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高寒农业理论与发展研究
中国高寒农业理论与发展研究

中国高寒农业理论与发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正礼等著
  • 出 版 社: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23011432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高寒农业理论与发展研究》目录

第一篇 导论 1

1 中国高寒农业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1

1.1 基本背景 1

1.1.1 世界农业的主要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1

1.1.2 中国农业的成就与思考 5

1.2 问题的提出 6

1.2.1 中国高寒区域的极端特殊性 6

1.2.2 高寒农牧业地位重要,但发展上全面滞后 7

1.2.3 研究中国高寒农业的重大意义 8

1.3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和方法 10

1.3.1 基本思路 10

1.3.2 基本内容 11

1.3.3 基本方法 11

2 中国高寒农业历史考察和研究概况 13

2.1 中国区域发展背景 13

2.2 中国区域农业研究概况 15

2.2.1 东部地区 15

2.2.2 中西部地区 17

2.3 中国高寒农业历史实践 18

2.4 中国高寒农业研究概况 19

第二篇 中国高寒农业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19

3 区域界定和环境特征分析 23

3.1 区域界定 23

3.1.1 依据 23

3.1.2 中国高寒农业区匡定 26

3.2 区域资源环境特征 27

3.2.1 高寒生态圈 27

3.2.2 社会资源 32

3.2.3 延伸资源 35

3.2.4 综合评价 36

4 中国高寒农业的概念、特征及理论分析 37

4.1 概念及内涵 37

4.1.1 由来 37

4.1.2 定义 37

4.1.3 内涵 38

4.2 中国高寒农业的特征 39

4.2.1 结构特征 39

4.2.2 发展特征 40

4.3 基本任务 41

4.4 理论分析 42

4.4.1 出发点—实事求是 42

4.4.2 弹性理论与外力促动发展 42

4.4.3 阶段演替理论与逐阶段发展 44

4.4.4 倾斜发展理论与非平衡发展 45

4.4.5 增长极理论与突破发展 45

4.4.6 系统结构整合原理与创新发展 46

4.4.7 后发展优势与加速发展 46

4.4.8 农业生态经济理论与协调发展 47

4.4.9 小结 47

5 中国高寒农业区域类型划分 48

5.1 区类划分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48

5.1.1 区类划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48

5.1.2 中国高寒农业区类划分的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 48

5.2 分区方案 55

5.3 分区概述 55

5.3.1 高原亚热带(Ⅰ) 55

5.3.2 高原温带(Ⅱ) 55

5.3.3 高原亚寒带(Ⅲ) 59

5.3.4 高原寒带(Ⅳ) 60

第三篇 发展决择—战略、道路与模式 62

6 历史、现状与发展阶段研究 62

6.1 历史 62

6.1.1 西藏 62

6.1.2 青海 64

6.2 发展现状 65

6.2.1 概况 65

6.2.2 农业现代化水平 67

6.2.3 农业生产效率 70

6.2.4 问题及困境 80

6.3 行业发展水平 83

6.3.1 种植业格局 83

6.3.2 畜牧业格局 86

6.3.3 林业格局 93

6.3.4 渔业格局 96

6.4 发展阶段 97

6.4.1 发展阶段判断的一般标准 97

6.4.2 发展阶段判断 99

7 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承载力研究 103

7.1 土地生产潜力层次结构及模型 103

7.1.1 层次结构 103

7.1.2 模型 104

7.2 一般估算方法 106

7.2.1 光合生产潜力 106

7.2.2 光温生产潜力 107

7.2.3 光温水生产潜力 109

7.2.4 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110

7.2.5 草地生产潜力 111

7.3 方法选择与参数取值 111

7.3.1 方法选择 111

7.3.2 参数取值及订正 112

7.4 土地生产潜力 121

7.4.1 耕地生产潜力 121

7.4.2 草地生产潜力 126

7.4.3 林地开发潜力 130

7.5 土地承载量 133

7.5.1 方法及参数确定 133

7.5.2 草地载畜量 138

7.5.3 农林副产品载畜量 140

7.5.4 土地人口承载量 143

7.5.5 人地关系展望与思考 149

8 中国高寒农业发展战略构想 152

8.1 战略思想 152

8.2 战略目标 152

8.2.1 人口预测 153

8.2.2 系统需求 161

8.2.3 发展目标 163

8.3 战略步骤 166

8.3.1 积蓄力量阶段 166

8.3.2 起飞发展阶段 168

8.3.3 全面稳定发展阶段 168

8.4 战略重点 169

8.4.1 产业战略重点 169

8.4.2 区位战略重点 174

8.4.3 科教人文因素 175

8.5 战略措施 177

8.5.1 宏观诱导和行政手段并举,尽早改变单一农业结构 177

8.5.2 增加投入,内涵挖潜为主,积极推进粮食生产 178

8.5.3 积极推进农区畜牧业 180

8.5.4 不失时机地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中心的农村工业 182

8.5.5 强化优质意识,尽快建成优质农业体系 183

8.5.6 维护和改善中国高寒生态环境,发展有特色的高寒农业旅游业和生态产业 184

8.5.7 实抓教育,不断提高民族素质,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农牧业发展 186

8.5.8 强化人口控制措施,使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187

9 中国高寒农业发展道路 188

9.1 选择道路的依据 188

9.1.1 符合国内外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88

9.1.2 适合区情 188

9.1.3 与发展战略相一致 189

9.2 发展道路 190

9.2.1 资源要素组合方式—非均衡配置 190

9.2.2 起飞条件与时间选择 191

9.2.3 正确面对高寒生态圈 193

9.2.4 要加速发展,但不能超越演进 194

9.2.5 外援动力具有特殊意义 195

9.2.6 总体描述 196

9.3 实现发展道路的对策 197

9.3.1 高寒生态圈重在维护,贵在建设 197

9.3.2 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组建农牧业发展基地 198

9.3.3 借助外力推动,加速农业发展阶段演替 199

9.3.4 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200

9.3.5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200

9.4 行业发展道路 201

9.4.1 种植业—内涵挖潜为主 201

9.4.2 畜牧业—良性集约化 201

9.4.3 林业—生态安全型 202

9.4.4 渔业—资源平衡开发型 202

9.4.5 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化 202

9.4.6 科技进步—嫁接型 203

10 中国高寒农业发展模式 204

10.1 总体发展模式 204

10.1.1 历史及现实模式评判 204

10.1.2 总体描述 205

10.2 阶段发展模式 205

10.2.1 积蓄力量阶段—“调整预热”模式 206

10.2.2 起飞发展阶段—高投入重点突破发展模式 207

10.2.3 全面稳定发展阶段—依托于科技的全面发展型模式 207

10.3 行业发展模式 208

10.3.1 种植业—内涵挖潜为主的集约化模式 208

10.3.2 畜牧业—重点突破与区间协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213

10.3.3 林业—生态安全型模式 216

10.3.4 渔业—资源平衡开发型模式 217

10.3.5 农产品加工业—有重点、多层次、稳步推进的特色开发模式 217

10.3.6 高寒生态环境建设—由保护走向重建的多技术层次相结合模式 219

10.3.7 科技进步—以引进为主,引进与研究、创新相结合的模式 220

10.4 区位发展模式 221

10.4.1 青东黄湟区—以内涵挖潜为主的“基地型”发展模式 221

10.4.2 西藏—江两河区—以科技为依托的综合开发模式 222

10.4.3 柴达木区—内涵与外延挖潜并举的“绿州农业”模式 223

10.4.4 环青海湖区—开发与生态维护相结合,处延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223

10.4.5 三江流域区—生态维护型综合发展模式 223

10.4.6 高原中部区—生态牧业发展模式 224

第四篇 实例研究 225

11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研究 225

11.1 农业资源特点 225

11.2 项目组建及总体思路 228

11.2.1 项目组建 228

11.2.2 总体思路与模式 229

11.2.3 项目内容 229

11.3 产业发展探索 230

11.3.1 高效、优质种植业 230

11.3.2 农区畜牧业 234

11.3.3 农产品加工业 241

11.3.4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243

11.3.5 人才培训 244

12 结论与讨论 247

12.1 结论 247

12.1.1 概念、特征、类型 247

12.1.2 中国高寒农业理论分析 248

12.1.3 现状水平与发展阶段 248

12.1.4 资源生产潜力 250

12.1.5 土地承载量 251

12.1.6 发展战略 252

12.1.7 发展道路 253

12.1.8 发展模式 254

12.1.9 实例研究 255

12.2 讨论 255

参考文献 2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