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思想史  下
中国思想史  下

中国思想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韦政通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年份:2009
  • ISBN:7807627807
  • 页数:103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思想史 下》目录

丙篇 佛学时代 501

初入——慧能 501

第二十一章 佛教的兴起 501

一 佛教初入 502

二 兴起的外在原因 504

三 般若学与玄学 506

(一)格义 507

(二)般若学三派 510

四 道安 517

(一)思想 518

(二)地位与贡献 519

五 慧远 521

(一)思想 522

(二)地位与贡献 523

第二十二章 僧肇 525

一 对般若三派的批评 526

二 《物不迁论》 529

三 《不真空论》 532

四 《般若无知论》 535

第二十三章 竺道生 539

一 传承与开展 541

二 佛性问题 545

三 顿悟工夫 548

四 道生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552

第二十四章 智觊 555

一 思想的传承 557

二 思想的特征 560

(一)定慧双修 560

(二)统会的精神 561

(三)理论的烦琐 563

三 判教论 563

四 三观、三谛 569

五 止观论 572

第二十五章 法藏 577

一 思想的传承 578

二 思想的特征 582

(一)从智觊思想三特征看法藏 582

(二)再从法藏思想体系本身看 585

三 判教论 586

(一)小乘教 588

(二)大乘始教 588

(三)大乘终教 589

(四)顿教 589

(五)圆教 590

四 法界论 592

(一)法界缘起 593

(二)四法界 593

(三)十玄门 594

(四)六相 598

第二十六章 玄奘 601

一 思想的传承 603

二 思想的特征 605

(一)与智觊法藏对比着看 607

(二)再就玄奘唯识思想本身看 609

三 唯识与唯识观 610

四 八识的探究 616

(一)八识的差别 616

(二)种子与熏习 620

五 转识成智 623

第二十七章 慧能 627

一 禅宗的兴起及初期的演变 629

(一)禅宗兴起的原因 629

(二)禅宗早期的演变 632

二 思想的特征 635

(一)植根于中国传统 635

(二)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637

(三)定慧不二 638

三 顿与渐 639

四 心与性 641

丁篇 儒学的复兴 647

韩愈——戴震 647

第二十八章 新儒学的背景及其先驱者 647

一 新儒学正名和它的思想特征 648

二 佛学时代的儒学 653

三 唐初的儒术 656

四 佛教与新儒学 659

五 韩愈 665

(一)生平 665

(二)道统论 666

(三)排佛论 668

(四)性命论 670

六 李翱 674

(一)生平 674

(二)李翱在新儒学史中的地位 675

(三)《复性书》要义 677

第二十九章 刘禹锡 681

一 天论思想的引发者:韩愈与柳宗元 682

二 天论与荀子 685

第三十章 李觏 691

一 历史背景与思想传承 692

(一)历史背景 692

(二)思想传承 694

二 思想特征 695

三 社会的乌托邦 698

四 礼论与荀子 701

五 玄学的解放 703

第三十一章 王安石 707

一 王安石与孔孟 709

二 思想特征 715

三 变法的思想根据 719

四 宇宙论 721

五 人性论 726

第三十二章 邵雍 733

一 思想传承 734

二 思想特征 735

三 思想方法 737

四 天人之学 740

五 历史观 742

第三十三章 周敦颐 745

一 《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关系 746

二 诚——形上的意义 750

三 人生问题 753

(一)道德伦理 753

(二)善恶 754

(三)修养工夫 756

四 周敦颐与先秦儒学 758

第三十四章 张载 761

一 苦学的历程 763

二 气属形上抑形下之辨 766

三 天人合一论 771

四 心性论 774

五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779

六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 783

第三十五章 程颢与程颐 787

一 明道和伊川的异同 790

二 明道的思想 794

(一)道与理 794

(二)心与性 797

(三)论仁 800

三 伊川的思想 803

(一)理与气 804

(二)心与性 805

(三)格物、穷理、敬 809

第三十六章 朱熹 815

一 朱熹与先秦儒学 818

二 朱熹与程颐 822

三 理气论 825

四 心性论 829

五 格物致知 833

第三十七章 陆九渊 839

一 思想史上的地位 840

二 象山与朱熹 842

三 发明本心 846

四 格物说 848

五 民本思想 851

第三十八章 陈亮与叶适 855

一 两人的关系与思想异同 857

二 陈亮的思想 859

(一)对理学的批评 860

(二)事功主义 864

(三)与朱熹争论三代与汉唐 865

三 叶适的思想 868

(一)宋弱之故与国家的根本问题 868

(二)对新旧儒学的批评 870

第三十九章 王守仁 875

一 阳明与白沙、象山 877

二 阳明与朱熹 881

三 知行问题 886

四 良知与致良知 890

第四十章 明末清初思想的变化及其新趋向 897

一 思想变化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897

二 明末清初思想的新趋向 903

(一)气一元论 904

(二)道器非二与离器无道 905

(三)人欲即天理 905

(四)气质是善 906

(五)重视知识 906

(六)重视功利与实用 907

(七)重视民生 908

(八)重商 909

(九)反君主专制 909

(十)革命 910

第四十一章 黄宗羲 913

一 由智达德 914

二 民本思想的发皇 918

(一)从人民方面看 919

(二)从臣子方面看 920

(三)从君臣关系看 921

(四)从法方面看 922

(五)民本理想的大敌与专制之害 923

第四十二章 方以智 925

一 思想上的地位 927

二 思想的主要特征——重智 930

三 认识论 935

四 宇宙观 939

五 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942

第四十三章 顾炎武 945

一 尊理学黜心学 947

二 清学的开山者与理学的实践者 953

三 社会风气的诊断与改造 955

四 政治思想 958

第四十四章 王夫之 961

一 船山与横渠 962

二 气化的宇宙论 966

三 气化的人性论 971

四 历史思想 975

第四十五章 李颙 981

一 二曲其人 982

二 对宋明儒学的态度:整合朱、陆(王) 985

三 灵原、气质、善恶 989

四 独处的工夫 992

第四十六章 颜元 997

一 思想的特征:习、行、动 999

二 理学的反动 1003

三 驳宋儒气质性恶说 1006

第四十七章 戴震 1011

一 东原与朱熹、荀子 1013

二 血气、心知 1019

三 理、欲 1026

返回顶部