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庄子的文化解析  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
庄子的文化解析  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

庄子的文化解析 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舒宪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2407229X
  • 页数:633 页
图书介绍:图书目录序(1) 自序 “我读庄子”与“庄子读我”(1) 导论 庄子与神话:20世纪庄学研究新视点(1) 一、“神话”概念的引入(2) 二、寓言:神话哲理化(3) 三、神秘思想与“古道教”(8) 四、发掘隐藏的神话(13) 五、《庄子》与神话思维(22) 第一章 道之回归(34) 一、庄子的诗性智慧(35) 二、“道术”之裂与回归(37) 三、《庄子》“归真”情结(39) 四、解庄法门:大、远、返(45) 第二章 卮言与天钧——《庄子》的回旋结构(53) 一、卮言的“诗性智慧”(54) 二、天钧与天倪的取象原型(62) 三、《庄子》的回旋结构(75) 四、庄周释名(83) 第三章 鲲鹏与浑沌(94) 一、“神话结构”与内篇的整体性(95) 二、鲲鹏辩证法(103) 三、千面浑沌(118) 四、中央的生物学意义和宇宙论意义(158) 第四章 壹与葫芦(167) 一、原型研究:从神话到概念(168) 二、儒、道话语中的“一”与“壹”(171) 三、《庄子》中的“一” (176) 四、“一”与创世葫芦(184) 五、瓜瓠与祭仪(192) 六、“壹其性”与壶中世界(202) 七、“一分为二”的
上一篇:滑稽与幽默下一篇:科学家的失误
《庄子的文化解析 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目录

目录 1

序 1

自序 “我读庄子”与“庄子读我” 1

导论 庄子与神话:20世纪庄学研究新视点 1

一、“神话”概念的引入 2

二、寓言:神话哲理化 3

三、神秘思想与“古道教” 8

四、发掘隐藏的神话 13

五、《庄子》与神话思维 22

第一章 道之回归 34

一、庄子的诗性智慧 35

二、“道术”之裂与回归 37

三、《庄子》“归真”情结 39

四、解庄法门:大、远、返 45

第二章 卮言与天钧——《庄子》的回旋结构 53

一、卮言的“诗性智慧” 54

二、天钧与天倪的取象原型 62

三、《庄子》的回旋结构 75

四、庄周释名 83

第三章 鲲鹏与浑沌 94

一、“神话结构”与内篇的整体性 95

二、鲲鹏辩证法 103

三、千面浑沌 118

四、中央的生物学意义和宇宙论意义 158

第四章 壹与葫芦 167

一、原型研究:从神话到概念 168

二、儒、道话语中的“一”与“壹” 171

三、《庄子》中的“一” 176

四、“一”与创世葫芦 184

五、瓜瓠与祭仪 192

六、“壹其性”与壶中世界 202

七、“一分为二”的原型 214

第五章 返胎与复朴 227

一、壶子示相的逆行特性 228

二、返胎的四步程序 235

三、道家的胎恋及胎息 245

四、“婴儿未孩”与“机发于踵” 253

五、列子复朴 266

六、朴的原型:大瓠、大树 269

第六章 道之数 277

一、《庄子》与神秘数字 278

二、内篇“七”与“七窍”、“七圣” 282

三、“十九年” 293

四、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302

五、“三十六”与“七十二”的由来 311

第七章 四段循环式 324

一、四段循环论:斯宾格勒、弗莱、邵雍 325

二、《庄子》中的四段式 341

三、《周易》的四段式:元亨利贞 406

第八章 庄子轮回观 416

一、印度轮回观 417

二、庄子与中国本土的轮回思想(上) 422

三、庄子与中国本土的轮回思想(下) 430

四、文化涵化与中印轮回观的互阐 441

第九章 解之双解——《养生主》的生命礼仪 448

一、“殆”的物化观 449

二、“知无涯”与“不知死” 453

三、“解牛”的仪式观 460

四、“出生入死”的隐喻之根 470

五、从“悬解”到“尸解” 475

第十章 道的创世记 487

一、“道”的创世记 490

二、狶韦氏契天地 495

三、伏戏氏袭气母 501

四、伏戏氏与日月星 513

五、七神:宇宙七方的象征 519

第十一章 人神之间——神话置换为仙话的轨迹 528

一、《庄子》与神仙思想 529

二、人神分际:“绝地天通”与失乐园 536

三、蚕与龙:变化哲学的形而下视角 544

四、嫦娥奔月:变化哲学的形而下视角(续) 553

五、“守精”与“同帝” 559

第十二章 庄子生态观 571

一、“天之苍苍”与太空视点 572

二、“至德之世”的人类学参照 579

三、“小国寡民”的生态蕴含 589

四、“德”与“无为”的环境伦理观 595

五、齐物:消解人类中心观 602

六、生态智慧的原始寻根 610

附录 海内外学者有关叶舒宪学术研究的(续编)评论文摘 618

后记 6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