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分析化学核心教程
分析化学核心教程

分析化学核心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凡昌,潘祖亭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30147162
  • 页数:3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高校教材。
《分析化学核心教程》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2

1.2.1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2

1.2.2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3

1.2.3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3

1.2.4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3

1.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 4

1.4.1 推荐书目 5

1.4 分析化学文献 5

1.4.2 推荐丛书和手册 6

1.4.3 推荐杂志 6

参考文献 7

第二章 分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8

2.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基本概念 8

2.1.1 系统误差 8

2.1.2 随机误差 9

2.1.3 准确度与误差 9

2.1.4 精密度与偏差 10

2.1.5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14

2.2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5

2.2.1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5

2.2.2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16

2.2.3 t分布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18

2.2.4 可疑值的取舍 20

2.2.5 显著性检验 22

2.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5

2.3.1 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25

2.3.3 检查和消除系统误差 26

2.3.2 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26

2.3.4 适当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随机误差 27

2.4 有效数字及随机误差的传递 28

2.4.1 有效数字 28

2.4.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9

2.4.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9

2.4.4 随机误差的传递 31

2.5 分析质量的保证与控制 32

2.5.1 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图 32

2.5.2 平均值质量控制图 33

思考题与习题 36

参考文献 40

第三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41

3.1 概述 41

3.2 滴定分析简介 48

3.2.1 滴定分析过程与术语 48

3.2.2 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49

3.2.3 滴定分析方式 49

3.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50

3.3.1 基准物质 50

3.3.2 标准溶液 51

3.4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52

3.4.1 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和常用公式 52

3.4.2 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 53

思考题与习题 56

参考文献 60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61

4.1 概述 61

4.1.1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的内容 61

4.1.2 酸碱平衡的研究手段 61

4.1.3 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 62

4.1.4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解离常数 64

4.2 分布系数δ的计算 64

4.2.1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 65

4.2.2 多元弱酸及其共轭碱 66

4.3 质子条件与pH计算 67

4.3.1 质子条件 67

4.3.2 pH的计算 68

4.4 对数图解法 78

4.4.1 H2O及强酸强碱的浓度对数图 79

4.4.2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的浓度对数图 80

4.4.3 多元酸及其共轭碱的浓度对数图 81

4.4.4 对数图解法的应用 82

4.5 酸碱缓冲溶液 84

4.5.1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84

4.5.2 缓冲指数β 86

4.5.3 缓冲容量α 87

4.5.4 重要缓冲溶液 88

4.6 酸碱滴定曲线 89

4.6.1 用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 89

4.6.2 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的滴定曲线 91

4.6.3 用强碱滴定多元酸或混合酸的滴定曲线 92

4.7 酸碱指示剂 94

4.7.1 酸碱指示剂原理 94

4.7.2 指示剂的用量 96

4.7.3 混合指示剂 97

4.8 终点误差 97

4.8.1 强碱滴定强酸 97

4.8.3 强碱滴定多元弱酸 98

4.8.2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98

4.9 酸碱滴定的应用 99

4.9.1 混合碱的测定 99

4.9.2 极弱酸(碱)的测定 100

4.9.3 铵盐中氮的测定 101

4.9.4 用酸碱滴定法测定磷 102

4.9.5 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硅 102

4.9.6 有机化合物中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103

4.10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104

4.10.1 非水溶剂 104

4.10.2 非水滴定的条件选择 106

4.10.3 非水滴定应用示例 108

思考题与习题 108

参考文献 112

第五章 络合平衡和络合滴定 113

5.1 概述 113

5.1.1 无机络合剂 113

5.1.2 有机络合剂 113

5.2 络合平衡 116

5.2.1 络合物和稳定常数 116

5.2.2 逐级络合物的分布 117

5.3 副反应系数α与条件常数K′ 119

5.3.1 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系数αM(L)(络合效应) 120

5.3.2 EDTA的副反应系数αY(H)(酸效应) 121

5.3.3 EDTA的酸效应曲线 121

5.3.4 用解析法计算副反应系数 122

5.3.5 EDTA的条件稳定常数K′MY 123

5.4 络合平衡的浓度对数图 125

5.5 pL及pM缓冲溶液 125

5.6 滴定曲线 126

5.7.1 金属指示剂原理 128

5.7 金属指示剂 128

5.7.2 金属指示剂颜色转变点pMt的计算 129

5.7.3 常用金属指示剂 130

5.7.4 使用金属指示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30

5.8 络合滴定终点误差 131

5.8.1 络合滴定终点过程模型 131

5.8.2 无指示剂参与的终点误差公式——Ringbom公式的推导 133

5.8.3 目测法的终点误差公式 135

5.9.1 滴定单一离子时的最高酸度 137

5.9 络合滴定中的酸度问题 137

5.8.4 校正终点的误差公式 137

5.9.2 滴定单一离子时的最低酸度 138

5.9.3 金属指示剂适宜的酸度范围 139

5.9.4 目测法的最佳酸度 140

5.9.5 用解析法求算最高酸度 140

5.9.6 络合滴定中的酸碱缓冲溶液 141

5.10 络合滴定中的干扰问题 142

5.10.1 判断N1是否会干扰滴定 143

5.10.2 干扰离子与指示剂的反应 143

5.11.2 用解析法求算掩蔽剂的浓度[L] 144

5.11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144

5.11.1 络合掩蔽 144

5.11.3 氧化还原掩蔽 146

5.11.4 沉淀掩蔽 146

5.11.5 用其他氨羧络合剂作为滴定剂 147

5.12 络合滴定的方式 149

5.12.1 直接滴定 149

5.12.2 返滴定 149

5.12.3 置换滴定 149

5.13 目测法终点误差公式的推导 150

5.12.4 间接滴定法 150

思考题与习题 153

参考文献 157

第六章 沉淀滴定 158

6.1 滴定曲线 158

6.2 终点误差 158

6.3 指示剂 159

6.3.1 莫尔法 159

6.3.2 福尔哈德法 159

6.3.3 法扬司法 161

思考题与习题 163

6.3.4 混合离子的沉淀滴定 163

参考文献 164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 165

7.1 氧化还原平衡 165

7.1.1 概述 165

7.1.2 条件电势 166

7.1.3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168

7.1.4 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 170

7.1.5 浓度对数图 171

7.1.6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72

7.1.7 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173

7.2 滴定曲线 174

7.2.1 氧化还原半反应的滴定曲线 175

7.2.2 氧化还原(全反应)的滴定曲线 175

7.3 指示剂 177

7.4 终点误差 178

7.4.1 无指示剂参与的终点误差 178

7.4.2 有指示剂参与的终点误差 179

7.5.1 氧化剂 180

7.5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180

7.6 氧化还原滴定的应用 182

7.5.2 还原剂 182

7.6.1 KMnO4法 183

7.6.2 K2Cr2O7法 185

7.6.3 碘量法 187

7.6.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90

思考题与习题 192

参考文献 196

8.1.1 四大滴定的共同之处 197

第八章 滴定分析小结 197

8.1 用林邦的副反应思想讨论滴定曲线和终点误差 197

8.1.2 四大滴定的不同之处 198

8.1.3 终点误差 198

8.1.4 副反应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时的应用 199

8.2 有指示剂参与的酸碱滴定终点误差 200

8.3 有指示剂存在时的滴定曲线 201

8.4 对Ringbom公式的深入讨论 203

参考文献 205

9.1 重量(称量)分析法的分类与特点 206

第九章 重量(称量)分析 206

9.2 沉淀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 207

9.2.1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207

9.2.2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207

9.3 沉淀剂的选择 208

9.3.1 有机沉淀剂的特点 208

9.3.2 有机沉淀剂的类型与应用 208

9.4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209

9.5.1 沉淀的溶解度 211

9.5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211

9.5.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214

9.6 沉淀的形成与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221

9.6.1 沉淀的类型与沉淀的形成 221

9.6.2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223

9.7 沉淀条件的控制 225

9.7.1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225

9.7.2 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225

9.7.3 均匀沉淀法 225

9.8 沉淀重量分析法应用 226

思考题与习题 228

参考文献 231

第十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232

10.1 概述 232

10.2 沉淀分离法 233

10.2.1 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 233

10.2.2 痕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233

10.3 溶剂萃取分离法 234

10.3.1 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 234

10.3.2 萃取类型及萃取条件 238

10.4 层析分离法 239

10.4.1 纸上层析分离法 240

10.4.2 薄层层析法 241

10.5 离子交换分离法 242

10.5.1 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 242

10.5.2 离子交换的亲和力 244

10.5.3 交换和洗脱 245

10.5.4 离子交换法应用示例 246

10.6 其他分离与富集方法简介 247

10.6.1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 247

10.6.2 毛细管电泳分离 248

10.6.3 膜分离 249

思考题与习题 250

参考文献 252

第十一章 原子光谱分析 253

11.1 仪器分析概述 253

11.1.1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 253

11.1.2 仪器分析的分类 253

11.1.3 仪器分析发展概况 254

11.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256

11.2.1 概述 256

11.2.2 光谱分析的仪器设备 257

11.3.2 基本原理 258

11.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258

11.3.1 概述 258

11.3.3 仪器的构成 259

思考题与习题 260

参考文献 261

第十二章 分子光谱分析 262

12.1 概述 262

12.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263

12.1.2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266

12.1.3 吸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267

12.2 红外光谱 273

12.2.1 概述 273

12.2.2 红外光谱的产生 274

12.2.3 红外光谱的测量 275

12.2.4 红外光谱的应用 276

12.3 荧光光谱 277

12.3.1 概述 277

12.3.2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280

12.4 核磁共振谱法 280

12.4.1 核磁共振谱法分析的原理 281

12.4.2 核磁共振谱法分析的应用 282

思考题与习题 282

参考文献 285

第十三章 电化学分析 286

13.1 电位分析 286

13.1.1 离子选择电极的响应机理 286

13.1.2 电位法测定溶液中的离子活度 290

13.1.3 电位滴定 291

13.2 极谱法 293

13.2.1 极谱法的基本原理 293

13.2.2 极谱定量分析 295

13.2.3 单扫描极谱 297

13.2.4 极谱络合物吸附波 300

13.3 电解分析和库仑分析 302

13.3.1 电解的基本原理 302

13.3.2 库仑分析 308

思考题与习题 312

参考文献 314

14.1 气相色谱法 315

14.1.1 概述 315

第十四章 分析化学中的色谱技术 315

14.1.2 气相色谱仪 316

14.1.3 气相色谱的固定相 316

14.1.4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 318

14.1.5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318

14.2 高效液相色谱 320

14.2.1 概述 320

14.2.2 液相色谱的几种类型 321

14.2.3 高效液相色谱仪 322

14.3 毛细管电泳 324

参考文献 326

思考题 326

附录 327

附录1 离子的?值 327

附录2 离子的活度系数 328

附录3 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 329

附录4 常用缓冲溶液 331

附录5 酸碱指示剂 332

附录6 混合酸碱指示剂 333

附录7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334

附录8 氨羧络合类鳌合物的稳定常数 338

附录9 EDTA的lgαY(H)值 339

附录10 一些络合剂的lgαL(H)值 340

附录11 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 340

附录12 校正酸效应、水解效应及生成酸式或碱式络合物效应后EDTA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341

附录13 常用金属指示剂 342

附录14 标准电极电势 343

附录15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势E?′ 346

附录16 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347

附录17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1997年) 349

附录18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5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