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产权人本共进论  常修泽谈国有制改革
产权人本共进论  常修泽谈国有制改革

产权人本共进论 常修泽谈国有制改革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常修泽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5726994
  • 页数:3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积30年之心血,从改革开放开始就一直跟踪国有制的改革问题,系统树立了作者的研究思想脉络,并对30多年来的国有制改革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国有制改革的整体思路,最终要体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实现功夫,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观点权威,立论准确,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决策机构进行国有制改革决策的重要参考,特别是为后危机时代国有制改革提供了新的蓝图。
《产权人本共进论 常修泽谈国有制改革》目录

第一篇 理论基础篇——产权人本共进论第一章 产权人本“双缺失”:传统国有制的弊端第一节 斯大林模式种下的祸根  3

一、从约克镇的一则故事谈起  3

二、斯大林模式对企业产权的泯灭  7

三、斯大林模式对企业人本的漠视 9

第二节 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的复制  10

一、上世纪50年代对企业产权的改造 10

二、改革开放前经济活动中对人本的损害  12

第三节 改革之初中国国企面临的三大矛盾  13

一、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模糊性  13

二、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封闭性  15

三、国有企业员工主体性缺失及其低效率  16

第二章 “产权人本共进论”思想的探索过程第一节 “人”的意识初萌与产权构想提出  18

一、关于探索“人本经济学”的申请报告(1986)  18

二、“建立企业产权市场和经营权市场的构想”(1987)  21

第二节 人的解放之路与企业创新探讨  26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将使人获得一次新的解放(1992)  26

二、积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答《经济日报》理论部记者(1996)  27

第三节 “自主力量初露”与国有资本重组  31

一、独立的人格力量和自主的经济力量初露端倪(1998)  31

二、推进国有资本的战略重组(1997)  33

第四节 “人本”导向创新与现代产权制度  36

一、从促进人的发展角度研究体制创新(2001)  36

二、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2003)  39

第五节 《人本体制论》和《广义产权论》的完成及简要思想  42

一、《人本体制论》的完成及简要思想  42

二、《广义产权论》的完成及简要思想  48

第二篇 总体战略篇——评估与前瞻第三章 国有制改革进展评估(上):产权角度的分析第一节 30年国有制改革的大体进程  53

一、改革的前奏:分配关系启动和四川“扩权早班车”(1977~1978)  53

二、第一阶段——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对“羁縻制度”的冲击(1979年初—1991年底)  55

三、第二阶段——由“政策调整”转入“制度创新”(1992年春~2002)  57

四、第三阶段——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探索建立现代产权制度(2003~现在)  58

第二节 改革进展(1):结构调整的进展  59

一、竞争性行业国有资产重组  59

二、垄断性行业的结构改革  60

第三节 改革进展(2):企业改革的进展  64

一、企业改制与人员安置  64

二、企业改革三个深层矛盾  66

第四节 改革进展(3):国资体制改革  67

一、国资三级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建立  67

二、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第二层次”初现雏形  68

三、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出资人角色”尚待理顺  68

第五节 关于国有制改革的若干深层问题的理论思考  69

第四章 国有制改革进展评估(下):人本角度的分析第一节 国有制改革的过程:也是促进人自身发展的过程  73

一、依附性、等级性、封闭性:计划经济体制对人的负面影响  73

二、1978年解冻:“三个解放”的核心是人的解放  74

三、从“人本”角度审视:30年国有制改革的四个阶段  75

第二节 国有制改革:为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准备制度条件 80

一、为人的发展准备制度条件之一:产权制度  80

二、为人的发展准备制度条件之二:分配制度  81

三、为人的发展准备制度条件之三:社会保障制度  82

第三节 改革的重要成果: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积极变化  83

一、国有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主体性”的释放和促进  83

二、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科技创新者崭露头角  84

三、进城务工者(新产业工人)群体的产生和迅速壮大  84

第五章 下一个30年中国改革的总体思考第一节 改革的实质在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全面发展  87

一、从横向、纵向和内核三个层面准确把握“人”的含义  88

二、抛弃“人本工具论”,树立“人本实质论” 89

三、由“不完全的、基础性人本”,向“全面的、高端性人本”渐进式提升  90

第二节 “双线均衡”:寻求经济市场化与社会公正之间的最佳均衡点  91

一、缓解社会财富向政府、垄断企业和非劳动者倾斜问题  91

二、解决资源价格和税收不合理产生的分配不公问题 93

三、缓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94

第三节 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并使三者互动  96

一、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96

二、促进生产关系的解放和发展  98

三、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99

第四节 在“上”、“下”、“内”、“外”四方位推进经济领域体制创新  100

一、“上”创政府经济管理新体制 100

二、“下”创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的新格局  102

三、“内”创民生性和可持续发展体制  102

四、“外”创适应和应对全球化体制  103

第五节 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的“五环改革”  104

一、准确把握“五环改革”每个环的“中心”  104

二、“五环改革”之间的一体化  107

三、关于增强“五环改革”的动力问题  108

第六章 新阶段深化国有制改革的战略:“双顶层”设计第一节 “双顶层”之一:产权创新的“顶层”设计  111

一、宏观——产权配置格局  111

二、微观——产权运营制度  112

三、纵向——产权监管体系  113

第二节 把握产权制度要点与产权新思维  115

一、把握产权制度要点: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产权保护  115

二、产权要有新思维——“广义产权论”  116

第三节 “双顶层”之二:“人本”创新的“顶层”设计  122

一、从多方面促进企业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22

二、国企改革:关键是实现劳动就业权、财富分配权、社会保障权、民主管理权  123

第三篇 “面”上改革篇——布局调整第七章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的必然性第一节 从中国国有经济的“来路”说起  132

一、“没收”而来  132

二、“改造”而来  132

三、“过渡”而来  133

四、“新建”而来  133

第二节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基于“国有资本数量有限”吗?  134

一、国有资本配置格局的失衡性  135

二、国有资产存量的凝滞性  136

三、国有资本运营体系中产权关系的模糊性  137

第三节 当前的三个错位和两个挑战  138

一、国有经济布局“三个错位”尚未解决  138

二、两个挑战(上):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140

三、两个挑战(下):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141

第八章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基本方略第一节 从“覆盖全社会”到“掌握控制力”  143

一、国有经济控制力:硬控制与软控制  143

二、控制力的数量、比重与分布、质量之关系  145

三、控制力的微观实现机制  146

第二节 国有资本需守住的四务“底线”  148

一、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148

二、真正的自然垄断的行业  149

三、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149

四、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150

第三节 “底线”以外的市场“优胜劣汰”和“人”的问题  151

一、“底线”以外:“优胜劣汰”  151

二、几种重组方式分析  152

三、产业重组不是国资一统天下  155

四、特别注意:人员的安置问题  157

第四节 资产重组案例  158

一、山东日照钢铁被吞并事件:关于当前资产重组倾向的对话实录(2009年9月16日) 158

二、通钢案例:一个没有赢者的悲剧  170

第九章 锁定关键领域:垄断性行业改革第一节 一个课题:笔者2007年完成的“垄断性行业改革”课题  172

一、先说说垄断性行业的范围  172

二、我为什么要从事“中国垄断性行业改革”课题研究? 173

三、“中国垄断性行业改革”课题探讨了什么?  176

第二节 垄断行业:中国改革攻坚之战——答《中国改革》记者问(2009年)  177

一、“攻坚”之战打得十分艰苦  178

二、垄断性行业改革的四大理论支点  181

第三节 四化“破垄”:垄断性行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185

一、运营环境商业化:政企分开和价格改革  185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市场准入  187

三、市场竞争公平化:打破垄断格局  189

四、政府监管科学化:解决四个监管问题  191

第四篇 “点”上改革篇——微观重塑第十章 微观再造的核心是企业制度创新第一节 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7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197

二、财产关系大裂变: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钥匙”  200

第二节 构筑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  202

一、着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02

二、积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205

三、针对“贵国有,贱民营”,实行“爱之如一”  206

第十一章 人的主体性与新世纪企业制度创新第一节 中国企业创新面临的新挑战  208

一、信息革命和低碳经济的兴起对企业创新的挑战  208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企业创新的挑战  210

三、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度推进对企业创新的挑战  211

第二节 中国未来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趋势分析  213

一、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亲和化”趋势  213

二、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组织形式的“趋近化”趋势  215

三、企业创新活动主体的“个性化”趋势  218

第三节 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的思考  220

一、关于推进企业制度创新  221

二、关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221

三、关于推进企业市场创新  222

四、关于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223

第十二章 国企改革资产置换与人的安排第一节 从产权和人本两个角度对四种经济力量的分析  224

一、宏观审视:资本置换的四种力量  225

二、矛盾分析:社会结构平衡角度的思考  227

三、对策分析:协调四种经济力量的若干建议  230

第二节 国企改革案例  232

一、案例(1):哈尔滨蓄电池厂案例点评  232

二、案例(2):为《中粮命运》一书作的序  235

第三节 别具特色的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238

一、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关乎林区的发展、改革和民生问题  239

二、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理论规范运作  241

三、关于做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四点建议  243

第十三章 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及相关制度建设第一节 现代公司的组织结构及职工民主管理  245

一、现代公司的组织结构  245

二、职工民主管理 246

第二节 用创新思维推进企业管理人员的相关制度建设  247

一、从宏观上为国有企业家“定位” 247

二、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体制条件  249

第五篇 “线”上改革篇——改革国资体制第十四章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第一节 国资体制改革应瞄准政资不分  253

一、“政资不分”是政企不分的深层原因  253

二、寻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分开  260

第二节 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261

一、国有资本利润不上缴影响社会公平  261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初步探索  262

第三节 建立经理人选用、考核与激励机制  264

一、中国经理人的市场化选择机制  264

二、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  265

第六篇 配套制度篇——政府、市场与社会第十五章 政府转型、市场调节与社会协调:国有制改革的三方配套第一节 配套制度之一:政府转型  275

一、国有制改革呼唤“公共服务型”政府  275

二、关键在于“政企分开”  276

第二节 配套制度之二:完善市场体系  279

一、完善市场体系“两手抓”  279

二、国有制改革最需要的是资本市场配套  281

三、国有制改革还有赖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283

第三节 配套制度之三:强化公共服务与社会协调机制  286

一、产权人本共进需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依托  287

二、对中国建立社会协调平衡机制的思考  292

第七篇 有关报告第十六章 与国有制改革有关的学术报告第一节 在北京大学管理班所作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报告(2007年4月)  297

一、关于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调整问题  299

二、关于国有企业自身的体制改革问题  305

三、关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的改革  307

第二节 在中石油物理公司所作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报告(节选)(2009年4月22日)  310

一、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  311

二、如何用市场化的手段来选择和确定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的问题  315

三、关于企业里面经营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问题  317

四、关于技术创新和技术人员的专利技术资本化问题  318

附录参考文献  321

作者与本书相关论文索引 32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