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海南卷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海南卷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海南卷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向东主编;张恒卷主编;海南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3744693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精炼的语言详细介绍了世纪之交海南省人口资源状况。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海南卷》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总论 1

一、海南省概况 1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

(二)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5

二、人口发展回顾 8

(一)人口历史演变 8

(二)建国以来,人口总量的变化 11

三、人口现状及特征 16

(一)总人口呈低增长趋势 16

(二)人口地区分布起了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17

(三)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于汉族 19

(五)人口年龄构成属于成年型,但已接近进入老龄化社会 20

(四)总人口性别比偏高 20

(六)生育率已大幅度下降,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很繁重 21

(七)死亡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延长 22

(八)婚姻稳定,结婚年龄集中 22

(九)受教育程度有很大提高 23

(十)人口就业率高,就业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 24

(十一)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小康,城乡住房设施差别较大 26

(十二)人口迁移流动以省内为主,省外流入多于省内流出 27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和老龄化 29

一、人口性别构成 29

(一)总人口性别构成 29

(二)分年龄组人口性别比 32

(三)人口性别比的区域差异 34

(一)人口年龄构成及变化 35

二、人口年龄构成 35

(二)人口年龄金字塔 40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城乡差异 41

(四)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和人口再生产类型 42

三、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43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44

(二)老年人口婚姻与家庭 44

(三)老年人口再就业状况 45

(四)老年人口供养状况与社会保障 45

第三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 48

一、生育水平现状 48

(一)育龄妇女情况 48

(三)分孩次生育水平 50

(二)对妇女生育水平的客观性估计 50

(四)城乡妇女生育水平 51

(五)各民族人口生育状况 52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妇女生育水平差异 53

二、妇女生育模式的历史转变 54

(一)妇女生育模式及变化 54

(二)不同孩次生育模式变化特点 57

(三)城乡妇女生育模式变化特点 63

三、影响妇女生育水平变化因素 68

(一)生育政策因素 68

(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68

(三)文化教育因素 69

(四)城镇化发展水平因素 69

(一)城市计划生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70

(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70

四、人口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70

第四章 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 72

一、死亡水平及区域差异 72

(一)人口死亡状况 72

(二)死亡水平及变化 74

(三)死亡率的地区差异 75

(四)死亡率的城乡差异 78

二、分性别和年龄的死亡水平及影响因素 79

(一)分年龄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80

(二)分年龄死亡率的变化 80

(三)分年龄性别死亡率的城乡差异和标准化死亡率 82

(四)影响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 85

(一)平均预期寿命水平 88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88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 89

(三)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年龄差异 92

(四)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几点建议 96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 99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变动趋势 99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变化 99

(二)人口婚姻构成的区域差异 112

(三)大龄未婚人口和早婚人口 116

(四)婚姻状况对生育和经济的影响 119

二、家庭规模及变动趋势 120

(一)家庭户规模现状及变化 120

(二)家庭户规模的区域差异 122

(三)家庭户结构现状及变化 124

(四)影响家庭结构的社会因素 127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 130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 130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现状及变化 130

(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年龄、性别差异 134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行业、职业差异 137

(四)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区域差异 141

(五)文盲人口的构成及差异 145

(六)人口文化素质的几个特点 147

二、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发展 148

(一)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148

(二)进一步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151

三、人口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 153

(一)控制人口增长对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153

(二)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水平的关系 154

(三)受教育程度与计划生育的关系 155

四、人口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 156

(一)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56

(二)文化素质提高与产业结构调整 157

五、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158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 161

一、劳动力资源地区分布及构成 161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 161

(二)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分布 162

(三)劳动力资源的性别构成 162

(四)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构成 163

(五)劳动力资源的文化构成 164

二、就业人口构成 164

(一)就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165

(二)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166

(四)就业人口的劳动时间 167

(三)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 167

三、失业人口构成与就业压力分析 169

(一)失业人口总量与构成 169

(二)就业与再就业分析 171

四、劳动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向 173

(一)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74

(二)就业压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76

五、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177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77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83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 186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 186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 187

(一)少数民族来源 187

(三)少数民族人口增长 188

二、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分布与构成 191

(一)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分布 191

(二)少数民族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193

(三)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 195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生育 198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状况 201

三、少数民族政策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 203

(一)搞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203

(二)实现少数民族人口生育低增长 203

(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04

(四)加大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力度 205

(五)大力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207

(六)加强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 208

(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 209

(八)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210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 211

一、人口地区分布 211

(一)人口地区分布现状 211

(二)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趋势 216

二、人口迁移流动状况 217

(一)建国以来人口迁移流动概况 217

(二)人口迁移流动现状 219

(三)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 231

三、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原因 235

(一)迁移流动的规模及流向特征 235

(二)迁移流动人口的特征 237

(三)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 242

四、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244

(一)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46

(二)人口迁移流动的负面影响 247

(三)健全和完善人口迁移流动的调控机制 248

第十章 人口城镇化 251

一、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251

二、人口城镇化水平 254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现状 254

(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几个特点 257

三、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260

四、人口城镇化发展战略与模式 265

(一)优先发展大城市,走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 265

(三)走多元化的城市化道路 266

(二)实施城市经营战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66

五、推进人口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措施 269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 274

一、居民住房水平 274

(一)住房间数 275

(二)住房面积 277

(三)居住水平的比较分析 279

(四)影响居住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281

二、住房配套设施 282

(一)厨房 282

(二)主要炊事燃料 283

(三)家庭饮用水 284

(四)洗澡设施 287

(五)厕所 288

三、居住水平的差异 290

(一)各种受教育程度户主的住房水平差异 290

(二)不同职业户主的住房水平差异 293

四、住房来源及相关情况 296

(一)住房来源 296

(二)住房用途和合住户 298

(三)住房建成时间 298

(四)住房建筑层数和墙体材料 301

五、住房需求展望 302

(一)城镇居民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多,住房需求潜力大 302

(二)家庭结构的变化,住房需求会相应增加 303

(三)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的人口的增长,不断增加新的住房需求 303

一、人口与资料环境现状 305

(一)人口发展现状与特征 305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305

(二)环境现状与保护目标 307

(三)资源现状与特征 311

二、人口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314

(一)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314

(二)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317

(三)人口环境容量 318

(四)人口分布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320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3

(一)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选择一生态省建设 323

(二)生态省建设的经济基础 324

(三)环境资源保护的区间功能 327

(四)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人口发展 328

(五)确保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330

第十三章 未来人口发展前景展望 335

一、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335

(一)出生人口预测 335

(二)死亡人口预测 339

(三)未来迁移人口估计 342

(四)人口总量预测 343

二、未来人口的主要构成预测 346

(一)未来总人口年龄构成 346

(二)未来劳动力资源构成 348

(三)未来育龄妇女构成 350

三、未来人口的主要问题 352

(一)人口控制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系 352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 354

(三)人口就业问题 35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