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 1
表1:免疫的分类。 1
表2:抗传染免疫的分类。 2
二、特异性免疫: 4
(一)免疫器官及免疫反应的细胞基础 4
图1:免疫反应的形成过程。 4
图2: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形成过程。 5
图3:骨髓淋巴细胞(干细胞)分化图解。 7
图4:淋巴细胞功能分化示意图。 9
图5:活化的淋巴细胞形成。 11
图6:在个体内T、B淋巴细胞发生过程。 13
图7:免疫活性细胞的起源。 13
图8: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化和迁徒示意图。 13
图9:不同寿命的淋巴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 15
图10:哺乳动物的免疫器官。 16
图11:禽类的胸腺和法氏囊。 17
图12:不同年令的人胸腺重量和结构的变化。 18
图13:法氏囊的位置与结构模式图。 18
图14:淋巴结的结构示意图。 20
图15:一部分脾脏结构示意图。 22
图16:一小块脾脏的结构示意图。 22
图17:免疫器官的相互关系。 23
图18:浆细胞结构示意图。 24
图19:电镜下粗面内质网示意图。 26
图20:淋巴细胞(A)和浆细胞(B)的主要结构特点。 26
图21:淋巴细胞的内部结构。 29
图22:淋巴细胞的循环。 29
图23:淋巴结中B细胞和T细胞的分布。 29
图24:脾脏中T细胞和B细胞的分布。 31
图25: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和非胸腺依赖区。 31
图26:淋巴细胞演化及与其他血细胞的关系。 31
图27:T淋巴细胞结构模式图。 32
图28:不同生命期淋巴细胞在各种淋巴器官中的分布。 33
图29:小淋巴细胞参与再循环的主要途径示意图。 33
图30:小鼠T细胞在胸腺内成熟的一个模式图。 34
图31:T细胞的生活周期。 35
表3:人T、B细胞的特性。 35
表4:两类淋巴细胞的比较。 38
表5:淋巴细胞亚群在各种淋巴器官的分布。 38
表6:B细胞系统演化不同阶段的特性。 38
表7:T细胞系统演化不同阶段的特性。 40
图32:B细胞活化的三种模式。 40
图33:淋巴细胞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四个型别示意图。 42
表8:淋巴因子的名称。 42
表9:淋巴因子的某些理化特性。 45
图34: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及其对其他细胞的作用。 46
表10:几种淋巴因子的性状。 46
表11:T细胞与B细胞性质的比较。 49
表12:T细胞、B细胞与K细胞的比较。 52
表13:T细胞与B细胞表面受体。 52
表14:T细胞亚群(按功能分类) 54
表15:Tm与TG细胞的主要特征。 55
表16:Tm和TG细胞在人体组织中的分布。 56
图35:体液免疫反应中细胞的相互作用。 56
图36:淋巴因子作用原理示意图。 56
图37:淋巴因子是由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的可溶性物质。 60
图38:趋化因子。 61
图39:趋化因子在炎症及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示意图。 61
(二)抗元概述:表17:抗原的分类。 63
表18:抗原天然存在或人工合成的分类。 64
表19:抗原化学成份的分类。 65
表20:自身抗原。 65
表21:血清白旦白抗原的各种多肽决定簇。 66
图40:肠道菌多糖抗原的分布。 67
表22:不同旦白分子抗原决定簇的数目。 68
表23:决定簇的主体异构现象对抗原特异性的影响。 68
图41:谷氨酸、酪氨酸连接在多聚丙氨酸的位置与抗原性强弱的关系。 70
表24:强酸基对抗原特异性的影响。 70
表25:羧基的空间分布对抗原特异性的影响。 70
(三)抗体产生及免疫球旦白: 73
图42:抗体产生原理——诱导学说。 74
图43:抗体产生原理——选择学说:细胞水平。 75
图44:抗体产生原理——选择学说:分子水平。 76
图45:侧锁学说模式图。 77
图46:加以修改的直接模板学说。 78
图47:Pauling模板学说的模式图。 79
图48:IgG的结构示意图。 79
图49:IgG分子构造模式图。 87
图50:7s免疫球旦白的结构模式图。 87
图51:免疫球旦白的四链基本结构。 87
图52:免疫球旦白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87
图53:一个IgG分子结构的图解模型。 87
图54:IgG分子结构示意图。 87
图55:免疫球旦白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87
图56:IgGl(Eu)的结构。 87
图57:IgGl分子结构图。 87
图58:IgG立体结构模式图。 87
图59:IgG(Eu)的结构。 87
图60:轻链和重链高度可变区的立体并置形成抗原结合部位。 88
图61:亲和标记。 89
图62: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位置。 90
图63:IgG分子图解。 91
图64:二型轻链的结构。 92
图65:抗原结合区的立体构型变化。 93
图66:IgG分子功能区之生物学功能和特性。 93
图67:免疫球旦白功能区示意图。 93
表26:IgG分子各功能区之生物学功能。 93
表27:IgG功能区的特性。 93
图68:IgGl(X)Fab′段功能区X线衍射分析。 94
图69:超变区在VL—VH对中的位置示意图。 98
图70:IgG分子结构及功能的模式图。 98
表28:免疫球旦白变化区的高变区。 98
表29:人类Ig的分类及其肽链组成。 99
图71:免疫球旦白的酶降解示意图。 99
图72:IgG分子的构型变化。 101
图73:五种免疫球旦白的结构模式图。 102
表30:抗体免疫球旦白类型。 104
图74:IgG的片断。 105
图75:IgM和分泌IgA的多分子结构。 106
图76:IgM结构示意图。 106
图77:分泌型IgA结构示意图。 106
图78:IgA的结构模式图。 106
图79:IgM分子结构示意图。 106
图80:双体(分泌型)IgA。 106
三体IgAIgM的结构模式图。表31:人IgG各亚类的特性。 111
图81:分泌型IgA合成示意图。 111
表32:畜、禽血清和分泌物中IgA的含量(mg/100ml) 112
表33:人类L链亚型N端的前20个氨基酸顺序 112
表34:家畜(禽)血清免疫球旦白平均值(mg/100ml) 114
表35:免疫球旦白的主要理化性质与性能。 114
表36:人各类免疫球旦白的性状比较。 114
图82:IgG分子的分析。 115
图83:本抗原和在电子显微镜下用来显示免疫球旦白分子的技术。 121
表37:抗体研究简史。 123
表38:轻链(K链)的同种异型。 125
表39:产生不同免疫球旦白的浆细胞组织。 125
表40:家畜及人免疫球旦白的类别及亚类。 125
表41:人类IgG亚类的特性。 126
表42:人IgG亚类的基本特性。 126
表43:免疫球旦白特异抗原决定基。 130
表44:家畜初乳内的免疫球旦白水平。 134
表45:家畜乳汁内的免疫球旦白水平。 134
表46:家畜的免疫球旦白。 134
表47:免疫球旦白血清学的异质性。 135
表48:各种免疫球旦白的生物学特性。 135
表49:免疫球旦白的理化与免疫学特性。 135
表50:五种免疫球旦白的一些特性。 135
表51:各种免疫球旦白的抗体活性。 145
表52:家畜的免疫球旦白G。 145
表53:不同年令组正常人血清中免疫球旦白水平。 156
图84:初次及二次抗体反应时,IgM及IgG的变动情况。 146
图85:免疫球旦白分子的合成及分泌。 149
图86:抗体差异性的第一个理论。 150
图87:抗体差异性的第二个理论。 150
图88:抗体差异性的第三个理论。 151
图89:初次反应与再次反应示意图。 151
图90:回忆反应示意图。 153
图91:亲和力。 155
(四)抗原抗体反应: 156
图92: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156
图9 3:沉淀反应的最适比和带现象。 157
表54:抗原抗体的各种反应。 157
表55:各种抗原抗体的敏感性。 157
表56:凝集素吸收试验示例。 161
图94:间接血凝示意图。 162
图95:间接凝集和凝集抑制试验原理示意图。 163
图96:抗球旦白(Coombs)试验原理示意图。 163
图97:抗球旦白或Coombs试验反应。 164
表57:抗球旦白消耗试验 164
图98:沉淀反应的格子学说。 166
图99:定性凝胶沉淀技术。 167
图100:平板双扩散试验。 170
图101:单向单扩散和单相双扩散。 171
图102:双向单扩散示意图。 172
图103:双向琼脂扩散示意图。 172
图104:抗原抗体间沉淀线的位置及孤形。 174
图105:抗球蛋白反应(Rh血型测定)原理示意图 175
图106:抗原抗体的比例与其形成复合物大小的关系。 175
图107:定量免疫扩散技术 176
图108: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示意图。 178
图109:沉淀线基本图形。 179
图110:参与免疫反应的抗原抗体情况。 180
图111:双扩散琼脂板打孔法。 180
图112:琼脂扩散类型示意图。 180
图113:补体结合反应图解。 182
图114:补体结合试验。 183
图115:补体结合反应示意图。 184
图116:血清抗球旦白试验。 185
图117:免疫电泳。 187
图118:玻片免疫电泳图形。 187
图119:对流电泳图形。 187
图120:免疫电泳。 188
图121:全血清免疫电泳的图谱和用来显示含有沉淀抗体的血清成分的方法。 189
图122:火箭电泳。 189
图123:电免疫扩散法(火箭电泳) 189
图124:琼脂扩散抑制试验。 191
图125:免疫荧光法 191
图126:荧光抗体法 191
图127:直接免疫荧光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示意图 195
图128:免疫荧光技术直接法示意图 195
图129:免疫荧光技术间接法示意图 195
图130:免疫荧光技术抗补体染色法示意图 195
图131:免疫荧光法——直接法 195
图132:免疫荧光法——间接法 195
图133:免疫荧光法——补体法 195
图134:直接(单层)荧光抗体技术 195
图135:间接荧光抗体(双层)技术 195
表58:荧光抗体法和荧光补体法 195
图136:免疫酶法反应过程及原理示意图 196
图137:酶标记抗体技术 202
图138:免疫酶技术间接法 203
图139:免疫酶技术双抗体(夹心)法 203
图140:ELISA间接法原理示意图 20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图141:ELISA双抗体法原理示意图 205
图142:ELISA竞争抑制法原理示意图 205
表59: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供氢体的特性 208
表60:两种标记抗体技术的比较 209
图143:放射免疫测定的原理 210
图144:放射免疫测定的公式 210
图145:放射免疫测定原理示意图 210
图146:放射免疫测定的标准曲线示例 213
图147:放射免疫测定标准曲线 213
图148:双抗体法原理 213
图149:固相放射免疫测定 213
图150:玫瑰花环试验原理 215
图151:单克隆抗体制备主要过程示意图 217
三、变态反应: 220
表61:变态反应的分型 222
表62:速发型与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区别 222
表63:变态反应的四种类型 222
图152:第一型变态反应发生机理示意图 225
表64:Ⅰ型变态反应图解 226
图153:肥大细胞(或嗜硷细胞)受不同剌激释放组织胺示意图。 226
图154:细胞溶解型发生过程示意图 228
表65:Ⅱ型变态反应图解 228
表66:Ⅲ型变态反应图解 229
图155:第四型变态反应发生示意图 231
表67:第四型变态反应图解 232
表68:在第四型变态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淋巴因子 233
图156:第五型变态反应发生示意图 233
表69:长效甲状腺剌激素和促甲状腺素的区别 234
图157:六个类型变态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 234
表70:第一型与第三型变态反应的区别 236
表71:速发及迟发型变态反应比较 238
四、非特异性免疫 239
表72:各类生物对各类微生物的易感程度 239
表73: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举例 240
表74: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240
(一)吞噬作用: 244
表75:参与机体防御的吞噬细胞 244
表76: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因素 245
图158: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消化过程示意图 246
图159:吞噬杀菌机理的示意图 247
(二)补体: 248
表77:补体系统旦白质的性状 249
表78: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理化性质(人) 252
表79:豚鼠补体成分的理化性质 252
表80:不同种动物新鲜血清中补体含量。 253
表81:补体各成分的主要作用 253
表82:补体抑制物的理化性状 254
表83:激活补体系统的主要物质 255
图158:激活补体的各种途径 256
图159:补体激活经典途径反应示意图 257
图160: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免疫性溶血反应) 260
图16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反应序列示意图 260
图162:补体成分自液相转变成靶细胞膜表面固相的示意图(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反应) 260
图163:C1q分子结构模式图。 261
图164:C3分子模式图 261
图165:补体激活的C3旁路途径 263
图166:补体激活旁路途径图解 263
- 《少儿电子琴入门教程 双色图解版》灌木文化 2019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硬笔楷书书写训练 图解版》梅军 2019
- 《台球进阶技巧图解》庞卫国著 2020
- 《图解轻武器史 剑、矛和锤》(美)大卫·苏德(David Soud)著;刘恒沙译 2017
- 《新高考英语词汇必背图解分类速记》蔡波主编;周波澜副主编 2019
- 《图解面诊消百病一学就会》于雅婷,高海波主编 2019
- 《神奇图解 小学英语阅读100篇 人物篇》龚明霞 2018
- 《新课标中考英语大纲词汇必背图解分类速记 通用版》蔡波主编 2019
- 《拉鲁斯小学英语图解词典》(法国)法国拉鲁斯出版社 2019
- 《家庭急救知识图解》彭飞,席淑华,邵小平主编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