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植物学  第3分册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植物学  第3分册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植物学 第3分册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П.А.金杰里,Л.В.库德里亚绍夫著;傅子祯译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7
  • ISBN:13010·281
  • 页数:832 页
图书介绍: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植物学 第3分册》目录

第三分册目次 441

第二篇 植物分类学 441

绪论 441

第一单元 下等植物 450

第一章 鞭毛有机体(Flagellata) 452

第二章 细菌门(Bacterla) 454

第三章 蓝藻门(Cyanophyta) 463

第一节 藻类植物 463

第二节 蓝藻门 464

第一节 绿藻的一般特征 468

第四章 绿藻门(Chlor6phyta) 468

第二节 等毛藻纲(Isokontae) 472

1.团藻目(Volvocales) 472

2.原球藻目(Protococcales) 478

3.绿藻目(Ulothrichales) 479

4.管状藻目(Siphonales) 482

第三节 接合藻纲(Conjugatae) 484

第四节 轮藻纲(Charophyta) 486

第五章 矽藻门(Bacillariophyta或Diatomeae) 487

第六章 褐藻门(Phaeophyta) 490

第七章 红藻门(Rhodophyta) 493

第一节 藻类植物的生态学类别 494

第八章 有关藻类植物的几个问题 494

第二节 藻类植物的起源 498

第九章 黏菌门(Myxophyta) 499

第十章 真菌门(Fungi) 502

第一节 真菌的一般特征 502

第二节 古生菌纲(Archimycetes) 509

第三节 藻菌纲(Phycomycetes) 511

1.卵菌目(Oomycetales) 511

2.接合菌目(Zygomycetales) 514

第四节 子囊菌纲(Ascomycetes) 516

1.原囊菌目(Protascales) 519

(一)无子实体子囊菌亚纲 519

(二)有子实体子囊菌亚纲 520

2.麴菌目(Plectascales) 520

3.被子囊菌目(Perisporiales) 522

4.核菌目(Pyrenomycetales) 523

5.盘菌目(Discomycetes) 525

第五节 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 527

(一)无隔担子菌亚纲(Holobasidiomycetes) 530

1.伞菌目(Hymenomycetales) 530

(二)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es) 534

2.黑穗菌目(Ustilaginales) 534

(1)黑穗菌科(Ustilaginaceae) 535

(2)腥黑穗菌科(Tilletiaceae) 537

3.锈菌目(Uredinales) 538

第六节 半知菌纲(Fungi imperfecti) 540

第七节 真菌生物学的基本特征 541

第八节 真菌的经济意义 543

第十一章 地衣门(Lichens) 545

第二单元 高等植物 553

第十二章 颈卵器植物门(Archegoniatae)有性世代优势颈卵器植物亚门 556

第一节 苔藓纲(Bryophyta) 556

(一)苔亚纲(Hepaticae) 557

1.地钱目(Marchantiales) 557

(二)藓亚纲(Musci) 564

2.真藓目(Bryales) 565

3.水藓目(Sphagnales) 566

第二节 苔苏纲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569

第十三章 无性世代优势颈卵器植物亚门 570

第一节 石松纲(Lycopsida) 571

第二节 木贼纲或楔叶纲(Sphenopsida) 579

第三节 真蕨纲(Pteropsida) 584

第四节 有关蕨类植物的几个问题 588

1.石松纲、木贼纲和真蕨纲的发育周期 588

2.现代植被中的“蕨类植物” 588

3.“蕨类植物”的地质历史 589

第五节 裸蕨纲(Psilopsida) 594

第六节 裸蕨纲和卷柏属等等类型对于系统发生分类学的意义 596

第七节 裸子植物纲(Gymnospermae) 597

1.导言 597

2.种子蕨目(Pteridospermae) 598

3.苏铁目(Cycadales) 600

4.本内苏铁目(Bennettitales) 601

5.苛得狄目(Cordaitales) 601

6.银杏目(Ginkgoales) 603

7.松杉目(Coniferales) 605

(1)紫杉科(Taxaceae) 605

(2)杉科(Taxodiaceae) 606

(4)松科(Pinaceae) 607

(3)南美松科(Araucariaceae) 607

(5)柏科(Cupressaceae) 612

8.买麻藤目(Gnetales) 614

第十四章 雌蕊植物门(Gynoeciatae)或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617

第一节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s) 618

(一)离瓣植物亚纲(Choripetalae) 619

1.分离心皮目(Polycarpicae) 619

(1)毛茛科(Ranunculaceae) 619

2.罂粟目(Rhoeadales) 623

(2)罂粟科(Papaveraceae) 623

(3)十字花科(Cruciferae) 625

(4)锦葵科(Malvaceae) 629

3.锦葵目(Malvales) 629

(5)亚麻科(Linaceae) 631

4.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 631

5.漆树目(Anacardiales) 633

(6)芸香科(Rutaceae) 633

6.蔷薇目(Rosales) 635

(7)蔷薇科(Rosaceae) 635

绣线菊亚科(Spiraeoideae) 636

蔷薇亚科(Rosoideae) 636

梨亚科(Pomoideae) 638

扁桃亚科(Amygdaloideae) 639

(8)豆科(Leguminosae) 641

(9)伞形科(Umbelliferae) 645

7.伞形花目(Umbelliflorae) 645

8.中央种子目(Centrospermae) 648

(10)藜科(Chenopodiaceae) 649

(11)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650

9.杨柳目(Salicales) 652

(12)杨柳科(Salicaceae) 652

10.山毛榉目(Fagales) 655

(13)山毛榉科(Fagaceae) 655

(14)榛科(Corylaceae) 657

(15)桦科(Betulaceae) 658

11.管状花目(Tubiflorae) 661

(二)合瓣植物亚纲(Sympetalae) 661

(16)茄科(Solanaceae) 662

(17)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666

(18)列当科(Orobanchaceae) 668

(19)唇形科(Labiatae) 669

12.聚药目(Synandrae) 670

(20)葫芦科(Cucurbitaceae) 671

(21)菊科(Compositae) 674

管状花亚科(Tubiflorae) 677

舌状花亚科(Liguliflorae) 681

(1)百合科(Liliaceae) 683

1.百合花目(Liliiflorae) 683

第二节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s) 683

百合亚科(Lilioideae) 684

天冬亚科(Asparagoideae) 685

葱亚科(Allicideae) 686

(2)灯心草科(Juncaceae) 689

2.兰目(Orchidales) 689

(3)兰科(Orchidaceae) 689

3.颖花目(Glumiflorae) 692

(4)莎草科(Cyperaceae) 692

(5)禾本科(Gramineae) 695

甲 复穗状花序型的禾本科植物 701

乙 圆锥花序型的禾本科植物 705

丙 假穗状花序型(羽状花序型)的禾本科植物 709

丁 花部构造异型的禾本科植物 710

戊 禾本科植物与其他类单子叶植物的关系 711

4.棕榈目(Palmales) 712

(6)棕榈科(Palmaceae) 713

5.沼生目(Helobiae) 715

第十五章 分类学上的几个问题 717

第一节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717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 721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多样性与花部及花序的特殊化之关系 723

第四节 现代有花植物系统发生分类学的状况 726

第五节 植物界进化的几个基本时期 729

第六节 栽培植物 733

第三篇 植物地理学及生态学基础 736

第一章 绪论 736

植物的生活型 植物生态学的定义 植物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737

第二章 植物生态学 738

第一节 生态条件 739

1.气候条件 739

(一)光线 739

(二)热 742

(三)水分 748

(四)空气 754

2.地形条件——地形 755

3.土壤条件——土壤 758

4.生物条件 762

5.人类的影响 767

第二节 过去历史及其对于植物分布的影响 768

第三节 各种条件的共同影响 773

第三章 地植物学 774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主要特征 777

第四章 植物地理学 783

第一节 分布区的概念 783

第二节 气候与植被的带状区域分布 788

1.冻原植物带 789

2.森林带 795

(一)森林 796

(二)沼泽 807

(三)草地 814

3.草原地带 815

4.半荒漠和荒漠 822

第三节 具有垂直分布的地区的植被 829

专名俄华对照表 830

1.人名 830

2.品种名 83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