者非内行不用 938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939
○不是内行则不使理财 940
○内行理财 民不知凶荒 941
○政平民阜 财用不匮 943
第二节 政策取向 务求得当 943
○善理财者 守之以策 944
○兴利富民 教化可行 946
○均地分力 使民知时 946
○民富易治 风化大行 947
○储水防火 以利生产 947
○富而后教 安时兴化 948
○创制六官 各司其政 949
○巧借民力 为民兴利 949
○理财以养民为先 951
○勘定经界 以利细民 952
○劝农桑当以爱民为本 953
○为政贵简静而重劳民 954
○整顿民解 查革陋规 955
○省官薄敛 图治之本 955
○立法牧马 马大蕃息 955
○政策当合时势而害轻 956
○政策利弊 应看实效 957
○治国理财要注重调查 958
第三节 立足全局重实事求是 958
○扬长避短 事业可兴 959
○变通有无 曲尽其妙 960
○计口赐绢 不求虚名 960
○依靠统计 运筹全局 961
○贯彻上命宜实事求是 962
○抓关键以总揽全局 963
○官不滥取则民乐输 963
○心中有数方可调度自如 964
○管理应先熟察地情民习 966
○意存畛域不利事业发展 967
○凡事当以国家大局为重 968
○求发展要研究市场 970
○生产要讲实际效用 970
第四节 讲求效益谋久远之计 970
○不营难成之功 971
○毁璞买璞求大利 971
○驽马日售其利急 971
○处处留心皆效益 972
○漕船来去不放空 972
○不以空意妨实 972
○办帑盐一举数得 973
○知民数为长久之计 974
导读 977
第十八篇 经营有术 977
○雍容大度 家致巨富 981
○借力生财 981
第一节 巧于谋划而兴利 981
○审时度势 用奇而富 982
○善治生者择地而居 982
○取可得之利 弃无实之财 983
○勇于投机而生财 983
○物尽其用 趁时谋利 985
○舍小财立信兴利 985
○施恩获报 买此得彼 987
○利废造新 以谋厚利 987
○营生之妙 触类多奇 988
○用贫者之力兴业致富 989
○一举而三役济 989
○因地制宜 多种经营 990
○影响消费 居中营利 990
○薄利多销 岁余大富 991
○人天地合 可成良器 992
第二节 明于物理而生财 992
○勤俭科学 养羊致富 993
○农事治生 按时而作 994
○商贩愈广 获利愈厚 995
○明其理则富其身 996
○好酒醉人 美名传播 996
○稼穑当因地制宜 997
○合理采珠 以利生养 999
○求利第一要耐久 999
○因地制宜 任土生财 1000
○经营当讲求理想环境 1001
○农耕当以先民为师 1002
○缓利速利 求之有别 1002
○众贾之货难获利 1003
○耕种当顺物本性 1003
○地肥物丰财自厚 1004
○经营不可急功近利 1004
○农耕当重天时地利人和 1005
○以价廉物美取胜 1005
○精打细算 勤勉致富 1007
○专一经营 发家致富 1007
第三节 善于兴业以获利 1007
○木奴千头 坐享其成 1008
○欲作器物 先种树木 1008
○多种经营 长保富足 1008
○偏僻行当 亦可致富 1009
○欲速富 养五牸 1009
○科学养殖 足供家费 1010
○出其所藏 以兴矿业 1010
○养禽利微而取给殊便 1011
○引进棉花 广种多利 1011
○微贱之业 足以贵人 1012
○近水草处 宜牧牛马 1012
○更怜闲花草 经营便值钱 1013
○善养猪羊 有盈无亏 1013
○利用闲田 畜养求利 1014
○通衢之地 易于兴业 1015
○招引客商 振兴各业 1015
○树艺为务 勤劳立家 1016
○以船为家 劳苦致富 1016
○发扬传统 兴关兴业 1016
○治生持家当各尽其力 1018
第四节 精于持家以守业 1018
○有职业才能守富 1019
○田产交易有诀窍 1020
○邻近田产宜增价买 1020
○田产边界应分明 1021
○藏金银不如买田产 1022
○分家析产务必均平 1023
○非泛支用宜有所备 1024
○增拓产业不可卤莽 1025
○理财者不可沉迷酒色 1025
○居家理财须置日簿 1025
○置田产应及时入簿 1025
○懒记帐籍是一病 1026
○支出节余须入帐 1026
○收入须入帐结算 1026
○久享富佚 则致衰倾 1027
○人务一业 终生免患 1027
○买田产不可贪便宜 1027
○忍非理 舍财避灾祸 1028
○增价购房 以求安宁 1028
○察微知著 远祸保财 1029
○读书治生 相资相助 1030
导读 1033
第十九篇 崇尚节俭 1033
○用财不费 民德不劳 1039
第一节 崇尚节俭 矫俗励世 1039
○汉文倡朴 海内安宁 1040
○光武遗诏 薄葬送终 1041
○勤力其中 足供衣食 1041
○约素兴盛 侈丽败亡 1042
○爱民惜费 倡导节俭 1043
○圣代之君 存守节俭 1043
○俭为美德 奢为大恶 1044
○时尚奢靡 弊袍讽喻 1044
○俭者 守家第一法 1047
○去华崇实 中兴济民 1047
○治国理财重在节用 1048
○但令足用 何必奢华 1048
○倡导勤俭矫俗励世 1049
○安行节俭万世之法 1049
○力行节俭长治久安 1050
○物力有限足用则已 1052
○米谷天赐自当敬慎撙节 1053
○爱惜民力撙节爱养 1053
○财物有限当惜用之 1053
○农家作苦浪掷可耻 1054
○勤俭节约成家之本 1055
○勤劳节俭治生至要 1055
○法节俭则可 法服室无益 1057
第二节 衣食住用 皆当节俭 1057
○用财无功 景公撤履 1058
○克制私欲 罢铸大钟 1058
○巨冠长衣 不可以导众 1059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 1060
○弊车驽马 以奉其身 1060
○俭省节约 惜废竹片 1061
○巡视秋收 务行省约 1061
○皇后贤德 拒珠赏功 1062
○爱惜民力 停建?仪殿 1062
○效法汉文 拒建台阁 1063
○雕梁画栋 诚非所宜 1063
○一生清廉 俭素以葬 1064
○读史深诫 停建宫殿 1064
○生在福中当爱惜 1065
○虚怀纳谏减厩马 1065
○节俭自律 不营家业 1065
○戒除侈靡 不吃新蟹 1066
○久居荣位 好尚清简 1066
○停止进奉 罢除宫市 1066
○惜民财费 罢撤行殿 1067
○稼穑艰难 御膳从简 1067
○岁饥民贫 诏减供奉 1068
○生活设施 成礼即止 1068
○停罢斋醮 以周贫困 1069
○少御一裘 何关紧要 1070
○修建宫殿 毋事华丽 1070
○过多征取 不如节用 1070
○整顿修理 钱不妄费 1071
○节省用度 不换毡片 1071
○裁减浮费 节省用度 1072
○游览景物 不累居民 1072
○不为口腹 妄费一钱 1073
○勾践勤俭 强国雪耻 1074
○卫文勤俭 强兵复兴 1074
第三节 节俭则强国兴家养身 1074
○国君节俭 民不生怨 1075
○恣其骄奢 危亡立待 1076
○劳弊之事 不施百姓 1077
○减浮戒侈 太平可致 1078
○俭则常足 欢乐无穷 1078
○淡素养性 奢靡伐德 1079
○私欲宏多 德义鲜少 1080
○恃产浪费 不齿于士 1080
○撙节俭约 丰裕度日 1081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1082
○奢者心贫 俭者心富 1083
○俭以养廉 侈以成贪 1083
○俭则安贫 可以立品 1084
○俭有四益 德寿神气 1085
○俭之一字 众妙之门 1086
○节用之法 示之以利 1087
第四节 崇俭之道 垂范立法 1087
○勤劳兴业 立身之基 1088
○汉文拒献 贿赂塞闭 1089
○躬履节俭 贵在坚持 1090
○光武诏令 禁献佳食 1090
○魏文终制 严令薄葬 1091
○隋文诫子 俭约为先 1092
○宋武清简 众不敢侈 1092
○虚怀纳谏 罢东都之役 1093
○忠直体国 谏修洛阳宫 1094
○厚葬奉终 宜为惩革 1095
○宋太祖训诲家人崇俭 1096
○崇尚节俭 禁戒僭滥 1097
○尚质崇朴 家给人足 1097
○恭俭相承 传为家法 1098
导读 1101
第二十篇 禁戒奢侈 1101
○社会奢靡 动乱之源 1105
第一节 禁戒奢侈 治化休隆 1105
○奢侈之费 甚于天灾 1106
○崇侈恣情 败德之本 1107
○首创奢淫 危亡之渐 1107
○奢丽之源 不可不遏 1108
○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 1110
○君而奢侈 未或不亡 1112
○抑制奢侈 救济艰难 1112
○戟门训将 深戒淫乐 1113
○尚俭禁奢 治化休隆 1114
○优游富贵 戒勉奢淫 1114
○巡游寒途 不恤死胔 1116
第二节 诸般奢侈 皆当禁绝 1116
○过度兴作 暴民之行 1117
○游猎兴役 夺民农时 1117
○襄子酗酒 五日五夜 1118
○人礼葬狗 民怨敌轻 1118
○营建陵寝 耗费亿万 1119
○亩敛十钱 奢铸铜人 1121
○百金之费 不周一宴 1122
○罪高佛图 有何功德 1122
○物逐好移 有损政俗 1123
○节庆陋俗 竭资破产 1124
○端午游戏 不足为法 1125
○君耽游猎 民何以堪 1126
○用钱百万造无用之观 1127
○百鸟毛裙 价值百万 1127
○风俗奢靡 宴饮无度 1128
○省无益之费 罢得已之役 1129
○居丧违礼 严行饬禁 1130
○大臣酗酒 实非人类 1130
○人臣而侈 国亡之道 1132
○奢侈无度 百姓皆叛 1132
第三节 奢侈则亡国败家丧身 1132
○奢筑美室 三年而亡 1133
○奢侈无度 终受极刑 1134
○因奢丧身 临刑悔恨 1134
○淫侈放荡 太后废帝 1135
○穷极豪侈 岂得不亡 1135
○隋宫侈丽 取讥后代 1136
○营造违制 皇子受责 1136
○人主骄奢 倾危已至 1137
○奢靡求媚 惭惧而死 1138
○贪婪无厌 免官削封 1138
○皇亲骄奢 受赐贻羞 1139
○取用无度 太子被废 1139
○侈僭无度 被赐自尽 1140
○干靴行雨 内使挨杖 1141
○穷奢极靡 焉得不亡 1141
○皇亲奢纵 罪倍常人 1142
○衣着鲜丽 舍人受责 1142
○贪污奢侈 终遭斩首 1143
○责子啖鸡 跪读家训 1143
○侈泰若是 祸不旋踵 1144
○上淫侈 欲民不奢难 1145
第四节 禁奢之道 垂范立法 1145
○裸葬戒奢 矫正世俗 1146
○清俭禁奢 不建陵庙 1147
○太后临朝 全面戒奢 1148
○自三公始 明纠非法 1148
○矫正典制 从近自身始 1149
○拟定条款 禁戒奢侈 1150
○思闻治道 安俭禁奢 1151
○为政十年 当使金土同价 1151
○更改旧法 严治贪侈 1152
○恭俭自修 遗嘱教子 1153
○自愧德薄 立意去奢 1154
○变奢从俭 镇俗移风 1154
○闻过心惊 自毁假山 1155
○帝王之道 德化为先 1155
○朝廷之法 当重禁奢 1156
○布告条例 婚宴从简 1157
○讲究禁奢 节以制度 1157
○力矫奢汰 一方大治 1158
○明主尚俭 怒斥奢言 1158
○克尽职守 劝善惩恶 1159
○照执旧章 禁奢便民 1160
导读 1163
第二十一篇 公平分配 1163
○按劳分配 民心可用 1167
○不患无财 患分配不公 1167
第一节 贫富有度 国安易治 1167
○贫富无度则失 1168
○君人者莫不唯度是守 1169
○贫富有度 国安易治 1169
○民无永业 贫富难均 1172
○开地均田 耕者足食 1172
○贫富悬殊 国运衰落 1173
○贫富不均 致丧天下 1175
○平均分配 安逸升平 1176
○占田立限 以防兼并 1180
第二节 抑制兼并 均田足民 1180
○颁王田诏 复井田制 1181
○颁均田令 劝课农桑 1183
○抑富赈贫 贫富渐均 1185
○抑制私敛 务利贫民 1186
○先王养民 勿施所恶 1188
○配丁田 均民产 销兼并 1189
○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共享 1191
○非均田则贫富不均 1193
○收田归国有 唯农为有田 1194
○劝农桑 限民田 国无贫 1197
○置疑“君子”不劳而食 1200
○抗议“硕鼠”向往乐土 1200
第三节 反对贪暴 各食其力 1200
○“七月”之章 农夫悲伤 1201
○人不劳动 则无衣食 1203
○各得其所 各尽其能 1203
○周穷救急 反对剥削 1204
○人人劳动 自食其力 1204
○远古之民 自耕自食 1206
○桃源胜景 理想王国 1207
○徒靠攫取 终归饿死 1208
○反贪暴 均贫富 1209
○等贵贱 均贫富 1210
○分富户 赈贫民 1210
○自食其力 心境坦然 1211
○处处平均 人人饱暖 1212
导读 1217
第二十二篇 赈灾救荒 1217
○依物寓政 以工代赈 1223
○《周礼》救荒十二策 1223
第一节 全力救灾 赈恤蠲免 1223
○抚恤收容 以安灾民 1224
○不计得失 矫制赈灾 1224
○路旁施粥 赡给饥民 1225
○民遭疫疾 理当赡给 1225
○诏令赈贫 无令失职 1225
○灾年停征 以恤百姓 1226
○私财济民 善政救灾 1226
○谏免租赋 以赈凶荒 1227
○灾年兴作 以工代赈 1228
○多法并举 勉力赈灾 1228
○平价卖牛 助民度荒 1229
○两法救灾 两种结果 1230
○救灾不应以文法为拘 1230
○北宋的抚恤救济设施 1231
○多方赈灾 百姓歌颂 1232
○遭灾免税 灾民不徒 1233
○元初救灾以赈粮为主 1234
○据理强谏 得粟赈民 1234
○救灾安能忍死待批文 1235
○免租税等于建“大仓” 1235
○恤民宁过厚 灾区税全免 1236
○杭州失火综合救治 1236
○论救荒之奇谋良策 1237
○智勇赈灾 民感其德 1240
○出库银以平粜赈荒 1240
○浚河筑道 以工代赈 1241
○郑板桥多方活灾民 1241
○君臣协力 恤民救灾 1242
○耿寿昌创立常平仓 1243
第二节 立足防灾 储粮兴利 1243
○常平之法 利民善术 1244
○隋文帝置仓积谷赈灾 1245
○唐高宗诏开二仓赈灾 1246
○唐太宗设义仓常平仓 1246
○姚崇破除迷信灭蝗灾 1247
○辨水旱之灾 明存救之术 1248
○设仓赈灾 一举多得 1248
○苏东坡杭州救饥疫 1252
○徐光启论灭蝗防灾 1253
○储粮备荒 防患未然 1253
○仓庾积贮须查处亏空 1254
○买蝗卵以预防蝗灾 1255
○抗灾救荒宜重民间储备 1256
○备旱务实 饥而无害 1259
○救饥以信 何匮之有 1259
第三节 以德克灾 修明政治 1259
○太守乐以 一身救百姓 1260
○济贫不力 先坐长官 1260
○光武帝肃政抗灾 1260
○养户百姓 不吝财帛 1261
○救灾当令尽勤地利 1261
○施惠天下 修德销灾 1262
○灾不胜德 立德宜恒 1263
○销天灾者莫若修政事 1264
○对瞒荒不报者论其罪 1266
○连年饥荒源于民不能安其业 1267
○良吏捐缗钱代民交税 1269
○设养济院 赡济饥民 1269
○良吏以薪俸赡冻饿之民 1270
○官府为灾民赎亲人 1270
○整顿吏治 赈灾救民 1271
○侍郎不爱钱 赈灾民怀德 1272
○百计赈灾 民颂其德 1273
○救灾方能得人心谢天地 1274
○官吏救灾务必轻车简从 1278
○受灾不减征 官员受斥责 1278
○水旱不可怕 人定能胜天 1278
○救灾办事不能违背体制 1279
○救灾之要 在督抚得人 1280
后记 1281
- 《理财与数学》唐振华,张旭芳主编 2019
-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个人理财 初级 2017北理工版》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编写组编 2016
- 《金融理财原理 上》现代国际金融理财标准(上海)有限公司指导;北京当代金融培训有限公司组织编写 2019
- 《翦伯赞全集 第10卷 中外历史年表 主编》翦伯赞著 2008
- 《2015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教材辅导 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银行业专业实务个人理财 真题分章练习冲刺模拟试卷 2015年版》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研究组编 2015
- 《个人理财 最新版》宏章教育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研究院编 2012
- 《期货投资者教育系列丛书 锌》中国期货业协会编 2011
- 《小笨熊成长行为故事绘本 我的零用钱怎么花》崔钟雷主编 2013
- 《5小时高效财商课》萧逸著 2011
- 《趣味财商训练游戏365题 一日一个经典游戏》尚波编 2013
- 《断陷湖盆比较沉积学与油气储层》赵永胜等著 1996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