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区域经济协调与竞争
区域经济协调与竞争

区域经济协调与竞争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文轩,郭军,师求恩,李新安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红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5108867
  • 页数:2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当前我国中西部经济开发、搞好全局协调有一定启示作用。
《区域经济协调与竞争》目录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与区域分工理论 1

一、区域与区域经济 1

(一)区域的概念与划分 1

(二)中国经济区域的若干类型 5

(三)区域竞争与企业竞争 9

二、传统区域分工理论 12

(一)绝对优势理论 12

(二)比较优势理论 13

(三)资源要素禀赋理论 15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16

三、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 18

(一)技术要素和技术差距理论 19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0

(三)协议性地域分工理论 23

(四)供给可能性理论 23

(五)梯度转移理论 24

(六)增长极理论 25

(七)地区主导产业理论 29

四、区域分工理论的新成果 29

(一)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29

(二)动态优势理论 30

(三)产业集群理论 32

第二章 区域经济布局战略的转变 40

一、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40

(一)实施背景及过程 41

(二)形成的区域经济格局 42

(三)实践效果评价 43

二、区域倾斜发展战略 45

(一)实施背景及过程 45

(二)形成的区域经济格局 47

(三)实践效果评价 49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52

(一)实施背景及过程 52

(二)运作机制与区域发展走势 55

四、对“梯度推进理论”的反思 57

(一)梯度推进理论的主要观点 57

(二)梯度推进理论的缺陷分析 58

第三章 区域经济差距及其根源透视 64

一、区域经济差距状况 64

(一)全国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 64

(二)区域之间的城乡经济水平差距 70

(三)东中西部的经济水平差距 72

二、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根源分析 77

(一)区域制度非同步安排下的“先行者利益”优势 77

(二)区域垂直分工体系下欠发达地区的双重利益损失 80

(三)区域要素收益率差异的“放大效应”和“抑制效应” 82

(四)区域人力资本差异的制约性影响 85

第四章 区域经济关系新变化及政策效应弱化分析 93

一、区域经济关系新变化 93

(一)商品、物资流通由计划指令调拨转向市场价格调节 94

(二)生产要素由计划分配转向自由流动 95

(三)经济技术协作由中央计划主导转向自主横向联合 96

二、区域协调政策效应弱化探源 97

(一)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99

(二)区域利益主体的逐步形成 101

(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 102

三、区域协调政策效应弱化博弈分析 103

(一)不同区域企业之间博弈 104

(二)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 106

(三)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 108

第五章 区域经济竞争协调发展的规律性探讨 111

一、区域竞争的实质与特点 111

(一)区域竞争的实质 112

(二)区域竞争的特点 114

二、区域竞争协调发展的可能性条件 117

(一)区域竞争及其发展趋向 118

(二)区域协调的客观要求 123

(三)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127

三、区域竞争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128

(一)区域间企业竞争与要素的双向运动 128

(二)要素价格波动与区域产业收益率平均化趋势 128

(三)结语 129

第六章 市场经济国家区域竞争与协调关系考证 131

一、区域竞争与协调关系演变个案考察 132

(一)从无序竞争到初步协调 132

(二)从差距拉大到均衡发展 133

二、促使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作用 135

(一)财政政策及其均衡效应 135

(二)行政措施及其实施力度 136

(三)法规制度及其约束作用 138

第七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与关键 141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与目标 141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 141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 142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145

(一)构划东西条状异质经济区:重建区域关系的两级调控框架 146

(二)自主发展,等价交换:强化双重开放下的市场导向 150

(三)提高要素收益率:实现政府调节与市场机制的对接 157

(四)弱化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74

第八章 中西部地区战略优势分析 177

一、比较优势的基础地位及其“运用陷阱” 177

(一)比较优势的基础地位 178

(二)比较优势的“运用陷阱” 179

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必要性 182

(一)比较优势转化的必要性 182

(二)比较优势转化过程的政策基础 184

三、后发优势内涵及其对中西部的实践意义 185

(一)后发优势内涵 185

(二)中西部利用后发优势的内容与意义 186

一、跨越式发展理论 189

(一)跨越式发展的提出 189

第九章 中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路径 189

(二)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190

二、中西部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路径 192

(一)大特色定位:跨越式发展的立足点 192

(二)集约化整合: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线 194

(三)高起点提升:跨越式发展的主旋律 195

(四)多渠道培英聚才:跨越式发展的根基 198

(五)市场化启动: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202

三、中西部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点 204

(一)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崛起 205

(二)中原城市群在中西部和全国的战略地位 207

(三)设立中原城市群内陆特区的动议 210

第十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12

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212

(一)区域关联集团化 213

(二)区域集团组合多样化 216

(三)三大区域集团的鼎立之势 218

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因 221

(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内在动因 221

(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外部原因 227

三、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30

(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230

(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231

(三)中国面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选择与出路 233

(一)区域比较优势问题 234

四、亟待深入研究的若干区域经济问题 234

(二)产业区域转移问题 235

(三)分工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237

(四)区域市场问题 238

(五)区域发展模式与经济体制变革问题 239

(六)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优势问题 239

(七)区域倾斜政策效应问题 240

参考文献 242

后记 2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