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资政史鉴  革新卷
资政史鉴  革新卷

资政史鉴 革新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邢贲思,戴逸总主编;萧致治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010028842
  • 页数:1151 页
图书介绍:
《资政史鉴 革新卷》目录
标签:主编 资政

目录 3

序 …………………………………………………………………………………李瑞环前言……………………………………………………………邢贲思 戴逸 周溯源卷首语…………………………………………………………………………………萧致治第一篇 革新理论导读 3

第一节 变是古今公理 9

○穷则思变 9

○不变古易常 则不王不霸 9

○驳“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10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10

○苟利于人 不必法古 11

○贵在知化 11

○事多似倒而顺 多似顺而倒 11

○河水不可逆流 历史不能倒退 12

○法与时变 礼与俗化 13

○不法已成之法 而法其所以为法 13

○变成法 治今世 14

○惟新之政 万代之法则 14

○不革新除弊 必生祸乱 15

○盛时不求进则衰 15

○革新必须破除苟且积习 16

○物极必反 16

○革新是历史规律 17

○万物都处在不断革新、变化之中 17

○事物的相对性 18

○“动”与“静”的关系 19

○一代之治 各因其时 19

○治国没有永恒的法则 19

○千秋万世大计 决定于因时变法 20

○因时变法 不致衰亡 21

○人无忧患则智慧不成 21

○变古愈尽 便民愈甚 22

○一国法度当随时势变迁 22

○守旧足以死人 24

○事物以新为贵 24

○方随病变 24

○不因时变法 将乱天下 24

○论不变法的危害 25

○变是古今之公理 35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36

○物各竞存 最宜者立 38

○革新不是全盘否定历史经验 49

第二节 革新要从实际出发 50

○因地制宜 50

○大儒应变得当 51

○知古当先通今 52

○守株待兔不可取 52

○由近知远 由今知古 53

○药不必出扁鹊之方 55

○治国五原则 55

○旧法不可取 55

○国家大事不可限于常理 56

○去烦扰 弘简易 56

○古为今用 不可拘泥于古 57

○立国以武功或谋略 因势而定 57

○学风不应守旧 57

○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58

○取古必须适今 58

○执古以绳今 是为诬今 59

○学古之道要去粗取精 59

○变法革新要先治本 60

○变古通今是形势决定的 68

○鉴古察今 知当世之得失 72

○冒死直谏 力主大力改革 72

第三节 革新余论 72

○呈奏议 力主革新 76

○政治革新二十二论 79

○走日本强国之路 91

○变法以仿效西法为主 91

第二篇 因时变法 97

导读 97

第一节 古代社会变革 103

○黄帝统一中原的传说 103

○汤武革命 顺天应人 104

○盘庚迁殷 殷道复兴 104

○创建霸业 匡正乱世 105

○实施新法 秦国富强 106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108

○废封建 置郡县 110

○不能在马上治天下 110

○顺应历史潮流的北魏改革 111

○删繁就简 推陈出新 118

○蒙古入主中原 必须实行汉法 118

○废止蒙古人分土封臣旧法 129

○借鉴明朝政制 同时作必要改革 130

○法律应因时而定、随事而迁 131

○清代刑律的变革 131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 136

○天下一家 共享太平 136

○农民理想社会的蓝图:《天朝田亩制度》 139

○七条改革建议 145

○太平天国后期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 147

第三节 清末当权派的应变措施 166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加强海防 166

○维护领土完整 必须对西北用兵 180

○统筹全局 兼顾海防塞防 187

○十项变法条陈 199

○为安定天下 决意革新 199

○推行新政 200

○宣布立宪 有利巩固皇位 204

○预备立宪 先订官制 208

○清末各省成立咨议局 210

○清末中央设立资政院 213

○清末责任内阁制度的建立 218

第四节 维新派的改革主张 225

○今日言治 非一变不为功 225

○覆亡无日 非维新不能自强 226

○国家危在旦夕 非变法不能图存 227

○下诏鼓天下之气(康有为变法主张之一) 233

○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变法主张之二) 236

○练兵强天下之势(康有为变法主张之三) 241

○用开拓创新思想变法(康有为变法主张之四) 245

○局势险危 变法三策 268

○统筹全局 挽救国家危亡 271

第五节 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281

○订定章程建立振兴中华团体 28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方案 283

○旧民主革命的伟大纲领 286

○民主共和国的蓝图 290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301

○实行五个统一巩固民主共和基础 308

第三篇 政制改革 313

导读 313

第一节 周代分封 321

○周代分封建国 共卫王室 321

○修政兴业 安邦定国 322

○推行仁政 天下归服 323

○德政不兴 夜不能寐 323

○齐国实行四民分居体制 324

○政出多门会导致亡国 326

○慎察左右 存亡攸关 326

○明君治国之道 327

○君在国都犹心脏之在身体 328

○执迷不悟者必先亡 328

○远古官名的由来 329

第二节 强干弱枝 331

○皇帝之称 始于嬴政 331

○废除分封 设立郡县 332

○裂土分封 其国必乱 332

○强干弱枝 巩固统一 337

○罢中正 除九品 339

○隋初改革官制 345

○简化地方行政机构 345

○隋末官制改革 346

○唐初下诏设三师 346

○唐代地方行政变革 347

○唐代中央官制变革 354

○集中财权 358

○宋朝设立按察使 359

○从简治政 360

○改革荫子法 361

○严禁后妃干预国政 361

○禁止宦官干政 363

○革除“西厂” 364

○反对地方割据 维护国家统一 366

○创设军机处 367

○革除弊政 畅通仕途 367

○创立新建储方式 防止争位 369

○江苏分设两布政司 369

○台湾建省 370

○新疆建省的最早倡议 371

○新疆建省 先派督抚 380

○新疆建省的五条好处 384

○东三省的设立 389

第三节 兄弟民族的政治变革 390

○西南民族 归服蜀汉 390

○匈奴统治中原 胡汉政体兼行 392

○北魏创立三长制 392

○契丹立国 官分南北 因俗而治 394

○西南民族改土归流 395

第四节 近代政体变革 398

○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98

○设议院 通下情 406

○创立议院 沟通民情 411

○锐意改革 精简机构 412

第四篇 革弊兴利 415

导读 415

第一节 力行新政 富国强兵 419

○卧薪尝胆 奋发图强 419

○轻徭薄赋 明法慎刑 421

○子承父志 减租轻刑 428

○任人须论才德 官爵不可滥授 428

○毁佛像、铸铜钱 应民需 430

○澄清吏治 富民强兵 厉行法治 431

○兴利除弊 力挽危局 447

○力除弊政 巩固统治 457

○治国必须变旧法、行新政 472

○熙宁变法图强 472

○中兴五论 475

○恩结诸部 以安边陲 488

○厉行变革 富国强兵 492

○兴国十策 499

○革新六议 501

第二节 兴利除弊 利国利民 512

○隋代北周以德代刑 512

○躬戒奢靡 淳化社会风尚 513

○开渠引水 造福一方 515

○“三冗”不除 不可为国 517

○改革成败取决于人才 518

○停扰民之举 兴利民之政 538

○剔除八弊 利国利民 539

○革新应由上而下实行 549

○九弊除则国家安 556

○民生十害 565

○清除十种不良风气 567

○革除弊端 整顿吏治 568

○严禁鸦片须先重惩吸食者 569

○虎门销烟 威震外夷 572

第五篇 整饬吏治 579

导读 579

第一节 澄清吏治 583

○官吏严守法度 才能取信于民 583

○《督抚条约》官之准则 584

○严定官吏考成法 599

○察吏八则 602

○吏制变革 便国利民 605

○频频上书 请强化按察官职责 605

○整肃吏治关键在惩治豪强 612

○俸禄养廉 有益吏治 613

○肃贪须先治本 615

○选公廉 摈非才 615

○慎选与惩罚结合 澄清吏治 616

○除去吏治三弊 618

○除弊兴利十二事 619

○吏治不清 忧患必至 619

○铨选捐官 整顿吏治 620

○厉禁朋党 620

○刷新吏治 621

○限制交结外臣 禁止植党营私 622

○大刀阔斧裁减官吏 623

○淘汰冗官 623

第二节 精简政务 623

○精减官吏 624

○裁减地方官吏 625

○精简三司 严惩闹事冗吏 625

○裁减州县官员 625

○欲拯救弊端 须治理根源 626

○删除繁复 择要著令 628

○简文书 求实效 630

第六篇 军制变更 633

导读 633

第一节 民为军本 639

○寓兵于农 639

○强兵之道在于爱民 640

○制胜在德不在兵 641

○军民同心 天下无敌 642

○为将之道 要在谨慎 645

○王者治军 严肃军纪 646

○募民实边 利国利民 647

○从严治军 650

○筑城贮粮 安不忘危 650

第二节 古代军事改革 652

○力排众议 倡导胡服骑射 652

○胡服骑射 大振国威 655

○隋代改革府兵制 656

○唐代的兵制变更 656

○将应有职有权 661

○兵益少而后能精 662

○创建五团营制 编练精兵 662

○革新战法 创建新军 666

○清代军制的演变 667

○强化对封疆将帅的控驭 669

第三节 近代军制之创建 670

○整顿武备、建设水军 抵抗外侮 670

○林则徐的抗英战略 673

○湘军编练始末 679

○淮军改革 696

○将材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697

○论将材之选用 698

○首倡设立船政局 建设海军 698

○请设海军部 加强海军建设 705

○清末新军的建立 710

○治军有方 痛歼日寇 714

第七篇 财政梳理 719

导读 719

○按地征税 不误农时 723

○王道富民 723

第一节 平均赋役 发展生产 723

○合理纳税 民心归向 724

○严厉打击抗命征调的豪强贵戚 724

○前燕清查豪贵隐户 726

○隋代的“貌阅” 727

○整顿财政再行“貌阅” 728

○隋朝户籍整顿中的新规定 728

○均徭役 办郡学 729

○改革皇亲受赐庄田方案 730

○农商关系 相辅相成 731

○征收田赋的新措施 733

○广东革除定规外的劳役 735

○鼓励屯田 利国利民 735

○有钱好办事 治国同一理 737

○为国计民生理当灭佛 737

第二节 开源节流 革除积弊 737

○不患不行患 在无恒 738

○革除三冗三费 740

○革除宫中冒领薪饷弊端 743

○皇帝应以身作则节用爱民 744

○革除盐政积弊 745

○新定增税归公 革除贪黩之弊 746

○整肃陈规 更新漕政 746

○因地制宜 减免赋役 747

○改行票盐 利国利民 747

○云南整理财政成效卓著 749

第三节 改革财政 因时制宜 752

○西晋颁行户调式与占田、课田制 752

○东晋税制的变化 753

○曹魏首创“户调”制 754

○北魏兴革赋税 755

○因时制宜 均田变制 756

○革除公赋私藏的弊端 757

○改善粮运之策 758

○实施市易法 759

○明代赋役制革新——一条鞭法 760

○清代赋税改革——摊丁入亩 761

○摊丁入亩 公私两利 763

○银行为枢纽 理财以救国 764

第八篇 币制改革 783

导读 783

○楚国改革钱币 便民流通 787

第一节 由钱币到纸币 787

○东汉三国时期的币制变革 788

○四川首创交子 789

○隋朝铸新五铢钱 789

○交钞及纸币源流 790

○南宋的纸币——关子、会子 791

○元朝建立以纸币为主的货币制度 792

○元代发行纸币——宝钞 792

○清代借鉴历史 倡行纸币 793

○纸币银钱 虚实兼行 801

○自铸银元 抑制洋元 808

第二节 仿铸银元 808

○铸造银币 除弊便民 810

○铸行大银元 划一银币 815

○筹建国家银行的建议及章程 819

○近代银行之设立 824

导读 831

第九篇 交通革新 831

○东汉发展交通 设置邮驿 835

○秦为驰道 通于天下 835

第一节 古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835

○东吴海船航至夷洲(台湾) 836

○造船运谷 837

○路旁植树 方便旅客 837

○台湾修建铁路 防御日寇侵略 839

第二节 近代交通邮电变革 839

○御强寇、求自立 必修铁路 850

○修京汉铁路可获大利 853

○批驳陈腐俗见 坚主兴修铁路 854

○近代中国邮政的兴办 857

○议办邮政 859

○近代电信业的创办 864

○仿效西方 创办电报 866

○创办轮船招商局 与外人争利权 868

○粮运史上“海代河、商代官”的创举 870

○导黄济运 870

导读 877

第十篇 文化革新 877

○孔子创仁学 881

第一节 古代文化之兴革 881

○过犹不及 884

○学以致用 884

○不耻下问 886

○多闻阙疑 886

○勤奋好学 虽愚必明 886

○勤学敏思 887

○应学而不厌 887

○学而优则仕 888

○知识即财富 889

○好学三喻 890

○删《诗》《书》订《礼》《乐》 891

○采诗知民情 891

○观周乐 评《诗经》 892

○忧愤而作《离骚》 893

○白马非马论 895

○说辩之道 895

○乐尚和 895

○指物论 897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898

○创五禽之戏 锻炼身体 901

○力抓文化教育 呈现太平景象 902

○重文艺 立太学 904

○立太学 倡励儒学文化 904

○著书立说 独成一家之言 905

○武功文治 治国之道 906

○唐初大兴教育 907

○排抑“太学体”端正文风 908

○提倡质朴文风 908

○文艺要百花齐放 909

○宋禁浮华的“西昆体” 909

○制诏要去华求实 910

○词坛创新声 令人耳目一新 910

○明初命人修农、工、商等书籍 911

○明初改革文风 912

○明初注重北方教育 913

○编修《永乐大典》 914

○治国以提高文化、端正风俗为先 916

○参阅各家令编字典 917

○满族创制自己的文字 917

○一代兴盛 离不开振兴文化 918

○文以纪实 言贵从心 922

○传授科技知识 提高官员素质 922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924

○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927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 927

○创办美术专科学校 928

○精心改革京戏 929

○勇于革新戏曲 930

○将孔教载入宪法 荒谬绝伦 931

○向吃人礼教宣战的号角——《狂人日记》 933

○正告非难民主与科学的人们 945

导读 951

第十一篇 科技创新 951

○代田法 955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与医药革新 955

○改良造纸术 956

○发明麻沸散 解病人痛苦 957

○造水排鼓风冶铁 效益大增 957

○巧思妙造 提高功效 958

○针灸助产 959

○应用石油制墨 961

○改进针灸医疗法 961

○发明活字版印刷术 962

○传播先进纺织工艺 963

○多年情谊的结果——《天工开物》 964

○不求华丽只求实用的《农政全书》 965

○考古证今修《本草纲目》 966

○巧解蘑菇毒 968

○区田 969

○关于区田和圃田 971

○振兴工业 奠立富强之基 973

○舂米之法 973

○拟用水泥筑坝 975

○参用西法 治理黄河 976

○发明候风地动仪 978

○创奇器胜敌 978

第二节 天文历算与器艺创新 978

○修订历法 改进指南车 979

○巧作连弩、木牛、流马 979

○推陈出新 更创新历 981

○改进指南针 984

○改进历法 984

○稳固木塔 985

○舟浮铁牛 985

○创建新船坞 维修大船 986

○金末创制火枪 987

○发明如意战车 987

○考订历法 988

○改正历法 993

○编制新历书 994

○仿制西方先进器械 995

导读 1005

第十二篇 教育改革 1005

○创私学 开普及教育之先河 1009

第一节 古代教育改革 1009

○教学以德育为先 1014

○启发式教学思想 1014

○因材施教 1014

○整理文献 言传身教 1015

○教学以仁爱为本 1017

○为人应有“四端” 1018

○教育是立国之本 1019

○欲担大任 先苦心志 1019

○立学校 育人才 1020

○地方兴学 改进民风 1021

○治国安邦 教育为本 1022

○大力兴办学校 1024

○西夏建学 尊崇孔子 1024

○明初下令郡县办学校 1025

○明初禁止派教师服公差 1026

○锐意兴学 文教斐然 1026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兴废 1028

○隋朝创行科举制度 1028

○防止官宦子弟参与科举舞弊 1028

○改进科举考试办法 1029

○改革科举考试 1030

○增设博学宏词科 1030

○预防科举考试弊病 1031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 1036

○废除八股 深得人心 1042

○创设外语学堂 1043

第三节 近代学制的建立 1043

○选派幼童出国留学培养新式人才 1045

○中国首次派遣留学生的来龙去脉 1048

○教育体制大改革 1052

○广建新式学校 普及近代教育 1053

○革新学堂章程 1053

○重订学堂章程 1055

○创办两级师范学堂 1059

○留学生归来 考试录用 1059

○北京师范大学的建立 1059

○废科举 建新学 1060

○壬子癸丑学制 1066

○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 1067

○精兵简政办教育 1068

○整顿北京大学 1069

○倡导美育 1070

○创办复旦公学 1071

○甘当教员三辞官 1072

○精兵简政 治理清华 1073

第十三篇 移风易俗 1077

导读 1077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1083

○不信天命 不祭鬼神 1083

第一节 破除迷信 1083

○死人无知 1084

○智禁祭河神 1084

○天地变化是自然规律 1086

○吉祥善恶 不可貌相 1091

○明主不信左道 圣人不语神怪 1094

○禁祭山神 1095

○图谶非圣人所作 贻误后生 1096

○“黄白之术”诖误人主 1096

○请禁图谶 1097

○分辨是非 破除迷信 1098

○《神灭论》出 朝野震惊 1099

○用兵之日何择吉凶 1100

○磬钟合律 非有怪声 1100

○世上本无鬼 1101

○神仙本虚妄 求之无益 1101

○不以赦免囚徒祈福 1102

○下诏禁迷信 1102

○笏板击“神蛇” 官员惊佩 1103

○斥“祥瑞” 1103

○禁止崇信鬼神 须先严惩巫师 1103

○“祥瑞”不可信 1104

○智斗“萧总管” 1105

○请速停斋醮 1105

○毁神无灾害 信神反招祸 1108

○毁佛像得黄金数千两 1108

○破除迷信 整肃风俗 1109

○长生不老之术不可信 1110

○禁止新建寺观 1110

○不迷信僧巫、地仙 1111

○一篇否定神灵的光辉著作——《无神论》 1111

○不教而化为上策 1126

○厚葬久丧不可取 1126

第二节 革除陋俗 1126

○崇尚礼教 优化风俗 1127

○禁厚葬 易风俗 1131

○革除陋习 1131

○储水防火 1132

○除恶习 齐风俗 1132

○遗命薄葬 为民楷模 1133

○躬行节俭 为民楷模 1133

○移风变俗 吏民爱戴 1134

○严禁富商奢侈 1134

○北魏改革鲜卑旧习俗 1135

○掌民政 除陋俗 1136

○忌浮夸 尚务实 1136

○节葬诏 1137

○禁止贵族婚娶大索财礼 1138

○恶俗陋习当除 1140

○不靠媒妁 自求婚姻 1140

○皇帝遗诏薄葬 1141

○破迷信 易风俗 宽民力 1141

○奢侈不革 民不得富 1142

○下令清除淫书 1143

○清初禁止妇女裹足 1144

○禁止买卖奴婢 1144

○清初不许售卖和阅读淫秽小说 1145

○重教尚文 移风易俗 1145

○革除殉葬陋俗 1146

○力变四川奢侈之风 1146

○人无不死 何必忌讳 1146

○注重教育 淳化民俗 1147

○做官以改革陋俗为己任 1148

○早婚不利读书 1148

○剪辫易服 1149

○服装改革与中山装 1149

后记 115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