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  过去、现在和未来
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  过去、现在和未来

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 过去、现在和未来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伍德,汉纳,赛德勒著;王浩,严登华,秦大庸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8465036
  • 页数:333 页
图书介绍:传统水文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因学科分工的不同难以满足实践需求,需要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综合交叉的基础上开展水循环及伴生过程的集成研究。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水文学这一新兴学科得以产生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生态水文学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对我国开展生态水文学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 过去、现在和未来》目录

1 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引言 1

1.1 宽泛的内涵 1

1.2 简要回顾 1

1.3 焦点问题 2

1.4 本书要旨 3

1.5 小结 4

参考文献 4

2 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如何影响水文循环 6

2.1 引言 6

2.2 蒸腾蒸发中的关键过程与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6

2.3 森林生态系统的蒸散发 16

2.4 概念应用——森林生命周期中的水文过程 17

参考文献 21

3 裸露河滨滩地上无脊椎动物的生态水文学 28

3.1 引言 28

3.2 ERS生境 29

3.3 无脊椎动物保护与ERS生境 29

3.4 ERS生境中的水流干扰 30

3.5 水流扰动对ERS无脊椎动物生态的重要性 31

3.6 多大程度的扰动是维持ERS多样性所必需的 37

3.7 ERS无脊椎动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38

3.8 小结 39

参考文献 39

4 河流廊道的水陆相互作用 43

4.1 引言 43

4.2 水生生物——陆生生物流的控制因素 43

4.3 河流廊道的水陆系统物质能量流 46

4.4 人为因素对水陆相互作用的影响 50

4.5 结论 51

4.6 展望 51

参考文献 52

5 流激扰动及其生态学响应:洪水和干旱 57

5.1 引言 57

5.2 扰动的定义 57

5.3 扰动及其响应 58

5.4 扰动和生物避难所 59

5.5 洪水 59

5.6 干旱 60

5.7 洪水的响应 61

5.8 干旱的响应 63

5.9 总结 67

5.10 水文扰动和未来的挑战 67

参考文献 68

6 地表水——地下水交换过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基于时空尺度的分析 73

6.1 引言 73

6.2 河流生态系统——水文地貌模块和生态系统功能 74

6.3 径流演变与地表水、地下水运动 75

6.4 对于地表水、地下水交换过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而言的流量变异性的含义 82

6.5 结论 85

参考文献 85

7 生态水文和气候变化 89

7.1 引言 89

7.2 生态水文对河流的影响 90

7.3 气候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模拟研究 91

7.4 气候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的实验性研究 92

7.5 水文学家和生态学家的不同观点 95

7.6 未来研究的需求 95

7.7 附言 96

参考文献 97

8 长系列(古)记录在水文生态学和生态水文学中的作用 102

8.1 河流—洪泛区—湖泊系统和系统监测的局限性 102

8.2 主要概念 103

8.3 古生态学和古水文学的指标及转换函数 104

8.4 古生态水文学的恢复和加强 108

8.5 案例一 英格兰西南部的Culm河 108

8.6 案例二 丹麦湖泊的变化 111

8.7 结论 111

参考文献 112

9 水生生态系统水文生态相互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现场实验监测方法 117

9.1 概述 117

9.2 研究的相关内容——命题、尺度、正确度与精度 118

9.3 直接的水文学方法评估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 119

9.4 评估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间接水文方法 123

9.5 未来技术的挑战和机遇 125

参考文献 126

10 径流情势变化对流域生态影响的检测 130

10.1 引言 130

10.2 对生态水文数据的要求 130

10.3 文献分析 131

10.4 尺度的重要性 131

10.5 河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134

10.6 生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136

10.7 为水文生态学分析整合水文、生态的数据 136

10.8 河流变化和生态响应的未来方向和挑战 138

参考文献 139

11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认识河道生境 145

11.1 概论 145

11.2 尺度——河流生境的粒度和遥感数据的必要条件 145

11.3 水深与地形 147

11.4 底质 153

11.5 单晶粒识别 153

11.6 集成粒度参数的确定 154

11.7 应用举例——鲑鱼河的底质测图 155

11.8 展望 156

参考文献 156

12 生态水力学的数学与概念方法 161

12.1 导言 161

12.2 生态水力学的构想 162

12.3 工程学及生态学的方法 163

12.4 生态水力学的概念 165

12.5 生态水力学的两个例子 166

12.6 讨论 172

12.7 总结 173

参考文献 174

13 水文生态学:水资源管理和河流调控的科学依据 177

13.1 引言 177

13.2 水资源管理的科学依据 178

13.3 水资源管理中的水文生态学 181

13.4 在解决水资源问题中的运用 188

13.5 结论 191

参考文献 192

14 洪泛平原在削减硝酸盐的非点源污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98

14.1 概述 198

14.2 河岸带缓冲区的脱氮作用——欧盟国家的实验结果 199

14.3 地貌因素 204

14.4 未来展望 206

参考文献 207

15 修复的洪泛区环境中水流——植被的相互作用 211

15.1 生态水力学的必要性 211

15.2 水流——植被相互作用的基本水力学原理 213

15.3 阻力系数和植被 217

15.4 流速、流速分布和植被特性 218

15.5 维度——流速在有植物的复合河道中的情况 220

15.6 对水流—植被相互作用的一些经验说明 222

15.7 结论 228

参考文献 229

16 热带洪泛区水文地貌和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流域汇流区的重要性 231

16.1 概述 231

16.2 水文地貌动力学 233

16.3 滨河带生态系统 236

16.4 汇流区的纵比降 238

16.5 结论 243

参考文献 244

17 滨河带植物群落水文生态变化格局 248

17.1 引言 248

17.2 滨河带生境的植被 249

17.3 水文—生态相互响应机制 249

17.4 自然变化格局 251

17.5 人类影响 256

17.6 发展方向 258

参考文献 260

18 高山河流的水文生态学 265

18.1 绪论 265

18.2 高山河流系统的水源动力 266

18.3 高山河流的物理化学特性 267

18.4 高山河流生物群 270

18.5 对高山河流系统水文生态的综合理解 273

18.6 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275

参考文献 277

19 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意义 281

19.1 引言 281

19.2 沙洲形态沉积学 282

19.3 沙洲形态的演变 290

19.4 讨论和结论 293

参考文献 296

20 低地河流系统的物理—生态相互作用:澳大利亚墨累河中大树、水力复杂性与本地鱼类之间的关系 301

20.1 概述 301

20.2 研究区域 303

20.3 方法 304

20.4 抽样结果分析 306

20.5 讨论 309

20.6 结论 310

参考文献 311

21 水力滞留区的生态重要性 315

21.1 介绍 315

21.2 地貌和斑块动力学产生滞留区 315

21.3 滞留性、水力学和地形学条件 316

21.4 典型生物体的栖息条件 317

21.5 滞留和水体形成过程 319

21.6 河网中滞留区的重要作用 321

21.7 河流管理中的应用 323

参考文献 323

22 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挑战与展望 327

22.1 引言 327

22.2 交叉学科方法的必要性 327

22.3 未来研究主题 329

参考文献 3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