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唯物辩证法大纲
唯物辩证法大纲

唯物辩证法大纲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达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86460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李达先生的代表性著作。本书是李达主持编写的最后一部哲学著作,是原定计划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的前半部。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当时国内外思想战线斗争的实际,对各种资产阶级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从方法论上论述了学习和运用这些原理的重要意义。
《唯物辩证法大纲》目录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3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和革命的哲学 3

第一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5

第一节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5

划分哲学上两大党派的唯一标准 5

唯物论的根本论纲 7

唯心论的根本论纲 9

二元论和折中论 10

第二节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12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社会阶级根源 12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认识论的根源 14

唯物论与科学联盟 17

唯心论与宗教联盟 19

第二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23

第一节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的基本观点 23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对立同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关系 23

绝对唯心论的可知论 24

旧唯物论的可知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可知论的区别 26

第二节 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 28

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28

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不可知论 30

第三章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33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33

关于发展的两种见解 33

两种发展观互相对立的焦点 34

第二节 两种发展观的斗争 38

两种发展观斗争的历史根据 38

唯物辩证法与现代形而上学的斗争 42

发展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43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及其一般特征 46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 46

哲学的对象 46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 48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特征 50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50

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51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53

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55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综合 61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的批判的总结 61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 67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人类认识 67

原始的思维 67

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 68

第二节 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唯物论 69

古代自然哲学发生的历史根据 69

泰勒斯与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70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唯物论 72

古代自然哲学的积极意义 74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中的逻辑学 76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77

第三节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 79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 79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意义 81

第四节 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哲学中的积极成分 82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 82

十七世纪西欧大陆各国的哲学 85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 88

第五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唯物论 91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 91

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 92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 94

黑格尔学派的分裂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 97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100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创立的历史根据 100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矛盾 100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上的矛盾 101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 103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创立的过程 104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的克服 104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改造 109

辩证的唯物的自然观的形成 111

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 114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哲学革命的实现 11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1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120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123

毛泽东同志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130

第三篇 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 141

前言 唯物辩证法是彻底的物质一元论 141

第一章 物质、运动、空间与时间 144

第一节 物质 144

物质的范畴 144

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和联系 146

物质同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152

第二节 运动 153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性 153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60

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62

运动的守恒性 165

第三节 空间与时间 168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68

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 173

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 176

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 180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183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 18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183

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185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发展阶段 187

第二节 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188

世界无限发展原理的意义 188

从地球的产生到人类社会的出现 189

第三节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93

由低级的反映形式到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发展 193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96

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 200

第四篇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207

前言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207

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律 211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211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211

两种发展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212

理解辩证法的钥匙 214

学习唯物辨证法的目的 216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17

矛盾的普遍性 217

矛盾的特殊性 219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 222

第三节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223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223

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 228

第四节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30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 230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232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34

第五节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237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及其解决方法 237

矛盾性质的转化 239

第二章 量变质变规律 241

第一节 质、置、度 241

质 241

量 246

度 249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252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 252

由量变到质变 253

由质变到量变 257

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57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260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61

第三节 飞跃的形式 263

飞跃的形式取决于事物的性质和条件 263

飞跃是一个过程 265

第三章 肯定否定规律 267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267

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267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269

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实践意义 270

第二节 由肯定到否定,由否定到肯定 273

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273

对曲解这一规律的若干论点的批判 275

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 277

第三节 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279

新生事物的概念 279

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280

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 282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成对范畴 286

第一节 本质与现象 286

唯物辩证法的诸成对范畴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化形态 286

本质与现象 288

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289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 291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291

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 294

第三节 原因与结果 297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97

因果联系的辩证法 301

因果性原理的实践意义 304

第四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 306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根据 306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308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10

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反唯物辩证法的见解 312

必然性与偶然性原理的实践意义 314

第五节 可能与现实 315

可能与现实的一般涵义 315

由可能性向现实的转化 319

第五篇 当作认识论和逻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325

前言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同一性 325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是科学的革命的认识论 337

第一节 反映论 337

认识的唯一泉源是物质世界 337

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 338

第二节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42

实践观点 342

辩证观点 344

第二章 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347

第一节 实践的概念 347

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347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概念 348

第二节 认识依赖于实践 350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50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5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354

第三章 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 359

第一节 感性认识的形式 359

感觉 359

知觉 361

表象 362

第二节 感性认识的地位和作用 364

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364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367

第四章 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 370

第一节 理性认识的形式 370

概念 370

判断 373

推理 375

第二节 思维方法 377

归纳和演绎 377

分析和综合 380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 384

第五章 认识的检验和发展 388

第一节 由认识到实践 388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388

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90

第二节 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 391

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 391

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 39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 397

第六章 真理论 401

第一节 真理的客观性 401

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401

对真理的客观性的歪曲 402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40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403

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歪曲 404

第三节 真理的具体性和普遍性 406

真理的具体性 406

真理的普遍性 406

第四节 真理在斗争中发展 407

真理发展的规律 407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4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