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
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

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村·元等著
  • 出 版 社: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1984
  • ISBN:
  • 页数:111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目录
标签:发展史 发展

第一篇 汉民族的佛教 1

第一章 佛教东传中国与其传衍经过 1

第一节 绪论 1

(一)日本佛教溯源 1

(二)中国佛教史的时代划分 4

第二节 佛教东传的年代及其经路 6

(一)佛教传华年代的各种传说 6

(二)佛教东传中国的经路 9

第三节 佛教东传后的特性及接纳上的问题 13

(一)发展期间的混合佛教及其东传 13

(二)接纳佛教的基础及其态度 16

(一)中国崇佛的最初史实 24

第一节 后汉崇佛的背景 24

第二章 佛教在汉魏晋三朝的发展 24

(二)后汉社会所接纳的佛教 28

(三)安息及月氏系佛教的传译 32

第二节 以洛阳及建康为中心的佛教 37

(一)曹魏学风与朱士行的于阗之行 37

(二)支谦、康僧会在吴都——建康的奋斗 42

第三节 西晋思想界与佛教 46

(一)佛家思潮趋向与汉人佛教信徒 46

(二)异国归化人如何指导佛教活动 50

第三章 佛教在华北胡族国家建立的经过 55

第一节 奇僧佛图澄及其门徒的活跃 55

(一)佛图澄教化后赵石氏 55

(二)释道安推展新佛教 60

(一)鸠摩罗什所传译的龙树佛教 68

第二节 鸠摩罗什与昙无谶的译业 68

(二)河西佛教与昙无谶的译经 77

第四章 佛教于江南汉族国家的发展 83

第一节 东晋贵族社会中的佛教与庐山慧远的活动 83

(一)东晋长江流域的佛教 83

(二)庐山时期的慧远与长安佛教界的交流 93

第二节 传统的中国民族意识与佛教徒的边国意识 102

(一)王法与教法的论争 102

(二)三世因果报应与精神的灭否 109

(三)佛教徒的边国意识与入竺求法 113

(四)法显入竺纪行 117

第五章 华北异民族统治下的佛教 129

第一节 太武之废佛与文成帝、昙曜之复兴佛教 129

(一)北魏王室之摄取佛教与太武帝之断然废佛 129

(二)佛教的复兴与昙曜的活跃 136

第二节 新译出之诸经论与北魏佛教的开展 144

(一)实践的佛教——禅与念佛 144

(二)学解的佛教——南朝佛教 156

(三)唯识系佛教翻译与末法感的成立 172

第六章 隋唐的统一与佛教 185

第一节 隋的南北统一与佛教复兴 185

(一)北周武帝的废佛 185

(二)隋文帝的兴佛 189

(三)隋炀帝与佛教 195

第二节 大唐国家建设与佛教 202

(一)隋的灭亡与唐的创业 202

(二)长安的佛教 207

第三节 国家与佛教 210

(一)隋唐佛教的官寺 210

(二)内道场的设置及其任务 214

(三)僧官与教团的统制 218

(四)度僧的制度 225

(五)国家的佛教 233

第七章 中国佛教的形成 235

第一节 隋唐佛教的地位 235

前言 235

第二节 佛法相承与「宗」的观念之成立 238

(一)付法相承与传灯 238

(二)佛法的相承与宗派的成立 242

(三)「宗」的观念之成立 245

第三节 末法思想的成立 249

(一)末法观与末法经典 249

(二)中国佛教的末法观 253

(三)净土教的末法观 259

(四)克服末法意识 262

第四节 教判的大成 264

(一)外来佛教的整理与统合 264

(二)形成教义体系的教判 267

(三)教判与教禅一致 275

第八章 隋唐的中国佛教 279

第一节 序言 279

隋唐佛教的意义 279

第二节 隋代的长安佛教 280

(一)集中于长安的佛教 281

(二)江南的佛教 286

第三节 对印度佛教的追求与新传来的佛教 287

(一)三论教学之集大成者——吉藏 287

(二)玄奘的印度求法与法相宗 290

(三)密教的东传 298

(一)智?教学的形成与天台宗 307

第四节 佛教的思想追求 307

(二)华严教学的形成与法藏 315

第五节 信行的佛教 326

(一)中国禅的成立与开展 326

(二)净土教的形成与称名念佛 337

(三)三阶教的兴起与盛衰 345

第六节 律宗的成立与菩萨戒 349

(一)戒律的传来与律宗的成立 349

(二)菩萨戒 354

第九章 佛教的民众化与佛教文化 356

第一节 佛教徒的信仰与佛教仪式 356

民众的佛教信仰 356

佛教的民众化 360

第二节 寺院的形态与社会教化 360

第三节 佛教的艺术与文化 364

艺术与文化的展开 365

第四节 佛典译出与大藏经的成立 368

汉译经典与其整理 368

第十章 唐末五代的佛教 373

第一节 唐末的废佛与五代的佛教 373

(一)道教与佛教的论争 373

(二)隋唐佛教的动向 378

第二篇 中国民俗的佛教 385

第一章 唐宋交替之际的佛教 385

第一节 五代王朝的宗教政策 385

(一)中国人接受佛教的方式 385

(二)佛教的制度化 388

儒教国家之下的佛教 390

第二节 后周世宗的废佛 390

第三节 吴越国的佛教 395

佛教普及地方 395

第二章 佛教的复兴 399

第一节 印刷大藏经的出现 399

印刷技术的发达与经典 399

第二节 中印的文化交流 402

沙门的中印往来 402

第三节 赵宋的译经 404

(一)文治政治与译经事业 404

(二)译经事业的实况 407

第四节 印度密教与中国密教 411

宋代的密教 411

度牒制度的败坏与买卖 413

第五节 度牒的买卖 413

第三章 禅宗的隆盛与护法活动 417

第一节 语录与公案 417

(一)禅风的流行 417

(二)言语与禅 419

第二节 宋儒与佛教 422

宋儒的大成以及排佛论 422

第三节 契嵩的三教调和论 425

富国强兵与排佛论 425

第四节 张商英的护法论 428

三教调和与护法论 428

第五节 佛教史学的发展 430

佛教界与史观 430

宋代佛教的隆盛与庶民生活 432

第六节 宋代佛教的另一面 432

第四章 宗教与政治——邪教的发生 437

第一节 辽金时代的佛教 437

辽金时代佛教的隆盛 437

第二节 白莲教与白云宗 440

政治权力与佛教教团 440

第五章 元朝的佛教 445

第一节 元朝宗教政策与喇嘛教 445

元朝的佛教保护政策 445

第二节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 447

元朝宰相 448

第三节 佛教所受到的统治 450

元朝宗教政策的实施 450

僧侣出身的政治家——刘秉忠 452

第四节 元代佛教界人 452

第五节 儒佛道的关系 454

佛道论争 454

第六章 庶民的佛教 458

第一节 明代佛教的实况 458

明代佛教政策与庶民生活 458

第二节 道衍禅师 463

(一)道衍禅师的生涯 463

(二)燕王与道衍 467

(三)靖难之师 468

(四)对禅僧的告诫 470

(五)晚年的道衍 473

(一)何谓庶民佛教 475

(二)庶民佛教的记录 477

(三)明代佛教之教学与实践 481

第三节 明代的庶民佛教 483

知识份子的佛教批判与居士佛教的萌芽 485

第五节 明代佛教的精华——禅净融合 487

禅·讲·教 487

第一节 清朝的汉人教化政策 492

清朝的佛教政策 492

第七章 满族对于汉族的统治与佛教 492

第四节 知识阶级的佛教信仰 493

(一)宗派 495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寺院的情况 495

(二)丛林的内部组织 497

(三)佛事的种类 503

第三节 居士的佛教 511

居士佛教的实态 511

第四节 喇嘛教的隆盛 515

明清两朝的喇嘛教信仰 515

第五节 从俚谚看中国佛教 517

俗谚之中的庶民佛教 517

第一节 讨满兴汉——清帝室的倾颓 524

民族意识的昂扬 524

第八章 新时代与佛教 524

第二节 庙产兴学 525

斥击儒佛道的运动 526

第三节 佛教界组织化与僧侣教育的振兴 527

佛教寺院僧尼的团结 527

第四节 现代中国佛教徒的生活规范 530

(一)前言 530

(二)戒律的复兴 532

(三)灵岩山寺的诸项规约 537

(四)共产主义治下的生活规范 558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僧侣再教育 562

(一)佛教复兴运动 562

(二)中国共产党政权下的僧侣再教育 567

(一)陈毅的宗教观 579

第六节 共产中国宗教实情 579

(二)寺外勿言宗教 583

(三)灭亡途中的中国佛教 585

第七节 结语 588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与佛教 588

第三篇 中国民族宗教的系谱 593

第一章 中国人的宗教生活 593

第一节 中国人的宗教思想 593

(一)生存于相对的世界里 593

(二)修善止恶 597

(三)官的宗教与民的宗教 602

第二节 民间信仰的实态 607

(一)年中行事与宗教 607

(二)台湾宗教现况 612

第二章 民间宗教的历史发展 626

第一节 民间宗教的形成 626

(一)民间宗教形成的气运 626

(二)太平道的出现 628

(三)由五斗米道至天师道 632

第二节 民间宗教的新发展 635

(一)全真教的成立 635

(二)丘长春的救济活动 644

第三节 民间宗教的多样化 650

(一)白莲教的革命思想 650

(二)明末宗教结社与清代白莲教的分派活动 658

(三)罗祖的无为教及其末流 666

(四)从明末的无为教到清代的罗教结社 673

第三章 民间宗教与经典 680

第一节 民间宗教的经典 680

(一)信心应验录 680

(二)太上感应篇 690

(三)阴隲文与觉世真经 697

第二节 功过思想与功过格 702

(一)袁了凡的阴隲录 702

(二)赤松子中诫经的功过思想 710

(三)太微仙君功过格与自知录 721

(四)云谷禅师的传本与功过格的流通 733

第三节 三宝卷与宗教结社 739

(一)黄育楩的破邪详辩 739

(二)宝卷与民众宗教 746

第四节 民间宗教的教主吕祖 761

(一)吕祖的传记 761

(二)成为民众神的吕祖 769

(三)有关吕祖信仰的文献资料 772

第四章 现代中国的宗教结社 781

第一节 救世新教 781

(一)悟善社 781

(二)救世新教 793

(三)救世新教的各项规程与组织 796

第二节 世界红卍字会道院 818

(一)道院的历史 818

(二)道院的组织及发展 829

(三)道院的教义 843

(一)对于宗教的基本态度 86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宗教结社 863

(二)结语 865

第四篇 汉语文化分布的佛教 867

第一章 朝鲜半岛的佛教 867

第一节 三国时代的佛教 867

(一)高句丽的佛教 867

(二)百济的佛教 873

(三)古新罗的佛教 877

第二节 新罗时代的佛教 887

(一)学解佛教与宗派 887

(二)实践佛教的时代 906

第三节 高丽时代的佛教 925

(一)高丽的佛教 925

(二)高丽后期的佛教 941

(三)高丽佛教的衰微 959

第四节 李朝佛教 965

(一)废佛与儒教的宣扬 965

(二)僧科之复兴与曹溪禅 992

第五节 现代的佛教 1013

日本侵韩的始末 1013

第二章 台湾的佛教 1023

第一节 台湾初期的佛教 1023

(一)序言 1023

(二)明末郑氏渡台与佛教的流入 1024

(三)清朝台湾寺院的兴建 1026

(四)异样的在家佛教之活动 1036

第二节 日据时代的佛教 1044

(一)日本佛教的传来 1044

(二)中日佛教的交流与南瀛佛教会的成立 1053

逐渐日化的台湾佛教 1058

第三节 皇民化运动与台湾佛教的发展 1058

第四节 台湾光复后的佛教 1062

(一)台湾复归中国以及大陆佛教的再建 1062

(二)教会的组织与佛学院的林立 1064

(三)中国佛教戒坛之建立——否定肉食娶妻 1072

(四)佛教文化的发展与中华大藏经的编纂 1078

(五)居士佛教与大学青年佛教社团 1083

第五节 台湾佛教的现况 1088

(一)大学开始设置佛教研究所 1088

(二)社会教育的创设 1090

(三)寺院的新任务与僧尼的命运 1092

第三章 香港的佛教 1094

第一节 中国佛教传至香港的史迹 1094

(一)序言 1094

(二)唐代南海的交通与屯门的贸易商路 1095

(三)杯渡庵之由来与其史实 1097

(四)灵渡寺的创立和遗迹 1099

第二节 民国以来的香港佛教 1102

(一)清末至二次世界大战为止的香港佛教 1102

(二)天台与净土的弘扬及佛教学院的创立 1108

第三节 第二次大战后的香港佛教 1111

(一)流入香港的大陆僧侣 1111

(二)佛教的社会教育与僧侣教育 1115

(三)佛教文化与社会福利事业 1116

第四章 越南的佛教 1121

第一节 先史时代越南人的信仰与初期文化 1121

(一)越南的原始信仰 1121

(二)和中国文化的接触 1127

(一)佛教传入越南的经过 1131

第二节 北属期的历史与佛教 1131

(二)越南与印度、中国的关系 1135

第三节 唐朝统治下的「安南」及禅宗的传来 1141

(一)中国文化与禅的移入 1141

(二)唐的交州统治与禅宗的发展 1145

第四节 越南独立王朝初期的佛教之发达 1152

吴朝、丁朝及前黎朝的成立 1152

第五节 李朝的佛教 1158

(一)李朝的成立 1158

(二)李朝的儒教与佛教 1163

(三)李朝的草堂派与无言通派 1165

第六节 陈朝的佛教 1171

(一)陈朝的建国 1171

(二)民族意识的高扬与参话禅 1174

(一)黎朝的成立与佛教的衰退 1181

第七节 黎朝与阮朝的佛教 1181

(二)阮朝的成立 1187

第五章 琉球的佛教 1195

第一节 琉球国王接纳佛教的经过 1195

(一)佛教初传 1195

(二)琉球与明朝之接触 1204

(三)日本禅宗的传入 1212

第二节 神佛混合的自然发展 1220

(一)熊野信仰与神社之建立 1220

(二)楞伽门派与琉球僧之留学日本 1225

(三)琉球禅林之确立 1234

第三节 国家与佛教 1240

(一)尚圆王之即位 1240

(二)天德山圆觉寺之兴建 1247

(三)使僧与遍参游方 1252

(四)琉球真言宗与庶民之愿望 1261

(五)念佛僧的留锡 1265

第五篇 丝路的佛教 1269

第一章 总说 1269

第一节 佛教东渐的途径 1269

第二节 喇嘛教的舞台——西藏 1271

第二章 从印度河到帕米尔 1275

第一节 前言 1275

(一)通达印度之路 1275

(二)沙漠世界与佛教 1277

第二节 纪元前 1284

(一)阿育王时代 1284

(二)弥兰陀王时代 1286

(三)希腊人与佛教 1288

(四)铄迦与钵罗婆 1291

第三节 贵霜帝国 1294

(一)大月支帝国 1294

(二)迦腻色伽王 1298

(三)大乘佛教之兴起 1302

(四)佛像问世 1304

第四节 贵霜的佛迹 1309

(一)中国的资料 1309

(二)阿富汗的初期佛塔 1311

(三)阿富汗的都市遗迹 1317

(四)阿姆河之北 1320

(五)圣物崇拜 1324

第五节 多佛与大佛 1326

(一)巴米央 1326

(二)大佛思想的背景 1329

(三)多佛多菩萨 1333

第六节 颠峰与终结 1339

(一)亥巴克之谜 1340

(二)地方性的特征 1344

(三)灭亡 1347

第三章 西域世界 1352

第一节 东土耳其斯坦 1352

第二节 东土耳其斯坦探险的进展 1365

(一)各国纷组探险队 1365

(二)俄国探险队 1367

(三)英、法、德及其他国家之探险队 1372

第三节 于阗国的佛教 1380

(一)于阗是怎样一个国家 1380

(二)于阗佛教史 1388

第四节 龟兹的佛教 1398

(一)龟兹是怎样一个国家 1398

(二)龟兹佛教史 1402

第五节 高昌国的佛教 1408

吐鲁番之地与其历史 1408

第四章 敦煌佛教的盛衰 1414

第一节 敦煌这个地方 1414

(一)佛教繁荣的纪念碑 1414

(二)敦煌——丝路的要冲 1417

第二节 古抄本中的故事 1419

(一)五世纪初叶的河西佛教 1419

(二)北朝时代佛教的兴隆 1422

(三)长安佛教的流布 1425

(四)西藏统治下的佛教 1428

(五)归义军时代的敦煌佛教 1440

第三节 敦煌千佛洞的遗产 1451

(一)千佛洞之草创 1451

(二)佛教繁荣的隋唐时代 1455

(三)西藏统治时代的造窟 1457

(四)归义军时代的佛窟群 1458

(五)其后的敦煌佛教 1462

第五章 出土佛典的面面观 1464

第一节 沙碛中的佛典 1464

第二节 佛典的文字 1468

(一)布拉夫米文字 1468

(二)卡罗书地文字 1472

(三)其他文字 1474

(一)材料 1478

第三节 出土佛典的材料与形式 1478

(二)形式 1482

第四节 埋没在沙中的佛典 1494

(一)古印度语文献 1494

(二)和阗铄迦语的佛典 1511

(三)粟特语文献 1518

(四)都货罗语佛典 1521

(五)古代土耳其语佛典 1533

(六)汉文佛典 1544

第六章 西藏佛教 1549

第一节 鬼灵教与佛教的接触 1549

(一)佛教的传入 1549

(二)土俗信仰 1552

第二节 吐蕃王国的成立及佛教的引进 1554

(一)松赞冈布王与佛教 1555

(二)西藏文化的进展 1558

第三节 国威的伸张及佛教的兴隆 1561

(一)佛教渐趋隆盛 1561

(二)吐蕃王朝周围的国际情势 1568

(三)密宗的传入 1570

第四节 萨木央寺的论争与佛教国教化 1573

(一)中国系统佛教与印度系统佛教 1574

(二)拉萨的论争 1577

第五节 佛典目录与译语字汇之编纂 1583

(一)译经目录之作成 1583

(二)翻译名义大集之编纂 1588

第六节 从破佛到后传佛教 1590

(一)墀若巴瑾王的护佛政策 1591

(二)破佛及其后的情势 1593

(一)后传佛教的性质 1598

第七节 后传佛教的展开 1598

(二)其后的开展 1608

第七章 喇嘛教文化之扩展 1610

第一节 蒙古的佛教 1610

(一)元朝吸收喇嘛教 1610

(二)佛典翻译与活佛 1612

第二节 布里亚蒙古之佛教 1614

(一)苏俄的蚕食与喇嘛教 1614

(二)喇嘛僧的活动 1616

第三节 卡尔穆克的佛教 1618

(一)鞑靼人与卫拉特的喇嘛教 1619

(二)佛教的西传 1621

第四节 其他地方的喇嘛僧 1623

(一)喜马拉雅山中的喇嘛教 1623

(二)喇嘛教的残影与复苏 162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