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山西改革开放史
山西改革开放史

山西改革开放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文峰,苗长青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44039130
  • 页数:5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分析介绍了改革开放前的山西社会,完整记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光辉而动人心弦的历史,别开生面地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结构的演变,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的过程,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基本成就、经验和教训。
《山西改革开放史》目录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的山西 1

第一节政治 1

一、行政区划 1

二、政治体制 2

三、政治发展 5

第二节 经济 5

一、工业 6

二、农田水利建设 11

三、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和现代化 15

四、农村经济 16

五、基础设施建设 22

六、经济体制 26

第三节 文化 27

一、文学 27

二、戏剧 28

三、电影 29

四、广播与电视 30

五、图书与报刊 31

六、书店与图书馆 32

七、城乡文化娱乐生活 33

第四节 社会 35

一、户籍制度 35

二、住房制度 36

三、教育 37

四、医疗卫生 39

五、计划生育 40

六、社会救助 40

第二章 改革的兴起 43

第一节 开辟新路 44

一、传达、学习和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44

二、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的补课 45

第二节 农村改革的兴起 47

一、全面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 47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49

三、“专业户”、“重点户”的出现 52

四、社队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55

五、扶贫工作的开始 57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起步 58

一、山西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 58

二、扩大企业自主权 59

三、经济责任制的实行 60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61

第五节 农副产品购销价格的初步改革 63

一、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63

二、提高主要副食品的销售价格和给职工增加工资 64

三、小宗农副土特产品和小商品实行议价收购和销售 64

第六节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战略的确立和开始实施 65

一、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65

二、山西能源基地战略的制定 69

三、山西能源基地发展战略的开始实施 71

第七节 旅游业的兴起 73

一、山西的旅游资源与历史上山西的旅游活动 73

二、旅游作为一项产业的兴起 75

第八节 国家政权机关的变革 77

一、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国家权力机构的调整 77

二、从革委会到人民政府:政府机构的变迁 78

第九节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78

一、立法工作的加强 78

二、检察机关的重建 79

三、律师制度的恢复 79

四、公证制度的恢复 80

第十节 纠正不正之风,拉开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序幕 81

一、学习和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总则》 81

二、查处农转非、招工等问题上的违纪案件 82

三、查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修建私房问题 82

四、打击经济领域各种严重犯罪活动 83

五、“关系牌”香烟事件及其处理 84

第十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艺术 86

一、“伤痕文学”的兴起 86

二、电影的繁荣与衰落 88

第三章 改革的全面展开 89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 91

一、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1

二、“两户”的大量涌现 91

三、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发展 93

四、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 95

五、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96

六、粮食生产的起伏 100

七、扶贫工作的大规模展开 104

第二节 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 109

一、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109

二、横向经济联合的产生和发展 110

三、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 111

四、劳动制度的改革 113

五、承包制的实行 113

六、租赁制的实行 115

七、股份制试点 115

八、产权制度改革的起步 116

第三节 宏观领域的改革 116

一、利改税 116

二、拨改贷 117

三、缩小指令性计划 118

四、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取消 118

五、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 120

六、外贸体制的改革 121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和私营企业应运而生 122

一、个体工商业的迅猛发展 122

二、私营企业应运而生 125

第五节 改革的横向扩展 126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起步 126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起步 128

第六节 对外开放的起步 133

一、山西对外交往的历史 133

二、山西对外开放的起步 133

第七节 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加速建设 139

一、从能源基地到能源重化工基地 139

二、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 141

第八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 143

一、党的顾问委员会的设立 145

二、将党委纪委改组为党的纪委 147

三、进行市管县试点 148

四、国有企业党组织职能的转变 148

五、实行党政分开 149

第九节 社会生活的变化 151

一、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 151

二、农民进城经商潮和机关人员“下海”潮 152

三、交谊舞热和卡拉OK热 152

第十节 文艺园地的日益繁荣 153

一、纵情讴歌改革 153

二、《强国梦》:影响巨大的山西报告文学 154

三、大型民俗歌舞“黄河”三部曲 155

四、戏剧体制的改革和民营剧团在广大农村的出现与活跃 157

第四章 在治理整顿中前进 158

第一节 治理整顿的开展 158

一、通货膨胀和席卷全省的抢购风潮 158

二、治理整顿的初步开展及其成效 160

三、治理整顿的完成 163

第二节 治理整顿期间的改革开放 165

一、继续推进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 165

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 166

三、对外开放在艰难中推进 166

第三节 治理整顿期间的经济建设 168

一、国有企业开始陷入困境及搞活国有企业的努力 168

二、粮食生产的起伏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169

三、个体私营经济的下滑和回升 172

四、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的初步开展 175

第四节 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继续推进及其教训 177

一、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继续推进及其成就 177

二、实施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的教训 179

第五节 一批名牌产品的衰落 181

一、改革开放初期山西名牌扫描 181

二、一大批山西名牌产品的相继衰落 185

第六节 治理整顿期间的文学艺术 187

一、威风锣鼓威震华夏 187

二、电视的普及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89

第五章 新一轮改革大潮 191

第一节 南巡春风吹拂三晋大地 192

一、开展经济上新台阶大讨论 192

二、制定《关于促进经济上新台阶的意见》 194

二、“三个基础、四个重点”发展战略的提出 196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 197

一、砸“三铁” 197

二、试行股份制 199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200

第三节 农村改革 205

一、土地承包期的延长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建立 205

二、拍卖“四荒”使用权 206

三、推行股份合作制 207

第四节 个体私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12

第五节 科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与发展 215

一、科技体制的深入改革和科研院所开始走向市场 215

二、“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的实施 217

三、高校开始实行上学交费制度和自谋职业制度 217

四、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 218

五、“希望工程”的实施 219

第六节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221

第七节 走向小康 224

一、农村小康建设的开始 224

二、打响扶贫攻坚战 227

三、乡镇企业的大发展 228

第八节“三项建设”的开展 231

一、以万家寨引黄、太旧路、阳城电厂为代表的重点工程建设 232

二、公路建设 236

三、农田水利建设 239

第九节 输煤输电并举新思路的提出和开始实施 240

第十节 社会生活的变迁 241

一、村落大迁移: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241

二、电话走进普通家庭 241

第十一节 文学艺术的繁荣 244

一、反腐小说的勃兴及其政治影响 244

二、电视连续剧《杨家将》和《昌晋源票号》 245

第六章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47

第一节“三个基本”目标的确立和实施 248

一、“三个基本”目标的确立 248

二、实施“375”攻坚计划和国有企业基本走出困境 252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实施 258

四、“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完成和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 264

五、山西农村小康建设的挫折与决战 268

第二节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273

一、山西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274

二、山西传统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弊端 275

三、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早期探索 277

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决策的形成 279

五、工业结构的调整 289

六、农业结构的调整 290

七、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 296

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02

九、旅游经济的发展 305

十、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309

十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初步成效 313

第三节 走过经济的“拐点” 314

一、农村经济的抗争 315

二、工业经济的突围 324

三、激烈竞争中的商业贸易 347

第四节 改革的继续深入推进 351

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351

二、农村税费改革 358

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 361

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361

五、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364

第五节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67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的确定 367

二、以大运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公路建设 372

三、万家寨引黄工程的完成和汾河二库的建设 375

四、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 377

五、迅猛发展的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 381

六、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384

七、数字电信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急速扩张 386

第六节 生态环境保护 390

一、山西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始引起重视 390

二、工业污染防治 394

三、城市大气污染防治 395

四、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 395

五、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 399

第七节 生态环境建设 400

一、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404

二、实施通道绿化工程 405

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406

四、启动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和开始实施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 406

五、民营林业的发展 407

六、草地建设 409

第八节 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411

一、实现“两基”目标 412

二、解决民办教师转正问题 412

三、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413

四、建立保学金制度 414

五、中专学校招生收费与就业制度改革 415

六、解决各级学校乱收费问题 416

七、高校合并浪潮 417

八、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418

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419

十、社会力量办学的日益活跃 420

第九节 卫生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421

一、推行“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度 421

二、“农民健康工程”的实施 423

三、卫生下乡“三五工程”启动 425

四、防治地方病“民心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426

五、开展“视觉第一中国行动” 428

第十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29

一、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430

二、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33

三、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34

四、城镇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34

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35

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436

第十一节 文学艺术的新发展与新成果 440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 440

二、一批文化精品的产生 441

三、小说的衰落 441

第十二节 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442

一、“三讲”教育 442

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43

三、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444

四、撤并乡镇工作的开展和完成 446

第七章 在改革中向小康社会挺进 448

第一节 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 449

第二节 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451

一、支农惠农政策的实行 45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53

三、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 454

四、开展以移民搬迁为重点的扶贫工作 455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59

第三节 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460

一、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提出 460

二、传统产业的新型化 463

三、新兴产业的规模化 464

四、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466

五、区域和城乡结构的调整 468

第四节 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 470

一、积极推进就业和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 470

二、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 471

三、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72

四、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473

五、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和开展棚户区改造 474

六、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476

第五节 基础设施建设 478

一、“三小时高速通达”工程建设 479

二、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客运的发展 479

三、电力供应的日趋紧张与新一轮电力建设 480

四、新世纪山西的水利建设 482

五、人工增雨作业开始大规模实施 485

第六节 生态环境建设 486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 487

二、发起煤炭工业的“三大战役” 488

三、取缔土焦和改良焦的斗争 490

四、“绿色山西”建设 491

五、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493

第七节 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 494

一、建设强势人文学科 494

二、“华夏文明看山西”活动的开展 495

三、平遥国际摄影节 500

四、以《立秋》、《一把酸枣》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的相继推出 503

五、文化产业的发展 504

六、文化体制改革 507

第八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应对突发事变的能力 509

一、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 509

二、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任“村官” 510

三、抗击“非典” 512

第九节 走向宽裕悠闲的生活 515

一、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515

二、轿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普通家庭 516

三、从手绢到纸巾 517

四、棋牌馆出现并迅速遍布大街小巷 518

结束语 5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