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学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学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永焕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6729865
  • 页数:6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讲述了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分期治疗及护理方法,以及并发症的表现和处理,内容详尽,语言通俗易懂。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学》目录

目录 3

第一篇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 3

第一章 流行概况 3

第二章 病原学特征 6

第三章 流行病学特征 8

第一节 传染源 8

第二节 传播途径 12

一、虫媒传播 12

二、呼吸道传播 16

三、消化道传播 18

四、伤口传播 19

五、人与病人之间的接触传播 20

六、母胎垂直传播 22

七、鼠咬伤传播 23

第三节 人群易感性 24

第四节 亚临床型或顿挫型病例 26

第五节 流行特征 27

一、疫区类型 27

二、疫区的地理特征 27

三、发病类型 28

四、边缘性 29

五、局限性 29

六、流行的周期性 29

七、季节性 30

八、年龄、性别和职业特点 30

第四章 预防 32

第二篇 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41

第五章 发病机制 41

第一节 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 41

一、病毒的组织定位 42

二、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 48

第二节 免疫复合物形成 50

第三节 变态反应 52

第四节 补体激活 58

第五节 微循环障碍 62

第六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与继发性纤溶 63

第七节 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63

一、儿茶酚胺的变化 64

二、垂体功能的变化 64

三、胰岛功能的变化 65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变化 66

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变化 68

六、5-羟色胺的变化 68

七、生长激素的变化 69

二、氧自由基的作用 70

一、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 70

第八节 其他影响因素 70

三、干扰素系统(IFN) 73

四、内皮素(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74

五、心钠素(ANF) 75

第六章 病理改变 77

第一节 病理变化基本特点 77

第二节 重要器官的病理改变 82

一、皮肤与黏膜的病理改变 82

二、体腔病理改变 83

三、泌尿系统病理改变 84

四、呼吸系统病理改变 89

五、心血管系统病理改变 90

六、消化系统病理改变 92

七、肝脏病理改变 94

八、神经系统病理改变 95

九、眼球病理改变 96

十一、内分泌组织病理改变 97

十、骨髓病理改变 97

第三篇 临床表现 103

第七章 发热期的临床表现 103

第一节 临床症状 103

第二节 临床体征 107

第三节 发热期危重症候群 110

第八章 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表现 112

第一节 低血压休克发生概况 112

第二节 低血压休克的血压指标 114

一、休克的现代概念 114

二、休克的血压指标 115

第三节 休克的临床类型 117

一、渗出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117

四、脱水性休克 119

二、出血性休克 119

三、心源性休克 119

五、感染性休克 120

六、混合性休克 120

第四节 低血压休克的前驱表现 120

一、低血压休克的前驱临床症状 120

二、低血压休克的前驱临床体征 121

三、实验室检查 122

四、低血压休克的预兆 123

第五节 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表现 123

第六节 难治性休克与晚期休克 127

一、什么是难治性休克或晚期休克 128

二、难治性休克或晚期休克的发生原因 129

三、难治性休克或晚期休克的临床类型 130

第一节 少尿概述 133

第九章 少尿期的临床表现 133

第二节 少尿期的临床症状 137

第三节 少尿期临床体征 145

第四节 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147

第五节 高血容量综合征 148

第六节 二次肾功能衰竭 149

一、二次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原因 149

二、临床资料介绍 149

第七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151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原因 151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理改变 151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时间界限 152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153

第八节 少尿期危重综合征 157

第十章 移行期的临床表现 159

第十一章 多尿期的临床表现 162

第十二章 恢复期的临床表现及随访观察 168

第十三章 妊娠期、小儿及老年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 170

第一节 妊娠期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 170

一、对母体的影响 170

二、对分娩的影响 172

三、对胎儿的影响 172

四、胎儿病理学检查 173

五、EHFV在感染胎儿脏器中的细胞定位 174

六、早产、流产和死产的原因 175

第二节 小儿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 176

第三节 老年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 178

第十四章 家鼠型及混合型疫区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182

第一节 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182

一、流行病学特征 182

二、临床特征 183

三、实验室检查 185

四、临床特点及病程经过 186

第二节 混合型疫区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187

第十五章 早期临床定度和临床分型 188

第一节 早期临床定度 188

第二节 早期临床分型 189

一、轻型 189

二、中型 190

三、重型 190

四、危重型 190

第十六章 特殊临床表现及特殊临床类型 193

第一节 特殊临床表现 193

一、特殊临床表现的发现和提出 193

第二节 早期特殊临床类型 194

二、特殊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的意义 194

一、流感伤寒型 195

二、胃肠型 195

三、急腹症型 195

四、肺型 196

五、脑膜脑炎型 197

六、败血症型 198

七、肾型 198

八、类白血病型 198

九、出血型 198

十、肝型 199

第三节 非典型病例 199

二、临床表现 203

一、流行病学资料 203

三、实验室检查 203

第二节 诊断时注意事项 203

第一节 诊断标准 203

第十七章 早期临床诊断 203

第四篇 诊断、鉴别诊断和误诊原因分析 203

第十八章 实验室检查 205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205

一、白细胞 205

二、异常淋巴细胞 207

三、网状细胞 213

四、其他细胞 214

五、血小板 215

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215

七、红细胞形态异常改变 217

第二节 尿液检查 217

一、尿蛋白 218

二、血尿 219

五、其他成分 220

四、膜状物 220

三、管型 220

六、八项检查 222

七、尿液特异性抗原和抗体检测 223

第三节 骨髓细胞检查 225

一、白细胞系统 225

二、红细胞系统 226

三、巨核细胞系统 226

四、组织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系统 226

五、骨髓抗原定位检测 227

第四节 血清特异性免疫抗体IgM和IgG检测 228

一、早期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228

二、IgM 228

三、IgG 229

四、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 233

第五节 HV抗原检测 237

一、免疫荧光法 237

三、中和试验 239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39

四、免疫电镜技术 240

五、免疫组化技术 241

六、PAP技术 243

七、ABC酶染色法 244

八、反向乳胶凝集法 244

九、反向间接血凝法 245

第六节 病毒分离及病毒抗原分析 245

一、病毒分离 245

二、病毒抗原分析 249

三、病毒抵抗力 249

第七节 野鼠型和家鼠型的分型诊断 250

第八节 血液生化检查 252

一、肾功能检查 252

二、电解质测定 256

三、血糖 259

四、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260

第九节 血气分析 261

第十节 出血与凝血功能检查 262

一、束臂试验 262

二、出血与凝血时间检查 262

三、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功能检测 263

四、游离肝素检测 265

第十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继发性纤溶的实验室检查 266

第十二节 免疫功能检测 266

一、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267

二、体液免疫功能检测 271

三、非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查 273

四、血清补体检测 274

五、免疫复合物(IC)的检测 276

六、干扰素(IFN)检测 278

七、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检测 281

一、血管内皮素(ET)检测 282

二、心钠素(AP)检测 282

第十三节 其他活性因子检测 282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检测 283

第十四节 内分泌功能检测 283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检测 283

二、下丘脑-腺垂体功能检测 284

三、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检测 287

四、胰岛功能检测 288

第十五节 血管活性物质检测 290

一、儿茶酚胺检测 290

二、5-羟色胺(5-HT)检测 291

第十六节 血流状态检测 292

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细胞压积检测 292

三、血浆渗透压检测 293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 293

四、有效循环血量检测 296

五、肾脏血流量检测 297

第十七节 脑脊液检查 300

第十八节 氨基酸谱和酶谱检测 302

一、氨基酸谱的检测 302

二、酶谱的变化 302

第十九节 肝功能检查 304

一、转氨酶检测 305

二、胆红素检测 305

三、其他检查 306

第二十节 过氧化物检测 307

第二十一节 肾图检查 308

一、正常肾图 308

二、异常肾图 309

三、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肾图改变 310

第二十二节 心电图检查 311

第二十三节 X线、B超、CT、MRI检查 316

一、肺部X线检查 316

二、B型超声波检查 317

三、CT检查 318

四、MRI检查 319

第二十四节 细菌学检查 319

第十九章 鉴别诊断 320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 320

二、伤寒 322

三、钩端螺旋体病 322

四、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急性细菌性痢疾 323

五、急腹症 323

八、泌尿系统感染 324

六、肺部感染 324

七、败血症 324

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 325

十、急性白血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25

十一、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26

十二、流行性斑疹伤寒 326

十三、恙虫病 327

十四、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328

十五、其他 330

第二十章 误诊原因分析 331

第一节 误诊原因 331

第二节 防止误诊的注意事项 333

第三节 误诊病例分析 334

二、死亡病日 340

一、病死率 340

第一节 病死率与死亡病日 340

第二十一章 死亡原因分析 340

三、死亡变迁原因分析 341

第二节 死亡原因分析 342

一、死亡概况 342

二、死亡原因 343

三、死亡与就诊早晚及早期诊断的关系 347

四、死亡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348

第五篇 治疗及护理 351

第二十二章 早期的治疗 351

第二十三章 发热期的治疗 354

第一节 一般治疗 354

第二节 抗病毒治疗 357

第三节 免疫调节剂治疗 360

一、免疫促进剂 360

二、免疫抑制剂 362

第四节 血液换洗疗法——保护肾功能 363

一、血液换洗疗法基本原理 363

二、血液换洗疗法的作用 364

三、血液换洗疗法的注意事项 364

第五节 出血的预防与治疗 365

第六节 中医中药治疗 366

一、中药方剂治疗 366

二、单味中药治疗 367

第七节 其他治疗 368

第八节 发热期治疗注意事项 368

第二十四章 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 370

第一节 抢救休克的快速扩容疗法 370

第二节 休克时血浆渗出量和渗出速度的计算 371

一、休克时计算血浆渗出量的方法和意义 371

二、休克时血浆渗出速度的计算和意义 371

一、扩容量 372

第三节 休克的快速扩容抢救措施 372

二、扩容速度 373

三、快速扩容指标 374

四、扩容剂的选择 374

第四节 其他抢救措施 375

一、股动脉冲击疗法 375

二、动脉切开加压输液 375

三、过氧化氢疗法 376

四、纳洛酮治疗 376

五、中药治疗 376

第五节 休克的临床类型与预后的关系 377

第六节 难治性休克与晚期休克的治疗 377

第一节 导泻疗法 381

一、20%甘露醇导泻法 381

第二十五章 少尿期及移行期的治疗 381

二、中药导泻法 382

三、灌肠导泻法 382

四、导泻的注意事项 383

第二节 利尿剂的应用 383

第三节 换血疗法 385

第四节 透析疗法 386

一、胃肠透析 387

二、结肠透析 388

三、腹膜透析 388

四、血液透析 391

第五节 中药治疗 393

第六节 其他疗法 393

一、肾囊封闭疗法和肾区理疗 393

三、其他药物 394

四、营养疗法 394

二、异体血光量子疗法 394

第二十六章 多尿期的治疗 395

第二十七章 恢复期的治疗 397

第二十八章 各期的护理 398

一、发热期的护理 398

二、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 399

三、少尿期及移行期的护理 400

四、多尿期的护理 401

五、恢复期的护理 402

第六篇 并发症及其治疗 405

第二十九章 休克与微循环障碍 405

一、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 405

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则 405

一、流行性出血热与DIC 406

二、流行性出血热与继发性纤溶亢进 406

第三十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继发性纤溶亢进 406

第三十一章 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408

一、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408

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410

第三十二章 酸碱平衡紊乱 416

一、各期酸碱平衡紊乱 416

二、临床资料分析 418

一、各期水平衡紊乱 427

第一节 水平衡紊乱 427

第三十三章 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 427

二、水平衡紊乱的治疗 429

第二节 电解质平衡紊乱 430

一、钾平衡紊乱 430

二、钠平衡紊乱 435

三、氯平衡紊乱 439

四、钙平衡紊乱 439

五、镁平衡紊乱 441

一、血液电解质的变化 443

第三节 临床资料分析 443

二、钠平衡紊乱 445

三、镁平衡紊乱 449

四、其他元素的变化 450

第三十四章 高血容量综合征 451

第一节 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生原理 451

一、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生原理 451

二、影响高血容量综合征的因素 452

第二节 高血容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452

一、主要临床表现 452

二、并发症 453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453

第四节 高血容量综合征的临床分度 454

第五节 高血容量综合征的预防 455

第六节 高血容量综合征的治疗 456

第一节 出血概况 459

第三十五章 出血 459

第二节 出血原因 460

第三节 出血的临床表现 469

第四节 出血的诊断 474

第五节 出血的治疗 476

第六节 鱼精蛋白与肝素治疗 483

第三十六章 营养失调综合征 486

第一节 概述 486

第二节 营养失调综合征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 486

第三节 营养失调综合征的治疗 489

第三十七章 呼吸系统并发症 493

第一节 概述 493

第二节 肺部继发感染 494

一、感染原因 494

三、临床表现 495

二、引起肺部感染的细菌 495

五、治疗 497

四、诊断 497

第三节 肺水肿 499

一、发生机制 499

二、临床类型和临床特点 500

三、临床表现 502

四、临床分度 50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04

六、预防与治疗 505

第四节 肺出血 508

第五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09

一、发病机制 509

二、病理变化 511

三、呼吸功能的变化 512

五、酸碱平衡紊乱 513

四、临床表现 513

六、临床分期 514

七、诊断标准 515

八、鉴别诊断 516

九、预防与治疗 517

第六节 呼吸功能衰竭 519

一、中枢性呼吸衰竭 520

二、外周性呼吸衰竭 523

第七节 胸腔并发症 527

第三十八章 消化系统并发症 530

第一节 消化道出血 530

一、发生机制和病理改变 530

二、临床表现 530

三、诊断 531

四、预防与治疗 532

第二节 腹水 533

第三节 腹后壁及腹腔内出血 534

第四节 肝脏损害 536

第五节 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538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 540

第七节 腹腔感染 542

第八节 肠道感染 547

第九节 消化系统其他并发症 549

第三十九章 心血管并发症 550

第一节 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550

第二节 临床表现 551

第三节 心电图表现 552

第四节 窦性心动过缓 552

第五节 心肌炎 553

第六节 心脏损害 553

第七节 左心功能障碍 554

第八节 心肌梗死 555

第九节 其他并发症 558

第四十章 神经系统并发症 560

第一节 发生机制及病理改变 560

第二节 发病概况 562

第三节 脑水肿 562

一、发生机制 563

二、病理变化 564

三、临床表现 564

四、预防与治疗 568

第四节 癫痫样抽搐 570

一、原因 570

二、临床表现 572

三、预防 575

四、治疗 575

第五节 脑出血 576

二、临床表现 577

一、发生原因 577

三、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579

四、诊断 582

五、治疗 583

第六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脑疝形成 584

第七节 脑炎或脑膜脑炎 588

第八节 视力障碍 589

第九节 高血压性脑病 590

第十节 脑神经损害 592

第十一节 其他神经系统损害 594

第十二节 高钠性高渗性昏迷 594

第十三节 低钠性低渗性昏迷 596

第四十一章 泌尿系统并发症 598

第一节 肾脏破裂 598

一、发生机制 598

二、诱因 599

三、临床表现 600

四、实验室检查 600

五、诊断 601

六、治疗 601

七、病例介绍 602

第二节 排尿障碍 603

第四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并发症 604

第一节 高糖性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 604

第二节 低糖性低渗性昏迷 607

第三节 垂体功能障碍 608

第四十三章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613

第一节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613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614

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诊断 616

第四节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6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