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与管理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与管理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与管理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福安,李志勇,张洁霞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4358738
  • 页数:3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广播电视技术运行和维护管理、广播电视技术政策、广播电视标准化、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系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数字有线电视网络等管理工作以及相关政策进行了探讨。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与管理》目录

第1章:现代管理与技术管理 1

1.1 管理与现代管理 1

1.1.1 什么是管理 1

1.1.2 管理的内容和职能 3

1.1.3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5

1.2 技术管理的基本原理 10

1.2.1 技术管理的含义 10

1.2.2 技术管理的发展阶段 11

1.2.3 技术管理的基本原理 12

1.3 广播电视技术 16

1.3.1 广播电视技术特点 16

1.3.2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 16

1.3.3 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主要技术环节 18

1.4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 22

1.4.1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概念 22

1.4.2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特点 23

1.4.3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 24

1.5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26

1.5.1 优化技术组织管理机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26

1.5.2 加强技术队伍的建设 30

1.5.3 建立健全技术系统和设备的操作规程 30

1.5.4 不断完善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 30

1.5.5 加强标准化和技术规程工作 31

1.5.6 加强信息管理工作 31

1.5.7 加强技术管理的硬件建设 32

第2章:广播电视技术政策 33

2.1 科学技术政策的基本概念 33

2.1.1 科学技术政策的性质 33

2.1.2 科学技术政策的特点 34

2.1.3 科学技术政策的重要作用 35

2.2 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的原则及实施条件 35

2.2.1 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的原则 35

2.2.2 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的一般程序 36

2.2.3 科学技术政策的实施 37

2.3 广播电视技术政策 37

2.3.1 重新认识“四级办”的方针和技术政策 38

2.3.2 微波·卫星·光纤三位一体的传输体制 40

2.3.3 声音广播覆盖网规划的技术政策 42

2.3.4 电视(图像)广播的技术政策 45

2.3.5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技术政策 47

2.3.6 有线电视的发展和技术政策 49

2.3.7 广播电视无线管理技术政策 52

2.3.8 我国有线和卫星广播电视相关法规介绍 53

2.4 广播电视技术政策研究的专业化 54

2.4.1 广电技术政策研究专业化是广电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54

2.4.2 当前广播电视技术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 54

第3章:广播电视标准化 56

3.1 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56

3.1.1 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 57

3.1.2 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59

3.2 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60

3.2.1 标准的分类 60

3.2.2 标准的分级 63

3.3 广播电视技术标准的制订与修订 64

3.3.1 制订标准的原则 65

3.3.2 广播电视标准化的新任务 66

3.3.3 制订标准的程序和方法 66

3.3.4 标准的修订 69

3.3.5 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 70

3.4 广播电视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 73

3.4.1 贯彻标准的程序 73

3.4.2 贯彻标准中要正确处理严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74

3.4.3 广播电视技术标准执行的效果 74

3.5 广播电视技术国际标准 76

第4章:广播电视技术运行和维护管理 78

4.1 广播中心的技术维护管理 78

4.1.1 广播中心的任务及技术系统 78

4.1.2 传统的广播中心的技术维护管理 79

4.1.3 数字化节目制作与音频工作站系统及其维护管理 84

4.2 电视制播中心的技术维护管理 88

4.2.1 电视制播中心的主要任务及系统构成 88

4.2.2 电视新闻采集、现场制作系统 89

4.2.3 演播室系统 96

4.2.4 后期制作系统 98

4.2.5 节目播出系统 102

4.2.6 电视台网的建设 112

4.2.7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130

4.2.8 电视节目质量管理 132

4.2.9 专业设备技术管理 138

4.3 广播电视微波电路的技术维护管理 143

4.3.1 广播电视微波电路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143

4.3.2 微波电路的设施和管理 145

4.3.3 微波电路的停(劣)传及报表 146

4.3.4 微波站的管理制度 147

4.4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技术维护管理 148

4.4.1 广播发射台技术维护管理 148

4.4.2 电视发射台技术维护管理 152

4.5 卫星广播接收站的技术维护管理 154

4.5.1 卫星广播系统的组成与频带的划分 155

4.5.2 卫星广播接收系统的运行技术指标 157

4.5.3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的技术维护管理 157

4.6 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管理 159

4.6.1 有线电视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 160

4.6.2 有线电视系统的建立与管理 161

4.6.3 有线电视系统的调试与维护管理 163

4.6.4 有线电视技术维护管理的新课题 166

第5章:数字微波传输与管理 167

5.1 数字微波通信的基本构成 167

5.1.1 微波传输电路 167

5.1.2 微波系统构成 169

5.1.3 天馈线系统 169

5.2 数字微波通信的传输原理 173

5.2.1 SDH基本复用原理 173

5.2.2 SDH微波传输的关键技术 175

5.3 数字微波传输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179

5.3.1 传输标准及指标规定 180

5.3.2 设备、线路和仪表的维护和管理 181

5.3.3 设备维护中的几点要求 181

第6章: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系统 183

6.1 卫星通信概述 183

6.1.1 什么是卫星通信 183

6.1.2 卫星通信的特点 183

6.1.3 卫星通信系统组成 185

6.1.4 同步卫星 186

6.1.5 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的频率范围 187

6.2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系统 188

6.2.1 卫星数字电视的特点 188

6.2.2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系统的组成 188

6.2.3 卫星数字电视的频带利用方式 190

6.2.4 数字卫星上行站的主要设备 192

6.3 卫星地球站播出维护 196

6.3.1 维护原则 196

6.3.2 日常维护基本要求 196

6.3.3 节目源引接系统的维护 197

6.3.4 中频系统的播出维护 198

6.3.5 上变频系统的播出维护 199

6.3.6 高功放系统播出维护 200

6.3.7 地球站天馈线系统维护 206

6.3.8 监控系统维护 207

6.3.9 辅助系统维护 208

6.4 卫星地球站技术管理 208

6.4.1 安全是卫星传输的首要任务 208

6.4.2 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 209

6.4.3 不同时期的技术管理 210

6.4.4 卫星地球站的业务拓展 211

第7章:广播电视监测系统 212

7.1 广播电视监测的任务和现状 212

7.1.1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任务、功能和职责 212

7.1.2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214

7.2 广播电视监测业务 218

7.2.1 中短波广播监测业务 218

7.2.2 调频、电视广播监测业务 233

7.2.3 广播监测资料处理 241

7.3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规定 243

7.3.1 安全播出事件、停/劣播事故有关定义 243

7.3.2 重大事件和重大事故界定 243

7.3.3 事故起因、事故性质及故障环节分类 244

7.3.4 事件/事故记录范围 249

7.3.5 事件/事故的报告范围 249

7.3.6 事件/事故的报告要求 249

7.4 广播电视监测网的功能 251

7.4.1 监测中心功能 251

7.4.2 监测站功能 252

7.4.3 监测点功能 253

7.5 广播电视监测网的结构 253

7.5.1 总体结构 253

7.5.2 监测中心的结构 254

7.5.3 监测站的结构 255

7.5.4 监测点 256

7.5.5 广播监测子系统的结构 256

7.5.6 电视监测子系统的结构 257

7.5.7 广告监播子系统的结构 258

7.5.8 存储子系统的结构 259

7.5.9 管理控制子系统的结构 260

7.6 网络传输系统的设计 261

7.6.1 网络传输系统结构 261

7.6.2 网络带宽分配 263

7.6.3 IP地址规划 263

7.6.4 VLAN的划分 266

7.7 广播电视监测网的安全 267

7.7.1 防雷安全 267

7.7.2 接地安全 267

7.7.3 供电安全 268

7.7.4 防水安全 269

7.7.5 防火安全 269

7.7.6 系统安全 269

第8章:数字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管理 271

8.1 数字电视信号参数 272

8.1.1 编码方式 272

8.1.2 取样频率与格式 272

8.2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273

8.2.1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273

8.2.2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274

8.3 数字视频信道编码 278

8.3.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方式 279

8.3.2 纠错编码方式简介 279

8.4 数字信号载波调制 280

8.4.1 QAM—正交幅度调制 280

8.4.2 正交相移键控调制(QPSK) 280

8.4.3 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调制(OFDM) 281

8.4.4 残留边带调制(VSB) 281

8.5 数字传输网络技术与标准 281

8.5.1 数字传输网络技术 281

8.5.2 数字传输标准 282

8.6 我国数字有线电视的发展 284

8.6.1 数字电视的含义和特点 284

8.6.2 数字电视技术的深远影响 284

8.6.3 数字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 286

8.6.4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 287

8.6.5 我国数字电视未来发展规划 288

8.7 数字有线电视技术简介 288

8.7.1 “三网融合”为有线数字电视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 288

8.7.2 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289

8.7.3 数字化技术 291

8.7.4 宽带互动业务系统 291

8.7.5 流媒体技术在有线数字电视中的应用 291

8.7.6 数据库技术 293

8.7.7 条件接收系统 293

8.7.8 用户管理系统(SMS) 294

8.8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技术管理 294

8.8.1 构建广播影视技术新体制 294

8.8.2 探索技术管理的新体制 295

8.8.3 保障用户接收的安全性 295

8.8.4 开展对有线网络的综合管理 296

8.8.5 加强数字电视的标准化工作 296

第9章:广播电视设备管理 298

9.1 概述 298

9.1.1 广播电视设备管理的概念 298

9.1.2 广播电视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 299

9.2 现代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 300

9.2.1 现代设备的特点 300

9.2.2 现代设备管理的特点 300

9.2.3 现代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 301

9.2.4 现代设备管理的手段 306

9.3 设备的选择与评价 306

9.3.1 设备的选择 306

9.3.2 设备的经济评价 307

9.3.3 设备经济评价实例 309

9.4 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管理 311

9.4.1 设备完好率和设备利用率 311

9.4.2 设备的合理使用 311

9.4.3 设备的维护 312

9.4.4 设备的日常管理 315

9.5 设备的维修 317

9.5.1 维修的重要性 317

9.5.2 计划预防性维修制 318

9.5.3 维修工作的评价 321

9.6 设备的更新与改造 321

9.6.1 设备更新改造的意义和内容 321

9.6.2 设备的最佳更新周期 323

9.6.3 设备的改造 326

第10章:广播电视情报信息管理 328

10.1 广播电视信息传递管理 328

10.1.1 广播电视信息的传递 328

10.1.2 信息传递模型 330

10.2 管理信息系统 332

10.2.1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内容 332

10.2.2 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步骤 334

10.2.3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335

10.3 广播电视信息管理 336

10.3.1 技术情报信息管理 336

10.3.2 广播电视设备的信息管理 341

第11章 国外广播电视技术管理概况 349

11.1 国外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体制 349

11.1.1 亚广联技术委员会 349

11.1.2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 351

11.1.3 美国的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体制 351

11.1.4 日本的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体制 354

11.2 国外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现状 355

11.2.1 美国的广播电视技术管理 356

11.2.2 日本的广播电视技术管理 360

11.2.3 国外的广播电视受众调查 361

11.3 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62

11.3.1 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 362

11.3.2 关于HDTV研究的情况 364

11.3.3 数字技术的开发应用 365

11.3.4 数字电视(DTV)的发展 365

11.4 数字化管理——中国广电运营的新思路 366

参考文献 3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