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新编公共基础知识
新编公共基础知识

新编公共基础知识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3053920
  • 页数:4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配合国家公务员考录,从培养报考人员的公共基础知识和理论出发而编写的自学(培训)考试用书。
《新编公共基础知识》目录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3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目录 3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3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3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5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7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7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7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8

一、意识的起源 11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1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1

二、意识的本质 13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4

三、意识的作用 14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6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6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16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7

一、质量互变规律 18

第二节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18

二、对立统一规律 20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22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5

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7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 27

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 27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28

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9

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29

五、认识的辩证发展 30

一、真理 33

第二节 认识和真理 33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4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35

第五章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38

二、社会存在 39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9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39

三、社会意识 4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1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41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3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45

第三节 阶级、国家、革命 45

二、国家与革命 46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47

第四节 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 47

三、我国现阶段的两类社会矛盾和人民民主专政 47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48

三、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 49

一、总结历史经验,反映时代特征 53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53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 53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3

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55

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6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57

二、首要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基本涵义 61

第一节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1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6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6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63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内容 64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4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66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67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67

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68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6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69

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政策 70

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7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73

第一节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73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3

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7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75

一、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76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76

二、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77

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78

一、市场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80

第三节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80

二、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81

一、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88

第四节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8

三、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原则和手段 90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90

四、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 94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9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96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96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97

三、非公有制经济 101

二、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按劳分配原则 103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0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03

三、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形式 105

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07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07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08

三、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 109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111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111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11

二、对外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11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113

二、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 114

一、问题的提出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11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11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15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116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11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和意义 116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17

第五节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117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117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18

三、“一国两制”的实践及其意义 119

三、法的作用 123

二、法的基本特征 123

第三部分 法律 123

第一章 法理学 123

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123

一、法的概念和本质 123

一、法与经济 124

第二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24

二、法与政治、政策 125

一、法的制定的概念 126

第三节 法的制定 126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126

四、法的渊源与分类 127

三、立法程序 127

二、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27

二、法律的效力 128

一、法的实施及其相关概念 128

五、法律体系 128

第四节 法的实施 128

三、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 129

四、法律关系 130

五、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131

六、法律实施的监督 132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133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133

第二章 宪法 133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 133

一、国家性质概述 134

第二节 国家性质 134

三、宪法保障制度与宪法监督制度 134

四、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34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35

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35

一、基本经济制度 136

第三节 经济制度 136

四、统一战线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36

一、政权组织形式 137

第四节 国家形式 137

二、分配制度 137

三、经济体制 137

四、其他规定 137

二、国家结构形式 138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40

一、概述 140

第五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40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141

第六节 国家机构 14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42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43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 143

三、国务院 143

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46

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146

一、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及特点 148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148

第三章 行政法 148

二、行政法关系 149

四、行政法的作用 150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50

一、行政主体 151

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151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152

第三节 行政行为概述 152

二、行政相对方 152

二、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 153

四、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 154

三、行政行为的分类 154

五、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155

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156

第四节 抽象行政行为 156

二、行政立法行为 157

一、行政征收 159

第五节 具体行政行为 159

二、行政许可 160

三、行政确认 162

四、行政监督检查 163

五、行政处罚 164

六、行政强制 171

八、行政奖励 172

七、行政给付 172

九、行政裁决 173

二、行政指导 175

一、行政合同 175

第六节 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175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及特征 176

第七节 行政程序 176

二、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177

三、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178

二、行政责任 180

一、行政违法 180

第八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180

一、行政赔偿概述 181

第九节 行政赔偿 181

二、行政赔偿的范围 182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183

四、行政赔偿程序 184

五、行政赔偿的方式和计算标准 185

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187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及特点 187

第十节 行政复议 187

三、行政复议的范围 188

四、行政复议的管辖 189

五、行政复议参加人 190

六、行政复议程序 191

一、行政诉讼概述 193

第十一节 行政诉讼 193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194

四、行政诉讼的管辖 195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195

五、行政诉讼参加人 197

六、第一审程序 198

七、第二审程序 199

八、审判监督程序 200

九、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决定 201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 203

一、刑法的性质 203

第四章 刑法 203

第一节 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203

一、犯罪的本质 204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204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204

四、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204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 205

一、犯罪的客体 205

二、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205

第三节 犯罪构成 205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 206

三、犯罪的主体 206

二、紧急避险 207

一、正当防卫 207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207

三、犯罪中止 208

二、犯罪未遂 208

第五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208

一、犯罪的预备 208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 209

第七节 单位犯罪 209

第六节 共同犯罪 209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209

二、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209

二、刑罚的目的 210

一、刑罚的概念 210

二、单位犯罪的刑罚 210

第八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210

二、附加刑 211

一、主刑 211

第九节 刑罚的种类 211

三、自首和立功 212

二、累犯 212

第十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212

一、量刑 212

五、缓刑 213

四、数罪并罚 213

七、假释 214

六、减刑 214

二、贪污贿赂罪 215

一、犯罪的种类 215

八、时效 215

第十一节 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 215

三、渎职罪 216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218

一、民法的概念 218

第五章 民法 218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18

一、公民 219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19

一、民事法律行为 220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220

二、法人 220

二、代理 221

二、财产所有权 222

一、物权 222

第四节 物权与所有权 222

二、债产生的根据 223

一、债的概念与特征 223

第五节 债权 223

四、合同 224

三、债的分类 224

五、债的履行 226

三、专利权 227

二、著作权 227

六、债的终止 227

第六节 知识产权 227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227

四、商标权 228

二、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229

一、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 229

第七节 人身权 229

一、人身权的概念和分类 229

二、人身权的保护方法 229

第八节 财产继承权 229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230

第九节 民事责任 230

三、法定继承 230

四、遗产的分配原则 230

四、民事责任的方式 231

三、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231

二、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231

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 232

二、诉讼时效的种类 232

第十节 诉讼时效 232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232

二、经济法的地位 233

一、经济法的概念 233

第六章 经济法 233

第一节 经济法总论 233

三、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 234

四、经济法律关系 235

一、公司法律制度 236

第二节 经济组织法 236

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制度 238

三、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239

四、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 240

一、反垄断法律制度 243

五、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241 )第三节 市场管理法 243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244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244

五、证券法律制度 245

四、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245

七、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 247

六、票据法律制度 247

四、自然资源法律制度 248

三、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248

第四节 宏观调控法 248

一、计划的统计法律制度 248

二、固定资产投资法律制度 248

七、税收法律制度 249

六、财政法律制度 249

五、能源法律制度 249

第五节 社会保障法 250

十一、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250

八、银行法律制度 250

九、价格法律制度 250

十、会计和审计法律制度 250

三、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制度 251

二、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251

一、社会保障法 251

一、政府职能的含义 255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含义和作用 255

第四部分 行政管理 255

第一章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255

二、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256

三、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258

一、政府的基本职能 259

第二节 政府职能体系 259

三、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262

二、政府的层级职能 262

一、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要素 264

第三节 政府职能转变 264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265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266

一、政府机构的含义 268

第一节 政府机构概述 268

第二章 中国政府机构及其改革 268

二、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 269

三、机构编制管理 270

二、完整统一原则 271

一、职能优先原则 271

第二节 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 271

三、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 272

五、精简与效能的原则 273

四、权责一致的原则 273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274

第三节 政府机构改革 274

六、依法设置原则 274

二、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 275

三、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276

一、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 277

第四节 现行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277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情况 280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283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特色 283

第三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 283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285

一、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内涵 286

第二节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 286

二、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内涵 287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范围与国家公务员的义务、权利 289

第三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289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289

二、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291

三、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293

四、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 296

五、国家公务员纪律与行政处分制度 298

六、国家公务员培训、交流、回避制度 301

七、国家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303

八、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退休制度 305

九、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307

一、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308

第一节 行政领导体制 308

第四章 行政领导 308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310

一、行政领导职务及其非领导职务序列 313

第二节 行政领导及其职务升降与任免 313

二、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315

三、行政领导的职务升降 316

四、行政领导职务任免 320

一、转向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323

第一节 行政决策 323

第五章 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与协调 323

二、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324

三、行政决策过程 325

一、行政执行及其层级、手段 326

第二节 行政执行 326

二、行政执行的环节 327

一、行政协调的含义与作用 328

第三节 行政协调 328

二、行政协调的类型及其机制 329

三、行政协调的前提条件 330

一、加强依法监督的重要性 331

第四节 行政监督 331

二、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332

三、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334

一、主题的形成与提炼 339

第一节 主题与材料 339

第五部分 公文写作与处理 339

第一章 写作基础知识 339

二、实用文体主题的表现 340

三、材料的积累与占有 341

一、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 342

第二节 结构、表达方式与语言 342

四、材料的选取 342

三、表达方式 344

二、结构安排的注意事项 344

四、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 347

一、记叙文体 348

第三节 常用基本文体写作方法 348

二、议论文体 349

三、说明文体 351

一、公文的特点 353

第一节 公文的特点与功能 353

第二章 公文写作概述 353

一、公文的分类 354

第二节 公文的种类 354

二、公文的功能 354

二、通用公文的文种 356

二、公文结构 358

一、公文文体 358

第三节 公文文体与结构 358

一、公文的格式 360

第四节 公文的格式与稿本 360

二、公文的稿本 364

三、合体 367

二、求实 367

第三章 公文写作要则 367

第一节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367

一、合“法” 367

五、严谨 368

四、简明 368

九、清晰 369

八、完整 369

六、准确 369

七、规范 369

二、行文规则的基本内容 370

一、遵守行文规则的客观必要性 370

十、耐久 370

第二节 行文规则 370

一、公文的语言特点 372

第三节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372

二、公文词语的选择 374

三、公文语句的组织 377

四、公文中若干事物和概念的特殊表达要求 384

第四节 公文写作程序 388

一、公文写作前的准备 389

二、撰拟文稿 390

一、规范性公文的特点 392

第一节 规范性公文的撰写 392

第四章 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 392

二、规范性公文的结构 393

第二节 决定、决议、通知、通报、批复、通告的撰写 395

三、规范性公文的撰写要求 395

一、决定 398

二、决议 399

三、通知 400

四、通报 403

五、批复 404

六、通告 405

一、请示 406

第三节 请示、报告的撰写 406

二、报告 407

一、函 410

第四节 函、会议纪要的撰写 410

二、会议纪要 411

一、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413

第一节 概述 413

第五章 公文处理 413

三、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414

二、公文处理活动的地位 414

一、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415

第二节 收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415

二、收文办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416

三、收文管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419

一、发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422

第三节 发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422

二、发文办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423

三、发文管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425

一、处置办毕公文的主要活动 426

第四节 办毕公文的处置 426

三、公文销毁的范围与方式 427

二、公文清退的范围与手续 427

五、立卷归档 428

四、暂存公文的保管 428

附录一 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429

附录二 2003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437

附录三 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 4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