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现代雷达技术
现代雷达技术

现代雷达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328116
  • 页数:37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电路下一篇:家常小炒
《现代雷达技术》目录
标签:主编 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

1.1 雷达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1

1.1.1 雷达是防天、防空系统中的有效预警探测手段 1

1.1.2 雷达是反导弹武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1.1.3 雷达是高科技局部战争中摧毁敌方火力点的耳目 2

1.2 雷达在现代战争中面临的主要威胁 3

1.2.1 电子侦察 3

1.2.3 综合性电子干扰 5

1.2.2 低空、超低空突防 5

1.2.4 雷达目标隐身处理 7

1.2.5 反辐射导弹和反辐射无人机 8

1.2.6 多种反雷达手段的综合运用 9

1.3 现代雷达技术的主要特征 9

1.3.1 信号辐射的隐蔽化处理 9

1.3.2 抗干扰手段的自适应化设计 10

1.3.3 信号处理技术的普遍应用 11

2.1.1 信号集合和距离空间 13

2.1.2 线性空间 13

2.1 信号集合和信号空间 13

第二章 雷达技术理论基础 13

2.1.3 内积空间 15

2.1.4 信号空间的不等式和正交关系 15

2.2 信号的矢量表示 16

2.2.1 L2(T)的n维子空间的选择 16

2.2.2 在n维子空间内的信号表示 17

2.2.3 在n维子空间外的信号表示 19

2.2.4 信号的归一化完备正交集逼近 20

2.3.1 基核和对偶基核 24

2.3 信号的连续表示 24

2.3.2 典型的积分变换 25

2.3.3 带通信号的表示 26

2.3.4 窄带平稳随机过程的复数表示 28

2.3.5 信号的数字特征 30

2.4 信号空间的线性变换 31

2.4.1 有限维空间中线性变换的表示 31

2.4.2 L2(T)空间算子的表示 33

2.4.3 L2(T)空间中的算子逼近 34

2.4.4 退化算子的实现 35

2.4.5 算子的谱表示 38

2.5 模糊函数 40

2.5.1 模糊函数 41

2.5.2 常用雷达信号的模糊函数 44

2.6 雷达测量理论基础 45

2.6.1 最大似然法估值 45

2.6.2 时延估值及测距误差 48

2.6.3 频移估值及测速误差 49

2.6.4 时延和频移的联合估计 50

2.6.5 目标参数的一维分辨力 51

2.6.6 测角误差和空间角分辨力 54

3.1.1 地物杂波特性 56

3.1 无源干扰杂波特性 56

第三章 无源杂波抑制技术 56

3.1.2 海浪杂波特性 57

3.1.3 气象杂波特性 58

3.1.4 箔条杂波特性 58

3.1.5 检波处理对杂波统计模型的影响 58

3.2 无源杂波抑制 59

3.2.1 相参回波信号 59

3.2.2 无源杂波抑制原理 61

3.3 自适应动目标显示(AMTI) 81

3.3.1 AMTI实用系统的两种构成方式 81

3.3.2 基于白化滤波技术的AMTI 82

3.3.3 防止目标白化的处理方法 88

3.4 自适应动目标检测(AMTD) 90

3.4.1 采用杂波图控制的AMTD 90

3.4.2 基于MEM的AMTD 93

3.4.3 Kalmus滤波器 97

3.4.4 点迹凝聚处理 98

3.5 脉冲多卜勒(PD)技术 103

3.5.1 经典PD雷达的基本组成 104

3.5.2 PD雷达波形设计 104

3.5.3 解模糊处理 108

3.5.4 脉冲多卜勒信号处理 113

第四章 脉冲压缩技术 122

4.1 扩谱概念和信号扩谱调制 122

4.1.1 扩谱技术 122

4.1.2 信号扩谱调制 123

4.2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 124

4.2.1 线性调频脉压的基本概念 124

4.2.2 LFM信号的有源产生法 128

4.2.3 LFM信号的无源产生法 129

4.2.4 LFM信号的压缩处理 132

4.3.1 数字式LFM信号的形成 134

4.3 数字式LFM脉冲压缩 134

4.3.2 LFM信号的数字式压缩 137

4.4 相位编码脉冲压缩 140

4.4.1 发射信号的二相编码调制 140

4.4.2 发射信号的四相编码调制 150

4.4.3 相位编码信号的产生方法 152

4.4.4 相位编码信号的压缩处理 154

4.5 非线性调频脉冲压缩 163

4.5.1 相位逗留原理设计法 164

4.5.2 显函数族优化设计法 170

4.5.3 NLFM信号的工程实现 176

第五章 频率和极化捷变技术 181

5.1 频率捷变信号波形设计 181

5.1.1 瞬时带宽和变频间隔 181

5.1.2 变频速度和频率稳定度 183

5.1.3 捷变频方式 184

5.2 非相参频率捷变 187

5.2.1 非相参频率捷变信号的产生 187

5.2.2 非相参频率捷变本振信号的产生 190

5.3.1 频率综合技术 197

5.3 全相参频率捷变 197

5.3.2 主振放大式发射机 204

5.4 自适应频率捷变 207

5.4.1 JATS技术 207

5.4.2 全相参自适应频率捷变雷达 210

5.4.3 非相参自适应频率捷变雷达 214

5.5 极化捷变 214

5.5.1 电磁波的极化 215

5.5.2 目标的极化 218

5.5.3 变极化方法 220

5.5.4 极化捷变雷达 224

第六章 信号检测技术 231

6.1 信号检测的基本概念 231

6.1.1 信号检测的主要方法 231

6.1.2 雷达信号的统计检测原理 232

6.2 雷达信号的A/D变换及脉冲串加工 233

6.2.1 雷达信号的幅度分层 233

6.2.2 雷达信号的时间量化 235

6.2.3 脉冲串加工 236

6.3 恒虚警检测 238

6.3.1 恒虚警检测的基本概念 238

6.3.2 慢门限CFAR检测 240

6.3.3 快门限CFAR检测 242

6.3.4 新型的CFAR检测 250

6.3.5 几种CFAR检测器性能比较 259

6.4 杂波图 267

6.4.1 杂波图的基本概念 267

6.4.2 杂波轮廓图 269

6.4.3 幅度杂波图 272

6.4.4 速度杂波图 275

6.4.5 剩余杂波图 277

6.5.1 准最优检测的基本概念 278

6.5 数字积累检测 278

6.5.2 滑窗检测 280

6.5.3 小滑窗检测 282

6.5.4 小滑窗加计数器检测 285

6.5.5 反馈积累检测 287

第七章 现代天线技术 293

7.1 现代雷达对天线的需求 293

7.1.1 目标信息获取对天线的需求 293

7.1.2 空间对抗对天线的需求 294

7.2 偏馈迭层固定多波束形成 295

7.2.1 内插测高原理 295

7.2.2 超余割平方发射波束与接收多波束形成 298

7.2.3 目标高度数据检测 300

7.3 平面阵一维电扫多波束形成 306

7.3.1 均匀线阵天线的方向图 306

7.3.2 均匀线阵天线的基本特性 307

7.3.3 平面阵一维电控多波束形成 309

7.4 相控阵天线多波束形成 315

7.4.1 相控阵天线多波束形成的意义 315

7.4.2 发射多波束形成 316

7.4.3 高频接收多波束形成 321

7.4.4 中频接收多波束形成 323

7.4.5 子阵多波束形成 325

7.4.6 Butler多波束形成网络 329

7.5 数字波束形成 332

7.5.1 DBF的基本原理 333

7.5.2 回波信号的数字化处理 334

7.5.3 数字波束形成器的实现方法 335

7.5.4 DBF网络误差分析及校准 337

7.6 旁瓣消隐和旁瓣对消 340

7.6.1 引言 340

7.6.2 副瓣消隐(SLB) 341

7.6.3 副瓣对消(SLC) 3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