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对话的艺术
对话的艺术

对话的艺术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文丽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1447864
  • 页数:2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对话艺术的角度,教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是一种互动,这种互动促使知识的再生和创新。积极的课堂对话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形式。本书主要内容有:对话的意蕴与追求,教师的提问与正答,学生的发问与诱导,讨论的组织与引领,生成的问题与回应。
《对话的艺术》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对话的意蕴与追求 3

一、教学对话的价值追求 4

(一)走向以人为本 4

1.弘扬主体精神 5

2.加强人际交往 6

3.促进个性发展 7

(二)推进素质教育 11

1.注重道德教化 12

2.实现知识共享 12

3.开发创造潜能 13

(三)体现时代精神 17

1.强调平等与民主 18

2.凸显信任与尊重 18

3.倡导开放与宽容 19

二、教学对话的认识取向 22

(一)体认教学本质 23

1.对话与交往互动 23

2.对话与知识学习 24

3.对话与师生发展 25

(二)重塑师生关系 27

1.真诚的关爱 28

2.悦纳的情怀 28

3.高度的信赖 29

(三)改进课堂学习 31

1.促进自主建构 32

2.畅通交流渠道 32

3.实现教学交融 33

三、教学对话的实践形式 35

(一)统合教学对话的关系 36

1.师生与教学文本的对话 37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38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38

(二)构建教学对话的环境 41

1.创设分享空间 42

2.推动合作学习 43

3.促进自主探究 43

(三)优化教学对话的行为 46

1.问答主体的变换 47

2.商议讨论的施行 48

3.问题生成的承领 48

第二章 教师的提问与正答 52

一、提问的功能 53

(一)启发学生思维 53

1.引出愤悱状态 54

2.造成认知失衡 55

3.激起思考活动 55

(二)提供教学线索 58

1.集中学生注意 58

2.聚焦关键问题 58

3.搭建学习阶梯 59

(三)教会学生学习 62

1.展现思考路径 62

2.进行学法点化 63

3.推动自省反思 63

二、提问的结构 65

(一)提问的要素 65

1.提问内容的选择 66

2.提问语言的运用 68

3.提问环境的营造 71

(二)提问的链接 73

1.发问与诱导 77

2.候答与叫答 80

3.反应与指引 82

(三)提问的技巧 84

1.表述与排序 86

2.分配与指点 88

3.追问与处理 90

三、提问的方式 92

(一)针对认知活动的不同水平 92

1.记忆与理解 93

2.运用与分析 94

3.综合与评价 95

(二)按照问题指向的特定要求 96

1.聚合性问题 96

2.发散性问题 98

3.层进式问题 101

(三)适应掌握教材的实际需要 102

1.强调学习的重点 102

2.揭示隐含的意义 104

3.辨析内容的关系 105

第三章 学生的发问与诱导 107

一、推进提问主体的有序变换 107

(一)问答形式变化的动向 108

1.互为主客体 109

2.深化参与度 109

3.注重启发性 110

(二)学生主动发问的意义 113

1.深化自觉思考 113

2.形成良好个性 114

3.培养创造品质 114

(三)教师提问行为的调整 116

1.转变观念 117

2.调整角色 117

3.掌握方法 118

二、创造学生发问的有利条件 120

(一)构建宽松的对话环境 121

1.推行教学民主 121

2.营造心理气氛 122

3.实施延迟判断 123

(二)变革教师的行为方式 125

1.转变领导方式 125

2.鼓励奇思妙想 126

3.引发成功体验 127

(三)提升学生发问的水平 129

1.增强问题意识 130

2.提高对话能力 131

3.进行适当训练 131

三、掌握有效激疑设问的策略 134

(一)创设问题情境 134

1.直面真实任务 135

2.接触复杂情境 137

3.组织问题教学 139

(二)推动积极思维 140

1.注重示范引导 140

2.精心布疑设障 141

3.鼓励求异探新 142

(三)拓宽学习领域 144

1.贴近生活世界 144

2.引导实践应用 145

3.推进探究学习 146

第四章 讨论的组织与引领 149

一、讨论的意义 149

(一)讨论的功能 150

1.推动社会性发展 151

2.支持建构式学习 151

3.促进共同体形成 152

(二)讨论的特点 153

1.全方位的互动 154

2.多角度的认知 154

3.有意义的合作 155

(三)讨论的要求 157

1.重视启发引导 157

2.加强相互作用 158

3.关注共同发展 159

二、讨论的组织 162

(一)充分的准备 162

1.奠定讨论的认知基础 163

2.确定讨论的基本形式 163

3.推进讨论的小组合作 164

(二)认真地选题 166

1.根据掌握教材的需要 167

2.针对学习的共性问题 167

3.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168

(三)有序地推进 170

1.讨论的启动 171

2.讨论的展开 172

3.讨论的结束 173

三、讨论的引领 176

(一)发挥教师指导的作用 176

1.认清讨论的利弊 177

2.利用问题的引领 178

3.优化讨论的环境 178

(二)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181

1.确定协作的形式 182

2.选择恰当的方法 182

3.习得必要的技能 183

(三)解决讨论过程的问题 184

1.化解“引而不发” 185

2.校正“主题偏移” 186

3.修补“对话中断” 186

第五章 生成的问题与回应 189

一、对话中问题生成的解析 190

(一)问题生成的原因 190

1.课程发展的需要 191

2.教学过程的必然 191

3.主体意识的唤起 192

(二)问题生成的特点 194

1.不确定性 194

2.可利用性 195

3.新异性 195

(三)问题生成的价值 197

1.促进学生发展 198

2.落实课程目标 198

3.推动教学创新 199

二、课堂中问题生成的应对 201

(一)深化对生成与预设的认识 201

1.教学设计是一种构想 202

2.教学应当具有开放性 203

3.课堂情境充满复杂性 203

(二)促进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206

1.深化与文本的对话 207

2.定位于“最近发展区” 208

3.运用好教学的机智 208

(三)调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11

1.做好多种行动准备 212

2.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212

3.做好教学模块设计 213

三、教学中问题生成的处理 217

(一)创造问题生成的条件 218

1.促使学生敢动 218

2.加强实质互动 219

3.利用问题驱动 220

(二)应对问题生成的策略 222

1.主动调整的策略 222

2.顺势而为的策略 226

3.反思求进的策略 230

(三)加强问题生成的引导 233

1.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 234

2.鼓励学生的自我超越 234

3.更新教师的思维方式 235

主要参考书目 2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