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化哲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希晨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201014064
- 页数:612 页
目录 1
导论 1
一、所谓文明、文化与文化哲学 1
二、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趋向与选择 6
三、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基本方法和现实意义 28
第一章 梁启超的东西文化观与心物调合论 38
第一节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9
一、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与复归 39
二、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业种、业果 41
第二节 理智与情感的调和及人格主义 46
一、由心物调和到理智与情感的调和 46
二、人格的唯心论——“仁” 50
第三节 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 52
一、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 52
二、中西人生观的差异 54
三、中西社会伦理观的差异 55
四、以中国文化救世界 57
第四节 从改良主义到现代新儒学的过渡环节 59
一、梁启超与东方文化派 59
二、梁启超与现代新儒家 60
第二章 陈独秀东西洋“绝别为二”的文化哲学观 62
第一节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 63
一、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冲突的根源 63
二、东西文化的不同是新与旧的不同 67
三、“近世文明东西洋绝别为二” 72
第二节 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 75
一、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本来是两件事” 75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79
第三节 国民性改造与新文化运动 85
一、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85
二、要把美与爱“培养在我们的血里” 88
三、只有民众觉悟才能实现民众运动 90
第三章 李大钊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93
第一节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体 94
一、文化的两种含义 94
二、“非经济的物质要件”的文化意义 96
三、文化冲突的经济原因 98
第二节 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 100
一、东西文明的不同特点 101
二、中国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02
第三节 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前景 105
一、灵肉一致的社会主义文化 105
二、社会主义文化的青春精神 107
三、文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112
第四章 胡适的全盘西化文化哲学观 120
第一节 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 121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统一的 121
二、西洋近世文明也是“理想主义的” 123
三、西洋近代文明的自由平等博爱与社会主义 126
四、东西文明的根本不同在于“知足”与“不知足” 128
第二节 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一番“反省” 130
一、所谓“反省”就是要认清“祖宗的罪孽” 130
二、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全盘西化” 133
三、“充分世界化”亦即“全盘西化” 136
四、建立资产阶级的“文明”国家论 139
第三节 对梁漱溟、陶希圣等人文化观的批评 141
一、对东方文化派的诘难 141
二、对中国本位文化派的评论 144
第四节 文化哲学的“实验主义”基础 146
一、“对付环境”的真理观 146
二、否认革命的“历史演进”论 148
三、“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论 150
第五章 杜亚泉的调和趋新说和精神救国论 154
一、文化内容的构成与增长 155
第一节 文化的构成和发展 155
二、文化的三期发展和“中国文化之病变” 159
三、文明进化的“分化”与“统整” 162
第二节 文明发展的调和趋新说 165
一、相对主义的矛盾调和观 165
二、东西文明的差异与调剂 168
三、新旧思想之折衷 173
第三节 精神救国论 176
一、“精神救国”与“物质亡国” 176
二、中国国民心理的弱点与救治 180
第六章 梁漱溟的“三路向”文化哲学观 186
第一节 文化即是“生活的样法” 187
一、所谓生活就是“事的相续” 187
二、文化的不同是由于“意欲之所向不同” 189
第二节 “向前要求”的西方文化 190
一、所谓“科学的方法” 190
二、所谓“民主的精神” 193
第三节 “向后要求”的印度文化 197
一、“超绝于知识”的宗教观念 197
二、宗教存在的必要性 199
第四节 “调和持中”的中国文化 201
一、形而上学的调和主义 201
二、儒家的直觉主义精神 202
三、中国文化是最“优异”的文化 204
第五节 对未来世界文化的展望 206
一、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 206
二、未来世界文化的“三步骤”与“三层次”说 209
三、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 211
第七章 瞿秋白的无产阶级大众文化观 216
第一节 文化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文化 217
一、文化是人类之一切“所作” 217
二、中国文化是“宗法社会的文化” 218
三、文明是“人类劳动的创造” 221
四、社会主义“艺术的技术文明” 223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大众文艺”观 226
一、革命的文学家“应当给群众服务” 226
二、大众文艺的语言、形式与内容 228
三、大众文艺的创作题材 230
四、大众文艺的创作方法 231
第三节 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批判 234
一、驳胡秋原“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 234
二、驳苏汶的“革命与文学不能并存论” 237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哲学基础 240
一、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性” 240
二、社会科学中“互辩的唯物主义” 243
三、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245
四、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阐释 247
第八章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 251
一、进化论的文化观和“文化偏至论” 252
第一节 进化论基础上的文化批判 252
二、进化论基础上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255
第二节 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 259
一、民族劣根性是阻碍社会变革的势力 259
二、传统文化与民族劣根性 261
三、文学艺术是文化批判的武器 266
第三节 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 268
一、民族利益是文化建设的价值尺度 268
二、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 272
三、建设“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274
第四节 鲁迅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 276
一、以大众文化为旗帜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276
二、讲求实际,不尚空谈的文化追求 280
三、充满辩证法的文化思想 283
第九章 张君劢“以儒为本”的文化哲学观 285
一、文化的根基在于“人生观与生活态度” 286
第一节 文化是“社会中精神与物质生活之全部现象” 286
二、关于印度文化 289
三、关于欧洲文化 292
第二节 “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观 303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评判 303
二、对未来文化建设的设想 306
三、典型的现代新儒学文化观 309
第十章 戴季陶的儒家道统文化观 317
第一节 继承道统鼓吹仁爱的文化思想 318
一、继承尧舜以至孔孟的道统说 318
二、“仁民爱物”是道德文化的基础 324
三、复兴固有文化就是提高民族自信力 328
第二节 历史唯心主义的民生哲学 333
一、“求生冲动”的民生史观 333
二、否认阶级斗争的矛盾调和论 336
三、“先知先觉”的英雄史观 340
第十一章 陶希圣的“士大夫身分意识形态”论和“中国本位”文化观 343
第一节 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344
一、对中国社会性质的错误判定 344
二、所谓“士大夫阶级”理论 351
第二节 唯心史观基础上的中国思想文化理论 354
一、所谓“士大夫身分的意识形态——孔子学说” 354
二、关于墨、道、法诸家和中国伦理政治文化 360
第三节 “中国本位”的文化观 366
一、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366
二、文化建设不能忘记“现在的中国” 370
第十二章 陈序经的文化学和全盘西化论 376
第一节 文化的根本观念 377
一、文化的“自然基础”和“文化基础” 377
二、“文化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工具和结果” 380
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 381
第二节 文化的一般原理 384
一、文化的“成分与层累” 384
二、文化的“模仿与创造” 389
三、文化进步与人的发展 391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对立和全盘西化 395
一、复古派、折衷派批判 395
四、关于中国文化 398
二、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全盘西化的理由 405
三、全盘西化和民族意识 408
第十三章 冯友兰新理学的文化类型说 413
第一节 文化的总体及个性与共性 414
一、文化是人类知识的总合体 414
二、文化的特殊性与共性 415
三、文化类型的经济基础 418
第二节 人生哲学与科学 422
一、从天然与人为出发的人生哲学 422
二、损道、益道、中道的人生哲学 423
三、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426
第三节 新理学的人生四境界 428
一、理、气、道体、大全的真际世界 428
二、人生“觉解”的四境界 431
三、人生成功的三种因素 434
第四节 继往开来的中体西用论 435
一、道德之理的永恒性 435
二、道德之理为体,科学技术为用 436
第十四章 贺麟新心学的文化体用论 440
第一节 文化总体包含着多方面因素 441
一、文化、武化与工商化 441
二、经济建设与思想道德的现代化 444
三、新功利主义的社会理想 446
第二节 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 449
一、主体逻辑心的心体物用论 449
二、理智与直觉及真善美的体验方法 453
三、自然的知行合一论与道德的知识 456
第三节 文化的体与用 459
一、道、精神、文化、自然的多层体用论 459
二、理性为体,古今中外一切文化为用 461
三、儒化西洋文化 463
第十五章 钱穆的儒家本位文化观 466
第一节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对立 466
一、农业文化与游牧商业文化 466
二、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 468
三、入世宗教与出世宗教 470
四、艺术精神与科学精神 472
第二节 对新文化运动的贬抑 476
一、所谓“欲尽变国种之故常” 476
二、所谓“失心的趋新” 478
三、所谓“流于过激”的主义之争 480
第三节 新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出路 483
一、对儒家思想的新阐发 483
二、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路向 491
第十六章 朱谦之的四种“文化类型”说 498
第一节 文化的本质及其类型说 498
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表现” 498
二、文化是在永远创新、变化之中 500
三、四种“文化类型”说 502
四、文化分期的阶段论 505
第二节 知识生活的文化概念 506
一、宗教的文化概念 506
二、哲学的文化概念 509
三、科学的文化概念 512
四、艺术的文化概念 514
第三节 世界文化的“地理分布”论 517
一、印度文化是“宗教的文化” 517
二、中国文化是“哲学的文化” 519
三、西洋文化是“科学的文化” 521
一、真理就是一点“真情” 523
第四节 “唯情哲学”的理论基础 523
二、“唯情”论的宇宙观 525
三、“唯情”论的人生观 527
第十七章 陈立夫的唯生主义文化观 530
第一节 “复兴民族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 531
一、所谓“复兴民族文化” 531
二、关于“中国文化的特质” 533
三、关于中西文化之比较 538
第二节 “恢复民族道德”和“民族精神”重建 542
一、“仁爱本于天性”的人性论 542
二、“诚是道德原动力”的修养说 545
三、重建“大刚中正”的民族精神 550
第三节 唯心主义的唯生一元论 553
一、“我主张唯生一元论” 553
二、“宇宙的本体是‘元子’或‘生元’” 555
三、“宇宙的实质是生命的长流” 557
第十八章 张岱年以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目标的综合创新论 559
第一节 唯物辩证的文化观 560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560
二、必须“唯物辩证地对待文化” 564
第二节 未来社会主义新文化之创造 573
一、世界文化的趋势和中国文化之真出路 573
二、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需要“中国的特色”和“实践的努力” 576
第三节 文化再生需要一个伟大有力的新哲学 580
一、新哲学所需满足的条件和必备的性征 580
二、构筑新哲学系统的三大理论要素 585
三、新哲学的体系纲领 590
结束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594
一、经济改革与文化建设 594
二、文化建设中的矛盾及其解决 597
三、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 605
后记 610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苏玉主编 2017
- 《现代作家研究 2018年卷》中国现代文学馆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上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钢琴谱》聂耳编 2019
-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中国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膜工业卷 3》(中国)郑祥,魏源送,王志伟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