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哲学导论新编  第2版
哲学导论新编  第2版

哲学导论新编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章仁彪主编;沈国玲,许志远副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60820115
  • 页数:2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力图对哲学与时代,哲学与社会,哲学与科学,哲学与宗教,哲学与民族传统,哲学与文化,哲学与人生等方面的关系作出富有新意的诠释和思索,对一些哲学基本概念如存在,思维,时空,和合,真理,逻辑,发展,文化和人格等作了新的镂析和界定等。
《哲学导论新编 第2版》目录

目录 1

再版前言 “转识成智”:现代“聪明学”何以可能? 1

初版引言 学问:学习和把握“提问之道” 1

绪论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哲学的世界观本质 1

二、“通过思维把握时代”——哲学的历史命运 7

三、“思有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 11

一、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革命背景 1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 15

二、新世界观的创立——创始人的艰辛探索 17

三、“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22

第三节 哲学与当代人类实践 24

一、意义的迷失——当代西方哲学的困惑 24

二、“形而上学”的复兴——当代哲学何往? 26

三、“伟大的认识工具”——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29

主编手记 哲学何谓?哲思何往?哲人何为? 34

第一章 存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37

第一节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37

一、存在——一个多义的哲学范畴 37

二、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41

第二节 运动、时空与物质的存在方式 43

一、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 43

二、时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45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49

一、自然的优先性——世界的物质性 49

二、“多”与“一”——物质世界的多样化统一 51

三、规律性——物质运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52

四、“实事求是”——辩证唯物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54

主编手记 存在之谜?本体之原?实践作解 56

一、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59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自然发展与社会劳动的产物 59

第二章 意识: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59

二、社会的产物——劳动和语言的推动 61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和物质的反映 62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62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3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意识本质与思维模拟 65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反映并创造客观世界 66

一、意识的能动性——意识问题上的辩证法 66

二、“心身关系”与哲学的“思有关系”——主客观的统一 68

一、知情意——意识的丰富形式 70

第四节 意识的形式和结构:心理学的启示 70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的统一 70

二、关于潜意识——意识的深层基础 71

三、自我意识——个体独立的标志 72

主编手记 谁是人脑“软件”(思维)的终极设计者? 73

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存在的辩证本性及总特征 77

第一节 存在的辩证法: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77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系统 77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80

三、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82

一、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84

第二节 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问 84

二、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 86

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 89

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法则 90

一、矛盾的对立性和同一性 90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2

三、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95

主编手记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东方智慧的辩证法 96

第四章 变化与否定:发展的形态与道路 99

第一节 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质量互变规律 99

一、事物的固有规定性——质、量、度 99

二、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00

一、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对立统一 102

第二节 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 102

二、否定之否定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04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5

第三节 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基本范畴 107

一、联系中的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 107

二、发展中的因果性、事件性、过程性 109

主编手记 “生生之谓易”: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112

第一节 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115

一、世界的可知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115

第五章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运动 115

二、知行之辩——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探索 119

三、认识论的革命——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21

第二节 基于实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3

一、实践第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3

二、实践——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123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对立统一 125

第三节 辩证运动:认识作为充满矛盾的过程 127

一、实践与认识——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127

二、认识的总过程——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30

三、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思想路线的依据 131

主编手记 认识何以可能?人类(实践)何以可能? 133

第六章 真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7

第一节 真理的客观性:坚持真理观的唯物论 137

一、真理观的历史发展——从“符合论”到“融贯论” 137

二、客观真理论——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40

三、真理标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42

第二节 真理的具体性:坚持真理观的辩证法 145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存在于过程中 145

二、真理总是具体的——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147

三、真理存在于认识的过程中——在比较中发展真理 148

一、从形式逻辑到辩证逻辑 150

第三节 逻辑:获得真理的有效方法 150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54

主编手记 人在旅途:“林中路”中觅真理 159

第七章 劳动: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162

第一节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锁钥 162

一、社会历史观的漫长探索 162

二、劳动是人和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167

第二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70

一、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 170

二、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72

三、社会有机体的系统结构 174

一、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的扬弃 177

第三节 唯物史观:社会认识的科学方法论 177

二、偶然、必然、自由——历史的辩证法 182

三、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类创造历史的合目的性 186

主编手记 人类正在迈向新的纪元 189

第八章 社会规律:历史发展的动力及内在的必然 195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95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95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99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01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204

第二节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04

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06

第三节 科学技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208

一、科学技术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和生产劳动实践 208

二、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209

主编手记 语词新释:阶级、族性、可持续发展 212

第九章 人:历史运动的主体和创造者 218

第一节 人的本质: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218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论——东西方的不同探索 218

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21

一、价值及人的价值——需要与满足的关系范畴 223

第二节 人的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223

二、人的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224

三、人的价值的实现条件——主客观的统一 226

第三节 人的作用:人民群众与个人的历史作用 227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27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29

三、历史的规律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231

主编手记 人是什么?永无止尽的探索 234

第一节 从世界观到人生观:认识世界与实践人生 237

一、析万物之理与解人生之谜——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237

第十章 人生:现状反思与理想追求 237

二、人生态度及其简析——享乐、禁欲、乐观、悲观和虚无 238

三、寻求超越之途——东西方人生态度比较 242

第二节 人生真谛:困惑与希望 243

一、自我与他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243

二、生存与死亡——思考与超越 245

三、过程与结果——选择和责任 247

第三节 人的理想境界: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 248

一、理想人格的塑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圣贤之道析 248

二、全面发展的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人生 250

三、现实的人生理想——科学论证和哲学基础 251

主编手记 走出虚无:“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253

第十一章 文化与社会意识:人类发展的标志 258

第一节 文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58

一、文化的含义——人的创造性的体现 258

二、文化的变迁及其原因——人与自然、社会及外部环境的互动 260

三、狭义文化的基本形式及其核心——科学、艺术、伦理和宗教 261

第二节 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反映 263

一、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63

二、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另一特点 264

三、社会意识的层次与结构 265

一、文化的时间和空间系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266

第三节 文化的发展:立足民族传统走向现代化 266

二、文化的普同性与特异性——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268

三、现实的文化发展之路——立足民族传统,走向现代化 270

主编手记 文化与文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73

结语 共产主义:自由的实现和人类的解放 276

一、自由的内涵与人的解放。 276

二、共产主义的实质是自由王国的实现 278

主编手记 道法自然:“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282

附录 请给“爱智之学”更多一些美感——漫谈哲学教科书的文体改革 288

后记 292

再版补记 2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